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不是无情物 融入真情境界高
语文论文之语文不是无情物 融入真情境界高 语文不是无情物 融入真情境界高 东城区第八小学 闫小红最近听了一位来面试的老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许是准备时间苍促,也许是面对陌生师生怯场。这样一篇令人激情澎湃的课文,经这位年轻貌美的老师一教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该老师的素质差,或经验不足。她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或当文中的人物,或做新闻小记者自由读文,再互相提问解答。应当说这样的设计形式还比较新颖,也很符合《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但是整堂课从始至终,她都是面无表情,用同一种语调说话。一节课下来,一直是那四五个同学回答问题,无视其他人(含听课老师)的存在。她的冷漠和她的美是那样的不谐调。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沉闷。学生一直在她冷冷地指挥下一会儿自由读,一会儿你问我答,没听到整段或整篇的朗读课文声,所以我对课文内容只有一个支离破碎的了解。听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些忍耐不住,拿起书来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课文,因为我还从没教过这一课。从头到尾默读一遍课文,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情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迅速起伏:时而悲痛,时而愤怒,时而担忧,时而激昂。我恍然大悟,一篇课文,并不一定要有好的老师来教,但却需要好的读者倾其真情,静心诵读、体验。这样才能使文情与人情形成共鸣,达到“ 情动辞发”有所感悟,直至升华为语文素养的境界。怎样才能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好读者呢?一、 教师本身要有情。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的心里要有阳光。”(《罗兰小语》)的确是这样,小学生缺乏语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语境的渲染。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它好比是创设多元互动、平等和谐氛围的引擎。如果教者本身冷漠、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那么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致,再好的文本也成了被生硬肢解的牺牲品。根本谈不上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中的文本同样不缺少情,只是缺少敏感的心灵。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个感情丰富的人,要保持一颗敏锐、细腻的心,尽可能的去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捕捉文本的情感基调,让自己先被教材打动。这样心中才会燃起激情,产生一种渴望与学生交流,想向学生传递心声的愿望。二、 进入课堂要入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一份好文本,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导入作为引子。教师自己先进入了角色,通过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或悲、或喜、或怒、或怨的情感磁场,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此会被吸引入教学情境。所说的激情并不一定是慷慨激昂,也可能是凄婉哀伤,还可能是热情有趣……这需要视文本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而定。只要抒发的是教者从文本中所体会到的真情就行。比如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走进课堂时,教者的表情应当先是庄重的“ 同学们,你们最近看新闻联播了吗?谁能描述一下战后伊拉克的儿童的生活?”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你们也许还不知道,作为这些战争国家的友好国,我国经常会向他们国家派遣维和部队,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此时教师的语调开始激昂:“然而,战争的罪恶是不分国界的。这些维和战士经常会在工作中牺牲。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倾听一个已经失去了爸爸的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老师自己先融进文本内容之中,仿佛是整件事情的目击者,更像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自己如同感同身受,自然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情趣,为积淀语言,体验情感做好铺垫。三、 关爱众生要用情。受个性差异、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思考的深度和体会的准确度都是不一样的。仅凭几个好学生的多次参与,并不能代表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阅读教学要面向全体”是《新课标》的主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转述者。而是一个多角色的“复合体”:既是一个情感的激发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既是疑难困惑的点拨者,又是研究讨论的参与者…… 无论哪种角色,都应当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在需求。因为只有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产生想学、要学的愿望才真正有效。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我们应当尽可能给予其足够的情感上的关注;对内向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一次发言的机会,都会令其终生难忘;对贪玩的孩子来说,一个暗示的眼神,一次巧妙的提示,都会令其感激不尽;对那些头脑灵活,反应迅速的孩子来说,暗示其适当地忍耐更是有利而无害。总之,教师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口,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发自内心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自然会真情涌动。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也自然会水乳交融。四、 放手评价显真情。阅读是吸收内化的过程,师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需要在与同伴交流和碰撞中迸发火花,进一步升华为语文素养的提升,价值观念的修正。因此,当学生阅读过文本内容,对文本之情有所感悟和体验之后,教者应当努力创设一个“我口说我心,我口抒我情”的开放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直言不讳地说出心中所思所想。这不仅是学生作为“读者”读文后产生表达愿望的需要,更是师情、生情和作者的文情达到“三情”合一的必经途径。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说,紧扣一个“情”字,通过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学生会受到纯洁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的熏陶;通过评价文中的这个“男孩”,学生会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染;通过评价来批判现实生活中发动战争的“罪人”,学生会受到为正义和和平而奋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 也许有人会说:“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但我却坚持“无论什么时候,老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共同做个好的读者。”因为语文不是无情物,融入真情境界高! (注:本文写于2005年6月,在同年东莞市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