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学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高考备考指南] 考纲定位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 2.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 3.变化观念——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全面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能从不同视角对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4.社会责任——认识传统化学贡献和古典文献中化学工艺。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提醒] 物质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3.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 (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3)几类物质的概念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2019·济南模拟)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iO2不能和水反应,所以它不是酸性氧化物 B.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必然是纯净物 C.烧碱、冰醋酸、石墨均为电解质 D.海水、氯水、氨水、王水均为混合物 D [A项,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作酸性氧化物,SiO2虽然不与水反应,但Si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所以是酸性氧化物,错误;B项,O2和O3的混合物只含有一种元素氧,但属于混合物,错误;C项,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石墨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D项,海水为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氯水为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氨水为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王水为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 形成的混合物,正确。] 2.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为( ) 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A.②③⑤⑥⑦ B.①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⑥⑦ A [①正确。②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③错误,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④正确。⑤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⑥、⑦错误,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3.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戊是包含关系。 选项 甲 乙、丙、丁、戊 ①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五氧化二磷 ②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硬铝、生铁 ③ 基本营养物质 油脂、蛋白质、纤维素、无机盐 ④ 腐蚀品 盐酸、浓硫酸、烧碱、硝酸 ⑤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铁 ⑥ 弱电解质 次氯酸、一水合氨、水、醋酸 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④⑤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C [①中石灰石不是干燥剂;③中纤维素、无机盐不是基本营养物质;⑤中Na2O2、Al2O3不是碱性氧化物。] 氧化物的辨析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3)与H2O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 (4)酸性或碱性氧化物不一定均与H2O反应,如SiO2、Fe2O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3.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转化 [提醒] 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酸制弱酸:CH3COONa+HCl===NaCl+CH3COOH。 (2)强碱制弱碱:NH4Cl+NaOH===NaCl+NH3·H2O。 (3)强氧化性物质制弱氧化性物质:Cl2+2Fe2+===2Cl-+2Fe3+。 (4)易溶物制难溶物:Na2SO4+BaCl2===BaSO4↓+2NaCl。 (5)难挥发物制挥发物:NaCl+H2SO4(浓)NaHSO4+HCl↑。 (1)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 (2)硅胶、P2O5、CaCl2·6H2O均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 (3)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的原理是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 (4)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 (5)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 ) (6)盐与酸反应均能生成新盐和新酸。( ) [提示] (1)√ (2)× (3)× (4)√ (5)√ (6)× 角度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1.(2019·试题调研)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可得到清洁能源 B.在新购置的房子中放置竹炭,吸收有毒气体 C.用明矾的水溶液浸泡铜器可除去其表面的铜锈 D.用氢氟酸刻蚀玻璃制备工艺美术画 B [煤的气化和液化均为化学变化,A项错误;竹炭即用竹子烧制的炭具有吸附性,其吸收有毒气体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B项正确;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除去铜锈,发生化学变化,C项错误;氢氟酸刻蚀玻璃是HF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是化学变化,D项错误。] 2.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C [A项,均为物理变化;B项,均为化学变化;D项,均为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从宏观,上判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KK 角度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D [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A项正确;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Ca(ClO)2溶于水生成HClO,HClO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故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杀菌消毒,B项正确;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可用Al(OH)3进行中和,C项正确;BaCO3能与胃酸反应生成Ba2+,Ba2+为重金属离子,能引起蛋白质变性,D项错误。] 4.下列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A.FeFe2(SO4)3FeCl3Fe(OH)3 B.CuCuCl2Cu(NO3)2 C.SiO2SiCl4Si D.CaCO3CO2NaHCO3 D [A项,Fe与稀H2SO4反应生成FeSO4;B项,Cu与稀HCl不反应;C项,SiO2与稀盐酸不反应。] 常见物质间转化的几个误区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 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胶体 (1)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__nm。 (2)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①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 ②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性质与应用 证明胶体粒子带的电荷工业应用:静电除尘鉴别胶体和溶液三角洲的形成卤水点豆腐—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 稳体系,但改变条件就有可能发生 聚沉 (4)胶体示例:①烟或雾、②鸡蛋白的溶液、③血液、 ④淀粉溶液、⑤豆浆、⑥牛奶、⑦墨水、⑧Fe(OH)3胶体、⑨硅酸胶体 1.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 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微 粒成分 离子或 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 集合体 巨大数目分子 或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 不均匀、 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 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 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 透过滤纸 能 能 否 分类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 胶、气溶胶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能 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2.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含有胶体的混合液放进用半透膜制作的袋中,然后放置于水中。 角度1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1.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 [A项,因胶体可透过滤纸而固体不能透过,正确;B项,X烧杯中的分散质为氯化铁,而Z烧杯中的分散质为氢氧化铁胶粒,错误;C项,FeCl3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H2O??Fe(OH)3+3H+,加入CaCO3时发生反应CaCO3+2H+===CO2↑+Ca2++H2O,从而促进Fe3+水解,正确;D项,该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 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和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静置不易产生沉淀 B.蔗糖、淀粉、蛋白质的水溶液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 D.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B [蔗糖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角度2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3.下列有关胶体说法正确的是( ) A.Fe2(SO4)3可用作净水剂的原因是Fe2(SO4)3易溶于水 B.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制备Fe(OH)3胶体 C.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D.K+、H+、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C [A项,Fe3+净水原理是生成Fe(OH)3胶体;B项,NaOH浓溶液与饱和FeCl3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D项,Fe(OH)3胶体与H+、S2-不能共存。]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B.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C.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D.臭氧、Cl2均可用于水的消毒净化 D [臭氧、Cl2用于水的消毒净化是因为臭氧、Cl2和H2O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胶体的常考知识归纳 1.胶体理解三要点 (1)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分离提纯方法,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法分离提纯胶体。 (2)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是光的散射现象。 (3)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是Fe(OH)3分子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2.胶体净水 (1)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2)常见的净水剂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其净水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分别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3)胶体净水一般没有杀菌消毒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