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全 高考作文素材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全 最新高考作文素材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站着死”无妨 塞缪尔·约翰逊是英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作家和诗人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道德和宗教的推广,教育人们要与人为善,并为社会多多做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 到了中年的时候,约翰逊为自己在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西敏寺选了一块墓地,打算死后葬在那里,并且与墓地管理部门签订了预订协议,并且付了订金。 等到约翰逊生命垂危之际,家人前去西敏寺查看那块墓地时,却惊讶地发现那块早已被别人占用了,而且还埋下了两座坟,只在两个坟墓之间还剩有一点小空隙。 临死前居然没了归宿地-一没有比这更晦气和让人死不暝目的事了,思前想后,家人最后还是决定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告诉弥留之际的约翰逊。约翰逊艰难地问:“一点空地都没有了吗?” 家人回答说,只在两座墓之间有点空隙,约莫棺材的宽度。“那就将棺材竖着埋下去吧,让我站着死。” 约翰逊说:“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么为什么不能站着死呢?一个人的价值和受尊重不是在死后,你们就别去打搅人家了,就让我站着做他们的邻居吧。要是真站累了,我还可以去他们两家坐坐,多好!” 约翰逊的自我解嘲和最后的决定让家人无法拒绝。结果,约翰逊死后,家人就真的将他站着放进竖起来的棺材里,然后再将棺材竖着埋入那块小空隙处。到目前为止,约翰逊依旧是英国唯一一个站着死的人。 大多数人都是站着活,躺着死;也有些人是躺着活,也躺着死。只有约翰逊是站着活,也是站着死的。因为他的宽容,因为他看明白了生死。 素材运用:生是浮云,死更是浮云。站着生,堂堂正正,活出人的尊严;站着死,坦然豁达,这才是真正的置之生死于度外。 2016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关于修养 1.大丈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3.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6.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10.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 —汪国真 1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 不怒.——苏轼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 ——《论语》 14.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 要养成坏习惯 15.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16.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17.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不 18.凡建立功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19.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弘一大师. 20.以修养对待修养还不是真正的修养;以修养对待无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 21.修养,不是说不会发脾气,而是说不会轻易发脾气.不会发脾气的人不一定是有修养的人,动不 动就发脾气的人,则是缺乏修养的人. 22.一个在人生中欲有所成的人,必得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否则,他不是毁在鲜花中,便是毁在流 言中. 23.何以止谤,曰无辩,辩愈力,则谤者愈巧. ——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24.坚信自己和自己的力量,这是件大好事,尤其是建立在牢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自信,但如 果没有这一点,它就有变为高傲自大和无根据地过分自恃的危险.——伏龙芝 25.除了人类和蝗虫,很少有一种动物能在观光一个地区时把它弄得乱七八糟——马长山着《思路 花语》 26.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 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着名作家王蒙论学习 2016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关于把握现在 思路提示: 不要为过去的失误而一味痛悔,也不要总沉浸在对明天的想入非非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 把握现在要从把握今天开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把握现在就是要珍惜手中拥有的,别再为失去的东西流泪;把握好现在就能把握好人生. 名言: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 ——谚语 ——[唐]孟郊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孙中山 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俄]屠格涅夫 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儿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很坏的牌,他开始不 高兴地抱怨.妈妈停了下来,正色对他说道:"如果你要玩儿,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儿下去,不管那些 牌怎么样!"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他一愣,听见母亲又说:"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 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 很多年过去了,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句话,从未再对生活存在任何抱怨.相反,他总是以 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己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家庭走出, 一步一步地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 34 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逝世后,约翰逊在给他的悼词中称赞他"勇敢和正直".他的这种勇敢和无所畏惧的性情 正是承袭了母亲当年的教诲:人生如打牌,既然发牌权不在你手里,那么,你能做的只有用你手里的牌打 下去,并努力打好,除此以外,你没有任何选择! 不要在感伤和空想中失去现在("双面神"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一座很久以前的城池的废墟里,有一座"双面神"石雕. 他没有见过"双面神",所以就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记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 未来,去憧憬无限美好的蓝图啊." 哲学家说:"过去的只能是现在的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是你现在无法得到 的.你却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具体的实在的意义 呢?" 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至今才明白,我今天落 得如此下场的根源."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惟独没有 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却都成为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 弃于废墟中了." 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比尔盖茨的成功) 1973 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 18 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 32Bit 财务软件,因 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儿的.再说对 Bit 系统,墨尔斯 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 Bit 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 子的邀请. 10 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 Bit 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 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 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 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 65 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 年,科莱 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 32Bit 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 Bit 系统, 开发出 Eip 财务软件,它比 Bit 快 1500 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 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2016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关于心态和人生 【思路提示】 人生路上多曲折,美好的人生必然需要良好的心态. 即使命运不公,良好的心态也会使生活充满阳光. 心态失衡会导致人生走向偏颇.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用健康的心态拥抱生活. 【名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战国]庄子 人生在世,必须善处境,万不可浪费时间,作无益的烦恼.——[美]马克吐温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德]歌德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基 经典素材: 自己选择心态("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 民国元老,着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 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 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 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 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分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 越苦难.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豁达的心态成就事业(霍金的故事)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 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 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 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 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 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 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 幸的人. 心态不好则不能成功(患得患失的后羿) 后羿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有名的神射手.有一次,夏王让后羿射一块一尺见方的兽皮和一个直径一寸的 靶子.他对后羿说道:"你如果射中了,我就赏给你一万两黄金;如果射不中,我就削减你的封地."后 羿听后顿时心神不宁,持箭向兽皮射去时,没有射中,又向靶子射时,也没有射中.夏王就问其他人: "后羿一向是百发百中的,为何今天却连一下也射不中,这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个人回答道:"后羿之 所以射不中,是因为他心里既要为射中得到一万两的黄金而喜,又要为射不中受到削减封地的惩罚而忧. 要是能免除这些外在的喜忧的话,那么天底下的人都能成为无愧于后羿的射手了!" 心态好能使人长寿(孔夫子的养身之道) 孔子活了 73 岁,比起他的同时代人,他享年很高.老夫子长寿,和他的一套养身之道有关.首先, 他的心胸比较开阔,他的抱负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个人生活要求不高:"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他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对于搞歪门邪道而得到 的富贵,则视若浮云.其次,他很注意饮食卫生.对于****变质的食物,他一概不吃.他吃时不与人交谈, 就寝时不同人说话.最后,他爱好文体活动,会射箭,驾车,爱唱歌,最喜爱的乐章是"韵乐".他还会 弹琴,而且有一套演奏器乐的理论. 乐观看待死亡(庄子给妻子"歌丧")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正岔开两腿像簸箕似的坐着,一边敲盆一边唱歌. 惠子说:"你和你妻子住在一起,你妻子把子女抚养长大,年老身亡,她死了你不哭也就够了,还一 边敲着盆子一边唱着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可是考察她的原先,本来是没有生 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混杂在恍恍惚惚之中,变着变着有了气,气再变就有了形体,形体再变就有了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样.人 家现在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这个大房屋里,而我却嗷嗷地跟着哭她,我以为这是不通达天命,所以停止 了哭泣." 执迷的心态往往不可取(飞蛾投火) 有一种蛾虫只要一见到烛火,便在烛火周围飞来飞去.人们用扇子赶走它,可是不久之后它又飞了回 来.每次飞回都要勇敢地往烛火上撞,被烛火烧得焦头烂额,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最后落到地上,没扑 腾几下就死掉了.坐在一旁的人都笑蛾虫简直愚蠢之至。 爱因斯坦——神圣的信仰 爱因斯坦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爱过、思考过、获得过思想的乐趣的人。他一生求索,寻找他亲爱的难以捉摸的上帝的脉搏。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生存的物质基底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怀有“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崇高信仰的爱因斯坦,他将为每一个人,提供永远的精神力量。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爱因斯坦太需要“孤独”了。他绝不会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爱因斯坦传》的作者赖泽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声望并没有使他的本质的人性发生一点变化。他一直逃避这种声誉所能带来的一切的荣华和危险。这种声誉,从前他感到厌恶,现在依然如此。” 另一位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J?伯恩斯坦也说:“每一个人,只要他同爱因斯坦有过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辞而去时,都会为这个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在他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中,丝毫没有那种常有的残酷竞争的意识,从不争夺科学上的发明权。而这种意识和争夺却常常控制着科学家们,有时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是的,即使像伽利略、牛顿这些划时代的大科学家,也无法摆脱名利的诱惑。 相比之下,在个人品质上,爱因斯坦确是自然科学家中当之无愧的最光辉、最杰出的代表,他终生弃绝名利,以高尚的人格和可贵的治学精神献身科学。 早在少年时,爱因斯坦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这些世人费尽心机追求的庸俗目标,在他看来是可鄙的。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这就是爱因斯坦,他的信仰,他的箴言,他的人格力量,单纯得像透明的水晶,在无限的时空里永远放射出眩目的光芒! 爱因斯坦的深刻本质藏在他的质朴个性之中;而他科学的本质藏在他的艺术性之中——他对美的非凡感觉。 ——巴内什·霍夫曼 他的声望并没有使他的本质的人性发生一点变化。他一直逃避这种声誉所能带来的一切的荣华和危险。这种声誉,从前他感到厌恶,现在依然如此。 ——《爱因斯坦传》的作者赖泽 每一个人,只要他同爱因斯坦有过真正的交往,那么在告辞而去时,都会为这个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在他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中,丝毫没有那种常有的残酷竞争的意识,从不争夺科学上的发明权。而这种意识和争夺却常常控制着科学家们,有时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伯恩斯坦 他最出名的当然是他的相对论,那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但伴随名声而来的是一种爱因斯坦感到难以理解的盲目崇拜。令他惊讶的是,他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神话,一个真实的民族英雄。他被人看作一个奇迹,并得到皇室人员、政治家和其他名人的招待,公众和新闻界把他当做一个电影明星而不是科学家。 ——巴内什?霍夫曼 对于一个毕生努力追求一点真理的人来说,如果他看到有别人真正理解并欣赏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报了。 ——爱因斯坦写给一个美国学生的信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乌尔姆小城。这一天,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多少生命带着茫然的神情降生?但历史注定要把这一天变得无比神圣。倘若茫茫宇宙中果真有无数存在智慧的星球,并在某一天和地球上的人类沟通了文明的信息,他们也会为这一天脱帽致敬。 这一天的荣耀,就来自于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婴孩的第一声啼哭。遗憾的是,人类在经历伟大瞬间时,又总生不出伟大的感觉。平凡、普通,没有喧哗也无激动,爱因斯坦的降生日,最初只不过给他的父母带来常人的欢乐。 爱因斯坦的童年、少年时代,恰逢慕尼黑大发展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拓进取的人格意志,通过各种渠道,浸润着小爱因斯坦的心田。小爱因斯坦似乎天生醉心于大自然,他常常瞪着两只好奇的眼睛,紧闭双唇,默默地跟着父母,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自然景色。自然界的美与神秘,一次次冲撞着爱因斯坦的心扉。大自然的静谧养成爱因斯坦独自沉思的生活、研究方式,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启迪,给了他排除人世纷繁烦恼的慰藉。 1946年,业已67岁的爱因斯坦在《自述》中依然毫无顾忌地说: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这当然不是浅薄的自我标榜,甚至不是对芸芸众生的精神开导,他只会永远按着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评判一切。所以,他并非因想鹤立鸡群而显得孤独,而是他从来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去效法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就像一群人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时,所有的人朝一个方向前进,而爱因斯坦独自一人走向另一个方向,他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信念的坚定使得爱因斯坦从不惧怕孤独的痛苦,他只想以自己的成功告诉人们:看,这才是正确的出路。 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收到拉特格斯大学一位19岁的大学生亲笔写来的长信,这个学生在信中说:“先生,我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他排除了诸如挣钱发财、博取功名或助人为乐之类的答案,他认为人活着“什么目的也没有”。 这位大学生恳请爱因斯坦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说明理由。他说:“请你不要照顾情面,如果你认为我已误入歧途,烦请你把我引入正路。” 在回答这一强烈的求援声时,爱因斯坦并不是敷衍一番,他相信自己的指教肯定会使那位大学生振奋起来,并减轻他的疑虑给他自己孤独的心灵所施加的重压。爱因斯坦在回信中写道: “为了探索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生活目的,你进行了如此认真的努力,这使我深受感动。 …… “尽管如此,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言:“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抑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我对正义的热爱以及为人类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努力奋斗,则与我的科学兴趣无关。”他一生都在这个的问题上不断地探索着。 1955年4月,爱因斯坦的生命到了尽头。13日,他说:“当我必须走时,就应该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他坚持不注射吗啡。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停止了呼吸。当天下午,12位爱因斯坦最亲近的人聚集在一起,与他告别。其中一人吟诵了歌德的诗句。诗曰:“我们全都因他受益,他的教诲惠及全球,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人间。他如将陨的彗星,光华四射,无尽的光芒与他永伴。”随后,遗体被火化,骨灰撒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是思想者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笔精神财富。 甘地——宽容的爱 甘地的爱就是上帝的爱。他用忍耐的爱敲打着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爱教育和联合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用牺牲的爱让人们在仇恨中清醒。 甘地是平凡的,他没有泰戈尔的诗人天才,没有遭受过玛拉克里什纳的那种神秘梦幻的折磨,也没有受到维达卡南达的那种不可抗拒的热情的驱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外表简朴,学业平庸,毫不出色。他的体力、他的智力丝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潜能。但是,甘地确实是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孜孜不倦以及为人类的和平而费尽苦心。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奋进的长途跋涉,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着,当他到达顶点时,我们看到,甘地——他,已经超越常人。 甘地自内心发现了和平力量,成功地与他人分享,他几乎独自以只手之力将大英帝国赶出印度。为了这个目标,他透过谦恭、耐心、坚持、坚忍等美德的实践,提升了高于一般人的心灵程度。 他曾这样说:“我始终是个乐观主义者,这并不是我要证明正义是繁荣的,而是我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后正义一定会繁荣的。”“我的乐观主义是基于发挥非暴力的、个人能力的无限可能性的信念上。”他所相信的正义和非暴力,是出自彻底地洞察自己,从而无条件地在自己的心灵打下一个对人类的绝对信赖,这信念即使是死也不能夺去、也不能破坏的。 甘地时刻都在用悲悯之心怜恤、以光明照耀、以仁爱之心拯救人心的阴暗、权谋的肮脏、暴力的血腥,他用生命谱写了一个大写的爱。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将永远牢记他。 ——泰戈尔 他是个天生的宗教家、一个不可缺少的政治家。 ——罗曼·罗兰 在今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自由的缔造者,我们的国父。他弘扬了印度立国的传统精神,高擎着自由的火炬,驱散了四周的黑暗。我们时常不配作他的追随者,违背他的指示,但不只我们,我们的子孙后代均将铭记国父的指示,铭记这个伟人——他的信心与力量、勇敢与仁爱的精神。我们将决不让自由之火熄灭! ——尼赫鲁 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希望;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伦敦《新闻纪事报》 甘地全名叫莫汉达思?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甘地诞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城。祖父和父亲曾是一个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爱印度民族文化,同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自制”、“宽容”、“以德报怨”等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甘地远渡重洋,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考进伦敦大学,主攻法学。在英国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克制最高尚”的宗教结论。这一宗教结论后来又演变为政治上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1893年,大学毕业不久,甘地受聘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顾问,到南非任职。在南非期间,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视印度人的种种劣行,感触颇深。这使他萌生了反对白人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志向。甘地深入印度侨民当中,创办学校,出版刊物,开展反种族歧视斗争。二十多年间,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体系:即用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手段,与殖民当局斗争,争取合法权益,最终达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他把在南非积累的斗争经验和形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回印度,脱下皮鞋、西装,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众,宣传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并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在这期间,甘地成功地领导过孟买农民的抗税斗争,还领导阿麦达巴德纺织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线,坚持罢工,后来又使罢工转化为绝食,迫使工厂主接受了为工人增加工资的斗争要求。经过这些斗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国大党发展成为拥有一千万党员的大党,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甘地也成为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最高领袖和“圣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响的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全印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大危机的机会,以反对英殖民政府的食盐专营法为契机,发起声势浩大的食盐进军,掀起了全印规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领导下,并经过长期的斗争,直到1947年,英国政府被迫放弃对印度的统治权,印度获得独立。甘地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胜利。 1947年8月13日,距印度建国仅剩一天半时间,圣雄甘地赶到加尔各答。此时的他应该留在新德里享受国父的荣耀,但是加尔各答的局势已经使他不能够再耽搁一分钟。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为这个国家的前途蒙上了阴影。甘地确实满心悲哀,他来到加尔各答,后来又来到德里,想要以爱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教派骚乱和流血冲突。除了爱,他没有别的武器。他到处走访、祈祷、演说,忍受不理解的人们的辱骂和骚乱,他最后的办法是绝食,“汝行乎,吾死”。他的精神终于感染和震撼了人们,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街道上的暴行转移到这张小床上来了”(尼赫鲁语),加尔各答出现了和平和亲善的景象。这样,在同样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万人军队没有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骚乱),却在这座250万人口的,历史上最倔强最血腥的,现在又即将如火山爆发的加尔各答城里,由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做到了。这就是着名的“加尔各答奇迹”。 甘地一生有16次绝食,其中有2次是绝食三周,只喝一点苏打水。他多次在绝食中濒于死亡的边缘,最后一次绝食是在他79岁的时候,在他死前半个月,共绝食121小时30分钟。甘地如此谈到自己吃苦的意义:“我们只受打,不还拳,我们用自己的痛苦使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义,这样我们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争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着对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着对人性中某种善端的尊重。这也是一条自我忏悔,自我纯洁之路。最后,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就会在经受重重痛苦之后取得胜利,如果你错了,那么受打击的只是你个人而已。” 甘地接着又把这种和平带到了首都德里,办法仍然是自己吃苦,自己默默地忍受牺牲,后来,他又准备徒步穿过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从同一母体诞生的另一国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讲和平的福音。 1948年1月30日下午5时,人群突然一阵骚动,然后自动向两旁分开,形成了一条通道。甘地从通道尽头,慢慢地走过来。当甘地走到离戈德赛只有三步远的时候,戈德赛向前走了两步,按照印度传统的方式,把手放在胸前,向甘地鞠躬。在人们都以为他是个虔诚信徒而没注意时,戈德赛突然向半米远的甘地连开了三枪。甘地手捂胸口,挣扎了一下,然后慢慢倒下。 甘 地 的 爱 如果我们所说的、所思考的一切,没有一种行动与之相关照和相匹配,怎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永远相脱节?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但无可回避。因为事实上,很可能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正在一旁等着把我们的理念拿去付诸实践。在这个无力的背景之下,甘地的伟大举止正是我们一笔宝贵的不可忽视的财富。 甘地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人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只能像目前这样寸步难行(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我们许多人对改变自己再无信心)。甘地首先改变了他自己。他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从饮食、穿着、交通方式最微小的事情开始,到精神、意志、行为方面的修炼,他每天都在试图进一步完善自己。 他的方法也不复杂,而是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比如尽可能地自己动手,他年轻时在英国就开始自己熨衣服、替自己理发,晚年还亲手下厨做他的不断调试的汤。他说:“作为人类,我们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造世界——那是‘原子时代’的神话——还不如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造自我。” 当然,这对他本人也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一次,有位妇女来求他说服自己的孩子不要吃对身体有害的糖果,甘地只是轻轻对来人说:“请下周再来。”这位满心疑惑的母亲一周后带着她的孩子如约而至。甘地对这个孩子说“不要吃糖果了”,并和孩子嬉戏了一阵拥抱告别。临走时孩子的母亲忍不住问:“为什么上周您不说呢?”甘地回答:“上周我也在吃糖。”他坚持身体力行,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的人,令他们也同样赶快行动起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真谛,放弃那些有损于身心健康和灵魂尊严的东西。通过改变自己和改变他人,甘地成功地改变了他的祖国的地位,改变了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境遇。 比这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居然改变了他的敌人。他赢得了许多英国人的支持,他们反过来也开始接受他的理念,包括决策的上层阶级和因遭到印度抵制而工厂关闭的失业工人。那些被派往印度工作的英高级官员在临行前不断被告知:小心这个人的魅力。 当然,最困难的正是这种身体力行。但如果我们自己永远也不去做,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小个子的甘地之所以拥有这样大的力量,在于他不以仇恨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世界,他用以解决对抗的办法不是另一种对抗。他运用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强权者的思路。他称之为“非暴力”。这个伟大的观念的基础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让他人受苦就是折磨自己;削弱他人的力量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削弱全民族的力量。” 在整体的意义上,自己的敌人和自己其实也同为一体。于生命根处的痛楚和联系可以使人放弃互相憎恨,放弃由于互相敌视而产生的互相恐惧。恐惧导致我们失去行为的力量,并且在失去真正的力量之后,失去自我控制(如运用暴力的方式。) 只有消除恐惧、建立完全的自信才能走向互相信任和深切的爱。“非暴力就是以爱报恨的能力,是面对最强烈的反对表现出的耐心和理解。”“只有当你觉得他人的幸福胜过自己的幸福,甚至他人的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时,你才能说你心中有爱。除此之外一切只是交换、取舍。将这种爱延伸到恨自己的人身上是非暴力的极限。它拓宽了自我意识的界限。”“我们可以用手殴打别人,也可以为他们擦去眼泪。” 与人们印象中的理解不一样的是,“非暴力”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和消极的态度。它是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积极力量。消除隔阂、将爱的力量加以推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恨者有爱最为困难。”但比这更困难的是,这首先意味着战胜自己,战胜自己身上的种种偏见和嫉恨。“我的非暴力是非常积极的力量。它不容纳怯懦甚至优柔寡断。暴力的人有希望变成非暴力。懦夫却不然。”懦夫是一种远离自身的人,他患得患失,不能面对自身和找出自己的力量。他对自身和自身存在的“漏洞”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他被他自己所打败。 当甘地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历史学家克里帕拉尼第一次听到甘地表述要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解放印度时,他也大吃一惊。于是他走上前,直截了当地对甘地说:“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经》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历史。从没有哪个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 甘地笑了。“您不懂得历史,”他温和地纠正道,“关于历史,您首先得明白,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 甘地继续表述道:“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时代。人们不能因为某一事物或观点新奇就认为它毫无价值。仅因为困难就说不可能,是与时代精神不符的。以前从未想过的事物如今日日可见;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我们不断地为在暴力方面的发现感到震惊。但我坚信,更多从未想过和看似不可能的发现将出现在非暴力方面。” 从甘地所取得的成果——1947年印度赶走了殖民者——来评价他的这番话,仍然有从结果来论是非之嫌。但尽可能地活在你所认定的真理之中,将一种人性的尺度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至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义,对挽回自己存在的尊严和价值有意义,哪怕结果遥遥无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