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2018-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积累与运用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7)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_____。(辛弃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子曰:“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9)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陋室铭》中表现室中人交友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而无车马喧 (2). (2)长河落日圆 (3). (3)烟波江上使人愁 (4). (4)海日生残夜 (5). (5)东风不与周郎便 (6).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 (7)满眼风光北固楼 (8). (8)温故而知新 (9). (9)鬓微霜,又何妨 (10). (10)谈笑有鸿儒 (11). 往来无白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喧”“圆”“残夜”“郎”“汗青”“鬓”“鸿儒”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2.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为“诗三百”。‎ B. 冰心和巴金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C. 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 D. 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闽江流域是我国东南区域重要的文明发祥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①(A.diànB.dìng),是福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江流域重峦dié②(A.叠B.迭)嶂,地理环境相对隔绝。这样的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闽江流域文化甲(A.兼容并蓄B.统筹兼顾),呈现鲜明的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双重色彩,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随福建居民的迁徒而乙(A.传送B.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形成有相当影响的地域文化。‎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掸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②处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乙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这样的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修改句:_____‎ ‎【答案】 (1). (1)A (2). A (3). (2)A (4). B (5). (3)示例:这样的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析。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积淀”是固定搭配,“淀 ‎”很容易读成“dìng”。“重峦叠嶂”是个成语。“迭”可用在“高潮迭起”。(2)本题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首先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即可。A.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B.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通盘筹划,照顾到各方面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合语境分析,甲处应填“兼容并蓄”。A.传送:把物品、信件、消息、声音等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B.传播:广泛散布。结合语境分析,乙处应填:传播。(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搭配不当。“提供”和“优势”搭配不当。把“优势”改为“条件”。‎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C项分析不正确。‎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 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 ‎(3)皆宜远观(______)‎ ‎(4)悉是晚景(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9. 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 (1)突然(通“猝”) (2). (2)放弃(放下,丢开) (3). (3)合适(应当) (4). (4)全(都) 7. C ‎ ‎8. (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 ‎9. 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卒”是通假字:通“猝”, 突然。“悉”是全、都的意思。‎ ‎7.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句意为: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故本句停顿为“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奏”弹奏;“辄”,就;“类”,像。‎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甲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乙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告诉读者董源的画适合远观,近观不行任何东西,又用《落照图》举例说明。‎ 甲文参考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乙文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不似物类形象,远看则景物粲然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 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 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1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 ‎(2)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 ‎13.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4. 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D 11. 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 ‎12. (1). ‎ ‎(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 (2).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 ‎13. 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 ‎14. 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ABC三项正确。D项中,“语言朴素”不准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富有哲理。‎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和把握,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点睛】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12. 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划线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经分析,划线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写出作用。如: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赏析词语,首先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具体含义。如:飘落,形容物体飘荡降落的下沉状态。这里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的把握。联系上下文阅读分析原因即可。“我”将土“攥得好苦”原因是: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放开的原因是: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故可以概括为: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把握。结合第6、7、8、9段总结概括。第6段中: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第7段中: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第9段中: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综上所述,可概括为: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之一,其数量惊人,由于电脑键盘不可能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此,需要替汉字编码,通过敲击多个按键来输入一个汉字。最早的汉字输入法,一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拼音输入法.但是,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 ‎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反倒是拼音输入法,因为操作最为简单,始终没有被抛弃。‎ ‎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随着各种个性化皮肤的涌现,其屏幕展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搜狗CEO王小川提出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推出智能回复功能。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搜狗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功能,目前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研究现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说,中国在打字技术方面正大踏步前进,而西方远远落在后面。马拉尼指出,在电脑键盘上打英文,“是使用键盘的最基本方式”,在键盘上按下“a”键,“a”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不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内存”;但是,在连接到一台中文电脑的键盘上键入“a”,计算机将会“智慧”地推测你可能会打出的汉字,键入一个汉字,本质上是键入一组指令来检索一个特定的汉字。最后,马拉尼赞扬道:“使用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按键,敲击出数万个繁复美丽的汉字,几代华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摘编自武锐《中文输入法,智慧的代码》)‎ ‎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字数量惊人,而电脑键盘按键数量有限,要输入汉字,就要替汉字编码。‎ B. 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只使用25个英文字母键。‎ C. 搜狗等新一代拼音输入法使用各种个性化的皮肤,屏幕展现形式更丰富。‎ D. 王小川称,未来输入法能理解你的想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别人的提问。‎ ‎16. 请简要概括拼音输入法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7. 文章最后一段是历史学家汤姆·马拉尼的评价,其中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 16. ①操作最简单,但单字重码率高,输入效率低;②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程度较高;③初步具备智能回复功能。 ‎ ‎17. 肯定中国打字技术发展迅速;强调中文输入法的智慧;称赞几代华人的不懈努力。‎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或相同(相似)之处即可。B项:五笔字型输入法推出的划时代意义。与:1983年,王永民推出了划时代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该输入法只使用英文字母键中的25个参与编码,极大地解决了输入速度慢这一顽症;一旦背熟了“字根表”,就可以实现“盲打”。尽管五笔字型输入法有诸多好处,但“难学”这个致命弱点让其难以高度普及。不相符。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三个阶段”这一关键词分析概括即可。第一阶段:早期的拼音输入法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字重码率非常高,常常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所需的汉字,输入效率低下。第二阶段:21世纪初期,拼音输入法有了长足的改进,特别是2005年以后,以搜狗为代表的新一代拼音输入法异军突起。它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动升级词库等方式,保持词库处于最新状态;嵌入了网络搜索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第三阶段:未来输入法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它可以理解你的想法,别人向你提问,输入法会自动代替你回复。结合三个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2014年初,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留德学子的回信传遍全球。“走,回中国!”一时间归国成潮。这是一个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良好的政治环境、强劲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份额,对留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的肺腑之言就道出众多海外学子的心声:“在外国做得再好,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回到国内,我会成为祖国变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来中国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 ‎【材料二】下表是“归旧潮”的有关数据 ‎“归国潮”经历三段式发展期 ‎【材料三】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有留学背景的“海归”。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近8万名留学人才创建了一大批如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与高徒陈宇翱、陆朝阳先后回国,他们组建了一支令世人倾慕的中国物理界的“梦之队”。“打破体制壁垒,制定优惠政策,诚纳天下英才”,在“归国潮”风起云涌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敏锐地把握住中国的发展大势,适时做出了加快人才建设的诸多战略决策。‎ ‎18.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促使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最迅猛增加。‎ B. 我国政治、经济和市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形成留学生“归国潮”的主要原因。‎ C. 众多海外留学生不愿在国外做“旁观者”,希望同到国内,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D. 潘建伟与高徒回国,是中国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磁场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 ‎19. 阅读【材料二】,请分别概括“归国潮”三个阶段“回流率”的特点。‎ ‎20. 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归国潮”为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18. A 19. 第一阶段,稳步上升;第二阶段,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保持在高位。 ‎ ‎20. 促进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中国科技队伍的实力;推动国家做出加快人才建设的战略决策。‎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或相同(相似)之处即可。近几年,80%左右的留学生归国,不是“来华求学的海外留学生数最迅猛增加”的原因。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标的认识。结合年份和回流率分析三个阶段的特点即可。如:第一阶段,回流率稳步上升。第二阶段。增幅较大。第三阶段。保持在高位80%左右 名著阅读 ‎21.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杨志盘缠用尽,无奈之下,只好上街卖祖传宝刀,遇见泼皮牛二纠缠不休。杨志一时性起,失手杀死牛二。(《水浒传》)(______)‎ ‎(2)祥子给杨先生家拉包月,还要做各种家务,经常遭受辱骂,但是想到工钱比别处多,他还是忍气吞声地留下。(《骆驼祥子》)(______)‎ ‎(3)流落荒岛后,鲁滨孙每天用刻刀痕计算日期。为了吃上面包,他还尝试在旱季播种谷物,一举获得成功。(《鲁滨孙漂流记》)(______)‎ ‎22.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他(孙行者)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西游记》)‎ 孙行者为什么推倒人参果树?最后又怎样救活了人参果树?请简述。‎ ‎【答案】21. (1). (1)√ (2). (2)× (3). (3)× ‎ ‎22. 答题要点:①偷吃人参果后无法忍受仙童毁骂;②请观音菩萨施法救活。‎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1)考查学生对名著《水浒传》的关于杨志的故事情节的把握。(2)考查学生对《骆驼祥子》在杨家拉车的故事情节。(3)考查学生对《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逊在流落荒岛后的故事情节。‎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游记》中24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的相关故事情节的把握。注意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前因后果即可。‎ 写作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习近平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答案】参考例文 充电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师,打我记事起,他便以书籍为伴,与电脑相对。我曾问父亲为何如此好学,他笑着告诉我,他要不断充电。‎ 父亲小时候家境不好,兄弟姐妹众多,却都大字不识几个,有的在老家面朝黄土,披星戴月;有的在城市四处闯荡,伤痕累累。父亲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有出路,自小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便考上了师范学校,端上了大家公认的铁饭碗,在城市安家落户。‎ 但父亲不满足于他的师范文凭,后来又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他凭借多年优异的教学成绩,在2013年就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到目前为止,父亲已经出过好几本教学专著了。‎ 这几年,父亲常苦读《史记》,手不释卷。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们也几乎博古通今。每当我见他捧书苦读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便羞愧地甩掉贪玩的心思,也拿起《唐诗三百首》开始我的充电之旅。‎ 有一次,我背诵白居易的《观刈麦》,费了好久的心神都没有背下来。父亲瞥见后,竟放下手中的《史记》,神色平和地帮我逐句分析理解,特别点到了白居易是诗君子,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每字每句,都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双手起茧,但是,他一直保持充电状态,永远满格,为后人留下了近三千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见父亲如此推崇白居易,我边读边想象诗歌的内容与意境,不到十五分钟,便把这首26句的古诗倒背如流了。父亲见我眉头舒展,也抚掌一笑,继续研读起手中的《史记》。‎ 父亲常常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父亲深深知道,语文不仅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只有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好好学习便不成问题。今年春季,美国对中兴通讯进行制裁,“一芯封喉”,他便时时勉励学生要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学生们听了父亲的教育后,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完全处于充电状态。也因此,父亲所带的班级成绩由他刚接手时的倒数第二名,一跃而至年段的第一名。今年高考前夕,父亲所带的班级中,已经有好几位同学被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像北大、复旦等。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听到了这些好消息后,纷纷投桃报李,拉着父亲的手,哽咽着道出感谢的话语。‎ 我在为父亲欣喜的同时,也不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马不停蹄地充电。到现在,我已经背完了《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声律启蒙》等,如今,我看到了美丽的女孩,我便会想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等诸多佳句,满口生香。我知道这都是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结果,让我不断积累,不断充电。‎ 写至于此,我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父亲乐观的笑容,也会浮现一块电量为100%的电池。有位作家说过:人类最大的武器应该是“笑”,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不管陷入多悲惨的状况,如果能够一笑,就会有重新充电的感觉。也许父亲的电量与满格相距甚远,但时时充电,也能让每一天都充满了希冀的微笑。‎ 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断充电,永不漏电,面带笑容,精致洒脱。‎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首先解词,充电在词典中的明确解释:(1)让直流电从放电相反的方向通过,以使【蓄电池】中活性物质恢复作用(2)给蓄电池等补充电的过程(3)比喻培养精力或补充实力。显然,第一第二种解释不可能作为文章主体和写作目的,要在第三种解释上花功夫。结合材料,可以大胆得出这样的结论:充电是一个人培养精力或补充实力的过程,有时是能量匮乏时的及时补给,有时也指能量还有时的积累蓄能。那么你就要思考,我“没电了”还指什么?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善良“缺电”,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童真“缺电”?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内心空虚寂寞?是不是可以指一个人的诚信“缺电”?‎ ‎【点睛】充电是一个动词,是动作过程,文章想要完整,必然也要写出“变化过程”,即:我“没电”了感受到苦恼—我经历了什么给自己充了电—我充到电有能量了,你将这三个部分扩充,就是完整篇章了。这样的思路才能让你写起来顺手,出文清晰。‎ ‎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采采,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峰峦如聚,__________,山河表里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9)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白露未已 (2). (2)采菊东篱下 (3). (3)儿女共沾巾 (4). (4)巴山夜雨涨秋池 (5). (5)把酒问青天 (6). (6)衣冠简朴古风存 (7). (7)波涛如怒 (8). (8)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 (9)长风破浪会有时 (10). 直挂云帆济沧海 (11). (10)为人谋而不忠乎 (1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已、篱、涨、沧”等字词的书写。‎ ‎【点睛】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远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 甲 (A.启发 B.启蒙),用植物铺 ① (A.pù B.pū)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láng ② (A.梁 B.粱),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必将 乙 (A.神采奕奕 B.光彩夺目)地绽放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_ ②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 乙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原句: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修改句:__________‎ ‎【答案】 (1). (1)①B (2). ②A (3). (2)甲A (4). 乙B (5). (3)示例: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的理念。‎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辨析与书写。“铺”多音字,pù、pū,“铺了”读作“pū”。 “粱”一般与粮食有关,“桥梁”应是“梁”。‎ ‎(2)启发:是在一个不知的问题上给予你的提示与解答。启蒙:是对你智力的一种开发,让你有更大的能力去自己认识问题。“启发”符合语境。神采奕奕:意思是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光彩夺目”符合语境。‎ ‎(3)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理念”。‎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4. C 5.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5题详解】‎ 考查对典故的理解。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反也( )‎ ‎(3)诚能如是( )‎ ‎(4)令心意不驰走(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9. 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 (1)味美 (2). (2)反思,反省 (3). (3)这,这样 (4). (4)跑 7. B ‎ ‎8.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 ‎9. 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 ‎【6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7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全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搖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妤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 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 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 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11. “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2.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 ‎(2)女列车员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14. 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答案】10. B 11. 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 ‎12. 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 ‎13. (1)“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2)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 ‎14. 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 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 ‎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解析】‎ ‎【10题详解】‎ B错误,与原文“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不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吃苦耐劳;“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勤快能干;“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服务态度好;“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爱乡恋乡。‎ ‎【12题详解】‎ 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参照《孔乙己》中“我”的作用来理解。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此文中的“我”是文章的线索,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13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根据题目要求赏析,①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来理解。“抢”本义指夺,硬拿。这里是春运坐车的人多,一票难求,“我”能“抢”到了卧铺票是幸运,表达出“我”此时内心的急切。②句“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发丝”在“飘舞”,写出女列车员此时的忙碌辛苦,表达“我”对女列车员的敬佩赞美之情。‎ ‎【14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此文写“我”一家三口坐车的见闻和感受,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年轻的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这是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16.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17. 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 ‎17. 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 ‎【15题详解】‎ D“分总结构”错误,是总分结构。‎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第一段“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提出问题,接下来分别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把握介绍的内容,第二段“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第四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第五段“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三方面来解答。‎ ‎【17题详解】‎ 仔细阅读这几个段,所举三个例子是有大小之分的,第一个“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角度来写的,第二个“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从民间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第三个“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指标 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 进步MS 欧洲 ATV 日本HTV 美国天鹅座 中国天舟一号 发射质量/t ‎7.2‎ ‎20.75‎ ‎16.5‎ ‎7.5‎ ‎13.5‎ 上行能力/t ‎2.25‎ ‎7.67‎ ‎6‎ ‎3.5‎ ‎6.5‎ 上行货重比 ‎0.31‎ ‎0.37‎ ‎0.36‎ ‎0.46‎ ‎0.48‎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B.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C.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D.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19. 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20. 我国建成后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①全球率先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②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③货物运送上行能力位居第二;④货物运送上行货重比最高。 ‎ ‎20. ①配备一套能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的巡天望远镜;②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解析】‎ ‎【18题详解】‎ D错误,与原文“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19题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根据文字“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提取关键词语。表格中发射质量、上行能力、上行货重数据的比对,概括作答即可。‎ ‎【20题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三的内容,不难找到关键句子“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提取关键句子作答即可。‎ ‎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唐僧师徒经过一处山涧时,唐僧骑的马被孽龙吃了。观音菩萨擒住孽龙,把它变作白马,让白马驮唐僧上西天取经。(吴承恩《西游记》)( )‎ ‎(2)梁山泊军师吴用棒打洪教头、义夺快活林、智取大名府,是一个饱读经书、精通韬略、神机妙算人,人称“智多星”。(施耐庵《水浒传》)( )‎ ‎(3)简·爱被舅母送到了一所食宿条件很好的学校,在那里,她抓住了有利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 ‎【答案】 (1). (1)√ (2). (2)× (3). (3)×‎ ‎【解析】‎ ‎【详解】考查对名著的理解与记忆。(1)对,(2)错,棒打洪教头是林冲,义夺快活林是施恩。(3)错,简·爱被舅母送到恶劣的食宿条件,要求严苛的洛伍德学校寄宿。‎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到了高亮桥,他向四围打了一眼,并没有一个兵,他又放了点心。两块钱到底是两块钱,他盘算着,没点胆子哪能找到这么俏的事。‎ ‎(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原以为“俏的事”,后来却是什么结果?请简要概括。‎ ‎【答案】祥子连车带人被兵抓走。‎ ‎【解析】‎ ‎【详解】《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来自农村,立志买辆自己的车,做独立的劳动者。但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选文祥子原以为“俏的事”的结果却是第一次买车竟连车带人被兵抓走。‎ 三、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就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最好的作品 人的一生总是短暂的,这正如时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一生总是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己,这就犹如爬山,总是一步一个脚印,眼睛总是向上看,一层一层向上攀登,而不是总光顾着自己的脚下。在登到最高处时,眺望远方,总是显得那样美好!看到比这座山高的高峰,不免会产生向上的昂扬斗志,真想在更高处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郎平曾经说过:“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只有在奋斗中不断突破自我,做得更好,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魅力。一个人如果一心想做得最好,有时前进的意志受挫,就会变得消沉,停滞不前,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毛毛虫变蝴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毛毛虫如果总是停留在幼年期,不会觅食,不想成长。当在茧中时,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茧,就只能在茧中等待死亡。反之,它能不断完善自我,终将变成美丽的蝴蝶,成为大自然中的新的成员,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做更好的自己,要从小培养这种精神。获得某种荣誉或名誉,不要因此而停止努力的步伐,要做到“活得老,奋斗到老”的人生境界。在一次次的机遇前超越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才能体现更好的价值。只有这样,在年迈时就不再有遗憾,也不会叹息。人生亦是这样,就看你是否愿意做得更好!‎ 做更好的自己,释放更动人的生命魅力!‎ 做最好的自己,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品,背朝缺失,要相信你就是你,你就是自己的信仰,你就是自己的太阳……‎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是关于“成长”类的写作,成长既可指身体等各个方面的渐渐成熟,又可以指人在思想、意志、品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成熟或进步。因此,凡是与自身成长有关的经历、体验、收获等内容,都属于成长感悟类话题的范畴。根据提示“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这个“作品”可以是有形的,比如自己制作的一件手工艺品,自己写了一篇征文,一次演讲比赛,得奖了,成功了;还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自己从幼稚逐步变得成熟。会主动帮助同学了,学会谦让了,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会自己洗衣服做饭了……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在成长中日渐体现出来。而个人的品德、能力、交际方面也得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作品。这些都让自己感觉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文体按照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其它文体则是错误的。‎ ‎【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写作时注意以下三点:(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2)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3)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适当插入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融入一定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饱满。‎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    没有哪一种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的贡献明显地高于火。除了人类,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说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何况火对人类的改变,很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 ‎    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对远古时代人类温饱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从而拓宽了人类的食谱,并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又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它让人类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美味。它还助长了人类饮食方式的分化。火在“温”上对人类的影响,很可能比它对“饱”的影响更复杂。它拓宽了人类的生存地,很可能人类从热带走向温带是依赖火的帮助。它帮助人类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为火对人类的影响深刻巨大,对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来说,没有也罢,但是享受过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没有火的生存。‎ ‎    人工取火是难度极高的门槛。跨过这一门槛前的漫长岁月里,保存火种,以及丢失了火种后如何从拥有火种的人群那里重新获取,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复一日地维持火种,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带来持久燃烧的火。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刀斧,不能砍伐乔木,只能捡拾干枯的落木。而随着消耗,捡拾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负担越来越大。因此,维持火种的单位只能是部落。‎ ‎    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于是有人认为,洞穴居住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学者雄辩地反驳了这种认识。原因其实很简单:洞穴是物质环境中极具随机性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鲜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却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牺牲第一要素去迁就洞穴的习惯性选择。地下动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极熊在冰雪上为自己挖洞过冬。其他熊的洞穴选择也是随机的,利用树洞、山洞等等。何况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觅食的温暖季节。原始人要跟着食物源跋涉、迁徙,不会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为什么山洞中屡屡发现火的遗迹?只能有一个解释,那里是他们保存火种的专门场所。在不避风雨的露天场所保存火种太过冒险,且更消耗木材。这是人类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认识。于是,当保存火种的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近时,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会的场所,当山洞距离食物源、水源较远时,山洞就只能充当火种保存地。而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导致火种熄灭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败经验的吸取,都会导致专职保存火种者的产生。很可能是这桩当时最紧要的事情,造就了人类社会中的第一次专业分工。‎ ‎    火的恩泽无边。享受过又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唯此为大的事情,就是寻找火种。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难以期待。在跨过人工取火的门槛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获得火种呢?‎ ‎    一开始,人们唯一的手段就是抢夺。火种的保卫与抢夺,一定是部落间演绎了千万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护,使得抢夺的门槛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强,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只有人类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B. 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学者们不可能确定。‎ C. 跨过人工取火这一门槛前的岁月非常漫长。‎ D. 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鲜水源。‎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 虽然火不能增加人类的食物,但通过烧烤可以使食物摆脱迅速腐败,便于储存。‎ C. 考古发掘中,原始人用火的遗迹都在洞穴中,因为穴居是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 D.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前,失去火种的部落几乎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其他部落找火。‎ ‎(3)文章结尾说:“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径。”根据原文推断,假如你是失去了火种的部落的酋长,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 ‎【答案】 (1)B ‎(2)C ‎(3)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 ‎ ‎【解析】【分析】(1)ACD说法正确。B原文中说的是学者们至今不能确定,人类何时开始利用火。‎ ‎ (2) A 原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要比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更合理。 而不是:说人类是使用工具的动物是没有道理的,说人类是使用火的动物则有充分理由。 B原文的意思是:因为烧烤后的食物便于储存,从而以摆脱迅速腐败的方式,增加了人类的食物。C原文中的意思是:考古发掘中,洞穴是发现原始人使用火的遗迹的主要地点。 D 理解和分析正确。‎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既然抢夺的门槛这么高,那就只能另想办法,自己造火(人工取火)了。 ‎ 故答案为:⑴  B;⑵ D;‎ ‎ ⑶ 我会试验各种可能的方法人工取火。因为抢夺火种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无数的流血牺牲。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还不如另想办法,也许有所收获。‎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是说明文常有的题型,这样的题非常简单,答题时首先要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题目中有关的句子,分析其有无差别即可正确答题。‎ ‎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善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感,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感,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的时间太长了。”‎ ‎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    ⑨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个等你的娃儿吗?”‎ ‎    ⑩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    ⑪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    ⑫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    ⑬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地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她在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    ⑭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噼里啪啦全毁了。‎ ‎    ⑮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    ⑯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    ⑰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    ⑱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    ⑲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    ⑳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    ㉑这是祖母的哲学。‎ ‎(原文有改动)‎ ‎(1)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2)语言品析。 ‎ ‎①赏析文中第⑧段的画线句子。‎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②结合语境,谈谈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4)请结合全文,分析祖母这一人物形象。 ‎ ‎(5)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及理解。 ‎ ‎【答案】 (1)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也可)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蜡烛,把磨难比作黑暗,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象征历经苦难,无私奉献的祖母;③暗含文章主旨—赞美祖母对待磨难乐观坚强的态度。‎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沉默不语的村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在面对苦难时的隐忍坚强、默默奉献,表达了对祖母的赞美之情。②“典当”在此处又指祖母为了孩子维系艰难的生活而消耗身体耗尽精力,变得瘦骨嶙峋,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3)祖母一生更多的时光在磨难、坎坷中度过,但她却从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艰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答坚贞不渝也可,答到两点并进行分析即得全分)‎ ‎(5)“祖母的哲学”,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命运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表述(三选一即可);“祖母的哲学”的意义,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阐述。 ‎ ‎【解析】【分析】(1)分析“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①文中划线句子可从修辞角度赏析。如“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属于典型的比喻手法。赏析,注意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方面答题。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祖母隐忍坚强、默默奉献的状态外,还要答出对祖母的情感。②“典当”本义:当户将其财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语境义:指祖母为了家庭耗尽精力与体力,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可分析“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的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3)“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是说祖母一生饱受磨难而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的高贵品质;祖母对待磨难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遭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磨难,面对磨难,渡不过去就选择隐忍,能够抗争我们绝不放弃。‎ ‎(4)此题从“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忍、顽强”的性格特征。不愿意别人为地擦洗身体的情节说明她自尊、好强。心疼儿孙,忍痛不叫的情节说明她仁爱、要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5)从题干的提问来看,答题关键词“祖母的哲学”。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言之成理即可。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重在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加以证明。总之要论述要讨论“祖母的哲学”的内涵,探究“祖母的哲学”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也可)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蜡烛,把磨难比作黑暗,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象征历经苦难,无私奉献的祖母;③暗含文章主旨—赞美祖母对待磨难乐观坚强的态度。 ‎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母比作沉默不语的村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在面对苦难时的隐忍坚强、默默奉献,表达了对祖母的赞美之情。②“典当”在此处又指祖母为了孩子维系艰难的生活而消耗身体耗尽精力,变得瘦骨嶙峋,表现了祖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 ‎⑶祖母一生更多的时光在磨难、坎坷中度过,但她却从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坚韧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⑷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艰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答坚贞不渝也可,答到两点并进行分析即得全分) ‎ ‎⑸“祖母的哲学”,可扣住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命运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表述(三选一即可);“祖母的哲学”的意义,可扣住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意义来阐述。 ‎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从标题的象征意义、双关意义、文章内容概括、线索、文眼、修辞等角度入手,要结合文章对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说来从修辞、词语运用、描写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综合赏析。‎ ‎⑶标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表达的情感,读懂句子内容,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及相关的事件,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证明,要注意言之有理。‎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卖白菜 莫言 ‎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 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   ‎ ‎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    ⑰“娘,”我哭着说,“我……”‎ ‎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母亲下决心卖白菜 ‎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③‎ ‎①‎ 厌恶 ‎②‎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④‎ ‎(2)文章第⑦段刻画了一个老太太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的用意是什么? ‎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 ‎①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②“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4)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1)①老太太挑白菜;②“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③自责;④沉痛(懊悔)‎ ‎(2)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①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 ‎ ‎②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4)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 ‎【解析】【分析】(1)本选文主要叙述了我12岁那年,母亲为了能过年而忍痛下决心卖掉家中准备包饺子的白菜的过程:母亲决心卖白菜--“我”不小心摔了白菜--老太太挑白菜--算错账--白菜被退回。根据情节分析可知与情节相对应的人物心理:不舍--自责--厌恶--气愤--沉痛。然然后填空即可。‎ ‎(2)结合本文分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要①句中的“湿漉漉的”表现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流泪,又可以看出母亲面对生活苦难的执着坚强。②句中的“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写出了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4)结合“当我多算了一毛钱后,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故答案为:⑴ ①老太太挑白菜;②“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③自责;④沉痛(懊悔)‎ ‎⑵ 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⑶ ①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②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 ‎⑷ 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的范围,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并关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善于比较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将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放在原文中加以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结尾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理解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 今年春节我回家 ‎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春节时回到老家乡下的老宅里。母亲平时一人独守那座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我住在省城,住在老家的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    ③今年春天,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乡。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宅去。我们姗姗而行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口鱼塘,父亲撒下第一批鱼苗,也曾撒下全家致富希望的那口鱼塘,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碎金一般的粼粼波光;鱼塘四周曾经细弱的桑树,早已枝干粗壮,看着新发的嫩叶随风摇曳,我仿佛看到当初妹妹帮母亲采桑喂蚕的身影;远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在水回里,背后黛色的群山像一道屏风,见证过我们一家人洒在田里的汗水。观今忆昔,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    ④进了老宅的大门,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父亲去世十年,我第一次回老宅,不知为什么,在他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   ‎ ‎ ⑤“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    ⑥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岔五回家就为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    ⑦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双手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上面的相框内,是我当军官时的照片,以及与家人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家里有我这个连级干部,他们是那么的引以为豪!‎ ‎    ⑧“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这都是你爸爸给你攒的……”母亲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你都没来得及穿……”这么多年竟将我的所有作品和曾经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好!‎ ‎    ⑨“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春节你们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 ‎    ⑩那一年冬天,我有了第一个孩子,趁春节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母亲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    ⑪我擦去眼泪,想到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我们再也没有回过老宅。“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两个孙儿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和你爸早就准备好了。”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需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一条床单,放在我手上……‎ ‎    ⑫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    ⑬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我说:“今年春节我就回家来!”母亲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标题“今年春节我回家”有什么含义? ‎ ‎(2)请你概括出父亲去世后母亲爱家人的情节。 ‎ ‎(3)选文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4)说说选文第④段中划线词语“不约而同”好在哪里。 ‎ ‎(5)选文第⑩段的插叙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在父亲“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可见“我”想起父亲心里非常难过。‎ B. 选文第⑧段中划线词“竟”既写出了“我”对父母保存自己作品和衣物的惊讶,也写出“我”内心的感动。‎ C. 选文第⑫段中“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爱。‎ D. 结尾段写母亲“双眼闪着泪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母亲内心的欣慰与感动。‎ ‎【答案】 (1)是“我”对母亲的承诺;是“我”对母亲盼望子女回家心情的理解;是“我”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隔三岔五回老宅打扫卫生;保留孩子们用过的东西;为儿孙们回家做充分的准备。‎ ‎(3)写出老家田野春天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表达“我”回到老宅的愉悦(或“我”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为下文“我”决定今年春节回家做铺垫。‎ ‎(4)可以看出“我”和母亲之间有一种默契;表明“我”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或怀念)。‎ ‎(5)写了那年冬天,母亲怕孙女冷半夜去买暖水袋而摔伤的情节,表现了母亲对亲人的爱及“我”的感动(或感激)。‎ ‎(6)C ‎ ‎【解析】【分析】(1)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也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今年春节我回家”是我在重回老屋居住的那一晚对母亲所说的话,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我明白了她对故去父亲的爱,对原有家庭一切的思念,简短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标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找准段落,进行分析概括。仔细阅读八九十段可概括:如擦洗物件,珍藏旧物,打扫院落,整理房间等,回家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她这样做,好让去世的老伴感觉家里还有人,不感到孤独。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也好等子女回来生活方便、舒服。‎ ‎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这里的景物描写,交代了老宅田野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表现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 (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约而同”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这里是说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一起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表明“我”和母亲都非常想念父亲。‎ ‎ (5)本文中第十段的插叙主要是补充说明母亲怕我的孩子受冻半夜去买暖水袋,半路上摔伤的事。凸显母亲对孩子、对家人的爱,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 (6)C.有误,“棉被软软的,暖暖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不是比喻。故选:C。 ‎ 故答案为:(1)是“我”对母亲的承诺;是“我”对母亲盼望子女回家心情的理解;是“我”对家庭亲情的眷恋。(2)隔三岔五回老宅打扫卫生;保留孩子们用过的东西;为儿孙们回家做充分的准备。(3)写出老家田野春天的美丽景象;回忆了一家人曾经的幸福时光;表达“我”回到老宅的愉悦(或“我”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为下文“我”决定今年春节回家做铺垫。(4)可以看出“我”和母亲之间有一种默契;表明“我”和母亲对父亲的爱(或怀念)。(5)写了那年冬天,母亲怕孙女冷半夜去买暖水袋而摔伤的情节,表现了母亲对亲人的爱及“我”的感动(或感激)。(6)C。‎ ‎【点评】⑴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老家、对母亲的情感,辨析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 ⑵考生对情节的概括要根据文意找准要点,概括要准,语言要简洁。‎ ‎ ⑶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考生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在文段中的结构作用。‎ ‎ ⑷考生对词语的赏析,要从词语的内容、词性、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情感等进行分析,同时要联系文句的内容进行赏析。‎ ‎ ⑸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考生要联系插叙的内容进行概括,从内容上感悟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理解。‎ ‎ ⑹考生要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等,对选项逐一进行辨析。‎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 城里的月光 高明昌 ‎    ①我一直这样想,我在城里看到的月亮,肯定不是老家看到的月亮。老家的月亮,最亮的时候就是一个圆盘,比向日葵还要圆几分;月亮的颜色是柔和的,也是温顺的,更是清晰的,看上去暖洋洋的。到城里看月亮,看到的是远远天空上一块灰白的光圈,灰白、散漫、凌乱、模糊。其实,这是怨不得月亮的,因为你去了城里,城里的家,前后左右都有路灯高照,路灯无数,光影也就无数;无处不在的噪声,让你耳朵根也无法清静,尾气的腥味,从地上机浮到空中。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间,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月亮啊,一直想光照人间;月亮啊,一直是心地善良。‎ ‎    ②我及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平常日子,我们用的是公历,是太阳之历,家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问什么日子,翻看的是黄历,盯牢的是钟表,不会命令自己看了今晚的月亮再安排日子的;而我的母亲则不是。母亲也现代,电视机、燃气灶、微波炉、手机都齐全,但过日子用的依旧是阴历,月亮之历,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每一个晚上,当夜幕降临,四周寂然之时,这月光依旧是母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月光,在母亲眼里是年月、节气、阴晴的预报,也是母亲播种和收获需要遵守的时辰。‎ ‎    ③我成了城里人,我也成了没有乡下那种月光的人。城里的人本领通天,没有多少日子,他们就把黑暗变成了光明,把夜晚变成了白天。这是好事,我每一次从乡下回到小区,总会感慨生活的奇妙,小区的夜晚如同白昼,能够看一眼树是一眼树,看一眼草是一眼草,绝不会发生把草看成树、把树看成草的事情。而且任何时间段的晚归,人可以不绊倒,可以不走错家门,可以不担心蝥贼的侵扰,即使在楼底下掏一把开门的钥匙,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锁孔的位置,塞钥匙毫厘不差。这是谁的能耐?想来,照亮锁孔的绝不是城里那个糊涂的月亮。‎ ‎   ‎ ‎ ④我们享受着灯光给予的所有好处,但又觉得被灯光照到天亮的夜晚不是一个真正的夜晚。所以人进了家门就开灯,睡觉就要关灯,关灯还要拉上窗帘,窗帘要厚厚的,不让丝毫的灯光进来。大家知道这灯光不如月光,月光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日子,有照到东再照到西的移动时候,有被乌云遮住的时辰,更有太阳出来自己西去的自觉,可灯光不是。灯光一亮就要亮到早上,一亮就是这个亮法,这个亮度,没有强弱的变化,没有位置的变化,没有时间的变化—落雨落雪都是这个样子。‎ ‎    ⑤真正的月亮一定在乡下,如同真正的夜晚一定在乡下一样。昨晚,我又去了老家,回来八点钟,一脚跨出大门,就像踏进了漆黑的世界,屋里门外两重天。定了定神,揉了揉眼,走了几分钟,才看见了脚下的满地光斑,光斑明灭,忽隐忽现,聚散相连,那是月光从树影里抖射下来的光线;再往前走,也听见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看,才发现是几片树叶从树上跌落了碰着了树丫;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我摊出双手,让月光停留在我手上,几秒时间里,我就看见手心里每一道静脉里像有月光在闪耀,也在慢慢游动。‎ ‎    ⑥想起了童年的月光,只要太阳一落山,只要月亮一出来,庄稼地里,家里的莱园里,就会有月光普照。晚上睡觉,再热的天气,母亲叮泞,穿一双袜子,毛巾要拿一条,要盖住肚皮。月光下的天气,先是凉再是冷,一如月光颜色的变化。我那时候就觉得:童年里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就会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星闪烁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宇宙和天体的奥秘,全在儿时的脑海萦绕,它们在问询我。但是,我每一次睁开眼睛时,天已鱼肚白了,我忘记了冷暖与梦想,我只看见了太阳,还有伴随着太阳一起送来的田野里的稻花香味、青草气味。母亲拍着我的屁股说,快起,快起,还可以看到露珠。‎ ‎    ⑦太阳、露珠都看到了,月亮却看不到。乡下的月亮是野生的,跑起来快。‎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是不敢对月亮提要求的”。 ‎ ‎(2)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 母亲一个人,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望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看好后再看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 ‎(3)下面写月的句子都写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 ‎(甲)再往前走,看见了河,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野生”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 ‎(5)文章以“城里的月光”为题,为什么又用大量笔墨写“乡下的月光”“城里的灯光”? ‎ ‎【答案】 (1)在城市的夜晚,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不敢奢求更多;平常我们用公历不用阴历,和月亮已经疏远,更不敢提要求。‎ ‎(2)用词:①用形象而优美的动词如飘摇、跳跃、拂动,写出月光的动感。②运用叠词如走走路、抬抬眼,节奏舒缓。③用同义词如望、看,富有变化。 ‎ 句式:①句式整齐如: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穿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②排比句式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表现了母亲和月光的亲近亲密,对月光的喜爱和依恋。‎ ‎(3)都写出月光澄澈空灵的特点,甲句主要写河用河面的平静澄净衬托出月光的平静澄澈,月光是一片片的,令人联想到羽毛或叶子,既有了具体的形象,又给人飘逸空灵的遐想;乙句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4)野生是说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乡下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由率性,富有个性,纯洁美丽,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的月亮的喜爱与欣赏。‎ ‎(5)写乡下的月光,是把现实中城里人能看到的月光和童年的月光、老家的月光作对比,写城里的灯光,是表现城里人已经用灯光部分代替了月光,把灯光和月光作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纯净的月光的期待,也引发人们对城市里真正的月光、美丽自然的月光已经缺失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 ‎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1段“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间,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第2段“平常日子,我们用的是公历,是太阳之历,家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问什么日子,翻看的是黄历,盯牢的是钟表,不会命令自己看了今晚的月亮再安排日子的”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 (2)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用词的角度和句式的角度分析作答。如用词:“飘摇”“跳跃”“拂动”等动词的使用写出月光的动感。“走走”“抬抬”运用叠词使节奏舒缓。再如句式:“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明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表现了母亲对月光的喜爱和依恋,丰富了人物情感;语言上,增强了气势,使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 (3)甲句“河面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收拢到了一起,河面波澜不惊,一片澄净”,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河面的平静澄净衬托出月光的平静澄澈。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运用比喻的修辞,“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所以两个文句都写出了月光澄澈空灵的特点。‎ ‎ (4)“野生”本义: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语境义:乡下的月亮自由率性的个性,纯洁美丽的外表,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的月亮的喜爱。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达人们对月亮的情感的意义。‎ ‎ (5)此题要考虑到写“乡下的月光”与“城里的灯光”的关系。还要考虑这属于对比手法的使用:如现实中城里人能看到的月光和童年的月光、老家的月光的对比,城里人使用的灯光和月光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美丽自然的月光的热爱。 ‎ 故答案为:⑴在城市的夜晚,有个月亮的光影,已是人间幸运,不敢奢求更多;平常我们用公历不用阴历,和月亮已经疏远,更不敢提要求。‎ ‎ ⑵用词:①用形象而优美的动词如飘摇、跳跃、拂动,写出月光的动感。②运用叠词如走走路、抬抬眼,节奏舒缓。③用同义词如望、看,富有变化。‎ ‎ 句式:①句式整齐如:总要走走路,总要抬抬眼,穿一眼老天,看一眼月亮。②排比句式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河面上跳跃的月光,树之间拂动的月光。表现了母亲和月光的亲近亲密,对月光的喜爱和依恋。‎ ‎ ⑶都写出月光澄澈空灵的特点,甲句主要写河用河面的平静澄净衬托出月光的平静澄澈,月光是一片片的,令人联想到羽毛或叶子,既有了具体的形象,又给人飘逸空灵的遐想;乙句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化无形为有形。‎ ‎ ⑷野生是说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乡下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由率性,富有个性,纯洁美丽,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乡下的月亮的喜爱与欣赏。‎ ‎ ⑸写乡下的月光,是把现实中城里人能看到的月光和童年的月光、老家的月光作对比,写城里的灯光,是表现城里人已经用灯光部分代替了月光,把灯光和月光作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纯净的月光的期待,也引发人们对城市里真正的月光、美丽自然的月光已经缺失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根据要求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考生要依据要求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归纳,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要找准关键句子。‎ ‎ ⑵考生要根据题干给出的分析方向从词的角度和句子的角度去思考,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练,掌握答题的格式,注意答案的得分点。‎ ‎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研读语句,注意语句运用的修辞、词语的运用、表现手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 ⑷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鉴赏。考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在句子中的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回答,则不易丢分。‎ ‎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仔细辨析,从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来进行分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菜花 孙华 ‎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A】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作“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    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平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B】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    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   ‎ ‎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林,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莱花是一样的。‎ ‎    ⑧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    ⑨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    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988年5月2日灯下写讫 ‎(选自《孙犁散文》)‎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 三种菜花 花色特点 菜花给人共同的感受 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 黄色,色彩单调 ‎③________‎ 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2)本文是孙犁76岁时写的,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从画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品析。 ‎ ‎【策略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推敲。‎ ‎(3)有人认为第⑧段与“菜花”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运用散文知识简述。 ‎ ‎(4)孙犁曾说“好作品都包含一种思想在里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你从中体悟到的思想。 ‎ ‎【答案】 (1)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田野里的油菜花;平常(平凡)‎ ‎(2)示例1:品析A处。用俗话“菜怀胎”形象地写出了菜头里面孕育菜花而鼓胀的状态,通俗自然,具有乡土气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堆小米粒”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菜花花蕊的数量和形状。“剥掉”“铲平”“放”“安置”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对菜帮菜根进行修整再呈上书案的过程,言语中包含着对菜花的喜爱之情。普通的菜花放在书案上,竟成了“开春景观”,大词小用,表现了作者对菜花的钟爱。 ‎ 示例2:品析B处。用“不是…而是……”等关联词语,准确地写出这株白菜花的长出部位有别于平常,暗示菜花顽强的生命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菜帮比作老木头,将菜花比作新枝,一“老”一“新”又形成对比,凸显菜花旺盛的生命力。用“耀眼”“光明”等词形容菜花开放的花蕾,既让人想到菜花颜色之鲜黄,又含有连续阴雨天后突然在厨房发现菜花时的惊喜。“高兴极了”,准确传达出作者发现菜花时按捺不住的惊喜,他对菜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3)我认为第⑧段不能删。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第⑧段主要写父亲,看似与“菜花”关系不大;但父亲是因为看到地里油菜长势好,才和“我”讲起对联,“油菜”与上一段是有关系的。更重要的是,父亲朴实平凡,却活出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正和作者要赞美的像菜花一样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4)《菜花》一文言近旨远,蕴含着人生真谛。作者对菜花喜爱之极,由城市厨房里顽强生长的菜花,想到故乡田野里的油菜花,并由物及人,想到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作者赋予菜花一种平凡的美。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它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轰轰烈烈,书写出宏伟的人生篇章,名垂青史,他们固然是辉煌的。还有很多像菜花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开自己的花,在平凡的人生中劳作与收获,在平凡的岁月中完成生长的全过程,他们也是这个光芒万丈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人生照样有价值。 ‎ ‎【解析】【分析】⑴ 考查内容的筛选与归纳,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从文中筛选出答案。文章按顺序写了三种菜花:书房案头、厨房桌下的白菜花, 黄色,色彩单调 ,平常 ;院中花盆里的萝卜花, 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田地里一片金黄的油菜花, 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结合作者对这三种花的具体描写,可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颜色素淡、色彩单调、但都有顽强的生命力。‎ ‎ ⑵赏析词语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比如B处。用“不是…而是……”等关联词语,准确地写出这株白菜花的长出部位有别于平常,暗示菜花顽强的生命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菜帮比作老木头,将菜花比作新枝,一“老”一“新”又形成对比,凸显菜花旺盛的生命力。‎ ‎ ⑶ 这是有关文章结构问题的考查。选择散文组材线索难度较大,这需要对这篇散文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有正确的理解。本文以"菜花"为线索 ,第⑧段主要写父亲,看似与“菜花”关系不大,实际和“菜花”的象征意义有紧密的联系, 父亲朴实平凡,却活出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正和作者要赞美的像菜花一样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 ‎ ⑷ “好作品都包含一种思想在里面”,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菜花》主要表现平凡人也会活出有价值的人声的主题,有很多像菜花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开自己的花,在平凡的人生中劳作与收获,这样的人生照样有价值。‎ ‎ 故答案为:⑴① 白中略带一点紫色 ;② 田野里的油菜花 ;③ 平常(平凡) 。‎ ‎ ⑵ 示例1:品析A处。用俗话“菜怀胎”形象地写出了菜头里面孕育菜花而鼓胀的状态,通俗自然,具有乡土气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堆小米粒”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菜花花蕊的数量和形状。“剥掉”“铲平”“放”“安置”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对菜帮菜根进行修整再呈上书案的过程,言语中包含着对菜花的喜爱之情。普通的菜花放在书案上,竟成了“开春景观”,大词小用,表现了作者对菜花的钟爱。‎ ‎ 示例2:品析B处。用“不是…而是……”等关联词语,准确地写出这株白菜花的长出部位有别于平常,暗示菜花顽强的生命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菜帮比作老木头,将菜花比作新枝,一“老”一“新”又形成对比,凸显菜花旺盛的生命力。用“耀眼”“光明”等词形容菜花开放的花蕾,既让人想到菜花颜色之鲜黄,又含有连续阴雨天后突然在厨房发现菜花时的惊喜。“高兴极了”,准确传达出作者发现菜花时按捺不住的惊喜,他对菜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 ⑶ 我认为第⑧段不能删。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第⑧段主要写父亲,看似与“菜花”关系不大;但父亲是因为看到地里油菜长势好,才和“我”讲起对联,“油菜”与上一段是有关系的。更重要的是,父亲朴实平凡,却活出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正和作者要赞美的像菜花一样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 ⑷ 《菜花》一文言近旨远,蕴含着人生真谛。作者对菜花喜爱之极,由城市厨房里顽强生长的菜花,想到故乡田野里的油菜花,并由物及人,想到父亲平凡而艰辛的一生,作者赋予菜花一种平凡的美。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它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人生在世,有的人活得轰轰烈烈,书写出宏伟的人生篇章,名垂青史,他们固然是辉煌的。还有很多像菜花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开自己的花,在平凡的人生中劳作与收获,在平凡的岁月中完成生长的全过程,他们也是这个光芒万丈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人生照样有价值。‎ ‎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 ⑶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写法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是合理的,恰当的,题目实际是分析安排情节的好处,结合上下文和表现人物的需要,处理情节等方面作答。‎ ‎ ⑷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做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 又见艾草青 ‎    似乎总是时值端午,才想起艾草。这个季节家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 ‎   ‎ ‎ 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早晨我和弟弟蜷缩在被窝里,直到母亲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暖暖的被窝,快速穿上暖和的棉衣。而我们的棉衣一整天都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是细心的母亲怕我们衣服有焦糊味,特意在生火时放了少许的干艾枝。即便这样,犹记得,弟弟的手,每到冬日总被冻成红肿的馒头,而弟弟小时因特受宠,也就特会撒娇。我们上学所在的父亲的学校就在村子外不远,离家也就20分钟的路。弟弟因畏惧父亲,常常是在前18分钟都和我们有说有笑地快速往家赶,直到拐进家的小院,弟弟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哭喊着:“妈妈,手好疼,天真冷。”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依然记得在青烟水雾中系着围裙的母亲周身洋溢着温馨与美丽。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立在自家门前。除了自家的门头上挂上艾草,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我们给因为麦收农忙而疏忽了“三月戴柳,五月挂艾”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我和弟弟则欢天喜地地跑东家串西家,总是从不落空地拿来咸鸭蛋、咸鸡蛋、粽子、香瓜。门前的艾草就一直放到了来年端午。蚊虫纷飞的季节,艾草既驱蚊虫又辟邪。犹记得夏夜满天的星空,袅袅的艾草青烟,母亲的蒲扇摇来的清风,和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 ‎    长大的我们日渐远离了农村,也似乎只有在孤灯相伴的雨夜、落雪的冬天、水仙花谢了的日子,每逢佳节人团圆的时分,或心有忧伤,体有疼痛,事有不顺,心有不平时才想起母亲,更不用提艾草了。‎ ‎    在南方城市生活的弟弟冻疮早好了,夏夜再没有人点艾草驱蚊了,而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的梦里笑语盈盈,但更多的时候她总是沉默不语。当不习惯已变成习惯,左手握住右手也能给予温暖时,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    十年前初为人母的我,是那样的彷徨与无助,在产房的第二天,当农村的婆婆连夜从家赶到医院,挎着满满一大竹篮树枝树叶时,我一脸惊疑。从心底对她不合时宜的东西心生抵触。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是农村的习俗,可以去湿去痛。还说家里还有一大堆艾草,后来才得知那是远在合肥的大姑姐,挨家挨户的,从人家门上要来的,也是那时恍然惊悟,这艾草难道不是母爱的另一种交接吗?说来也很神奇,那些年别的产妇都是药物熏蒸,我只用婆婆的土方法,也少有疾病。‎ ‎    艾草,就是这般的朴拙清雅,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我想,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    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伴着思念,从千年前的时间里,已将爱,慢慢地向我弥散。‎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深意,请分析其寓意和妙处。 ‎ ‎(2)围绕着艾草,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情? ‎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 ‎①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 ‎②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 ‎(4)作者用细腻温情的笔触写下这篇满含真挚情感的文章,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答案】 (1)寓意:表层含义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又如同儿时一样蔓延生长。深层含义是通过艾草传递的情感仍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 ‎ 妙处:①“艾草青”寓意艾草情,一语双关,富有深意。②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和主要内容。‎ ‎(2)①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②儿时冬天放学,母亲为我们暖手、准备艾草水泡手。③每到端午,母亲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④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 ‎(3)①母亲和儿时的艾草清香都只存留在了记忆里,表达了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②本香就是原本的清香,作者说艾草香是世界本来的香味,是因为艾草寄寓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 ‎(4)①对母亲深切的思念。②对婆婆的感恩。③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 ‎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这篇文章围绕艾草写了几件事,表现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的怀念,还表现对婆婆的感恩。因此文“艾草”是本文的线索,“艾草青”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端午节的青青的艾草,深层含义包含了母亲对我们以及邻居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 准备艾草给我们水泡手,如今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这份情谊始终伴我身边。据此理解答题。‎ ‎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文中找出时间(儿时、生孩子时)、人物(母亲、我和弟弟、婆婆)、事件(暖手、准备艾草水、送艾草、熏蒸泡澡),然后再围绕艾草进行概括这几件事。‎ ‎ (3)①抓住句子关键词体会人物表达的感情,关键词“多想”“初绽”“陪她变老”“弥散在记忆里”,感情有“遗憾”“思念”。②理解“本香”的本义,在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本香指艾草原本的清香,在文中指艾草寄寓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亲情)。‎ ‎ (4)结合本题第(2)题的几件事和我对母亲、婆婆的感情进行分析, 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给准备艾草水泡手,每到端午,母亲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如今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这些都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及对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的怀念; 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我从婆婆身上感受到了母爱,表达对婆婆的感恩。 ‎ 故答案为:⑴ 寓意:表层含义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又如同儿时一样蔓延生长。深层含义是通过艾草传递的情感仍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妙处:①“艾草青”寓意艾草情,一语双关,富有深意。②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和主要内容。‎ ‎ ⑵ ①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②儿时冬天放学,母亲为我们暖手、准备艾草水泡手。③每到端午,母亲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④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 ⑶ ①母亲和儿时的艾草清香都只存留在了记忆里,表达了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②本香就是原本的清香,作者说艾草香是世界本来的香味,是因为艾草寄寓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 ‎ ⑷ ①对母亲深切的思念。②对婆婆的感恩。③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还要从修辞、文章情节等方面赏析标题的表达效果。‎ ‎ ⑵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时间+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 ⑶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锄 ‎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 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 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 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 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 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 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 ‎(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3)联系你的阅读经验,探究“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 ‎(4)下列选项中对小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 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D. 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 (1)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2)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3)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4)C ‎ ‎【解析】【分析】(1)解答时在理解标题“锄”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六安爷对土地的感情、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概括作答。本文标题“锄”是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 (2)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 (3)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 (4)A.“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错,文本没有体现“孤僻”。B.“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属于主题扩大,小说所表达的是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D.“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应该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 ‎ 故答案为:⑴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 ⑵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 ⑶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 ⑵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作用的能力。答题此题,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把握人物形象,然后在理解这句话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这句话对塑造人物和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 ⑷本题考查对小说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小说的主旨,四是要分析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 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   ‎ ‎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________‎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________‎ 愉悦 猜疑 C________‎ ‎(3)品味语言。 ‎ ‎①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赏析划线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赏析修辞)‎ ‎(4)赏析句子:从第二段或第十段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 ‎【答案】 (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收到礼物;美妙(丰盈、痴迷);感动(感恩、温暖)‎ ‎(3)①“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心理。②三句(个)“忘了”运用了排比(反复)、“如水边的荇菜”运用比喻的修辞,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 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5)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分析】(1)“七里香”是串联起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线”,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体。因此本小题实际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做好本小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所有关于“七里香”的描写,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相关关键词,再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七里香”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美好。‎ ‎ (2)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提取并概括出剩余的内容和作者的内心感受。文章第②——⑤段写我在阅览室阅读书籍,内心感受是美妙(丰盈、痴迷),第⑥——⑧段写“我”抄写《诗经》,内心非常愉悦,第⑨⑩段写“我”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内心猜疑。最后一段写我“我珍藏礼物,内心感受是感动(感恩、温暖)。‎ ‎ (3)①结合句意分析,这句话把“我”和城里同学进行对比,“光华灼灼”是形容城,把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衬托出“我”的渺小丑陋,从而突出“我” 的自卑心理。 ②“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是排比句,并把“我”比作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结合句意分析,“我”读《诗经》时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变得非常的蓬勃、有朝气。由此强调了《诗经》对我的影响或改变之大。‎ ‎ (4) 第②段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窗外的七里香的芬芳的香气,联系题目和语境分析,这句话既与文章题目相照应,也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第⑩段中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描写了窗外的七里香的芬芳的香气,联系题目、前面内容和语境分析,可知其既和前文(标题)照应,也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 (5)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某一种可能性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如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 故答案为:⑴ 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 ⑵收到礼物;美妙(丰盈、痴迷);感动(感恩、温暖)‎ ‎ ⑶ ①“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心理。②三句(个)“忘了”运用了排比(反复)、“如水边的荇菜”运用比喻的修辞,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 ⑷ 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 ⑸ 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⑵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 ⑷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 ⑸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然后分析并确定答案。‎ ‎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 《礼记·大道之行也》)‎ ‎(2)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3)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4)北风卷地白草折,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词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 语文中考最新改革后,背默部分分值调低至10分,但是考查的也都还是一些常见的名篇名句,亦无偏字难字。理解性默写还是得清楚每首诗的意思及中心主旨,例如《论语》中对每一则的中心归纳,需要在初一年学习时就有意识去分门别类。日常训练都有涉及到,如果能完成背诵任务,在默写关应该就不会出错,比较基础。从默写篇目具体来看,七年级考查3篇(《木兰诗》《己亥杂诗(其五)》《<论语>十二章》),八年级考3篇(《渡荆门送别》《雁门太守行》《礼记·大道之行也》),九年级考查2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江城子·密州出猎》)。‎ ‎【参考答案】‎ ‎(1)天下为公 ‎(2)壮士十年归 ‎(3)云生结海楼 ‎(4)胡天八月即飞雪 ‎(5)黑云压城城欲摧 ‎(6)吟鞭东指即天涯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解析】‎ 语文中考试卷改革之后,语基部分第二题更改为病句修改,分值为 3‎ ‎ 分。病句修改的选择题,难度主要在于对病句类型的判断,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语序混乱、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等。A 选项主要是句式杂糅,关键错误点在“根本原因”和“造成的”;B 选项是经典的错误项,是病句中很常见的“两面对一面”,关键错误点在“能否”一词;D 选项学生们应该不陌生,缺少主语,关键错误点在“通过”,“使”。所以,这道题选择 C。‎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chóng ① (A.祟 B.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溯 ② (A. sù B. shuò),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甲 (A.历程 B.里程),通过神游天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乙 (A.琳琅满目 B.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摇曳多姿的艺术想象, 丙 。‎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②创作了文采绚烂、结构恢宏的不朽诗篇 ‎③生动表现了抽象的意识和诗人高洁的志趣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 第(1)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平时多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区别,结合词语含义识记字形。“祟”和“崇”两字字形较像,但是读音是完全不同的,“祟”平常接触比较多的是“作祟”,“一出一示是个祟”,“一山一宗是个崇”。“溯”这个字更是只有一个读音,就是 sù,‎ 而 shuò 的读音对应的是“朔”这个字。‎ 第(2)题考查字词的含义,(甲)处的“历程”一词的意思为“经历的过程”,“里程”一般指距离上的路程,和“探索”搭配起来,“历程”会更恰当。(乙)处的“琳琅满目”的意思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丰富多彩”的意思为“内容丰富繁多”,用来形容神话传说,“丰富多彩”会更合适。‎ 第(3)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考虑选项三句中的层级关系,第③句是《离骚》表现的诗人的志趣;第②句还是停留在对《离骚》本身诗歌的文采、结构;第①句的内容则是整个浪漫主义诗歌;‎ 所以,在层级上面的顺序基本能够确定是从小到大,③②①的顺序排序。接下来,就具体结合上下文进行验证。“丙”处之前内容上提及“比兴手法”“神话传说”“艺术想象”,所以接下来就是通过这些手法去表现内容,所以接③,故选 D ‎【参考答案】‎ ‎(1)① B ② A ‎(2)甲 A 乙 B ‎(3)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 甲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 乙诗“沙似雪”“月如霜”有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 ‎【参考答案】D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情感,要结合标题、背景、诗歌正文来得出结论。甲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而写给昌龄好友的,表示关心和慰问,尤其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就代表我的心,月亮追随着你,我的心也思念和牵挂着你。乙诗看标题得知是与打仗有关,时间是晚上,“受降城外月如霜”,心冷啊,打仗辛苦,且还要打到什么时候;还有末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望月也是望乡,表现了对回家的渴望。‎ ‎【参考答案】‎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 ‎(1)【与】①强与之(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具】①母具以语之( ) ②各具情态( )(《核舟记》)‎ ‎【解析】‎ 实词解释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句子尽管有两个出自课外,但所有字词都是课内学过的。“与”和课内“与朱元思书”意思相同,是常见实词。“具”在课内《桃花源记》“具答之”中也有出现,都属于常见古今异义词。日常注重积累,考试课外迁移课内即可。‎ ‎【参考答案】(1)①给 ②欣赏,领悟 (2)①详细 ②具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解析】‎ 断句关键在于理解句意,大意为“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第一小句“我夫家世代贫穷”句意完整,语法主谓宾也完整,可以断。然后根据提示词,“则”在此句中表转折,“则”字前可以断句。‎ ‎【参考答案】B ‎8.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以直译为主,字词上逐字翻译,句式上要考虑倒装,省略,语气通顺等,两个句子难度 适中。第(1)句注意“亲姻”‎ ‎,字面意思猜测即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通过婚配结成的亲属,统译为“亲戚”即可;“利润”不是做生意的利润,而是利益好处。第(2)句“何所”,哪个地方,全身上下哪儿缺东西少钱,即什么都不缺;“如是”,也可直译为“像这样(贫寒)”。‎ ‎【参考答案】‎ ‎(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9.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最后一题仍然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通过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痴”的具体表现,做题时需要仔细回顾原文,将人物在每一件事情上的表现,如语言、动作等概括出来,可以用“痴”来评价的就是答案。若说难点,可能部分同学对“痴”的具体内涵拿捏不准,可能在组织答案时呈现出错误的褒贬倾向。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可以参考的《湖心亭看雪》里面的“痴”,其实就是外人看起来愚笨蠢痴不可理喻,但是忠于内心的选择。整体上仍然是褒义,答案用词上概括为中性色彩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 ;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 ;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评分说明: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姚姓之妻杨氏,是太监苻承祖的姨娘。家中贫穷没有产业。到苻承祖为太后所宠幸而显贵 时,亲戚姻眷们纷纷向他求取利润,惟独杨氏不求。杨氏经常对她姐姐说:“姐姐你虽然得到一时之荣耀,不如妹妹我有无忧无虑之乐趣。”其姐常送给她衣服,她大多不接受,硬要给她,就说:“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又要送给她奴婢,就说:“我家连吃饭都成问题,不能供养奴婢。”始终不肯接受。她经常穿着破旧衣服,自己从事劳作。有时接受了姐姐给的衣服,大都不穿,暗中藏起来,即便有时要穿,也要先把它弄脏以后才穿上身。苻承祖每次看到她的寒碜,总是深深埋怨母亲,说她不供给姨娘的食用。他对母亲说:“现在我一身什么都不缺少,而你为何使姨娘成了这个样子?”他母亲把前前后后的一切全都告诉了他。于是苻承祖就派人乘车前往接杨氏,杨氏却坚决不肯起身,派人把她强行抬到车上,她就大哭大闹,说:“你们这是要杀我呀!”从此苻家内外都把她叫做痴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昐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 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炼。选择题做题的时候每个选项都要仔细看,然后带着每个选项的信息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联系上下文理解,逐一比照,看是否和原文表述有出入。‎ 本题中 A 选项“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表述错误,由标题和阅读全文后可知,本文的主人公为李时珍,开头的环境描写通过营造神秘圣洁的氛围,是为了突出李时珍的形象,而非表叔。故选 A。比照筛选时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可以参考用排除法。‎ ‎【参考答案】A ‎11.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难度中等。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 情感来回答。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1.对主题的作用 2.对情节的作用 3.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4.表达与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等。‎ ‎【参考答案】‎ ‎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理解。字词含义题的答题思路为“表层义+语境义(+情感/人物形象)”。‎ 根据这一思路,首先要分析的是“枯瘦”的原义,可以通过组词或近义词的方法得出“枯瘦”一词原指“干枯、消瘦”;接着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语境义,联系上下文可知,曾经瘟疫弥漫村庄,村庄被疾病和死亡围绕着,该词不仅赋予了村庄人的情态,也写出了村庄得萧条和毫无生机。这题只答出语境义即可,不用答情感义。‎ ‎【参考答案】‎ 要点与评分:能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2 分(不写出原义亦可),只写出原义 1‎ ‎ 分,大意相近即可。“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2)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句子赏析题的答题思路为:“手法+效果+内容+情感+结构”。手法主要从修辞、描写、用词、句式的角度去分析。这题着重从“高”和“低”两个词分析,人物形象容易答不完整,有一定难度。这句话中用了“高”和“低”两个词语,对比鲜明,看似前后矛盾,实则不然。“高“是人物形 象上的高大,突出李时珍的伟大医者形象,“低”是李时珍的姿态低,抓住这两点去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高"突出李时珍高尚的品格;“低”写出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3.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需要概括李时珍“为百姓守候一生”的相关事件。题目给出提示“回到故土”,文章第八自然段提到“回到久别的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因此,答题范围从第八自然段开始找。其中“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可概括为山野采药;另外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事件便是编纂《本草纲目》;最后,文章倒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为“为百姓治病”。能用原文句子表达的话建议直接用原文来,表达会更准 确。‎ ‎【参考答案】‎ ‎①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语段含义题,含义题的解题思路是找出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在串联起整个句子使之成为一个完成且语义通顺的语句。本题需要理解三个关键短语的深层含义:1.《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指他的医学成就巨大;2.符号,指伟大的医者形象,他的象征意义; 3.一个民族的魂魄,指他的生平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要点: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由第一段“‎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别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即可得出答案,网络文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和消遣。‎ ‎【答案】A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内容的概括,根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①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两方面内容。②精华主要指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科学 智慧和传统美德等;糟粕主要指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落后残余的思想。‎ ‎17.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内容的概括,做这样的题目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文章刚开始强调网络文学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然后由此展开论述(第 2、3、4 段),最后进行总结。所以,从 2、3、4、段分别总结一个要求即可。‎ ‎【答案】‎ ‎①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②需要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③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下面是一则采访片段 记者:怎样成为注册志愿者?‎ 专家:想要成为注册志愿者,只需要登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网站,填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区域等在内的个人真实信息,就可以在网站中拥有一个一对一的账号。‎ 记者:当前志愿者服务开展情况如何?‎ 专家:截止2019年底,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8亿。目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类型是社区服务、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和环境保护等。据统计,6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49.8%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对志愿者服务的需求激増,而且需求日趋多元,志愿者服务项目数量和管理已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眼下要把志愿者服务做好,关键是志愿者服务团队要更好地设计、执行志愿者服务项目。‎ ‎【材料二】下面是2016年与2019年公众对志愿者服务项目需求变化图 ‎【材料三】下面是某市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微信群发起招募的对话:‎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成为注册志愿者,需登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网填写个人真实信息。‎ B.目前,志愿者参加活动的主要类型是社区服务、帮残助弱和环境保护等。‎ C.智能型服务项目指的是公益研究、专业咨询、培训授课、发放资料等。‎ D.要帮助某网友缓解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志愿者“知心姐姐”最适合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能力,难度偏低,其中 ABD 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C 选项,发放资料属于体能型项目而非智能型项目,所以答案选 C。‎ ‎【答案】C ‎19.与2016年相比,2019年公众对志愿者服务项目的需求有什么变化?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分析、提取、概括能力,图表题是常见题型。从材料二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 2016 到 2019哪些项目在增加,哪些项目在减少(看黑色柱状图和白色网格图升降变化):①智能型项目和技能型项目的需求明显上升;②体能型项目和捐助型项目的需求明显下降;。‎ ‎【答案】‎ ‎①智能型项目和技能型项目的需求明显上升;②体能型项目和捐助型项目的需求明显下降;③其他项目的需求基本持平。‎ ‎20.如何才能把志愿者服务做得更好?请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你的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建议类题目要注意围绕材料进行作答,切记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材料一的最后一句有提到根据公众需求的变化来设计、执行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对材料三的分析,可以得出做好志愿服务要在活动时间、地点、发挥志愿者特长上要更加人性化。‎ ‎【答案】‎ ‎①志愿者服务团队要根据公众需求的变化来设计、执行志愿者服务项目;‎ ‎②活动时间、地点形式等安排要更灵活、更人性化,,要有利于发挥志愿者的兴趣和特长。‎ ‎(六)名著阅读,完成21~22题。(6分)‎ ‎21.填空题。(3分)‎ 为了民族未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创下了 ① ‎ 的壮举(《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途经火焰山时,和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留下了 ② 的故事(《西游记》);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尊,简·爱对罗切斯特发出了经典的爱情宣言: ③ (请用一句话概括)。‎ ‎(《简·爱》)‎ ‎【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改革后,不再出现选择题和判断题,取而代之的便是填空题。本题考查的名著涉及三本《红星照耀中国》《西游记》《简·爱》,而考查的题目难度不大,但是都是名著中的细节和高度概括。前两空主要关注前面的提示,“爬雪山”“过草地”两个提示,可以得出是“长征”,“火焰山”“铁扇公主”“牛魔王”可以得出是“三调芭蕉扇”,“爱情宣言”可以概括得出“每个人精神和人格都是平等的”,所以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要对名著足够的熟悉。‎ ‎【参考答案】‎ ‎①长征 ②三调芭蕉扇 ③每个人精神和人格都是平等的(或:我们是平等的;我和你的灵魂是一样的;我和你有完全一样的一颗心……)‎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鲁迅《朝花夕拾》)‎ ‎“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事后“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题难度不大,材料中已有明显提示“背书”,熟练掌握名著《朝花夕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五猖会》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就是《五猖会》的相关情节。而“我”“急急诵读”的原因则是渴望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而给“我”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便是,兴致大大降低了。‎ ‎【参考答案】“我"渴望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我"背完书后去看五猖会的情绪没有原来那么高。‎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亼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蕴藏着学问与智慧,就像一本无字的书。从生活中学到的,也能影响、改变我们的性格。‎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请以“学习与性格”‎ 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解析】‎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可以说是一个“惊喜”!思想性方面较往年有了一定的提升,引用了培根《谈读书》中的经典语句,让我们感受到题目本身的厚重。同时在导语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范围广泛。从而将我们一直强调的“读书与做人”,读“有字书”与生活这本“无字书”巧妙结合。可谓“语重心长”!‎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写作呢?我们依然从作文必备体系“审题、立意与选材、结构、语言”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审题:命题作文——《学习与性格》‎ 命题作文是福建省考四年来最常出现的命题形式,今年依旧如此。文体今年并没有做明确的限定,因此“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均可。接下来先从“命题作审题”解读今年中考:‎ 审题步骤一:划分词语——学习与/性格 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长,就两个重点词“学习”与“性格”。‎ 审题步骤二:匹配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性格?‎ 为什么:为什么学习能形成性格?‎ 怎么做:是怎么学习的,从而形成了某种性格呢?‎ 审题步骤三:关键详写 从导语要求的形式来看,“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并未明确要求写成演讲稿,因此格式方面,是否用演讲稿形式,均可。‎ 而从文体来看,重中之重,我们要抓住关键部分,进行详细写作。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交待清楚审题步骤二中【是什么】这个问题。继续围绕【为什么】详细展开写,就是议论文,围绕【怎么做】详细展开写,就是记叙文!这一步帮助大家确定文体。‎ 写作文一定要明确文体,这是前提,非常重要!‎ 二、立意与选材:人间真情、成长感悟、自然审美、文化社会。‎ 从导语内容来看,无论是有字的书,还是生活这本“无字书”,都是我们立意选材的来源。因而我们系统学习过的“人间真情、成长感悟、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四大立意方向,是贯穿我们【作文课程】始终的四个写作主题,全部可以派上用场!‎ 中国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此次中考作文题中所说的“学习”,实际上范围非常的广泛,从这四大立意方向,均可找到立意点。而通过“学习”形成的“性格”,就是“学习”的结果与收获,这是我们针对此题要最终明确写出的地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