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三中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三中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三中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下列有关细胞中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B. 脂肪仅由C、H、0三种元素组成 C. 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D. 磷脂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A正确;‎ B.脂肪仅由C、H、0三种元素组成,B正确;‎ C.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C正确;‎ D.磷脂是生物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不是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D。‎ ‎2.下列各项中,关于实验药剂、作用和实验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实验药剂 丙酮 班氏试剂 二苯胺 生长素(引哚乙酸)‎ 作用 促使叶绿体中四种色素分离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鉴定DNA分子 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结果 滤纸条上颜色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常温下混合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水浴煮沸加热时,DNA遇二苯胺染成蓝色 形成多倍体无子果实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2、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3、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层析液促使叶绿体中四种色素分离,滤纸条上颜色顺序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A错误; B.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混合后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B错误; C.二苯胺鉴定DNA分子水浴煮沸加热时,DNA遇二苯胺染成蓝色,C正确; D.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无子果实,D错误。 故选C。‎ ‎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D.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回忆和梳理有关叶绿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就能解答此题。‎ ‎【详解】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ATP的场所,含有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大量的水解酶,会造成自身细胞结构的破坏,B正确;‎ C.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C错误;‎ D.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生物膜的概念以及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分析各选项。‎ ‎4.某同学用实验来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他准备了5份含有的等量果胶酶溶液的试管,用0.1%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不同的pH值,每支试管加五块0.1cm3的正方体苹果块,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下列的说法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 选取pH值梯度可以是5、6、7、8、9‎ B. 为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到大约80℃‎ C. 生成果汁量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酶活性越大,果胶分解越快,生成的果汁越多 D. 可根据果汁的澄清度来判断最适pH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取pH值梯度可以是5、6、7、8、9,具有酸性、中性和碱性的pH,A正确;‎ B.80℃温度高,会使果胶酶变性失活,B错误;‎ C.生成果汁量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酶活性越大,果胶分解越快,生成的果汁越多,成正比,C正确;‎ D.可根据果汁的澄清度,也可以根据正方体苹果块的大小来判断最适pH值,D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离心后的沉淀物中留下的是T2噬菌体颗粒 B. T2噬菌体可侵染R型肺炎双球菌并在其中复制和增殖 C.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不能直接用35S和32P的培养基标记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A.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留下的是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的是大肠杆菌,A错误;‎ B.T2噬菌体可侵染大肠杆菌并在其中复制和增殖,B错误;‎ C.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错误;‎ D.噬菌体是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直接用35S和32P的培养基标记噬菌体,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解题要点是对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的识记: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6.如图是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 B. 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甲→乙时期或乙→甲时期 C. 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活动旺盛 D. 甲→乙时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图示看出,乙→甲为间期,甲→乙为分裂期,则DNA数目加倍发生在乙→甲时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甲→乙时期,A错误;‎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还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作用于分裂间期,故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甲→乙或乙→甲时期,B正确;‎ C.乙→甲时期,细胞中核糖体、线粒体活动旺盛,而高尔基体和细胞壁合成有关活动旺盛发生在甲→乙时期,C错误;‎ D.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中,D错误。‎ 故选B。‎ ‎7.将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后代中含15N的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和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依次是 A. 1/2n,1/2n B. 1/2n,1/2n-1 C. 1/2n,1/2n+1 D. 1/2n-1,1/2n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子代DNA分子数目为2n个(单链数目为2n+1),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有2个(含有15N的单链有2个),所以后代中含15N的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为2/2n+1=1/2n,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2/2n=1/2n—1。‎ 故选B。‎ ‎8.下列对图中的甲、乙、丙三个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DNA聚合酶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丢失,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C. 若合成⑤时脱去了100个分子的水,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102个氧原子 D. 一条③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④,合成多条⑤,且⑤上氨基酸排列顺序都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②为碱基对,其缺失、替换或增添都会导致基因突变;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转录过程;‎ 分析丙图:丙图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为DNA非模板链;②为转录的模板链;③为mRNA;④为核糖体;⑤为多肽链。‎ ‎【详解】A.甲图DNA聚合酶作用于①部位,形成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使氢键断裂,A正确;‎ B.甲图中②处的碱基对丢失,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B正确;‎ C.合成肽链时脱去100分子水,则氨基酸数是101,肽链中的氧原子数至少是101×2-100=102个,C正确;‎ D.③‎ 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不同核糖体合成肽链的模板相同,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丙图,要求考生明确原核生物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时空。‎ ‎9.如图所示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正常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最多可达四个 B. 部分含有奇数条性染色体的个体既能正常生活又可育 C. 四个图中所示的变异都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D. 性染色体为XXY的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异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常果蝇体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目为四个,减数分裂染色体组数不会加倍,A错误;‎ B.如图所示,含XXY的个体为雌性是可育的,B正确;‎ C.4个图示细胞依次为多一条、少一条、多一条、少一条性染色体,均为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性染色体为XXY的个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母方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同源染色体XX没有分离,都移向同一极,进入次级卵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含XX的卵细胞,也可能是母方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个X染色体没有分开,都移向一极,产生含XX染色体的卵细胞,含XX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得到XXY的个体,D正确;‎ 所以选A。‎ ‎10.下列关于物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制了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葡萄糖分子仍然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酵母菌 B. 缺氧时,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速率减慢 C. 同一种物质进出同一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 D. 胞吐运输的一定是生物大分子,如乙酰胆碱、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 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酵母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所以即使抑制了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葡萄糖分子仍然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酵母菌,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此缺氧时,能量供应减少,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速率减慢,B正确;‎ C、同一种物质进出同一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细胞外钠离子多于细胞外,所以钠离子出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为协助扩散,C正确;‎ D、胞吐运输的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如乙酰胆碱,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B. 绵羊的黑毛和白毛 C. 人的黑发和卷发 D. 鼠的白毛和猫的蓝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A、C、D均是不同性状的不同表型,B项符合要求。‎ 考点:考查相对性状的知识。‎ 点评:基础题,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即可。‎ ‎12. 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C. 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中没有植物的种类 D. 甲、乙、丙长根的部位分别是X、S、X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A错误;‎ B.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B正确;‎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枝条的空间位置,植物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三组实验的植物枝条种类都应相同,C错误;‎ D.根据题意和图示无法知道生根的部位,D错误;‎ 故选B。‎ ‎1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 a 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2、4、3、4‎ B. 在 b 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3、4、2、4‎ C. 在 a、b 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3、4、2、4‎ D. 在 a、b 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 4、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的传导:‎ ‎【详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前神经纤维维持静息电位,因此,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后和在a点左侧刺激,兴奋先经过a点,a点膜外变为负电位,b点膜外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左偏,a点恢复静息电位后,a点和b点膜外均恢复正电位,电流表不偏转,之后,兴奋经过b点,b点膜外变为负电位,a点膜外仍为正电位,电流表右偏,最后b点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不偏转,因此电流表变化依次为4、2、4、3、4,即C项表述错误,A项表述正确。‎ 在b点右侧刺激,兴奋先经过b点,b点膜外变为负电位,a点膜外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右偏,b点恢复静息电位后,a点和b点膜外均恢复正电位,电流表不偏转,之后,兴奋经过a点,a点膜外变为负电位,b点膜外仍为正电位,电流表左偏,最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不偏转,因此电流表变化依次为4、3、4、2、4,即B项表述正确。‎ 在a、b两点中央刺激,兴奋同时经过a点和b点,a点和b点膜外同时变为负电位,电流表不偏转,然后同时恢复为正电位,电流表不偏转,因此电流表变化依次为4、1、4,即D项表述正确。‎ 本题选择表述错误的选项,故答案为C。‎ ‎14.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下列有关细胞通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结合,能调节靶细胞的代谢活动 B.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时,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 效应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加强相关细胞的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信息交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A正确。‎ B.胰岛素具有促进糖原的合成,在肝细胞中合成的糖原为肝糖原,B正确。‎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可以加强相关细胞的免疫效应,例如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C。‎ ‎15.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A. 生物进化 B. 物种形成 C. 初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的是次生演替现象。‎ ‎【详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故选D.‎ ‎【点睛】初生演替一定经过了彻底的“无”的阶段,常见的初生演替有裸岩上演替、冰川泥、火山岩以及沙丘上的演替。火虽然毁坏了当地群落,但是原来的土壤条件得到了保存,属于此生演替。‎ ‎16. 下面不符合微生物培养基配制原则的是( )‎ A. 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B. 任何培养基都不能没有有机物 C. 培养基的pH要适宜 D. 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至少要有一种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不是所有培养基都需要加入有机物,如植物组织培养再分化过程的培养基不需要有机物,试管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pH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配制培养基pH一定要适宜;异养微生物不能合成有机物,所以其培养基至少要有一种有机物。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17.在利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至0.14 mol/L,滤去析出物 B. 调节NaCl溶液浓度或加入木瓜蛋白酶,都可以去除部分杂质 C. 将丝状物溶解在2 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D. 由于DNA对高温耐受性较差,故需向DNA滤液中加入冷酒精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DNA在浓度为0.14 mol/L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因此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至0.14‎ ‎ mol/L,DNA析出,应该去除滤液,A错误;根据DNA和蛋白质的溶解度以及对酶的耐受性不同,调节NaCl溶液浓度或加入木瓜蛋白酶,都可以去除部分杂质,B正确;将丝状物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要经过沸水浴才能呈现蓝色,C错误;由于DNA不溶于酒精,蛋白质溶于酒精,因此需向DNA滤液中加入冷酒精以进一步纯化DN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8. 以下关于试管婴儿生产技术不存在的是( )‎ A. 体外受精 B. 细胞培养 C. 胚胎移植 D. 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婴儿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所以在试管婴儿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基因重组,故选D。‎ 考点:胚胎工程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胚胎工程应用的理解。‎ ‎19.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T淋巴细胞 B. 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C. 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 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刺激产生的效应B淋巴细胞(浆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抗体分泌功能,所以①是效应B淋巴细胞, A错误;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所以②中使用的不是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培养时能酶解外面的蛋白,使细胞疏松排散,不用于细胞融合, B错误;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物理过程,在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混合细胞悬液中,经融合后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形式等。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才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所以③不一定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性,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④才是经筛选得到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C错误,D正确。‎ ‎20.下列对图所示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图①中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浅 B. 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图②视野中的洋葱根尖图像,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 C. 若按图③所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D. 若图④是利用样方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圆圈表示个体), 则该样方内苦荬菜的数量为12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①‎ 中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A错误;‎ B、观察分裂要选取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呈方形紧密排列,所以应向左移,B正确;‎ C、由甲转换成已时放大倍数增加,观察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少,C错误;‎ D、用样方法计数时,首先要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对于处在边界上的植株,应该只计数相邻两条边上的植株,不应四条边上的植株都计,也不能四条边上的植株都不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 ‎21.下图X、Y、Z是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X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X被人的红细胞吸收,不需要消耗ATP B. 脂溶性物质可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与Y有关 C. 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Z D. 构成细胞膜的Y可以运动,而Z是静止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分析图示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X由C、H、O三种元素构成,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则X属于糖类,如果X被人的红细胞吸收,则X是葡萄糖,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正确;Y、Z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推知:由C、H、O、N构成的化合物Y是蛋白质,由C、H、O、N、P构成的化合物Z是磷脂,脂溶性物质可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与Z所示的磷脂有关,B错误;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Y所示的蛋白质,C错误;构成细胞膜的Z所示的磷脂与Y所示的蛋白质都可以运动,D错误。‎ ‎【点睛】梳理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与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定位图中X、Y、Z所指代的物质名称,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 ‎22. 下列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实验,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 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答案】BC ‎【解析】‎ ‎【详解】A.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A错误;‎ B.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的是同位素失踪技术,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C正确;‎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失踪技术,D错误;‎ 故选BC。‎ ‎23.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A. 都能产生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 都能产生与靶细胞结合的效应细胞 C. 参与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的 D. 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CD ‎【解析】‎ ‎【详解】A.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中没有抗体产生,A项错误;‎ B.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产生与靶细胞结合的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体液免疫中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B项错误;‎ C.参与反应的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经胸腺时,在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形成的,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C项正确;‎ D.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D项正确。‎ 故选CD。‎ ‎【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 对象 侵入体液(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和毒素 ‎ 已被抗原感染的体细胞——靶细胞、癌细胞、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等 作用 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 作用 过程 ‎ ‎ ‎ 关系 ‎ ‎①对于细菌产生的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如病毒),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一旦进入靶细胞,细胞免疫破裂靶细胞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4.在男性人体内,一定含有X和Y性染色体的细胞是( )‎ A. 精子 B. 次级精原细胞 C. 皮肤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CD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精原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初级精母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次级精母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 精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精子(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 ‎【详解】A.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与Y分离,所以人的精子所含性染色为X或Y,A错误;‎ B.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与Y分离,所以人次级精母细胞所含性染色体为X或Y,B错误;‎ C.男性人体内的皮肤细胞属于体细胞,所以一定含有X和Y性染色体,C正确;‎ D.男性人体内的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所以一定含有X和Y性染色体,D正确。‎ 故选CD。‎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25.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常根据细菌群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鉴别菌种的重要依据 B. 微生物最常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C. 所有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都无成形的细胞核 D. 所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 A.人类常根据细菌群体的结构特征作为鉴别菌种的重要依据;正确。‎ B.微生物最常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正确。‎ C.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只有细菌在细胞结构上都无成形的细胞核;错误。‎ D.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错误。‎ 考点:微生物的培养和结构。‎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非选择题 ‎26.下图表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图中结构[2]是________,其主要成分由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 ___________,结构[5]为_______。‎ ‎(3)如果此图为洋葱根尖细胞,则应该没有[ ] 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细胞壁 (2). 纤维素 (3). 果胶 (4). [11] 线粒体 (5). 高尔基体 (6). [4] 叶绿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构1~15依次表示1细胞膜、2细胞壁、3细胞质基质、4叶绿体、5高尔基体、6核仁、7染色质、8核膜、9核液、10核孔、11线粒体、12内质网、13游离的核糖体、14液泡和15附着型核糖体。‎ ‎【详解】(1)结构2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11]线粒体,结构[5]为高尔基体。‎ ‎(3)洋葱根尖细胞不含[4]叶绿体。‎ ‎【点睛】本题结合植物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甲图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用与细胞呼吸两者之间的关系。乙图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过程④是在_________上进行的,①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 ‎(2)甲图①—⑤的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__(写标号)。‎ ‎(3)分析乙图可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与_______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4)在温度为55℃的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 ‎(5)若昼夜不停地光照,乙图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是_______;若温度保持在25℃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该植物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 ‎(6)根据图乙,在图丙的坐标上画出植物在15~60℃范围内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3). ② (4). 光合 (5).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6). 30℃ (7). 能 (8). (注意15℃、30℃、45℃、60℃这几个关键的点要对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判断图甲中①~⑤分别为光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二氧化碳固定,X代表三碳化合物,Y代表丙酮酸。根据题意可知,图乙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速率,虚线代表呼吸速率。‎ ‎【详解】(1)甲图中过程④表示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①过程代表光反应,该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甲图①—⑤的过程中,②过程需要消耗ATP,会使ADP含量增多。①③④过程中产生ATP,⑤过程中不消耗也不产生ATP。‎ ‎(3)据乙图可知,30℃以前,温度升高时,光合作用增强明显,超过30℃,光合作用首先下降,说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4)在温度为55℃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停止,该植物叶肉细胞只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5) 30℃时,该植物真正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此时昼夜不停地光照,最适宜植物生长;若温度保持在25℃的条件下,此时植物的呼吸速率为2.5,光照时净光合速率为6—2.5=3.5,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每天植物净积累为(3.5—2.5)×12=12,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6)根据图乙,该植物在15℃、30℃、45℃、60℃时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为2—1.5=0.5、8—3.5=4.5、1—5=—4、0—0=0,据此可在图丙的坐标上画出植物在15~60℃范围内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 ‎28.根据所给图1~图4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被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图2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__,图3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__,图4生理过程与图1中相对应序号_________。‎ ‎(2)与C链相比,A链特有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 ‎(3)在图2、3和4中,图________(填图序号)含有DNA分子,图中用______链表示核糖核苷酸长链。‎ ‎(4)假设一个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让其完成图2过程一次,则新形成的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______。‎ ‎【答案】 (1). 中心法则 (2). ① (3). ⑤ (4). ② (5). 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6). 2和4 (7). C链和D链 (8). 1000‎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逆转录,④是RNA复制,⑤是翻译过程;‎ 分析图2:图2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分析图3:图3是翻译过程;‎ 分析图4:图4是转录过程。‎ ‎【详解】(1)图1反映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称为中心法则。图2为DNA复制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①;图3为翻译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⑤;图4为转录过程,对应于图1中的②。‎ ‎(2)C链是转录形成的RNA链,A链为DNA链,与RNA相比,DNA特有的化学组成为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3)图2表示DNA复制,图3为翻译过程,图4为转录过程,在图2、4中含有DNA;CD表示核糖核苷酸长链。‎ ‎(4)假如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则新形成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有32P(1000个碱基),一条链含31P(1000个碱基),所以新形成DNA分子的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 下图所示为某种免疫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 左图所示为________免疫过程,图中所示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是_________。‎ ‎(2)c细胞为________,其发育成熟场所是________,在机体中d细胞可由___________增殖分化来的。‎ ‎(3) 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化学基团与Ach受体相似。因此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______ ______病。‎ ‎(4)右图中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 。⑤的过程表示 ‎ ‎【答案】(1) 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 ‎(2) T淋巴细胞, 胸腺, T细胞或记忆细胞。 ‎ ‎(3)自身免疫病。‎ ‎(4) ⑦能合成和分泌抗体,而④不能合成和分泌抗体(2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发生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导致靶细胞裂解的过程,所以为细胞免疫,能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是吞噬细胞。a是抗原,b是吞噬细胞,c是T细胞,d是效应T细胞。T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是胸腺;在机体中d(效应T细胞)可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右图中⑦是浆细胞,④是B细胞,它们的区别是⑦能合成和分泌抗体,而④不能合成和分泌抗体。⑤的过程表示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考点:免疫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要求学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过程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 ‎30.如图A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器官中一些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B为相关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Ⅰ、Ⅱ、Ⅲ细胞分别对应图B中的________区段。‎ ‎(2)图A中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细胞,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______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的______细胞。‎ ‎(3)图A中Ⅲ细胞经过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 ‎(4)若一个细胞经过图B曲线所示过程,最多可产生________个子细胞;曲线中________区段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在________区段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1). i、d、m (2). Ⅰ和Ⅱ (3). Ⅰ (4). Ⅰ和Ⅲ (5). (第二)极体 (6). 8 (7). g和i (8). a和f ‎【解析】‎ 试题分析:‎ ‎⑴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Ⅰ、Ⅱ、Ⅲ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B图中的i、d、m。‎ ‎⑵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Ⅰ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因此Ⅰ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Ⅱ含有4个染色体组,Ⅲ含有2个染色体组。‎ ‎⑶根据Ⅰ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是雌性,而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第一极体,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 ‎⑷图B表示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经过有丝分裂后一个细胞产生两个细胞,每个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能形成4个子细胞,因此最多可形成8个子细胞;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即图B中的g和i;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分裂间期,即a和f。‎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和细胞分裂图,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1.如图是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4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图中的C是分解者。据图回答:‎ ‎(1)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__(括号填字母,横线上填名称)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B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此过程碳元素主要是以__________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图中B→A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此过程碳元素主要是以__________形式参与循环过程。‎ ‎(3)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同于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A 生产者 (2). 细胞呼吸 (3). CO2 (4). 光合作用 (5). CO2 (6). 生物圈 (7).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B是二氧化碳库,C是分解者,D是消费者。‎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同于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解题关键:①能通过图中物质间关关系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②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32.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欲降低农作物表面农药甲氰菊酯的残留量,现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能降解甲氰菊酯的菌株,分离方法如下图示:‎ ‎(1)土样选自_________的土壤中;富集培养基需含丰富的______、 _______水和无机盐。‎ ‎(2)在操作过程中,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剩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 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灭菌,并在_______附近将取好的土样倒入锥形瓶中,塞好棉塞。‎ ‎(3)培养基换成“基础培养基+甲氰菊酯500mg/mL”的目的是______。‎ ‎(4)最后一步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一般是_________(“能”或“不能”) 用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目。‎ ‎(5)欲选择高效降解甲氰菊酯的菌株,还需将分离的各菌株接种在 _______的甲氰菊酯作营养的基础培养基上,选择适应浓度高、生长繁殖快而旺盛的单菌落保存。‎ ‎【答案】(1) 经常喷施甲氰菊酯(或富含甲氰菊酯) 碳源 氮源(顺序可颠倒)‎ ‎(2) 需要 火焰 ‎(3) 只让降解甲氰菊酯的菌存活(或选样培养能降解甲氰菊酯植株)‎ ‎(4) 不能 (5)不同浓度梯度(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能降解甲氰菊酯的菌株,所以土壤应该选择经常喷施甲氰菊酯(或富含甲氰菊酯)的土壤,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包括的成分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2)为了防止其他杂菌污染,实验中用的小铁铲和剩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需要灭菌,并且在火焰旁将取好的土样倒入锥形瓶中,塞好棉塞。‎ ‎(3)培养基在加入甲氰菊酯的目的是只让降解甲氰菊酯的菌存活,抑制其他菌的生长。‎ ‎(4)根据图形分析可知最后一步分离菌种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菌种的计数,菌种计数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5)欲选择高效降解甲氰菊酯的菌株,还需将分离的各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梯度的甲氰菊酯作营养的基础培养基上,选择适应浓度高、生长繁殖快而旺盛的单菌落保存。‎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下表是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其中切割位点相同的酶不重复标注。请回答下列问题:‎ 限制酶 BamH Bcl Sau3A HindⅢ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G↓GATCC CCTAG↑G T↓GATCA ACTAG↑T ‎↓GATC CTAG↑‎ A↓AGCTT TTCGA↑A ‎ ‎ ‎(1)用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________和______两种限制酶切割,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________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处于________态的大肠杆菌。‎ ‎(2)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常用PCR鉴定,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________。‎ ‎(3)若BamHⅠ酶切的DNA末端与BclⅠ酶切的DNA末端连接,连接部位的6个碱基对序列为_______,对于该部位,这两种酶_______(填“都能”“都不能”或“只有一种能”)切开。‎ ‎(4)若用Sau3AⅠ切图1质粒最多可能获得________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答案】 (1). BclⅠ (2). HindⅢ (3). DNA连接 (4). 感受 (5). 四环素 (6). 引物甲和引物丙 (7). (8). 都不能 (9). 7‎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选择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BamHⅠ可能使质粒中的启动子丢失,因此只能选BclI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切割。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连接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处于感受态的大肠杆菌。‎ ‎(2)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根据质粒上的抗性基因,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四环素。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引物甲和引物丙。‎ ‎(3)根据BamHⅠ 和BclI的酶切位点,若BamHI酶切的DNA末端与BclI酶切的DNA末端连接,则连接部位的6个碱基对序列为,对于该部位,由于与两种酶的酶切位点均不同,故这两种酶都不能切开。‎ ‎(4)根据BamHⅠ、BclI和Sau3A I的酶切位点,Sau3A I在质粒上有三个酶切位点,完全酶切可得到记为A、B、C三种片段,若部分位点被切开,可得到AB、AC、BC、ABC四种片段,所以用Sau3A I切图1质粒最多可能获得7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应用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