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兴宁一中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文综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 B. 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调和 D. 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宰相权力的分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的内容由题意内容无从体现,排除C。故选D。 2.程朱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東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符合材料的是 A. 青花瓷、珐琅彩呈现争奇斗艳 B.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C. 服饰风格夸张开放尽显华丽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答案】D 【解析】 程朱理学虽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都有较大影响。选项中的各类艺术成就的出现从时间和特点来看,A项是明清时期特点是异彩纷呈,B项是元朝时期特点是最求意趣,C项是唐朝时期服饰的华丽夸张都与材料的主旨相悖。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表现在艺术上就是注重内在的精神而忽视外在的形式,故选D。 3.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 B.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 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 D. 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时期,民间招待亲朋的家宴,从原来使用“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发展到使用“宫碗”、“冰盘”,“五簋十景九云锣”,“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奢侈风尚盛行起来,B选项符合题意。家宴使用的碗碟食物增加与手工业部门生产发达不符,A选项错误。招待亲友使用的餐具和食物越来越讲究,不能说明社会“走向贫穷”,C项错误;家宴使用的器物食品增加不能说明“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D选项错误。 4.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 从事行业 外交(包括海关) 海军、船业 矿务 电报 铁路 商业 医业 教育 人数 32 16 8 18 16 7 5 4 A. 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B. 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C. 导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有助于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归国后大部分人从事外交、海军、船业、矿务、电报、铁路等行业,有利于中国外交海军、交通、教育等近代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留学生归国后大部分人从事外交、海军、船业、矿务、电报、铁路等行业,不能得出留学生归国就业是否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留学生归国后就业的领域,无法得出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导致”,故C选项错误。 5.共进社在1922年成立时主张“提倡文化,改造社会”。1925年提出了“唤醒一般民众使之奋起”“武装民众”“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的口号。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民众拥护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加深 D. 知识界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唤醒一般民众使之奋起”“武装民众”“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等口号可知共进社宣扬阶级斗争意识,由改造社会的主张向社会革命主张转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受民众拥护,排除A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为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知识分子的爱国人情,排除D项。 6.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除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这表明当时 A. 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 B. 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 C. 按照平等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D. 外交方针带有明显革命思维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带有片面的绝对性,这说明外交方针带有明显的革命思维,习惯性地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列为潜在的敌人,故选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提出于1949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说对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而对新民主国家并未明确说其社会制度,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的做法虽然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但这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显然与平等原则并不匹配,排除C。 7.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 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 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 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8.从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继宣告独立。但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三国独立的第二天,中国外长才分别致电三国外长,宣布承认三国独立。这表明 A.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 我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我国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在苏联认可三国独立之后,才分别承认三国的独立,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承认,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多个国家开展外交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关系,ACD不符合题意。 9.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 A. 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 B. 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 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 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的精神,万民法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C项正确,A项错误;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人”,并不包含奴隶和妇女儿童,指的是罗马公民,故B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10.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三人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 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 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 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 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牛顿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进行了补充发展,可见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中的“共同”,D项中的“终于打破了”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现代科学理论•物理学•相对论 11.1960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遭到拒绝,1961年、1967年英国又两次申请加入遭拒。直到1973年,英国成为欧共体第7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最能表明: A.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 B. 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争议,故D选项正确;英国一个国家的投票不能说明欧洲一体化不符合民意,故A选项错误;英国脱欧的政策与其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不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2.美国伊恩·布雷默指出,在这个充满不测事件的世界中,由谁来主导就很重要。但是2016年间……世界正处在“零国集团”(G- zero)时代:在这个时代,谁也没有能力使棋盘上形成力量平衡的格局。材料旨在强调 A. 世界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 C. 美国已丧失对世界的控制权 D. 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对“零国集团”的解释可知,伊恩·布雷默认为当今世界谁也没有能力使棋盘上形成力量平衡的格局,即世界是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且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故选D项。多极化格局如果形成则意味着国际力量找到了稳定的平衡状态,A项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政治格局,而非经济发展趋势,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当今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故才会有伊恩·布雷默认为的不平衡格局,C项关于美国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第Ⅱ卷(综合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述 出处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的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可知日本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根据材料“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可知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关于中日双方对于抗日战争的不同观点需要从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漕运是通过水路把物资送达京师或其他战略重地的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长安地处关中,粮食不足需要南粮北调,而安史之乱又使得“漕运路绝”。德宗时,刘晏进行漕运改革,把整个水运道划分为南水(长江、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水四段,交接处筑仓,并把三门峡一段陆运也改为水运,从而实现南方粮食经达长安的全程水运。为减少装卸过程中损耗,刘晏改以往散装为袋装,即使翻船落水也可打捞,保证物资从扬州安整运抵长安。自秦汉以来,漕工都是无偿服役,刘晏吸取教训,使用国家专卖食盐所得的钱雇佣漕工,使得漕运的劳动力得到保证。经过改革,关中地区粮食得到及时足量供给。 ——摘编自《新唐书·刘晏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晏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刘晏漕运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长安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旧的漕运制度存在弊端;安史之乱,漕运遭到破坏。 (2)意义:分段运输,有利于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运输效率;改散装为袋装,有利于减少漕运损耗;废除无偿劳役,调动漕工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保证长安及关中地区粮食供给。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长安地处关中,粮食不足需要南粮北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根据材料“而安史之乱又使得‘漕运路绝’”可知,安史之乱,漕运遭到破坏;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漕工都是无偿服役,刘晏吸取教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的漕运制度存在弊端。 (2)根据材料“把整个水运道划分为南水(长江、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水四段”“实现南方粮食经达长安的全程水运”等信息可知,分段运输,有利于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运输效率;“改以往散装为袋装,即使翻船落水也可打捞,保证物资从扬州安整运抵长安”可知,改散装为袋装,有利于减少漕运损耗;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漕工都是无偿服役,刘晏吸取教训”“使用国家专卖食盐所得的钱雇佣漕工,使得漕运的劳动力得到保证”等信息可知,废除无偿劳役,调动漕工积极性;根据材料“关中地区粮食得到及时足量供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保证长安及关中地区粮食供给,同时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6.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他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国家迅速取得了成功。 材料二 20世纪“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也白《孤立主义与美国对亚洲的干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美国孤立主义外交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相对孤立主义(孤立与扩张并用) 影响: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有利于在美洲的扩张,扩大了在美洲的影响。 (2)背景:美国成为经济强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一战带来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原来地理上的相对孤立已不复存在。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特点是孤立与扩张并用或相对孤立主义。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国家迅速取得了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孤立主义对美国国际环境、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 (2)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之前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材料二中“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战国际格局变化、科技、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已经丧失其基础,并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 17.材料 屈原从古代典籍中熟知祖先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在这些爱国精神的浸淫下逐渐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意识。其作品《橘颂》热情歌颂橘树的品格,实际上是他扎根于故国泥土之中、志向如一、永不变节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这种思想一直贯串了他的一生。屈原的作品也常常对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为祖国的命运心碎胆裂,同时也流淌着他同情百姓苦难的眼泪,震响着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强烈呐喊。屈原诗篇中的前王都是统一中国的大一统的政治领袖。当时的政治思想家们都毫无例外地主张中国统一,为了给他们这一政治理想寻找根据,他们找出了各族的共同祖先。屈原作品中所涉及的神话人物为南北初民文化系统中所共存。屈原忠于楚王,明知忠言直谏不会有好处,但他热爱祖国,即便是遭受多少痛苦也要说出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国君的缘故。 ——摘编自余志慧《屈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屈原爱国思想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爱国思想形成原因。 【答案】(1)体现:热爱故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民众;渴望国家统一;忠于国君等 (2)原因:古圣先贤的影响;思想界爱国氛围浓厚;自身的优秀品质;战乱和动荡带来巨大破坏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是他扎根于故国泥土之中、志向如一、永不变节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常常对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为祖国的命运心碎胆裂,同时也流淌着他同情百姓苦难的眼泪”等内容可知屈原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在热爱故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民众、渴望国家统一和忠于国君等方面。 (2)根据“屈原从古代典籍中熟知祖先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在这些爱国精神的浸淫下逐渐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意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屈原爱国思想形成原因主要是古圣先贤的影响、思想界浓厚的爱国氛围、自身的优秀品质和战乱动荡带来巨大破坏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