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选择题 ‎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些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        B.植被 C.地形 D.河流 解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B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2~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6‎ 解析: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第3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该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2.B 3.C ‎(2017·上海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4~5题。‎ ‎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第4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5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4.A 5.D ‎(2017·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6‎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7.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6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误;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第7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6.A 7.D ‎(2017·温州十校联考)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做石环。读图,完成8~9题。‎ ‎8.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有充足的水分 ‎④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地区中可能有石环发育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亚马孙平原 解析:第8题,从材料中“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知,石环地貌区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地形不是必要条件。冻融作用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较大的气温波动。第9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能满足冻融需要的水分和气温条件。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云贵高原,热量丰富,没有“冻”的条件。‎ 答案:8.B 9.C 下面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 6‎ 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0~11题。‎ ‎10.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 ‎11.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11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0.B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18·河南濮阳市调研)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岛面积约3 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 材料二 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 材料三 图1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4~9月洋流流向。‎ 6‎ ‎(1)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描述甲岛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析:第(1)题,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饵料丰富导致的,而饵料丰富是由于寒暖流交汇(主要在温带海区)或者上升补偿流导致的,当地没有寒暖流交汇,只能考虑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是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向大洋中部,底层冷海水上泛。第(2)题,根据纬度,结合图3气候资料可知,该岛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小,为热带沙漠气候。第(3)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渗透的关系,组成的任何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在景观上保持一致。‎ 答案:(1)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丰富。‎ ‎(2)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稀少。成因:地处低纬度,终年高温;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都从陆地吹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夏半年时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所以气温年较差小。‎ 6‎ ‎(3)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 ‎13.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 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生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