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交通方式:优先建造公路,而后才是铁路。‎ ‎2.线路布局: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布局:上坡路段往往呈“之”字形。‎ ‎4.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多少 生态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 ‎5.地形对交通运输效能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耕地破碎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小。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3)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相对较大。平原低地的聚落往往沿河呈线状或团状分布。‎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前面已讲述,内容不重复)‎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一)水资源概述:‎ ‎(水资源在水循环环节中,已讲述)‎ ‎(二)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三)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 ‎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 ‎④稳定发展核电;‎ ‎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四、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措施 ‎(一)概念: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二)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二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三是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三) 类型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台风、暴雨等)、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等)、海洋灾害(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1.地质灾害 ‎(1)泥石流 ‎① 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 发生的三个条件:‎ a.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 b.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③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气象灾害 ‎(1)台风。‎ ‎(2)干旱 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 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时间、强弱等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 ‎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3)洪涝 ‎①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 b.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 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②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4)寒潮 ‎①标准: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②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 ‎③寒潮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中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影响最大】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④ 影响:‎ ‎【功】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 ‎【过】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5)沙尘暴 ‎ ‎① 概念: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② 分类: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③ 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 a.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多发区:西北、华北、东北 b.沙尘暴产生需要四个基本条件:‎ ‎——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或者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条件。‎ ‎④ 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有:‎ a.冬春冷空气活动多。大风日数多。‎ b. 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 c. 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d. 此时农田开耕地表比较裸露 e. 此时地表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 ‎⑤ 风沙活动成因 A.沙源。‎ a.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b.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B.动力。‎ a.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b.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c.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C.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3) 海洋灾害 ‎① 海啸 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4)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虫害 ‎①小麦:小麦锈病; ②水稻:水稻病害; ③棉花:棉铃虫 ‎(2) 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通过危害林木的根、干、枝、叶等组织,使林分蓄积量或生物量遭受损失,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 ‎(3)蝗灾与鼠害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鼠害,指鼠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它的适应性很强,除南极大陆外,在世界各地的地面、地下、树上,水中都能生存,不论平原、高山、森林、草原以至沙漠地区都有其踪迹,常对农业生产酿成巨大灾害。‎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例如:薇甘菊,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等。‎ 不适当的引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 ‎(四)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课堂训练】‎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第1题。‎ 图2‎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答案】1.B ‎【解析】1.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故选B。‎ ‎(2019年天津卷•节选)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1)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4.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5.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3.A 4.D 5.C ‎【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3.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故选A。‎ ‎4.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故选D。‎ ‎5.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故选C。‎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第6题。‎ ‎6.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答案】6.D ‎【解析】6.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而大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因此与日本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防地震,D正确;其它选项均为两地都要考虑的问题,ABC均错误。故选D。‎ ‎(2019年北京卷•节选)7.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8分)‎ ‎7.【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下题。‎ ‎8.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答案】8.D ‎【解析】8.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而大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因此与日本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防地震,D正确;其它选项均为两地都要考虑的问题,ABC均错误。故选D。‎ 读“我国部分地区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正确的是 A.丙地区——水土流失 B.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C.乙地区——水土流失 D.甲地区——土地沙漠化 ‎10.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赤潮(赤潮是沿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发生频率是:‎ A.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 B.长江口> 珠江口>渤海湾 C.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 D.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 ‎【答案】9.C 10.A ‎【解析】‎ ‎9.丙地区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错;乙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B错;丁地区是江南丘陵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C项正确;甲地区是西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石漠化,D错。据此分析选C。‎ ‎10.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赤潮发生频率与纬度、地形封闭度、周边排污状况等有关。据此,珠江口纬度低,赤潮生物繁殖快;渤海湾纬度相比珠江口、长江口纬度高,水域养殖规模也不比珠江口、长江口大,故赤潮几率最低。长江口居中。据此分析,三地赤潮发生频率为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选A。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