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 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 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 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 (2020 年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三其他)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 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 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 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 胜,影响日益增强,故 C 符合题意;A 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 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 不正确。 3. (2020 年西藏城关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 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 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 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项错误;1928 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 C 项错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 D 项错误。 4.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 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 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 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 选项排除。 5.(2020 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高三一模) 1919 年 7 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 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 《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 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 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 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 6. 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 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 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 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 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 项符合题意。1848 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 A; 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 运动后,排除 B;1903 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 C。 7.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胡适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所提出的新文化运动的 纲领。他认为整理国故“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 面寻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 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 统文化的现代转型,B 正确,A 项表述错误;C 项材料不能反映;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D 表述错误。 8. 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 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 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 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 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 B 项正确, D 项错误;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9. (2020 年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高三月考)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呼中国的青 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 在说明( ) A.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 B.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 C.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 D.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庶民的胜利”“ 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 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意在倡导中国青年深入农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 醒民众觉悟,让民众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D 项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中国效 仿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排除 C 项。 10.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 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A 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 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 B 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 D 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 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11. 20 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 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 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 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材料“‘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没有一种不受他(它) 的影响”说明了 20 世纪初变革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派,主张君 主立宪制;B 项包含在 C 项之中;D 项不符合“20 世纪初”这个时间界限。 12. (2020 年丰县宋楼中学高三其他)“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 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 130 余 篇。这反映(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 人运动的文章达 130 余篇”表明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故 D 项正确;中国劳工的觉醒、 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改变和民主、革命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ABC 三项。 13. (2020 年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 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 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 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 C 选项,排除 A 选项;材料中并没 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 B 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 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 D 选项。 14. 某思想家在 20 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 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 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 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 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 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 世纪 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 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15. (2020 年天津河西高三二模)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 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 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反对全盘西化,故 A 项错误。杜亚泉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陈独秀则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 是在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故选 B。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杜亚泉指出西方 文明存在不足之处但并未否定西方文明的作用,因此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都认识到了西 方文明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冲击,但这并未完全反映题目的主旨,故 C、D 不当。 1. (2020 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 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 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该观点认 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祟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重点为知识分子使得白话小说这一传统重现光芒,并不是反对旧道德,故 A 项错误。材 料讲的是知识分子发扬白话小说这一传统,而白话小说的重新发扬并不是固守传统的表现,并未混淆传统 与现代的界限,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将传统的白话小说重现光芒,是对旧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故 C 项正确。白话小说主要是用白话写成,而非文言文,新文化运动并非肯定文言文的价值,故 D 项错误。 2.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 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 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 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 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 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 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 选项符 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 选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 选项排除。民主共 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 选项排除。 3. 李大钊在 1920 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 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张太雷 1921 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 代英 1924 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 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 ) A.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C.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 结合的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可知,李大钊强调的不是社会主义理 想的特点,而是侧重于中国有其“特性”;依据材料中“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 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强调的都是运用 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20 年”、“1921 年”“1924 年”可知, 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人在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 D 项。AC 项,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革命道路模式”是城市中心论,而中国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后才改变这种模式而逐渐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B 项,仅从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几个中国人的观点不能得出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结论,排 除。 4. (2020 年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高三一模)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 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 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 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 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 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 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 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 错误;材料说的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 错误。 5. (2020 年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高三二模)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 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 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 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胡适指出调和的含义及例子可知,胡适认为革新家的责任认定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 讲调和,体现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C 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认为新 思潮指的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叫做“评判态度”,也就是鼓励独立和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A 选项 错误。材料认为调和是人的一种惰性,是一种保守态度,这种态度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发展,B 选项排除。材 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的必要性,D 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 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 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 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之所以人的价值、人的权力之所以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 起点和归途,由于近代中国不断受到外来侵略,主权大量沦丧,所以在近代的一系列启蒙思想中都侧重于 救亡图存,从而忽略了人权方面的内容,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 项“格格不入”的说法明显错误, 西方启蒙思想属于民主思想,具有进步性;C 项与材料主旨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 项“人民的排外 情绪”的说法本身不符合近代中国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7. 1920 年 4 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 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 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 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 化的不足和束缚,B 为正确答案。 8.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 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 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李大钊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认知,“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 兆”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为世界人类光明大道奠定基础,显然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故D项正确;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十月革命胜利,A错误;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科学,后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李大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用,不是俄国革命道路对 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9. (2020 年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月考)1919 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 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 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 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答案】A 【解析】1919 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 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 A 正确;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觉醒, 排除 B;C 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辩证和科学”,排除 D。 10.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 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 题。”为此(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答案】C 【解析】根据“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结合所学,新 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文学,促进文化的普及,促进思想启蒙,故 C 正确;维新派没有涉及 “文体改革”“普及识字”,排除 AB;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主要是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并非 批判复古思潮,D 错误。 11. 1914 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 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 A.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B.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C.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D.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答案】C 【解析】“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的 大意是:国家要保障人民的权利,计划增加人民的幸福的事。不致力于此,这个国家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光 荣可言,灭亡也是无所吝惜的。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是对民族主义观念的 反思。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家统一观,不是讨论陈独秀维护什么阶级的利益,也不是论 述赞成哪种政体形式,排除;D 项,根据材料中时间“1914 年”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而根据 所学可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排除。 12.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 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 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 际”可知,新文化运动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C 正确;A 违背题意;据材料“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 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尽管引进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但因为民众的觉悟没 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的混乱,D 错误。 13. (2020 年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三月考)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 年, 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 年,胡适说:“我所最 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 ) 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 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 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 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 动民主运动。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 C 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 A 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 统思想,排除 B 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 D 项。 14. 1915-1918 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 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答案】A 【解析】梁启超等人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其实也是对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反思,这种客观地看待中西方 文化的态度,也正是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的体现,故 A 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要“反思西方 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封建礼教遗毒”不符,B 项排除。“尊孔复古”逆流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 制造的,材料中梁启超等人是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所以不能称为“尊孔复古”逆流,C 项错误。梁启超等 学者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并不是混淆,所以 D 项有误。 15. 1913 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 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 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 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题干史料主要反映的是 1913—1922 年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无法反应新文 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 A 项排除;据材料中“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可得出其以否定来推动救 亡,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对儒学的认识复杂多变,而不是不断深入,故 C 项排除;据材料中“身穿孔子时 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 改变”反映了他对孔子及儒学的态度,由推崇到否定,再到反对排斥儒学,表明近代中国探索过程的曲折, 故 D 项正确。 1. (2018 年江苏卷)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 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 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 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项错误;1928 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 C 项错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 D 项错误。 2. (2018 年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 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 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 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 故 D 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 年是五四运动爆发 100 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 2018 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 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3. (2018 年全国卷Ⅲ)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 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 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 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 胜,影响日益增强,故 C 符合题意;A 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 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 不正确。 4. (2018 年浙江选考)20 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 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 (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 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材料“‘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没有一种不受他(它) 的影响”说明了 20 世纪初变革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严复属于维新派,主张君 主立宪制;B 项包含在 C 项之中;D 项不符合“20 世纪初”这个时间界限。 5. (2018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 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 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 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 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 B 项正确, D 项错误;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 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 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 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6. (2019 年全国卷Ⅰ)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 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 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 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 (2019 年全国卷Ⅱ)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 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 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 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 选项符合题意。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 选项说法错误。 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 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 选项排除。 8. (2019 年全国卷Ⅲ)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 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选项排除。陈独秀肯 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 选项排除。 9. (2019 年全国卷Ⅲ)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 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 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 选项符合题 意。A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 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 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 (2019 年天津卷)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 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 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 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 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 项符合题意。1848 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 A; 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 运动后,排除 B;1903 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 C。 11. (2019 年浙江选考)20 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 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要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故这属于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 C 项正确; 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从材料“推倒……建设……”来看是要进行文学革命而非文学改良,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愚昧与专制”,故 D 项错误。 12. (2019 年浙江选考)1922 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 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 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 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 A.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B.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 C.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D.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 【答案】C 【解析】材料“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 程”表明,李大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引导作用,对人类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体现了李 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的视角,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其学术 思想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阶级斗争,也没有主张要“分步实施”,故 B 项错误;材料只 表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没有强调突出实践精神,故 D 项错误。 13. (2019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 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 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 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 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 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 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 选项符 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 选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 选项排除。民主共 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 选项排除。 14. (2020 年山东卷)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 1919 年 4 月北京大学“平民 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 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 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 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 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 困落后的根源”,A 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 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 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 项错 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