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评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评估

单元评估七(第七单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1955 年 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 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 年 6 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 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 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解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1955 年 12 月”“1956 年 6 月”“1956 年 8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 年 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 中国加强了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增多, 故 B 项正确。“一边倒”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 A 项排 除。C 项不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的原因,排除。建国初期, 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故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 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 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解析:“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 亡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 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 歌》《赤地之恋》”表明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故 A 正 确;B、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某次会议的最后公报指出:“一切国家都 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 度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次会议是( C ) A.日内瓦会议 B.第 26 届联大 C.亚非会议 D.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 解析:依据材料“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 则,自由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看 出该会议主张和平、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结合所学可知,1955 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宗旨是讨论亚非国家和平发展的问题,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B 项的时间是 1971 年,涉及的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权利问题,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排除。D 项涉及的是不结盟运动 兴起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4.“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 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 11 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于难。”与上 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C ) A.1953 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 26 届联大会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国民党特务要破坏中国代表 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1955 年举办的万隆会议。故选 C。 5.20 世纪 50 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 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 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 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 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A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印度支那地区的问题,在国际上解决这 一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会议主要是为了和 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 A。 6.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 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这次 会议中国( A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密切联系 D.首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材料中有中国、美国、苏联和法国参加的这次国际会议, 涉及到法国殖民地的统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 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积极努力,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 和平解决。故选 A。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 1949 年、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C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年,第三世界国家的 支持是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D 项与 1949 年建交 高峰时期的时间不符,因此可以从时间上排除 A、B、D。建国以后,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的外交环境的改 变,形成了数次的建交高潮,故 C 正确。 8.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 1952 年开始酝酿,到 1954 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 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解析:依据材料“‘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周恩来在与 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 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外交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 控制,A 项正确。B 项属于新时期外交,排除。C 项为“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排除。D 项为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排除。 9.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 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 1953 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 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 D ) 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 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了一个 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 息,排除 A;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 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 B、C。 10.在我国 50 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 年, 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 年 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 C )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解析:“在我国 50 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是 由于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1964 年,国务院批准《外语 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 年英语被列入高考 考试科目”是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故 C 正确;A、B、D 均不符合题 意,排除。 11.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 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 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 1980 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 设性伙伴关系”,再到 1996 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 知( B ) 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解析:A 项错误,中国和苏联并不是长期的结盟关系。B 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不一样,苏联解体以后 又出现新的表现,说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利益的影 响。C 项错误,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密切相关。D 项说法错误。 12.1953 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 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问题, 中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会议于次年顺利召开。西方媒体报道时使 用了“五大国会议”的说法。该会议讨论的是( A ) A.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B.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解析:依据材料“1953 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 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 局势的问题,中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主要是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A 正确。此时中美关系是对抗 性的,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开始谋求关系正常化,排除 B。1971 年新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C。D 是无关项,排除。 13.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中国共产 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 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C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参加万隆会议 D.改善中日关系 解析:依据题干“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 伍,反对‘城市’国家”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 国家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主要讨论 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 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A 项强 调的是站在苏联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强调的是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明显不符合题 意,故 D 项错误。 14.如图是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的场景。该组织的宗旨是: 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 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 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 D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彰显大国担当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解析:“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 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 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表明新 时期的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故 D 正确;A、B、 C 材料未体现,排除。 15.1973 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 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 耳其、欧洲。“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表明当时( C ) A.中美外交利益趋于一致 B.中美建交推动中欧关系改善 C.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成为多极格局的重要力量 解析:“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共同对付苏联的联合力量, 反映中国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说明世界局势发生 重大变化,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73 年中美还没有建交,中美建交是在 1979 年,排除 B 项。多极化格局 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排除 D 项。 16.从 1973 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 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 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D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C.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解析:1973 年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没得到 纠正,排除 A。B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到现在 仍未结束,排除 C。70 年代我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有利 于我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表明中国外交领域实现新 突破,故 D 正确。 17.1973 年 5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 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 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B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解析:A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不再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主 权国家,但是中美关于台湾问题并没有解决。B 项,从材料可以看出 美国不再提中华民国,能够看出它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C 项, 《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不光是“一个中国”,还有其他的内容,材 料体现不出来。D 项,中美正式建交的障碍并未清除,当时还有很多 其他的问题。故选 B。 18.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 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 实际”。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人对中国人 的印象好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其主要原因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 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故选 A。 19.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重大外交事件 1980 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 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 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 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A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解析:A 项,表格内容反映了 1980 年以后中国围绕联合国展开 的外交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 交,故正确;B 项,表格内容罗列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不能反 映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故排除;C 项,表格中反映的外交 活动不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故排除;D 项,表格中没有显示 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故排除。 20.1972 年 2 月,当日本人看到中美首脑会晤的电视节目时, 众议员古井喜实说:“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 ……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这反映了( C ) A.日本舆论一致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开始兴起 C.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 D.中日建交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解析:“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 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表明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故 C 正确;A、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21.尼克松总统抛开日本直接同中国秘密发展关系的“越顶外 交”,极大地冲击了日本政府,导致 1972 年 6 月 17 日佐藤首相的下 台。同年 9 月 25 日至 30 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过多次会 谈,9 月 29 日,中日双方签署并发表了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 1972 年 9 月 29 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下列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 析不正确的是( C ) A.谋求为日本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B.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要求 C.中美两国建交的直接推动 D.田中角荣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解析:A 项说法正确,日本 1972 年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为 日本谋求有利的地位而打算的。B 项说法正确,中日关系的发展,确 实受到了日本舆论的影响。C 项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 1979 年。 D 项说法正确,田中角荣调整对华政策是中日建交的直接推动因素之 一。故选 C。 22.1967 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 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 年,中国 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 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 D )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解析:“1967 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 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 年, 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 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表明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 点是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故 D 正确;A、B、C 材料未体现,排除。 23.2018 年 11 月 18 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亚太各方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把 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努力保持亚太合作势头,稳步迈向更 高水平。据此可知中国( C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 解析:“强调亚太各方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把握构建 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努力保持亚太合作势头,稳步迈向更高水 平”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故 C 正确;A、 B、D 材料未体现,排除。 24.1946 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72 年美国主动同新中国 建交;1980 年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1990 年美国发动打击伊拉 克的海湾战争;1972 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 年美 国退出该条约。这些表明,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 D ) A.意识形态 B.平等人权 C.民族矛盾 D.国家利益 解析:A 项,1972 年,美国主动同新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体现 不出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B 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体 现不出平等人权的特点。C 项,民族矛盾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 项, 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改善关系,发动海湾战争都是维护美 国的国家利益。故选 D。 25.1975 年 4 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 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 年 10 月, 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改为“中 国台北奥委会”,不得使用它目前使用的歌、旗、徽。对此史实解读 最准确的是( C ) A.体育外交发挥独特作用 B.中美建交是主要原因 C.外交突破促进国际活动空间扩大 D.得益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材料反映的不是体育外交,故 A 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 出中美建交,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 70 年代中国正式恢复了国 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国外交有了 新的突破,故 C 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 和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2 分, 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 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4 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 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 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 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 向正常化。 示例二 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20 世纪 90 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 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 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 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 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 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加以 阐述即可,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 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 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 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 年 7 月 6 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 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 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 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 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 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 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 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 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 2015 年 9 月 25 日,中国国家 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 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 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 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 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 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6 分) (2)据材料一、二,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 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6 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 素有哪些?(4 分) 答案:(1)政策:敌视中国。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方 针:“一边倒”。 (2)变化: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行动: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国经济衰退;世界多极化 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为 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4)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世界形势;台湾问题。 解析:(1)根据材料“敌视北京”“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 军事包围的政策”可知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政府是基于两 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而实行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 (2)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主动改善同 中国的关系即可。具体的例子主要包括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签 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等相关史实。 (3)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 美国方面经济衰退、美苏争霸不利于美国等,中国方面中国国力增强、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4)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 利益、国家力量、国家地位、台湾问题等均是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 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非常敏感的因 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德公司是美国一家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下图是兰德公 司不同时代研究中国出版物的结构图。 请从图中任意提取一项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再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须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4 分) 答案:示例 信息:进入 80 年代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台湾问题的 研究比重增加。 主题: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引发美国的关注。 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2001 年中国加入 WTO;与台湾地区形势 变化有关,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缓和,台独势力逐渐膨胀;与国际 局势的变化有关,苏联解体后,后冷战时代的需求,美国认为中国是 其潜在威胁,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有关,战 略重心逐渐放回亚洲太平洋。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前一阶段,美国主要关注中国的外交、 经济和政治问题;后一阶段,美国关注中国经济、军事和台湾问题增 多;中国的政治(含外交、军事)、经济是美国研究的重点。可以从这 些信息中提炼出一些基本的观点,比如,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引发了美 国更多的关注,然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来 进行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