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 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 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 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 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 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 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 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 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 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 “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 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 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 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 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 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 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 2 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 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 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 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 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 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 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 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 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 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 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 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 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 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 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 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 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 “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 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 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 色>》) 材料三 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 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 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 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 3 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 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 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 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 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 特、新颖。 B.“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 论。 C.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 未能领会。 D.“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 限。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 了。 B.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C.《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 分) 4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 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 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 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 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 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 多、朱自清、沈从文…… 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 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 座花园。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 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 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 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5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 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 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 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 兮归故乡”吗? 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 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 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 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 抗日的战场。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 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 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 战建国的大业的。”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 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 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 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 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 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 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 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 6 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 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 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 的意义更是深厚。”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 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 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 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 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 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 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 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 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 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 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B.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 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 成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7 A.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 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B.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 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C.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 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D.“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 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 特点加以赏析。(4 分) 9. 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骥,字尚德,束鹿人。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中永乐四年进士..。为兵科给 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寻迁西按察司副使。宣德初,擢兵部右侍郎,代顾佐署都察 院。久之,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旦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 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侍郎柴车、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继经理边务,未能制。二年五月命 骥往,许便宜行事。骥疾驱至军,大会诸将,问往时追敌鱼儿海子,先退败军者谁。佥曰“都指挥 安敬”。骥先承密旨戮敬,遂缚敬斩辕门,并宣敕责都督蒋贵。诸将皆股栗。骥乃大阅将士,分 兵画地,使各自防御,边境肃然。阅军甘、凉,汰三之一。定更番法,兵得休息而转输亦省。俄阿 台复入寇。帝以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骥督军。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 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贵帅轻骑二 千五百人出镇夷,间道兼行,三日夜及之。擒左丞脱罗,斩首三百余,获金银印各一,驼马兵甲千计。 8 骥与礼自梧桐林至亦集乃,擒枢密、同知、佥院十五人,万户二人,降其部落,穷进至黑泉。而赵 安等出昌宁,至刁力沟,亦擒右丞、达鲁花赤三十人。分道夹击,转战千余里,朵儿只伯远遁。久 之,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骥与谋。赏稍后,上章自讼,言:“臣子祥入南城,为诸将所挤, 堕地几死。今论功不及,疑有蔽之者。”帝乃宫祥指挥佥事。而命骥仍兵部尚书,理部事,加号奉 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余如故。数月请老..,又三年乃卒,年八十三。赠.靖远侯,谥 忠毅。(节选自《明史·王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 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 B.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 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 C.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 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 D.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 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辕门,既可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出入处之门,又可指军营的营门。 B.赠,即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生前或死后追赠官职或爵位,表示褒奖肯定。 C.请老是古代官吏向君王请求退休养老的婉词,与致仕、致政、告老相同。 D.进士,一般称科举时代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骥善于用兵,驱敌辗转千里。他指挥军队攻打敌人,兵分三路,蒋贵担任前锋,任礼率领 大军殿后,赵安兵出昌宁,分道夹击敌军,取得胜利。 B.王骥历练老成,处事长于应变。他斩杀安敬,既调查实际情况,又有事先拿到的皇帝诛杀 安敬的密旨;同时他根据军队需要制定了可行的法规。 C.王骥累著功绩,请功不避其亲。他安定边境,追杀敌人,立下功劳;英宗复位后论功行赏, 给他的赏赐稍微延迟,他就上奏为他的儿子争得赏赐。 D.王骥文武兼备,受到皇帝器重。他善于骑马射箭,有胆有识,通晓军事谋略,永乐年间考中 进士,皇帝常委以重任,他也不负重托。 9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为兵科给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寻迁山西按察司副使。(4 分) (2)骥乃大阅将士,分兵画地,使各自防御,边境肃然。(4 分) 14.皇帝让王骥去处理边境事务时允许他“便宜行事" ,这说明了什么?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C.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D.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16.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0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 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 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 颇得庄稼人的喜爱。_____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 米,玉米却从不骄傲。_____,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 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 长越密,间苗就摆上了重要日程。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小时候理解不了其中的_____,帮着大人到地里间苗,总下不了狠心。一墩苗三四棵,棵棵都长 得喜人。倘若_____的还好选择,但长得齐整的往往就无从下手。 问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 夜晚走到地头,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咔咔”的拔节声让 人陶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尤其 天南海北 奥妙 良莠不齐 B.何况 天涯海角 奥秘 参差不齐 C.尤其 天涯海角 奥妙 良莠不齐 D.何况 天南海北 奥秘 参差不齐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11 C.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D.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 计划”论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此起彼伏的是墨绿色的庄稼,让人陶醉的是‘咔咔’ 的拔节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4 分)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 “重大灾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虽仍不时“甩锅”,④但终 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 性命的大事。⑥在这种情形下,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侥幸心理,⑦才可 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 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 第一处:序号(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第二处:序号(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第三处:序号(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第四处:序号(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不超过 60 个字。(6 分) 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2020 年 9 月 19 日在 全国启动,活动将持续到 9 月 25 日。据相关媒体介绍,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举办科普阅读 联合行动、校园科普联合行动、科研团队联合行动、农村科普联合行动、卫生健康科普 联合行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并组织一批重大示范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立足面向基层、 服务发展,着力打造北京主场活动、省级主场活动、十大联合行动及云平台。 12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 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家庭成员在其中涵养道德品质。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 家庭不理解勤俭节约的时代意义。有的家庭以生活富裕为由,任由铺张浪费导致孩子积 习难改。有的家庭对用电、用水和用餐浪费行为不以为意。还有的家庭在自己家节约水 电,去了宾馆或公共场合则大肆浪费。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注重勤俭节约的 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 有:范女士(家庭主妇、李同学母亲),郎先生(市政府官员),费女士(时事评论员), 尤老师(教育工作者),李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一些家庭和其他感兴趣的市 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 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3 高三期中语文答案 选择题答案:1.C 2.A 3.B 6.B 7.C 10.C 11.B 12.A 15.B 18.A 19.B 答案详析: 1.C(“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 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 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 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 A(A 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 感”观点;B 项,运用了比喻;C 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D 项,运用了比 喻和拟人。) 3.B(“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 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 自清不同。)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 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 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每 点 1 分)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 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 14 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 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给 6 分,意对即可。) 6.B(“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 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 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 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 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 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7.C(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 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 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 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 分)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 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 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 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故 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让我 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 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 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 15 读书生活;(3 分)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 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3 分)(“激流”指的是日本 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 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 “宁静”句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 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 10.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得掌握一些文言文断句的常识,例如句首发 语词之前、句末语气词之后、并列词句之间等都要停顿,关联词“虽”“向 使”“然则”等之前一般要停顿,等等;其次断句要注意句意的相对完整 性;最后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由于断句一般以 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判断时可以着重分析停顿不同的地方,可以借助分析 句子结构、理解句意、语感等综合判定,作出选择。此题四个选项两两相 对,各有两处断句不同。第一处是“帝怒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如果 “帝怒”之后不断句的话,就成了“皇帝愤怒地捉拿王骥和侍郎邝埜”, 这显然不符合情理,而且“帝怒(皇帝大怒)”语意已经完整了,因此其 后当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B、D 项。A、C 项停顿不同之处是“凉边将屡失利”, 单独看此句,句意完整,无需停顿,但是结合语境,上一句说“阿台、朵 儿只伯多次侵犯甘州”,“凉边将屡失利”就无法衔接了,如果在“凉” 之后停顿的话,那“侵犯”的是甘州和凉州,此两地的“边将屡失利”也 就合乎事理了,据此可排除 A 项。故选 C。 16 (原句停顿如下:署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议边事,越五日未奏。帝怒, 执骥与侍郎邝埜下之狱。寻得释。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边将屡失 利。) 11. 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重在平时识记、积累。古代文化知识一般包括称 谓、官职、天文历法、宗教礼仪、科举制度等,这些都需要平时分类积累, 特别要注意教材里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答题时,有时可以根据语境推断。 本题 B 项有误,“生前”错,应为“是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 表示褒奖肯定”。故选 B。 12. 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 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首先要整 体阅读,掌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将各个选项内容 回归文本,比对分析,再作出选择。注意比对分析时,要做到三比对:一 是比对各选项概括部分内容与传主是否吻合,二是比对各选项分析部分内 容与原文是否有出入,三是比对各选项分析部分内容能否支撑概括部分的 内容。本题 A 项“任礼率领大军殿后”错,根据原文“而自与任礼帅大军 后继”,可知是“王骥自己和任礼一起率领大军殿后”。故选 A。 17 13.(1)(他)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拖欠的赋 税二十余万,不久晋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 (2)王骥于是大规模检阅将士,分派兵力,划分地域,让他们各自防御, 边境安定下来。 【评分标准】(1)“逋课”1 分;“寻”1 分;句意 2 分。(2)“画地” “肃然”各 1 分;句意 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结合语境,整体把握大意,又要注意落实句 子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 以意译为辅,结合语境表述;尽量做到表意清楚准确、表述通顺规范。(1) 句的关键词有“逋课”,“课”常译为“税”,依据语境不难译出,而“逋” 字则需要调动思维了,《陈情表》中有“责臣逋慢”句,“逋”释为“逃 脱”,可引申为“拖延”“拖欠”;还有“寻”字,意为“不久”;再次 是“为兵科给事中”句,此句不难,但其被动句式容易被忽略。(2)句的 关键词有“画地”和“肃然”,前者可结合成语“画地为牢”以及下一句 “使各自防御”,也就不难翻译了;“肃然”中的“然”是个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之意,也可不译,而“肃”字有严肃、肃静之意,依据语 境“边境”应该是“安定”的。 14.皇帝信任王骥;王骥有能力;事情复杂难办。 18 【评分标准】一点 1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可以根 据学生作答内容而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传主的品行和事迹;最后根据题干问题,有针对性 地组织答案即可。此题题干前部分“皇帝让王骥去处理边境事务时允许他 ‘便宜行事’”,可以找到原文,而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原文是没有 直接语句的,只能通过事件本身去分析其背后的信息。 15. B 16.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 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评分标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一点 2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 答案,酌情给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各抱地势 钩心斗 角(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18.A(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尤其:表示更进 一步。天南海北: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19 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 或道理等。奥妙:指秘诀,深奥微妙。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 很不整齐。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 19.B(表示特殊含义。A 表示反语,C 表示引用,D 表示特定称谓) 20.①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片的叶子随风舞动的状态比 作此起彼伏的波涛,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与前文句式一致,更加 协调严谨。③改句不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原句强调看到庄稼、听到 玉米拔节声的感受,更符合原文的逻辑。(4 分。每点 2 分,答出 两点即可)21.①“都”“双双”重复赘余,保留一个。 ④搭配不当,句末加“的现实”。 ⑤成分残缺,句末加“上”。 ⑥搭配不当,改为“淡化“甩锅意识’,摒弃侥幸心理”。(每处 1 分。) 22. 全国科普日活动将于 2020 年 9 月 19 日在全国启动,主题为 “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发展。(答 案要点:2020 年 9 月 19 日、全国科普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 科技为民”、“面向基层、服务发展”。句子简洁流畅 1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