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2020.5)‎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下列检测方法和结果中,错误的是( )‎ A. 高温加热后的牛奶,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显示为紫色 B. 若要观察黑藻的线粒体,需用甲基绿染色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细胞质被染为红色,细胞核被染为绿色 D. 若要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2、观察线粒体的原理: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3、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高温加热的牛奶含有肽键,所以仍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A正确;‎ B、观察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体,B错误;‎ C、由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所以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细胞核被染成绿色,C正确;‎ D、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对台酚蓝的选择透过性,能进去而被染成蓝色,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去,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各种实验的原理及方法,此类题目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对各种实验的原理、方法理解透彻,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进行总结,形成网络。‎ ‎2.下图是细胞膜运输Ca2+到膜外的一种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19 -‎ A. 人的血液中Ca2+浓度太高,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 人的红细胞可以通过这种运输方式吸收K+‎ C. 该载体蛋白获得ATP提供的能量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多于肌肉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细胞通过载体蛋白将Ca2+运出细胞,同时将ATP水解成ADP,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人体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出现抽搐,A错误;‎ B、由于细胞内的K+浓度比细胞外高,所以人体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B正确;‎ C、从图中看出细胞运输Ca2+的过程,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C正确。‎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执行吸收功能,所以其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多于肌肉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图中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结合主动运输的特点解答。‎ ‎3.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精巢中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的示意图: ‎ - 19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中染色体组数4 B. 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C. 丙细胞中,只有一条Y染色体 D. 丙形成丁的过程中,一直有染色单体 ‎【答案】AB ‎【解析】‎ ‎【分析】‎ 甲细胞染色体数目达到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乙染色体数目为2N,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所以出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丙细胞染色体数目为N,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丁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出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二倍体生物染色体数目能够达到4N只有有丝分裂后期,此时该细胞(甲)中染色体组为4,A正确;‎ B、乙细胞染色体组数目为N,染色体数目为2N,可能是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还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B正确;‎ C、丙细胞染色体数目为N,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前期的细胞,此时细胞中可能有1条X染色体或1条Y染色体,C错误;‎ D、根据C项分析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前期,丁染色体数目为2n,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在丙形成丁的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点分开,没有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结合图形分析解答。‎ ‎4.下列是某同学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 - 19 -‎ ‎①亲代DNA通过复制在子代中表达遗传信息 ‎ ‎②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都发生在细胞质 ‎ ‎③翻译过程中r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 ‎④病毒可以独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 ‎⑤翻译过程中不需要DNA解旋酶 ‎ ‎⑥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可以得到多种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①亲代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①错误;‎ ‎②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所以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②正确;‎ ‎③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③错误;‎ ‎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④错误;‎ ‎⑤DNA解旋酶催化脱氧核苷酸形成DNA单链,没有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⑤正确;‎ ‎⑥合成多肽链的模板是mRNA,而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所以可以通过转录得到多种mRNA,⑥正确。‎ 故选D。‎ ‎5.油菜素甾醇(BRs)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甾醇类化合物的总称,参与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细胞分裂和分化、生殖发育、开花、衰老等诸多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逆境的响应过程,为研究BRs对水稻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对A、B两个品种水稻的剑叶叶面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蒸馏水、2,4-表油菜素内酯(eBL)和油菜素吡咯(Brz),开花后一段时间内定期测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 ‎ - 19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推测A品种开花后15~35d,eBL组合成 NADPH的速率大于Brz组 B. eBL能延缓该水稻叶片的衰老 C. 可推测Brz能减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趋势,而eBL作用相反 D. 可推测开花后0~35d内,相较于A品种,B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开花后的天数,植物的品种和喷施的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随着开花后时间的推移,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断降低,在A品种和B品种中喷施Brz的叶绿素含量最低,而喷施eBL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将A品种和B品种比较,相同的天数B品种叶绿素含量最高。‎ ‎【详解】A、从左图看出,A品种在开花后第15-30天喷施一定浓度的eBL的叶绿素含量大于喷施Brz,可以推测前者光合作用大于后者,所以合成NADPH的速率较后者大,A正确;‎ B、将喷施eBL组和喷施蒸馏水比较,其叶绿素含量较高,所以可以推测eBL能延缓该水稻叶片的衰老,B正确;‎ C、比较三组,叶绿素都成下降趋势,但喷施Brz叶绿素含量最低,而喷施eBL组叶绿素含量最高,所以可以推测Brz可以能促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而eBL减缓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C错误;‎ - 19 -‎ D、将左图和右图比较,在相同的天数,B品种叶绿素含量比A品种更高,所以B品种光合作用大于A品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图形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得出结论,同时根据叶绿素含量推测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6.下列关于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 B. 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 C. 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 D. 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A、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年龄组成通过判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从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需要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B错误;‎ C、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C正确;‎ D、增长率=(Nt+1-Nt)/Nt,只要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为了研究5种红树林树种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5个树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9 -‎ ‎(1)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选择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棵树测得若干叶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释放量,取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使用_________________(溶剂)分别提取五种树等量同龄叶片的色素,据图可推测从_________________(一个树种)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量最大;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茄和红海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而白骨壤、木榄和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为双峰型,双峰型曲线在10~14h间的变化称作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10h时,阳光因故消失,树叶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含量降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增加。‎ ‎【答案】 (1).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2). O2 (3). 无水乙醇 (4). 秋茄 (5). 绿叶中的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色素溶解度高(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慢) (6). 光合午休,或者午休 (7). 午间温度过高,植物为防止失水过多关闭气孔,使得CO2的吸收减少,进而降低光合速率 (8). A TP、NADPH(或者[H])和C5 (9). C3‎ ‎【解析】‎ ‎【分析】‎ ‎1、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1)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 19 -‎ ‎(2)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带。‎ ‎2、外界温度过高,植物为避免蒸腾作用过强,导致失水过多,会关闭气孔,因此植物吸收的CO2减少,光合作用降低。‎ ‎【详解】(1)净光合速率指的是在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氧气的释放量,氧气释放量越多,说明净光合作用强度越高。‎ ‎(2)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提取;从图中可知,秋茄的光合速率最大,可推测其叶片中色素的含量最大;用纸层析法可以将绿叶中的不同色素分开,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是:绿叶中的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从而将它们分离。‎ ‎(3)午间温度过高,植物为防止失水过多关闭气孔,使得CO2的吸收减少,进而降低光合速率,使得一段时间内净光合速率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光合午休;待温度降低后,气孔张开,光合速率再次升高。‎ ‎(4)光照消失,叶绿体不能继续光反应,ATP和NADPH的含量会降低,进而使C3的还原减少,使得C3积累而增多、C5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基础的光合作用知识,难点是考生要理解光合午休现象产生的原因,识记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 ‎8.图是某家族翻舌(用A、a表示)和蚕豆病(用B、b表示)的遗传谱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 19 -‎ ‎(1)能翻舌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蚕豆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Ⅰ-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Ⅲ-2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2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与Ⅰ-4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女性与一不能翻舌的健康男性结婚,他们生下能翻舌的健康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蚕豆病患者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一个精氨酸(密码子为CGC)被替换为组氨酸(密码子为CAC),推测对应基因上碱基对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此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X (3). AaXBXb (4). AaXBY或aaXBY (5). 50% (6). 1/24 (7). C-G对被替换为T-A对 (8). 基因突变 (9). 新基因 ‎【解析】‎ ‎【分析】‎ - 19 -‎ 从图中看出Ⅱ-6和Ⅱ-7皆不能翻舌,他们的孩子Ⅲ-4能翻舌,可知能翻舌为隐性性状,Ⅱ-4能翻舌,但其父亲不能翻舌,可判断该性状受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Ⅰ-3和Ⅰ-4皆患蚕豆病,子代中出现了健康个体,可推测蚕豆病为显性性状,Ⅰ-3患有蚕豆病,后代中的女性皆患蚕豆病,Ⅱ-6患有蚕豆病,后代女性也患病;且蚕豆病患者中仅女性有轻度患者,符合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能翻舌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蚕豆病符合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2)从翻舌性状分析,Ⅰ-3和Ⅰ-4皆不能翻舌,子代中出现了能翻舌的个体,可推测Ⅰ-4为不能翻舌的杂合子Aa;从蚕豆病性状分析,Ⅰ-4为轻度蚕豆病患者,基因型为XBXb。可推导得出Ⅱ-2基因型为aaXbY,Ⅱ-3为AaXBXB,则Ⅲ-2可能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3)aa基因型频率为25%,则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0%×50%=50%,AA基因型频率为25%;与Ⅰ-4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女性基因型为AaXBXb,不能翻舌的健康男性基因型有1/3概率为AAXbY,有2/3概率为AaXbY,计算可得生下能翻舌的健康女孩(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2/3×1/4×1/2×1/2=1/24。‎ ‎(4)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对应密码子变化为CGC被替换为CAC,G被替换为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测对应基因上的C-G对被替换为T-A对,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9.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导致水质下降及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研究人员为应对该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经常被用作测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间接指标) ‎ - 19 -‎ ‎(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利用高1.2m,直径为8.7cm的透明玻璃管,置于规格为5m×3m×1. 5m ‎ - 19 -‎ ‎ (长×宽×高),水深1m的水槽内,水槽内底底部梯形支架,以固定玻璃管。玻璃管内实验水体与水槽内水体在同一水平面,以保障各个玻璃管内水体水面处于同一光照水平。‎ 实验周期为21天,每_______________天取试管底部水体测定叶绿素a含量,实验期间每天需用_____________补充蒸发的水分 。‎ ‎(3)经过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个处理组在实验结束时的抑制率,如图2所示。请简述得出抑制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对浮游植物抑制效果最好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推广使用增蓝消对自然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抑制以缓解水华现象,请判断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研究不同浓度增蓝剂对不同水深处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情况 (2). 3 (3). 蒸馏水 (4). 每组测得的叶绿素a的起始浓度减去终止浓度,所得差再除以起始浓度 (5). 浓度为5mg/L的增蓝剂,水深为0.4m (6). 否;没有对增蓝剂进行安全性的研究,不知其是否会对水中其他植物以及动物有毒害作用 ‎【解析】‎ ‎【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和P元素大量增加,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生长。‎ 从图1中看出添加增蓝剂可以降低都叶绿素a的含量,在不同的深度降低程度不同,深度越深降低作用越弱。‎ 从图2中看出21天后,不同浓度的增蓝剂对蓝藻的抑制率不同, 5.0mg/L的增蓝剂对0.4m水深的蓝藻的抑制作用最大。‎ ‎【详解】(1)从实验结果图中可看到因变量为叶绿素a浓度,自变量为两个,一个是增蓝剂浓度,一个是不同的水深。而题干信息指出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经常被用作测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间接指标。所以可确定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增蓝剂对不同水深处浮游植物生长的抑制情况。‎ ‎(2)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到,取样时间间隔为3天;装置蒸发散失的水分中不含各种矿质元素等,所以补水时应该使用蒸馏水,以避免加入其它物质影响实验结果。‎ ‎(3)抑制率为抑制量和起始浓度的比值,抑制量为初始浓度与终止浓度的差值,所以抑制率是每组测得的叶绿素a的起始浓度减去终止浓度,所得差再除以起始浓度。抑制率最高组的条件为最佳条件,即71.86%对应的条件,浓度为5mg/L的增蓝剂,水深为0.4m。‎ - 19 -‎ ‎(4)没有对增蓝剂进行安全性的研究,不知其毒性如何,是否会对水中其他植物以及动物有毒害作用,对环境和其他生物是否有影响,所以不能推广。‎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研究增蓝剂对不同深度的蓝藻的抑制情况,考生需要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0.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约有30%的感染者会自愈,而余下的70%会发展为不能自愈的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肝细胞不断被免疫细胞杀死,又不断再生,长此以往,肝的一部分就会萎缩变硬,发展为肝硬化 ‎ ‎(1)在此过程中,不断杀死肝细胞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2)研究人员从丙肝病毒的增殖机制入手研究开发出治疗丙肝的药物索菲布韦,该药物对丙肝病毒的清除率高达96% ‎ ‎ ‎ ‎①肝病毒的增殖机制如上图:丙肝病毒在机体内一旦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便会一边逐渐被细胞膜包裹一边侵入细胞,丙肝病毒进入细胞的这一过程是______________,该过程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______________功能,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②病毒进入细胞后,将其RNA释放到细胞中作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一个巨大的多聚蛋白质,多聚蛋白质会被相应的蛋白酶切断为不同种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被埋入内质网的膜中,按照既定的排列顺序使内质网膜内凹,并开始复制病毒的RNA。复制过程按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出一条新RNA,再以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出一条RNA,就完成了一次对原来病毒RNA的复制。合成出的病毒RNA又可以作为复制和翻译的模板参与病毒的增殖过程 。‎ - 19 -‎ ‎③生成的病毒的蛋白质中的一部分会与复制出的病毒RNA组合出新病毒。新病毒从内质网通过囊泡运输运送至______________,在其中进行病毒表面的加工,使病毒成熟。成熟的病毒再通过囊泡运输至细胞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细胞外。 ‎ ‎④索非布韦进入肝细胞后,可以“伪装”成尿嘧啶并参与病毒RNA的合成过程,当合成中的RNA需要连接一个尿嘧啶时,索非布韦就会冒充尿嘧啶与之结合,使反应无法进一步进行从而阻止了病毒RNA的合成。该药物对人体RNA的合成不会造成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T细胞 (2). 细胞免疫 (3). 胞吞 (4). 控制物质进出 (5). 一定的流动性 (6). 碱基互补配对 (7). 新合成的RNA (8). 高尔基体 (9). 人体的RNA聚合酶可以区分出索非布韦和尿嘧啶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从图中看出乙肝病毒乙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同时子代的病毒经过高尔基体的胞吐作用释放出细胞。‎ ‎【详解】(1)清除机体被病毒侵染了的细胞的工作需要效应T细胞完成;因为作用对象为靶细胞,因此属于细胞免疫。‎ ‎(2)①从图中可以看出病毒入侵是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②核酸的合成需要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进行,要合成出病毒的RNA,根据图示应先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一条新的互补链RNA,再以新合成的互补链RNA为模板合成出的RNA碱基排序就和原病毒RNA一致,完成一次病毒RNA的复制。‎ ‎③图中看出从内质网输送半成品病毒至高尔基体加工 ‎④人体的RNA聚合酶可以区分出索非布韦和尿嘧啶,所以索非布韦不会影响人体RNA的合成。‎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病毒的基础知识,同时分析图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过程,难点是④中分析药物的作用。‎ ‎[生物一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11.人类利用传统发酵技术使各种微生物经过发酵作用制作各种食品,在这些操作过程中请 你通过相关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等特点回答以下问题: ‎ - 19 -‎ ‎(1)果酒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_的温度条件且______________条件下产生酒精;利用醋酸菌制作果醋的过程中则有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研究人员往往要先配制适宜的培养基,通常用______________对菌种进行扩繁,用______________来观察菌落特征以辨别菌种。 ‎ ‎(3)将分别盛有9毫升水的6支试管灭菌,并按101-105编号,按下图中操作对乳酸菌进 行系列稀释,则6号试管中菌液浓度为4号的______________,若在5号试管中取样,在平板中涂布 出的菌落平均数为218,则原液中菌落浓度为______________个/毫升。 ‎ ‎(4)在统计菌落数目的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______________测定同一样品中的菌落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甲组同学在第一个48小时内涂了一个平板,统计菌落数为215,为了增强可信度该同学又在第二个48小时内的了第二个平板, 统计菌落数为232,在第三个48小时内涂了第三个平板,统计菌落数为288;乙组同学则只用了一个48小时,同时涂了3个平板,统计面落数分别为21、212和256,两组同学都以这三个统计结果的平均数作为实验最终数据:甲组为247,乙组为163。你认为_____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组的实验需要改进吗?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8-25℃ (2). 缺氧和酸性 (3).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4). 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进而形成醋酸 (5). 液体培养基 (6). 固体培养基 (7). 1% (8). 218╳105 (9). 稀释涂布平板法 (10). 甲组 (11). 需要 (12). 甲组应该同时涂三个平板,乙组应该舍掉21那一组,重新取样再做一组 ‎【解析】‎ ‎【分析】‎ - 19 -‎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酵母菌产酒的最适温度为18-25℃, 且缺氧呈酸性的条件下产生酒精;而醋酸杆菌产生果醋时在有糖和无糖的时候都可以完成,所以有两条途径,一个为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另一个为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进而形成醋酸。‎ ‎(2)液体培养基可以使微生物和菌液充分接触,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所以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对菌种扩繁;而菌落的形成是在固体培养基上,所以用固体培养基观察菌落特征。‎ ‎(3)系列稀释的操作是涂布计数之前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涉及这之后对菌液浓度的估算,如本题图所示,菌液每稀释一次,浓度就减少到原来的1/10,所以6号是4号浓度的1/100,5号则是原液稀释5次之后的浓度,所以原液浓度应为218╳105个/mL ‎(4)测定活菌的数目通常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微生物计数时应该选取30-300菌落数的平板,甲组统计了3次并求平均值,更接近真实值;微生物菌种是活菌,随着时间变化细菌浓度会改变,所以操作不应该分时间前后,因此甲组也不合理,应该同时涂三个平板,而乙组计数时有21菌落数出现,应该舍掉21那一组,为了增加信度应重新取样再做一组。‎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考生识记其基本原理,同时结合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分析(3)和(4)。‎ ‎[生物一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2.瑞典卡罗林渐卡医学院2012年10月8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约输·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作出的革命性贡献。 ‎ ‎(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体干细胞是自不成熟的细胞发展成为专门的成熟细胞进行单向分化的,其生长过程呈现不可逆转的特点,然而格登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是可以进行重新编程成为______________的,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一过程与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非常相似。 ‎ - 19 -‎ ‎(2)格登在1962年进行了一个实验一一把蝌料已分化细胞的核移植到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当中,经培育发育成了成体的青蛙,格登的这项实验首次证实,即使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其基因组也是可以进行__ 的;这一过程还表现出了细胞核的______________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___。‎ ‎(3)同为剑桥大学的教授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他带领其研究团队,找到了3名健康志愿者(包括两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去掉女性甲的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然后将女性乙的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取出与这个去核细胞组成一个新细胞,再用这个重组细胞与男子的精子进行体外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并且让它发育成一个早期的人类胚胎,如果研究继续做下去,把这个胚胎发育成一个真正的婴儿,你认为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与这个孩子的遗传、发育直接相关的亲代有_____________个。______________女人是这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母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后来科学家团队当着法官,社会工作者 和其他科学家的面处死了这个胚胎,并且向全世界宣布,不会让这个胚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个体,你觉得科学家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未成熟细胞(或干细胞) (2). 脱分化 (3). 逆转化 (4). 全能性 (5).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6). 一位代孕母亲 (7). 4 (8). 3 (9). 任何生命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和环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甲提供了细胞质遗传物质,乙提供了细胞核遗传物质,代孕母亲提供了环境因素 (10). 不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2、试管婴儿是指人的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完成受精作用,发育到早期胚胎的一定阶段,再移入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到足月诞生的婴儿,由于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通常在试管中完成,所以叫试管婴儿。‎ ‎【详解】(1)根据题干“人体干细胞是自不成熟的细胞发展成为专门的成熟细胞进行单向分化的,其生长过程呈现不可逆转的特点”,所以可以推测成熟的,专门的细胞是可以进行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或干细胞,并发育成人体所以组织;这一过程与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阶段相似,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形成植物的各种组织或器官。‎ - 19 -‎ ‎(2)把蝌料已分化细胞的核移植到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当中,经培育发育成了成体的青蛙,说明基因组可以进行逆转化的;由于利用了重组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所以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核移植技术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3)将女性乙的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取出与这个去核细胞组成一个新细胞,再用这个重组细胞与男子的精子进行体外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并且让它发育成一个早期的人类胚胎,如果要将这个胚胎发育成一个婴儿,需要一位代孕母亲;‎ 该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3位女性(女性甲提供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女性乙提供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一位代孕母亲),1名男性(提供精子),所以与这个孩子的遗传、发育直接相关的亲代有4个;‎ 任何生命性状都是遗传物质和环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甲提供了细胞质遗传物质,乙提供了细胞核遗传物质,代孕母亲提供了环境因素,所以3个女性都是这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由于该孩子有3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不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所以科学家不会让这个胚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个体。‎ ‎【点睛】本题考査的选修三的生物细胞工程专题的内容。通过对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来考查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概念的掌握。‎ - 19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