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6 逍遥游 教学目的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 方 难点是“汪洋自恣以适己”的写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第三课时,积累字词,增强语感,总结课文,解答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了解庄子与《庄子》,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秋水》——用寓言故事说理:个人见识有限,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庄子的 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的。《逍遥游》用运用寓言来说理。 二、解题 逍遥,也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 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 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逍遥游是庄子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是道家的 核心思想。因此课文在《庄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公元前 369-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 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 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 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 33 篇、内篇 7 篇是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 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 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 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 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 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 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 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 “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 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 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 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 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 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 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字词 疏通文意。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 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 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 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 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 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 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 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 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 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 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 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 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 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 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 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 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 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 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 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 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 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 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 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 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 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 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 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 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 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 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 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 “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四、熟读课文,背诵 部分段落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理解逍遥游的境界,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课文,思考引入 文中哪一句,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就是天 地万物的本性,就是道。乘,就是置身其中,就是顺应。六气之辩,就是六气的变化,在庄 子看来,六气的变化是道的作用,御就是把握,也是顺应,实际上就是对老子“道法自然” 的进一步阐发,顺应天地万物的之性,把握六气的变化,便可以游无穷,实现逍遥游的境界。 这是一种“恶乎待”(无所待)的境界。回看前文,不管是鲲鹏和是蜩鸠,不管是朝菌蟪蛄 还是冥灵大椿,天地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所以只是小大之辩,(大小的区别),不是真正 的逍遥游。 (1)朗读第一段。思考探讨: 大鹏高飞九万里,所待的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 活动?写蜩鸠笑鹏,用意何在? 明确:大鹏高飞,凭借的是海运六月的大风,山野间的游气、飞尘、空中的活动之物, 也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所以,世上的万物无论 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 不同的束缚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作者运用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也就是都受到 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作者还用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 明这个道理,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 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也都是有所 待(依赖食物)。蜩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世上像蜩鸠这样的不是大有 人在吗? 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本句可译为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 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 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 能达到逍遥之境。 小结:本段从反面着笔,阐述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不是逍遥游。 (2)朗读第二段,思考探讨: 本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大的区别,实际上也是 相对的。 第一层次侧重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第二层次侧重说明“大知不及小知”,不管是朝菌、 蟪蛄还是冥灵、大椿彭祖;不管是蜩、学鸠还是大鹏,都受到“年、知”的限制,只有大小 的区别,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 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在前边 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接下来,作者从自 然界的小大之辩说到社 会上的小大之辩。 (3)朗读第三段,思考探讨: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指的是什么?宋荣子,列子是否达到逍遥之境? 明确:此指的是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之笑,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其实 和蜩鸠斥鴳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宋荣子比这些人高明些,可谓宠辱不惊,但修养还不够。(笑?)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 步,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依然有所待。至此,作者用了一连串故事,说明世界万 物都是处在各种限制、各种制约关系当中,只要是“有待”,就不是逍遥,反过来,真正的 逍遥,就是“无待”。 本段的最后,作者指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 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之性,也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 自然的规律。庄子认为,逍遥是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 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这样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二、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 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 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 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 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 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说,神人无功,圣 人无名。 小结:第一段:世间万物有所待 一层:鲲鹏南飞有所待 二层:野马尘埃大舟小芥有所待 三层:蜩与学鸠有所待 第二段:万物所待还有“小大之辩” 一层:阐明“小知不如大知……”之理 二层:引“汤之问棘”补充印证 第三段:世人也有所待 一层:“效”“比”“合”“征”之人有所待 二层:宋荣子、列子仍不免有所待 归结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三、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传 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进则儒,退则道”是历代读书人的选择,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一段,是形象的诠释。 《任长霞》人物台词:峰高万仞,无欲则刚 儒家重视个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道家注重个人天性的自由发挥。 四、归纳写作特点 1.想像丰富,境界开阔 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所以与诸子散文不同。 2.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 这些寓言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表达玄妙的、难以表述的境界。所以要 注意感悟。 3.语言风格别树一帜 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在这些 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五、小结 六、课堂作业:①说说庄子逍遥游人生境界的现实意义。②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词义辨析 2.总结课文,解答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 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 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 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 句式与词语活用 1.《齐谐》者,志怪者也。(前者语助词,表提顿,后者代词,表志怪的书)判断句 2.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作状语,表处所 3.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反问句 6.其自视者 宾语前置 二、学生练习后,相互讨论,力求得出统一的答案。 三、教师讲评,订正学生的练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