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三单元 ‎[时序要清]‎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线索要明]‎ 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使“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线索三:新中国的外交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7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4)“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条件 ‎(1)前提: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2)准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 ‎3.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纪元。‎ 二、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依据: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3)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 ‎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4年12月,二届政协会议通过新章程,宣布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目的 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依据 ‎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含义 ‎①前提: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②区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③方式: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力 实施 全国共建立5个自治区,150多个自治州县(旗)‎ 意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背景 ‎①1957年以后,“左倾”思想日益严重,政治生活开始不正常 ‎②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形成 标志 ‎1966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2)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砸烂公检法”,全国处于严重混乱状态。‎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③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 ‎(1)历史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历史教训。‎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重建 ‎①1978年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恢复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 ‎②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3)完善 ‎①全国人大 a.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②1982年,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探究主题——人民当家作主的尝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实践 ‎[史料一]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教你读史] 史料结尾句是核心,抓住其内容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初期的特点。‎ ‎[思考] 结合史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提示]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组口号:“砸烂公检法”“打倒旧政府”“踢开党委闹革命”“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思考] 据史料二,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提示] 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陷于瘫痪;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史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思考] 史料三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 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1.(2016·临沂期中)下图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 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解析:选D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人民大宪章即《共同纲领》,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的实质不同,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故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C项错误;“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D项正确。‎ ‎2.(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选A 因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才提出了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故A项正确。‎ ‎3.(2017·皖江名校联考)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解析:选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故D项正确。‎ ‎4.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 ‎5.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  )‎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 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 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 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 解析:选A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 ‎①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 ‎①前提:一个中国。‎ ‎②含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②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2)表现 ‎①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②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③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④1993年4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⑤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⑥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3)阻碍因素 ‎①岛内台独势力。‎ ‎②国际反华势力。‎ ‎4.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主要史实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访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洲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4)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6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 ‎(6)二战中,《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将台湾归还中国。‎ 探究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教你读史] 祖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的大国插手;一个中国是谈判的前提。‎ ‎[思考] (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提示] (1)邓小平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两党平等会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①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②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1.1979 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解析:选D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与材料中“1979 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相符,故D项正确。‎ ‎2.(2017·南京摸底)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解析:选D 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故D项正确。‎ ‎3.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 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 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解析:选A “汪辜会谈”是“九二共识”达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4‎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解析:选A 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公民参与政治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到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D项错误。‎ ‎5.“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这体现出(  )‎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解析:选C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 A.制定了1954年宪法 B.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C.颁布《共同纲领》‎ D.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选C 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产生的,与“‎ 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矛盾,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90年代,与“建国之初”不符,故B项错误;“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指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家性法律文件《共同纲领》,故C项正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根本大法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可以看出其主张和动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各界人民,因此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故A项正确。‎ ‎3.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选B 1953年人口普查,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由此可见人口普查是为普选提供数据依据。‎ ‎4.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  )‎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选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创建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表现,“社会主义革命”‎ 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 ‎5.随着民族自治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解析:选B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是否成为宪法内容,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B项正确;新中国民主政治还未至臻完善,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6.(2017·如皋模拟)关于下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 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 解析: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村官直选”相符,故B项正确。‎ ‎7.(2017·山西名校联考)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解析:选D 在宪法面前宣誓就职,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依法办事,故D项正确。‎ ‎8.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  )‎ A.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C.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中国希望至少保持香港现有的状态,而不要成为具有特殊国家体制的自治领。A项是这样做的目的,而不是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故A项错误;这样的处理是为了阻止香港从中国分离出去,维护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C项也是其目的,而不是原则,故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错误。‎ ‎9.(2017·山西名校联考)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 A.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解析:选C 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被打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故A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外交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对台湾工作态度变化,说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故D项错误。‎ ‎10.1997年7月1日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致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香港回归,标志香港和大陆实行同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香港回归,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解析:选B 此题考查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也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1.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这一声明反映出(  )‎ 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达成 B.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C.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已经达成一致 D.英国解决中英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 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达成是在1984年9月26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处时间内香港仍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与英国意见的一致,故C项错误;从英国外相的声明,可以看出英国无法维持1997年后对香港的统治,体现出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故D项正确。‎ ‎12.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解析:选A 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实质就是搞“台独”,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台湾不属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故B项错误;高度自治权不等于独立,材料实质是要求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来搞“台独”,不是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 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8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5分)‎ 解析:第(1)问,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列举建国初的三大政治制度驳斥这一谬误。第(2)问,据材料二省略号分层,抓住中间三层层意概括原因;抓住关键词“依法治国”概括政策。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归纳其特点。第(4)问,结合所学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中概括特征和认识。‎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 ‎(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 ‎(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1)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示例2)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 或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也可)‎ 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