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第23讲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第23讲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3讲 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T13(一五计划)‎ 复习建议:‎ ‎1.这个时期的探索为新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腾飞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尤其三大改造近几年都没有考过,复习中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奠基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2.重点关注探索中的失误以及给我们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目的 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基本任务 ‎(1)优先发展①__________‎ ‎(2)有步骤地对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③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工业化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题训练1】 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 ‎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 ‎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考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 内容 ‎(1)农业:参加农业⑤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加入手工业⑥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的道路,初级和高级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⑦__________高潮,实行赎买政策 实质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⑨__________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点题训练2】 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6-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 C.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 D.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点三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时间 ‎1956年 主要内容 ‎(1)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⑩__________的矛盾(实质)‎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⑪________‎ 意义 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⑫________‎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⑬________探索 ‎【点题训练3】 “毫无疑问,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而斗争,还必须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还必须为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材料内容相对应的是(  )‎ ‎ A.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 B.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失误 ‎“大跃进”‎ ‎(1958年)‎ ‎(1)表现:片面要求大办⑭________,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办⑮________,“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但忽视了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公社 化运动 ‎“一大二公”。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 危害 ‎“大跃进”违背了⑱__________________,人民公社化超越了⑲______________,⑳________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点题训练4】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 ‎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 ‎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考点五 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失误 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 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点题训练5】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队。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 D.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巧学识记 要点一 “一五”计划 ‎1.显著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典例训练1】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点二 三大改造 ‎1.实质: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农民、手工业者、资本家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因此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 ‎(1)从革命任务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是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的。‎ ‎(2)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从经济基础看,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得以实现。‎ ‎【典例训练2】 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56年公有制经济较1952年大幅增长主要是三大改造的推动 ‎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的进行被彻底打破 ‎ C.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受到私有制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冲击 ‎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选集》‎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 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一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巩固国防安全。‎ 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1)根据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 ‎(2)根据史料二,分析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考点一 “一五”计划 ‎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 ‎                   ‎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61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发给的“公私合营股票”, 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1956年1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 ‎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考点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 A.三大改造的教训 B.人民公社的教训 ‎ C.计划经济的教训 D.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5.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 A.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趋势 ‎ B.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形成 ‎ C.“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突出 ‎ D.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考点三 国民经济的调整 ‎6.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生产力水平 ‎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7.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历程,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民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提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50~7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 第23讲 新中国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主干知识梳理】‎ ‎①重工业 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⑤生产合作社 ⑥生产合作社 ⑦公私合营 ⑧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⑨社会主义 ⑩落后的生产力 ⑪工业国 ⑫正确的 ⑬成功 ⑭工业 ⑮农业 ⑯迫切要求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⑰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⑱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⑲历史发展阶段  ⑳1959-196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点题训练】‎ ‎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图片宣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与绿色环保观念无关,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的关键词是“效仿苏联”,即照搬苏联模式的表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特色的独创,苏联并没有出现过此类改造,不可以证明材料的观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以重工业为重点”学习了斯大林模式中的“重视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学习了苏联1928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照搬了苏联模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材料的内容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政协会议的内容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故选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合,故D项错误。‎ ‎4.C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8月,“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可以判断,题目中所指的运动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社是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出现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不切实际,片面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故B项错误;“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平二调”、“一大二公”的特点,故C项正确;“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鼓励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口号,故D项错误。‎ ‎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是指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改变,1962年的农村经济调整并未发生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依然是单一公有制,B项错误;1962年的农村经济调整一定从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左”倾错误并未清除,后 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其体现,D项错误。‎ ‎【典例训练】‎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一五”计划。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A项正确;“根本上改变了”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B项错误;并非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中“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不符,C项错误;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D项错误。‎ ‎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把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改革没有被彻底打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B项错误;新时期公有制经济大幅度缩减的根本原因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2006年农村生产关系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故D项错误。‎ ‎【读史用史】‎ ‎(1)状况:重工业非常落后的面貌。‎ ‎(2)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的经验;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随堂验收】‎ ‎1.D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仅仅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涉及工业化生产,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的工业化改造,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的土地改革完成是实现了土地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并未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错误;1957年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所有,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D项错误。‎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可以判断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完成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即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见证的是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故C 项正确;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是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与材料中“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与材料中“犯急性病”“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相符,B项正确;计划经济的教训是可能僵化,与材料中“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左倾,违背社会主义法制,与材料中“想早一点进入社会主义”“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不符,D项错误。‎ ‎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题目中的表格看出:重工业占据三分之二的产值,轻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占据很小的比重,A项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形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1957年,而题目中的时间点是在1957—1960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在1960年开始,在1963年基本完成,D项错误。‎ ‎6.D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运动出现在1958年,与1953—195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是在1956年,不能指导1954—1956年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958—1961年中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下滑,中共确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取得了1961—1964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D项正确。‎ ‎7.(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 ‎(2)事件:“大跃进”运动。严重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3)经验教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