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案

‎【时空坐标】 ‎ ‎【线索引领】 ‎ 线索: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第12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纲要求]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一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美苏“冷战”‎ ‎1.从盟友到对手 ‎2.美苏“冷战”‎ ‎(2)表现 ‎  国家 领域  ‎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欧洲: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 ‎(1)朝鲜分裂:美、苏两国分区占领朝鲜半岛使得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3.美洲:古巴导弹危机 ‎(1)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美国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 ‎(3)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4.影响: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概念阐释] “冷战”政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图解历史] ‎ ‎1.“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 ‎[名师指津] 两极格局的消极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 ‎[答题术语必备]‎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3.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4.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防止了革命的爆发。‎ ‎5.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 ‎6.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考向一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史料三 以下两幅图片是1947年漫画家华君武为揭露“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1.史料一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 ‎2.史料二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 ‎3.史料三通过漫画的形式反映出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要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实质是以经济手段实现控制欧洲的目的。‎ ‎1.根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试答:(1)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2.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史料三谈谈你的认识。 ‎ 试答: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史论归纳]‎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对点训练]‎ ‎1.(2017·山西太原五校联盟高三诊断)下面为前苏联叶非莫夫的漫画《检阅他(艾森豪威尔)的队伍》,队伍中有“阿登纳”“艾德礼”“贝文”等人。此漫画说明了(  )‎ A.世界多极化力量潜滋暗长 B.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在强化 C.美苏两极格局已基本形成 D.以美为首的北约已完成组建 解析:选B。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检阅他的队伍,这些队伍当然多数都是他的欧洲伙伴,他们都打着美元的大旗,组成类似德、日军国主义的队伍,跟着美国总统的统一指挥而行动。说明美国通过经济上援助,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并控制欧洲国家制衡苏联。B项符合题意。‎ ‎2.(2017·山东山师附中检测)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美国反苏的倾向不断增长。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排除B项;C项材料中未体现;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故选A项。‎ ‎3.(2016·湖北武汉中学期末)《杜鲁门主义的续篇》记有: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国被要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并确定以美元为结算单位;受援国家部分工业发展要接受美国监督;必须打破各国间贸易关税壁垒等。该项援助(  )‎ A.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诞生 B.是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 C.标志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D.正式启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出现于二战后初期,且与马歇尔计划无关;C与《关税贸与易总协定》相关;而D与欧共体相关。B正确,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欧洲控制,以此来抗衡苏联,故本题选B。‎ 考向二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史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史料一论述了美国学派对“冷战”起源的观点,认为“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导致了“冷战”的主要原因,而美国是遏制苏联野心的正义者。‎ ‎2.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 ‎3.史料三“两个世界”对抗指的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长期对峙,由“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可以看出认识到了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步作用。‎ ‎1.依据史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试答: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试答: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史论归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搭建框架:二战后期的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确立了美苏大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基本原则。战后美苏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制逐步形成。‎ ‎(2)逐步成型: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逐步成型。‎ ‎(3)最终确立:针对美国的一系列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即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2.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对点训练]‎ ‎1.(2016·广东肇庆二模)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在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背景。题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而不是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中没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2.(2017·福建福州一模)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 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 A.国家利益的竞争   B.国际霸权的争夺 C.主导力量的转移 D.不同制度的选择 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人心之争”不能体现国家利益的竞争、国际霸权的争夺和主导力量的转移。据材料“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故D项符合题意。‎ ‎3.(2017·广东广州一模)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解析:选C。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影响。材料并未体现出双方由对抗走向对话,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是冷战而非热战,故不是战争和冲突,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表明在冷战格局下虽然存在强势和劣势之分,但是基本构成了一种战略制约,故C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无法显示美苏从局部地区的争夺走向全球争霸,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西欧走向联合 ‎(1)原因: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结束 ‎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标志: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轻巧识记] 欧共体的形成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概念 ‎“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轻巧识记] ‎ ‎1.新兴力量的崛起 ‎2.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易错提醒] 有关多极化趋势的几个误区 ‎(1)世界格局由两极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图示记忆]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答题术语必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宣言书,也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了经济困难,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主权安全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逐步走向联合,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6.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考向一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史料三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1.史料一信息表明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表达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心渴望。‎ ‎2.史料二说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从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说明了合作的规模和领域扩大;“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3.史料三信息“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直接说明了欧共体对美国的影响,也揭示出美国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试答: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霸的威胁。‎ ‎2.结合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试答: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平最高。‎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对点训练]‎ ‎1.(2016·河南洛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尽管欧盟国家致力于外交协调和趋同,并取得了进展,但将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材料意在说明欧盟(  )‎ A.政治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曲折 B.仍唯美国马首是瞻 C.外交和防务权力根本无法一致 D.无法影响世界新秩序 ‎ 解析:选A。本题考查欧盟。材料强调欧洲的一体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将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是复杂曲折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是欧盟国家,这一时期欧洲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故B项错误;材料中“外交和防务权力上交给设在布鲁塞尔的超国家机构的想法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并不是说根本无法一致,故C项错误;欧盟的成立已使欧洲影响到世界的发展,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宜宾测试)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约是美国为首建立的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对抗社会主义的军事政治联盟。主要功能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对峙上,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欧洲联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到政治领域,其基本出发点是保障自身安全,B项符合题目主旨;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C;不结盟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独立、反帝反殖而形成的国际组织,缺乏内部的统一体系和深层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故选B。‎ ‎3.(2017·山东潍坊一模)‎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8国(爱尔兰除外)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还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解析:B。本题考查欧共体。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可知未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还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可知并不是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故D项错误。‎ 考向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国际格局的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依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史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次谈话 史料三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 ‎“‘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1.史料一主要说明日本与欧洲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构成了挑战。‎ ‎2.史料二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加强,存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尚未完全形成。‎ ‎3.史料三说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达到独霸世界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背景下的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特征。‎ 试答: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控制西欧。举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 ‎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表现。‎ 试答: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史论归纳]‎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 ‎(1)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2)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对点训练]‎ ‎1.(2017·江西南昌模拟)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包括(  )‎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二战以后,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逐渐团结起来,不结盟运动兴起;“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不符合史实;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合题意。所以应选C。‎ ‎2.(2017·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英国和法国与美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看法。美国主张德国统一,而英法两国持反对的意见。这种不同的观点说到底还是由于国家利益的问题。德国是否统一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欧洲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对原有的格局产生冲击,因此B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大;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描述内容。‎ ‎3.(2017·湖北武汉调研)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联邦德国从依靠美国和北约变为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与苏联的对外扩张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欧洲伴随经济地位提升谋求政治外交独立的情况下,联邦德国调整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出联邦德国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并未丧失霸主地位,故C项错误;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表明欧洲已经开始走向联合,故D项错误。‎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 ‎,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对峙 解读 题干 信息:时空定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非洲。‎ 主旨:美苏争夺非洲 辨析 选项 美国政府支持演唱家到非洲巡演,是希望获得这些国家的好感,扩大美国的影响,从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因此D项正确。A项是指总统选举,与材料无关;B项材料中也未提到展示经济实力;C项史实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 ‎1.(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2.(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 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法国提出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得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却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最终法、德、意等六国走向了联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直接原因是六国屡遭战争重创,拿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损失惨重,英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本土遭受战争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建立超越国家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战争,故选A项。英国与法、德等国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历史上关系紧密,不能成为英国反对联合的理由。‎ ‎3.(2016·湖南永州二模)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意图挑战两极格局 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解析:选A。本题考查日本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日本的外交仍然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外交上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日本的外交客观上冲击两极格局,但没有主观上的挑战,故C项错误;日本还没有取得政治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材料中“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工业革命 至二战期 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 ‎(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 ‎20世纪50‎ 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50‎ 年代后期至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2017·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解析:选C。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说明和平与发展并不是20世纪的时代主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都体现出了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项目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 变动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 变动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第三次 变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2017·河北邯郸模拟)《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从全球变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D.认识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等,可知作者强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是否步入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未比较中美对世界的影响力,C项也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 史学素养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理论阐释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史学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坚持的主流史学研究方法。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1)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2)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过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典题例证 (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联)1990年8月,民主德国议院决议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 100页的统一合约。‎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 B.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的根本原因 D.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民主德国议院通过决议决定并入联邦德国,并在之后不久签署了统一合约,但魏茨泽克却说“没有政府合约协定”,可见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故选B项。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可知A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东欧剧变始于1989年的波兰,故D项不正确。‎ 答案:B 史学新论 史学界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多极化的四种不同看法 ‎[史界观点]‎ 观点一 ‎“一、三、五”体系: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田中明彦1991年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可称为“一、三、五”体系 观点二 ‎“多权力中心说”: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和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的某些国家”‎ 观点三 ‎“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多持此种看法: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仍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中、日五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工业新兴化国家、地区 观点四 单极-多极结构:少数中国学者主张,目前的世界处于“单极-多极结构”,即美国独霸下的多极结构,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提法低估了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多极结构对美国起制约作用的一面 ‎[思考感悟]‎ 有关当今多极化趋势的不同看法,人教版必修l和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都有论述。岳麓版必修Ⅰ“跨世纪的世界格局”采纳了观点三,可见我国学者普遍的看法是: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