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届高三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届高三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生物方向性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 )‎ A. 家庭污水 B. 微生物病原体 C.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 D. 河泥中的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其中每一种都会带来不同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使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差。单化肥一项就常常造成水体富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 ‎【详解】由分析可知: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而河泥中的细菌不属于水体污染物。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下列物质属于相关细胞产物或细胞的组成成分,其中都能体现细胞分化的一组是 A. mRNA 、tRNA B. DNA 、DNA聚合酶 C. 血红蛋白、磷脂 D. 胰岛素、抗体 ‎【答案】D ‎【解析】‎ 所有的细胞都有mRNA和tRNA,与细胞分化无关,A项错误;所有细胞都有DNA,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与细胞分化无关,B项错误;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能体现细胞分化,但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所有细胞都有生物膜,与细胞分化无关,C项错误;只有胰岛B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能体现细胞分化,能体现细胞分化,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细胞分化的实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也就是在不同功能的细胞内表达的基因不同,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据此答题。‎ - 30 -‎ ‎3.下列关于R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中含有mRNA、tRNA和rRNA B. RNA分子中不存在ATP中的“A”‎ C. RNA分子中不含氢键,有的RNA具有催化功能 D. RNA可以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也可以作为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工具 ‎【答案】A ‎【解析】‎ ‎【分析】‎ 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线粒体中含有DNA,能进行转录合成出mRNA、tRNA、rRNA三类RNA,A正确;‎ B、ATP中的“A”指的是腺苷,即腺嘌呤+核糖,存在于RNA中,B错误;‎ C、tRNA为单链、但分子中含有氢键,C错误;‎ D、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要求考生识记RNA的种类及功能,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能特异性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B. 某些基因可通过病毒的侵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 C. 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D 抗虫基因即使成功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0 -‎ 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详解】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具有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的能力,即具有专一性,A正确;‎ B、病毒也可以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B正确;‎ C、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C错误;‎ D、抗虫基因即使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D正确。‎ 故选C。‎ ‎5.ATP称为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的形成一定伴随着有机物的分解 B. 细胞的某些生命活动不以ATP为直接能源 C. 消耗ATP的物质运输一定是主动转运 D. 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均能产生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ATP的合成,但是没有有机物的分解,A错误;‎ B、ATP是细胞内主要的直接能源物质,UTP、GTP也可作为细胞内某些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 C、胞吞和胞吐两种运输方式也消耗ATP,C错误;‎ D、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 30 -‎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识记产生ATP的途径和场所,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对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用8%的盐酸处理叶绿体有利于各种色素的提取 C. 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并给予一定的光照,光合作用仍能正常进行 D. 叶绿体能产生和消耗ATP,两个过程完全在叶绿体内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蓝藻没有叶绿体,但细胞内含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叶绿体色素是脂溶性色素,可以通过加入无水乙醇为溶解色素,便于提取;色素不溶于盐酸,不能用盐酸提取色素,B错误;‎ C、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后,可能其中色素分子和相关光合作用的酶活性丧失,所以即便给予一定的光照,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 D、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完全被叶绿体内暗反应所利用,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生物学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DNA分子模型制作”活动中,需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反向排列组成单链 B.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C. 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不使用比浊法计数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0 -‎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3、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细胞保持活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要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用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看到的现象是:液泡体积变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细胞液颜色加深。‎ ‎【详解】A、DNA是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的双螺旋结构,DNA每条单链上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方向相同,因此在DNA分子模型制作实验中,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A错误;‎ B、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每个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同,但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探究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C。‎ ‎8.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其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发生改变 B. 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能表达合成荚膜多糖 C.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与TMV感染实验两者的实验设计思想一致 D. 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30 -‎ ‎【详解】A、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A错误;‎ B、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直接表达产物是蛋白质,而不是荚膜多糖,B错误;‎ C、在“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和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都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C正确;‎ D、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死亡,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9.研究发现人体的生物钟机理如图所示,下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为24 h,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在图中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B. 图中过程③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C. per基因只在下丘脑SCN细胞中复制与表达 D. 一条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多条相同肽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A、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图中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A正确;‎ - 30 -‎ B、过程③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per基因只在下丘脑SCN细胞中表达,而由于各个细胞都含有该基因,所以随着其他细胞复制而复制,C错误;‎ D、一条mRNA链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多个相同的肽链,D正确。‎ 故选C。‎ ‎10.在栽培二倍体水稻(2N)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5号染色体,称为5号单体植株。利用5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 ‎5号单体(雌)×正常二倍体(雄)‎ 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75%‎ ‎5号单体(雄)×正常二倍体(雌)‎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A. 5号单体植株可以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来 B. 5号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得出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较低 D. 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单体可能原因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详解】A、该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5号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仍属于二倍体,A错误;‎ 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错误;‎ - 30 -‎ C、在杂交亲本5号单体(♂)×正常二倍体(♀)的后代中,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说明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C正确;‎ D、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单体的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两种类型,再结合表格数据准确分析判断。‎ ‎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 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大量出汗丢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 B、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经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机制和意义,对于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30 -‎ ‎12.立体种植、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桑基鱼塘中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 立体种植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轮种技术 C. 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好 D. 农户投入桑基鱼塘的人工属于该系统的实际消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 B、立体种植技术利用了动物的不同习性,没有利用轮种技术,B错误;‎ C、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C错误;‎ D、农户投入桑基鱼塘的人工属于该系统的实际消费,D正确。‎ 故选D。‎ ‎13.下图为双抗体夹心法是医学上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方法,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增强该过程的有效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将相关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小鼠脾脏中获得所需的单克隆抗体 B. 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均能与抗原结合,这是由于两者结构相同 C. 加入酶标抗体的目的是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量来判断待测抗原量 D. 该方法与只使用单克隆抗体相比,能增加识别抗原的种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固相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再与酶标抗体结构,催化特定底物形成检测产物。‎ - 30 -‎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的细节:‎ ‎(1)二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 ‎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细胞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 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详解】A、将相关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小鼠脾脏中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A错误;‎ B、据图可知,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抗原的不同部位结合,说明两者的结构不同,B错误;‎ C、加入酶标抗体的目的是酶催化检测底物反应,可通过测定酶反应产物量来判断待测抗原量,C正确;‎ D、据图可知,该方法没有增加识别抗原的种类,D错误。‎ 故选C。‎ ‎1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②组水平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B. ②组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①③组胚芽鞘背地弯曲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D. ①组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0 -‎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方向等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生长素相关实验的理解和分析。‎ ‎【详解】A、根据②③两组云母片插入位置不同,②组水平生长,说明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③组背地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所致,因此该实验能够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②组能水平生长说明云母片没有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 C、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现象,而①③组胚芽鞘均能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根据实验遵循的对照原则,①组没有任何处理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生长素作用的易错点:1.探究胚芽鞘生长的实验中,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2.生长素两重性分析的误区: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逐渐增加,但豌豆并未发生进化 B. 某森林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C.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间形成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有害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为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型频率改变了,但是基因频率不变,说明豌豆未发生进化,A正确;‎ B、一片森林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 - 30 -‎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有害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一定会降为零,D错误。‎ 故选A。‎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6.在CO2浓度为0.03%和恒温条件下,测定植物甲和植物乙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d点向右上方移动 B. 若甲、乙生活于同一片小树林中,则平均株高植物乙高于甲 C. 若温度升高,植物甲曲线a点会向左移动 D. b点时,限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图示曲线是在CO2浓度为0.03%和适宜的恒定温度条件下测定的。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甲呼吸作用(50个单位)强度大于植物乙(20个单位);植物甲的光补偿点为a点,光照强度为1千勒克斯,植物乙的光补偿点为b点,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图中C点时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相等。‎ ‎【详解】A、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下降,d点将向左下方移动,A错误;‎ B、植物乙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大于植物甲,植物乙为阳生植物,平均株高高于植物甲,B正确;‎ - 30 -‎ C、由于实验中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温度,所以不能确定温度升高,植物甲曲线a点是否会向左移动,C错误;‎ D、b点时,植物甲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无关变量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而植物乙没有达到光饱和点,其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硝酸盐对550nm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率,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测量其含量 B. 将酶用一定的方法固定化后通常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C. 诱导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时必须降低甘露醇溶液浓度 D. 用划线分离法对细菌进行计数时每个平板的单菌落数量应控制在20个以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活动中,可通过配制标准显色液用光电比色法进行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A、是亚硝酸盐与相应试剂反应后形成的玫瑰红色染料在550nm波长处有最大的吸收速率,A错误;‎ B、固定化酶不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提高的是酶的利用率,B错误;‎ C、甘露醇溶液浓度过高,会破坏原生质体的形态,C正确;‎ D、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菌落的计数,D错误。‎ 故选C。‎ ‎18.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Ⅰ(PEPCKI)是参与人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异生途径的一种关键性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0 -‎ A. 糖异生途径最可能发生在肝细胞内,以弥补肝糖原储备的不足 B. 机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能与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有关 C. 抑制PEPCKI乙酰化可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 D. 图示调节过程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通过促使PEPCKI酶活性的降低即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加速PEPCKI的水解,使糖异生途径受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详解】A、据图可推测糖异生途径发生的场所主要在肝细胞内,以弥补肝糖原储备不足,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PEPCKI能使糖异生为葡萄糖,因此机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能与PEPCKI在细胞内的活性表达有关,B正确;‎ C、促进PEPCKI乙酰化可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提供可能,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后通过促进PEPCKI乙酰化从而抑制糖异生作用,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内环境中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识图判断与分析作答能力,关键是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利用及生理作用。‎ ‎19.处于分裂期的某个活细胞内,其染色体上共有10个DNA分子,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此时可能会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和染色体畸变 B. 该细胞可能形成体积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C. 该细胞可能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 D.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可能为5条或10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全部染色体上共有10个DNA分子,可理解为2n=2×5,DNA处于2n时期的有: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 - 30 -‎ 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同时也可认为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间期的G2期。‎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DNA为4n,而该细胞不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 B、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形成两个体积不相等的两个子细胞,B正确;‎ C、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有丝分裂后期含两个染色体组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核基因相同,C正确;‎ D、若是单倍体的有丝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5条染色体,若是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则体细胞中含有10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20.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体现水平结构 B. 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演替过程中,雪松等乔木常形成均匀分布型 D.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该群落的主要物种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 ‎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30 -‎ ‎【详解】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均匀分布型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而乔木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致敏B淋巴细胞膜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B.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浆细胞分裂 C. 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膜上存在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 D. HIV的遗传物质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辅助性T细胞膜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A错误;‎ B、细胞免疫过程中,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B错误;‎ C、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因此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膜上存在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错误。‎ 故选C。‎ - 30 -‎ ‎22.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Na+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图中曲线Ⅰ、Ⅱ表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某种培养液就是适宜浓度的NaCl溶液 B. 图中a点后,细胞膜内Na+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 C. 曲线Ⅰ中a点越高,曲线Ⅱ中c点也越高 D.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中有多种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2、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 ‎【详解】A、该培养液中不仅有钠离子,还有缓冲物质,A错误;‎ B、图中a点后,Na+开始内流,Na+的含量膜外始终高于膜内,B错误;‎ C、曲线Ⅰ中a点越高,曲线Ⅱ中c点越低,C错误;‎ D、实验过程中培养液中除了Na+的浓度会发生变化,K+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23.研究人员利用DNA合成阻断剂3HTdR研究细胞周期,进行的部分实验如下:用含3HTdR培养某动物细胞,经X小时后获得细胞群甲;随后将3HTdR洗脱,转换至不含3HTdR培养液继续培养得到细胞群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必须大于或等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B. 细胞群甲中最先进入M期的细胞是S期最晚期细胞 C. 若不含3HTdR培养液中缺乏氨基酸供应,细胞将停留在S期 D. 细胞群乙在小于M+G1+G2的时间内加入3HTdR即可获得分裂同步的细胞 - 30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M期);G1期、S期和G2期共同组成间期,细胞要连续经过G1→S→G2→M。在一个细胞周期内,间期和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要视细胞的类型而定。‎ ‎【详解】A、X大于M+G1+G2即可,A错误;‎ B、S期进行了DNA的复制,DNA合成阻断剂3HTdR只影响S期,因此用含3HTdR培养得到的细胞甲最先进入M期的细胞是S期最晚期细胞,B正确;‎ C、S期进行了DNA的复制,若不含3HTdR培养液中缺乏脱氧核苷酸供应,细胞停留在S期,C错误;‎ D、细胞群乙应该在大于S小于M+G1+G2的时间内加入3HTdR即可获得分裂同步的细胞,D错误。‎ 故选B。‎ ‎24.为研究种子萌发和休眠调控机理的“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GA、CK和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数字代表组别)。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 A. 赤霉素(GA)存在生理活性浓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B. 实验3、4对照说明赤霉素(GA)能促进种子萌发且具对抗脱落酸(ABA)的作用 C. 实验1、3、4、7对照说明细胞分裂素(CK)具对抗脱落酸(ABA)的作用 D. 图示结果无法说明细胞分裂素(CK)和脱落酸(ABA)对于种子萌发的具体效应 ‎【答案】B - 30 -‎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综合8组实验结果,可分析得到GA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A正确;‎ B、第3、4组对比,可以看出ABA对GA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B错误;‎ C、实验1、3、4、7对照说明CK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抵消ABA的作用,C正确;‎ D、第5、6组对比发现,无GA核CK时,不管ABA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5/7组比较,无GA和ABA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因此图示结果无法说明细胞分裂素(CK)和脱落酸(ABA)对于种子萌发的具体效应,D正确。‎ 故选B。‎ ‎25.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表现型正常的居民中有66%的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下图为岛上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该家族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病为血友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30 -‎ B. II-6的基因型为AaXBXb,III-13的基因型为aaXbXb C. 若III-11与III-13婚配,则其孩子中只患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2/3‎ D. III-11与该岛上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II-5和II-6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则乙病为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图中5、6没有甲病,生出了有甲病的女儿10号,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为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6号的父亲有血友病,女儿有甲病,则其基因型为AaXBXb,13号是患有两种病的女儿,基因型为aaXbXb,B正确;‎ C、11号基因型为2/3AaXBY,14号基因型为aaXbXb,他们的后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血友病的概率为1/2,所以后代只患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3×1/2+(1-1/3)×1/2=1/2,C错误;‎ D、已知表现型正常的居民中有66%的甲种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则11与正常女性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66%=11%,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中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能据此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二、非选择题 ‎26.澳大利亚中西部草原上天然牧草资源丰富,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生物,如图为草原上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30 -‎ ‎(1)澳大利亚中西部形成草原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食物网中的生物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该草原生态系统地广人稀,该地区的生物群落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欲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杂食性小鸟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 ‎(4)若该食物网中杂食性小鸟和草原犬鼠同化的能量分别为a、b;小型猛禽摄入的能量为c,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为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e,则能量从杂食性小鸟和草原犬鼠到小型猛禽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100%。‎ ‎(5)19世纪,为了发展农业,当地政府鼓励猎人射杀袋狼,政府的这种行为会导致该生态系统_________的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下降。‎ ‎【答案】 (1). 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 (2). 不能 (3). 没有包括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 (4). 存在 (5). 标志重捕法 (6). (d+e)/(a+b) (7). 基因和物种 (8). 自我调节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1)澳大利亚中西部形成草原群落的因素是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 ‎(2)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仅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3)草原生物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4)小型猛禽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育繁殖的能量=d+e,则能量从杂食性小鸟和草原犬鼠到小型猛禽的传递效率为(d+e)/(a+b)×100%。‎ ‎(5)袋狼的灭绝,导致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7.将某绿色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中RuBP的相对含量随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该植物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如图乙所示的两个方向的反应,反应的相对速率取决于O2和CO2的相对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 30 -‎ ‎(1)CO2在RuBP羧化酶作用下与RuBP结合生成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据图甲分析,A→B段碳反应消耗ATP的速率_________;B→C段RuBP相对含量保持稳定的内因是受到________限制。‎ ‎(2)叶绿体中,在RuBP羧化酶催化下RuBP与_______反应,形成的__________进入线粒体放出CO2,称之为光呼吸。光合产物1/3以上要消耗在光呼吸底物上,据此推测,CO2浓度倍增可以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光呼吸缺陷株在高光强和干旱逆境条件下致死,是因干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蒸腾作用增强,气孔关闭,细胞内CO2不足所致,野生株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耗光反应阶段生成的多余_________________,防止光系统被破坏,可在相同的逆境下正常生长,因此光呼吸对植物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答案】 (1). 3-磷酸甘油酸 (2). 增加 (3). RuBP羧化酶数量(浓度) (4). O2 (5). 二碳化合物(C2) (6). 高浓度CO2可减少光呼吸 (7). 光呼吸产生的CO2可供碳反应利用 (8). ATP和NADPH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减小,超过一定的范围(二氧化碳饱和点)五碳化合物含量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图乙中,高光强与高氧气浓度可以导致光呼吸增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以抑制光呼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CO2在RuBP羧化酶作用下与C5结合生成3-磷酸甘油酸,图甲中,A→B,随叶肉细胞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叶肉细胞吸收CO2速率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五碳化合物消耗增多,含量下降,同时三碳化合物生成增多,还原加快,消耗ATP的速率增加,使叶肉细胞有机物的合成增多。B→C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已经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内因是受到RuBP羧化酶数量(浓度)的限制。‎ - 30 -‎ ‎(2)据图乙分析可知,在叶绿体中,在RuBP羧化酶催化下C5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二碳化合物进入线粒体,进而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光合产物1/3以上要消耗在光呼吸底物上,据此推测,CO2浓度倍增可以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原因是高浓度CO2可减少光呼吸。‎ ‎(3)据图可知,野生植株光呼吸能把RuBP分解成C3提供给暗反应,同时产生的CO2也提供给暗反应;由于光呼吸是一个耗能反应,可以把光反应产生的多余的[H]和ATP消耗掉,很好地减缓了干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因为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所导致的光合作用减弱现象,对植物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点睛】本题结合生理过程图和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能掌握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因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8.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刚毛和截毛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D、d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刚毛果蝇进行了多次杂交实验,F1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灰身刚毛 灰身截毛 黑身刚毛 黑身截毛 ‎3/15‎ ‎3/15‎ ‎1/15‎ ‎1/15‎ ‎♀‎ ‎5/15‎ ‎0‎ ‎2/15‎ ‎0‎ ‎(1)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表中实验结果存在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3)若上述(2)题中的假设成立,则F1成活的果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在这个种群中,黑身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让F1灰身截毛雄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则F2雌果蝇共有___________种表现型。‎ ‎(4)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研究发现,眼色基因可能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C);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的实验中,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请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是否因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___________(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答案】 (1). X (2). AAXDXD或AAXDXd (3). 11 (4). 8/15 (5). 4 ‎ - 30 -‎ ‎(6). 杂交组合:白眼雌蝇×任意雄蝇 ‎ 预期结果:若子代中雌∶雄=1∶1,则白眼性状不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 若子代中雌∶雄=2∶1,则白眼性状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后代中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黑身基因(a)的基因频率着重看A、a这对基因的基因型,由于AAXDXD或AAXDXd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因此存活的AA∶Aa∶aa=3∶8∶4,由此计算基因频率。‎ ‎【详解】(1)分析表格可知,后代雌性个体只有刚毛,而雄性个体有刚毛有截毛,由此可见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果蝇控制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亲本为一对灰身刚毛果蝇,后代中出现黑身和截毛,因此灰身刚毛均为显性性状。由此根据后代表现型确定亲本基因型为:AaXDXd和AaXDY,则后代雄性中灰身刚毛∶灰身截毛∶黑身刚毛∶黑身截毛=3∶3∶1∶1,此数据与表中相符,后代雄性动物正常;则对应的雌性后代中灰身刚毛∶黑身刚毛=6∶2,表中少了灰身刚毛中的1,最可能是AAXDXD或AAXDXd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3)若上述(2)题中的假设成立,原则上F1代基因型总共有3(AA、Aa、aa)×4(雌雄各两种)=12中,则F1代成活的果蝇共有11种基因型,在这个种群中AA∶Aa∶aa=3∶8∶4,黑身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8/15。F1代灰身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有AAXDY和AaXDY,黑身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aaXDXD和aaXDXd,它们自由交配,则F2代雌果蝇共有灰身刚毛、灰身截毛、黑身刚毛、黑身截毛4种表现型。‎ ‎(4)纯合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正常情况下雌果蝇的基因型应为XRXr,该果蝇应全表现为红眼,而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此时让这只白眼雌果蝇与任意的一只雄果蝇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若子代中雌∶雄=1∶1,则白眼性状不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若子代中雌∶雄=2∶1,则白眼性状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判断合子致死的特殊情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如图中①②③代表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新植株的三条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 30 -‎ ‎(1)外植体a、b、c来自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它们的全能性表达程度_________(填“一般相同”或“一般不同”)。‎ ‎(2)将含B1的试管放在摇床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___________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这种单细胞往往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胞核大,这是_________细胞的特征,这种细胞发育成的B3称为______________。‎ ‎(3)不同来源的C1可通过__________将它们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通过对重组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植株。‎ ‎(4)通过大量培养特定细胞系,可以实现能产生重要____________(如某些中药)的细胞的大量克隆和产物的工业化生产。‎ ‎(5)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__________,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可诱发和筛选抗盐突变体。‎ ‎【答案】 (1). 一般不同 (2). 液体悬浮 (3). 胚性 (4). 胚状体 (5). 原生质体融合 (6). 次生代谢产物 (7). 变异 (8). 不同浓度的NaCl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包括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最后发育成完整的植物。‎ ‎2、培养条件:‎ ‎①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人工操作;‎ ‎②保证水、无机盐、碳源(常用蔗糖)、氮源(含氮有机物)、生长因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③需要添加一些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④愈伤组织再分化到一定阶段,形成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光照。‎ - 30 -‎ ‎【详解】(1)外植体a、b、c来自同种植株,由于不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因此植株A、B、C中的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一般不同。‎ ‎(2)途径②中用到摇床,因此需要用液体培养基,而途径③需要用到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将含B1的试管放在摇床上,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胚性细胞具有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胞核大等特征,由胚性细胞再分化成为胚状体。‎ ‎(3)C1已经去除了细胞壁,可以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将不同来源的C1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 ‎(4)通过大量培养特定细胞系,可以实现能产生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如某些中药)的细胞的大量克隆和产物的工业化生产。‎ ‎(5)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可诱发和筛选抗盐突变体。‎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物工程育种中的应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0.请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培养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有关的问题:‎ ‎(1) 为降低称量误差,在配制MS培养基时,通常先将各种药品配制成一定倍数的__________,用时稀释。MS培养基中的Na2-EDTA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其中的蔗糖除了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外,还具有__________作用,这对于离体组织和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2)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可采用_________灭菌。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除需无菌、营养和激素外,_________等外界条件也很重要。‎ ‎(3)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解不透明含氮有机物W的细菌,所用选择培养基中的氮源应该是_________,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如图菌落。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___________菌落进一步纯化,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母液 (2). 防止无机铁沉淀,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3). 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4). 高压蒸汽灭菌法 (5). 光照、温度 (6). W (7). 乙 (8). 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W - 30 -‎ ‎【解析】‎ ‎【分析】‎ 筛选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地区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基。利用选择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目标菌种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详解】(1)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各种药品均可先配制成一定倍数的母液,用时稀释。MS培养基中的Na2-EDTA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无机铁沉淀,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配制MS培养基时,需要加入蔗糖,其除作为碳源外,还具有维持渗透压的功能。‎ ‎(2)MS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除需无菌、营养和激素外,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也很重要。‎ ‎(3)该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而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故可作筛选培养基中的氮源。研究小组的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培养基中乙菌落的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能够降解物质W,故乙菌落为该小组的目标细菌,可以进一步纯化。‎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培养基的配置和使用,针对不同要求的目标菌种,选择不同物质配制不同筛选作用的培养基。并且要求学生理解识别目标菌种筛选的现象,判断筛选结果。‎ ‎31.(蟾蜍的坐骨神经(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由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已被破坏大脑并暴露出坐骨神经的蟾蜍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实验,其实验思路如下:‎ ‎①依次刺激后肢趾尖和腹部皮肤,观察后肢是否屈腿;‎ ‎②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依次刺激后肢趾尖和腹部皮肤,观察后肢是否屈腿;‎ ‎③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观察后肢是否屈腿。‎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 刺激趾尖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刺激腹部皮肤屈腿反射属于搔扒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和搔扒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④项实验思路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中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___________也不同。‎ - 30 -‎ ‎②在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先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一段时间后再将坐骨神经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结果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思路 预测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① ‎ 两次刺激,后肢均屈腿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② ‎ 刺激后肢趾尖不屈腿,刺激腹部皮肤屈腿 传入神经被麻醉,传出神经未被麻醉,因此刺激后肢趾尖不屈腿,刺激腹部皮肤屈腿。‎ ‎③ ‎ 不屈腿 一段时间后传出神经被麻醉,刺激腹部皮肤不屈腿。‎ ‎ (2). 麻醉恢复后,捣毁该蛙的脊髓,分别刺激其后肢的趾端和腹部皮肤,观察是否屈腿。 (3). 传入神经 (4).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是对K+有通透性,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5). 蟾蜍毒素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内流减少 ‎【解析】‎ ‎【分析】‎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反射与反射弧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详解】(1)发生反射的条件是足够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根据依次进行的三次的实验操作,可得结果及结果原因分析如下:‎ 思路 预测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① ‎ 两次刺激,后肢均屈腿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② ‎ - 30 -‎ 刺激后肢趾尖不屈腿,刺激腹部皮肤屈腿 传入神经被麻醉,传出神经未被麻醉,因此刺激后肢趾尖不屈腿,刺激腹部皮肤屈腿。‎ ‎③ ‎ 不屈腿 一段时间后传出神经被麻醉,刺激腹部皮肤不屈腿。‎ ‎(2)屈腿反射和搔扒反射中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为了验这一结论,可在麻醉恢复后,捣毁该蛙的脊髓,分别刺激其后肢的趾端和腹部皮肤,观察是否屈腿即可。‎ ‎(3)①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这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传入神经也不同。‎ ‎②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主要原因是: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 ‎③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Na+的内流。当 Na+内流减少时,会导致动作电位峰值下降。蟾蜍毒素与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内流减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的途径及机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较难。‎ - 30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