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5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5 新人教版必修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眉山一诊)“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③体现了世界历史逐渐发展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以及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瓦解,故①是错误的。排除含①的各项,故选D项。 2.(2014·潍坊一模)“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材料描述的是( ) A.收回利权 B.实业救国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材料“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的信息符合民族工业创办的原因,即实业救国。故选B项。 3.(2014·浙江六市六校模拟)下面为《1933年至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该表所示的经济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因忙于内战,官僚资本暂时放弃了对民族企业的压制 C.国民政府发行大量纸币刺激了内需,扩大了消费 D.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题目所给时间是在1933年至1936年,所以排除属于一战时期的A项;依据所学可知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内容无关;排除A、B、C三项。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 4.(2014·郑州一模)“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所以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核心因素。 5.(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D.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材料反映“这一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变革儒家文明(封建制度文明),这是指的洋务运动。作者认为,只学习技术注定要失败,而且必然会带来思想和制度领域里的变革。故选A项。 6.(2014·济宁期末)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冶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故D项错误。 7.(2014·潍坊一模)“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其中首先“仿效”“军事领域”的表现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 C.编练新军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探索。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后半期”“首先在军事领域”的仿效西方,依据所学可知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故选A项。 8.(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化。根据材料,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题,比较容易排除。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故应选A项。 9.(2014·西安五校一模)《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主要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实业家们创办实业的积极性,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故应选C项。 10.(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片反映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及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都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不合题意,排除①④。故应选B项。 11.(2014·江苏百校联考)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 ) 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 ②国民政府大力支持 ③企业自身管理有方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与题干1912年和1915年时间不符,排除含②的各项即可。 12.(2014·眉山一诊)《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著作,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指( ) A.民族独立富强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学习西方近代产业 D.实现政治上民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1895年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各阶级各阶层纷纷要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故选A项。 13.(2014·临沂一模)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仃在1937年的作品,名为《军权之下》,“湖南第一纱厂”遭到了灭顶之灾。图中拳头代表了( ) A.日本帝国主义 B.美国帝国主义 C.封建军阀势力 D.官僚资本主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日军对华侵略。从材料中的时间和漫画的名称可以看出这指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破坏,故选A项。在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给中国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的侵略,因此排除B、C、D三项。 14.(2014·临沂一模)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下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国后我们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投入的重工业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投入到轻工业和农业中的相对较少,故选A项。 15.(2014·荆州质检)1953年,毛泽东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 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 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可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和“195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B、C三项,这三项都是1958年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故选D项。 16.(2014·青岛一模)下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②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 ③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 ④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1958年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再加上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各项指标下降,故①③④正确。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②表述错误。故选C项。 17.(2014·成都一诊)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 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题干中信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应为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1953年的A项、1960年的C项、1978年以后的D项。此阶段应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故选B项。 18.(2014·延边质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D.“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是“一五”计划的影响。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故应选D项。 19.(2014·西安五校一模)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结合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可知正确答案应是B项,即“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应选B项。 20.(2014·潍坊一模)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主,“《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C项。 21.(2014·吉林实验中学一模)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中期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欧洲地区,由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故应选C项。 22.(2014·临沂一模)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建国后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初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后来却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项。 23.(2014·眉山一诊)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 ) 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 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时安徽蚌埠还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交通枢纽,这一变化是由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的。故选B项。 24.(2014·成都一诊)下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 ( ) A.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 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 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 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题干中信息“1913年……女师范学校……已阅十五学期”可知该校创办于1898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晚于题干中的“1913年”,排除D项;C项中“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女师范学校的创办即可知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项。 25.(2014·眉山一诊)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内地早 ②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交通和通讯技术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近代化沿海比内地早;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而③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表中内容体现不出侧重点,③错误;④错在“民族资本主导”的说法,民族资本在近代中国力量弱小,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应是洋务派主导。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2014·眉山一诊)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日本关于农业改革的措施 国家 措施 俄国 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一块份地。 日本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为平民。 (1)根据材料一,比较俄、日农业改革的相同点。(2分)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化。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它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认识。(4分) [答案] (1)相同点:注重农民人身自由;注重土地所有权变革。(2分) (2)现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崛起;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变化:耕与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3)认识:①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兴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分)②派遣留学生、创办报刊、建立各种社团,促进中国逐步迈向现代化。(2分,或答“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观,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美化侵略,是片面和狭隘的历史观”。同样给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俄日两国的共同点,即注重农民人身自由;注重土地所有权变革。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从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来概括。 27.(13分)(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才由美国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孙力舟《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材料二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摘自(《中国经济网》《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易鹏《对GDP超日要有清醒认识》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跟英国相比,清朝在经济结构上有何显著差异?从清朝自身落后性看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比较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历史问题?在新科技革命及全球化背景下,又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5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追求怎样的经济发展之路?(2分) [答案] (1)英国GDP总量虽比清朝小,但GDP质量远胜清朝,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结构已建立;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工业生产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资本主义商品市场与贸易体系确立;而清朝GDP总量虽大于英国,但现代工业中科技含量低;仍然是落后的小农自然经济结构;小农及手工生产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状态,无自由市场可言;对外贸易仍是落后的朝贡贸易体系。(4分) 原因: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与思想观念;对外政策的封闭保守。(2分) (2)经济总量大,但现代工业结构不合理;由于人口基数大,社会财富人均占有少;严重的贫富差距。(2分)突出问题:建立市场经济要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又给自然、社会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全球化背景下面临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压力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3分) (3)经济发展要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要走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政治体制的改革要与经济改革同步;要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GDP;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注意科技创新,实现科教兴国。(任答2点即可得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英经济结构的比较和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鸦片战争前后超过英国,但是这只是在总量上超过英国,在质量上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中国还是处在小农经济的轨道当中,但是英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社会。中国的这一局面主要从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思想的钳制等方面分析原因。(2)当今中国的情况和19世纪的中国的经济情况有类似之处,主要是经济总量大,但是结构不合理,并且矛盾比较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科技增长所依据的创新不足。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8.(13分)(2014·潍坊期末)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1)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4分) 材料二 表一 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 全国 江苏 浙江 安徽 湖北 21.7万人 14.2万人 1.6万人 1.3万人 1.1万人 表二 1924年上海女工地区分布表 女工总人数 染织业 女工人数 饱食业女工人数 (卷烟业为主) 两业女工占女工 人数百分比 120946 98000 8400 90%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5分)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4分) [答案] (1)原因:经营内容广泛;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2分)贡献:加速农产品商品化;促进江南市镇发展。(2分) (2)特点:沿海沿江地区;轻工业领域。(2分)原因: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3分) (3)措施:经济结构转型;重视科技应用;拓宽融资渠道。(2分)政策:改革开放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2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分析得出经营范围广,由材料“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内容可得出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第二小问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来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首先从表中的省份的地理位置分析,可得出都在沿海沿江地区,依据表格中染织业女工人数、饮食业女工人数以及两个行业女工所占总数的比例可得出行业部门都是轻工业。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华西村的措施可以从其产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即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第二小问的政策可依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策来归纳整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作用。 29.(12分)(2014·临沂一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个资本家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下同)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材料三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材料四 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钢 535万吨 8000万吨 煤 1.3亿吨 11亿吨 粮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花 164万吨 452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2分)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5)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答案] (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1分)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3分) (2)原因: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2分) (3)原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4)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 (5)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得出发展迅速但短暂。第二小问主要从两个方面(迅速发展和短暂)分析原因。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二回答,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要结合材料概括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表格概括。第二小问由工业取得的成就可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得出变化即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第二小问可结合1957年和1992年的历史背景回答即可。第(5)问,依据“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得出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依据材料三、材料四中相关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