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六要素。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 文章写回忆和万芳的友谊以及送给万芳木雕都是插叙。 顺序写法: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要回木雕 倒叙写法:要回木雕——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 插叙写法:爸妈逼索——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要回木雕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简单地说: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37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5、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要详细,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的材料,可只作概括介绍。 例:下面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 (3)老师教我们读诗 (4)我们看老师写字 (5)老师帮我排除纠纷 (6)我梦里寻师 注意: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37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有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题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儿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干,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衬托了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的人物形象】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脸上全是水,分辨不出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显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地点出中心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练习 雨丝 倚在阳台栏杆上,便能瞅见远处街口那个拄着拐杖、身材瘦小的退休老瓦匠,在那里向过往行人打听一个骑飞车撞他而逃的人。好多天了,无人能劝他回家。渐渐地,我对他的反感竟超过那个撞他的人。世上固然有缺德的人,可高尚的人也决不会这样记仇结怨的呀。 37 这是个湿漉漉的黄昏。(1)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我挽着丈夫,撑着伞,伫立在人字型街口。小街尽头,跳动着红绿信号灯。铅色塔顶,在雨丝里闪着鳞光。“走这条街,去看看去年婚礼时栽下的丁香树。”我对踌躇择路的丈夫说,“若遇到那个缠问人的老顽固,兴许还能接受你的劝说呢。雨天,人容易劝。” “嗯,哦?几点了?”“哟,表停了,你的表呢?”“到修表休养去了。唔,雨中不知道时间,倒真有点诗意朦胧呢。”他似乎沉浸在他的诗意中,向雨中伸出手去,弯着微肿的手指。 “你那只手怕凉,雨丝也凉。”我拨回他的手说,“接着‘吐’你那首‘雨丝’呀。”轻风拂过,雨丝也仿佛有意要把伞撩开似的,前面晃过一个拄拐杖的身影儿。丈夫瞥了我一眼,粲然笑道:“真贪,让毛毛雨都淋在你头上啦。”他把伞偏向我的头上,遮得很低,像一叶睡莲扣在头上。看不见街上的的景物,只能听到咝咝的雨声里搏动着轻缓的雨韵。…… “打问一下,同志,几点了?”吵哑、疲惫、略带四川口音的询问声打断了丈夫的低吟。 我奇怪地转过身,陡地从伞下瞟见那褪色的斗篷下露出那根讨厌的、变了形了的柞木拐杖。“又是你?”我亮开伞,鄙夷的望着他。而他却神情古怪地端详着温存的丈夫。“总算找到你了。”他濡湿、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欢悦,呼呼地喘着粗气。“您认错人了吧?”“不,是您。”语气平静,肯定。 “瞧,他把我当成那个人啦。”丈夫微笑道。 我气极了,扯着丈夫就走。 “别,他需要劝慰和温暖。”丈夫扳开我的手,上前搀扶老瓦匠,从我手中要过伞撑在他的头上。顿时,我发烧的脸颊仿佛感到,连雨丝也带着他的体温。可是老瓦匠却将丈夫轻轻推开,湿亮、略带悦色的脸竟变得黯淡了。他张开粗糙、褐色的大手,亮出一块光闪闪的瑞士手表,--“!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这是从你撞倒我的路边上捡到的。”他将表塞进丈夫手里,声音低哑的说。 他深凹的眼里闪烁着两道平柔得能使人心跳的目光,厚实的嘴唇抽搐、呐呐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他痛楚地摇摇头,慢慢地转身走了。(2)瘦小的身躯在身后铺下了一条巨大的身影。这身影抹去了夕阳罩在雨街上迷人的光斑,露出了一片淡淡的藕色,显得清澈、洁净。(3)雨丝粗了,浸泡了沤霉了的丁香树叶的苦涩味,鞭打在我身上,沁凉沁凉的。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 我猛地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茶叶伞,向溶进雨丝里的那步履的蹒跚的瘦小背影追去。 说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 衬托“我”黄昏雨中与丈夫散步时那份恬静、温馨的心境。 (2)景物描写暗示了“我”对老瓦匠认识的转变,衬托老瓦匠的高尚品德。 (3)烘托出“我”此时因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变得痛苦的心情。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 37 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不宁毒蛇猛兽丰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颗。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2分)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1分),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1分)。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8、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什么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揭示了什么本质,给读者 37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练习 去远方 肖复兴 1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第6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时敢拼搏,勇闯荡,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9、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例】、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37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 一般说来,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1.抓住标题。不能放过开头和结尾。 2.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3.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者反复出现的句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 思 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例题】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37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记叙文阅读专项讲座与训练 口诀:原文问答题——答案前后找 但是你知道有变化吗? 37 答案 A直接抄写原文 引用词语:___临时义词语替代(语境) B暗示作用 引短语 _____较长的句子是原文的时候自己概括但意思不变 【例题1】 引句子_____长句本身就有提示、/要点多,隔段多看看(分值) 同情的眼神 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的 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寒冷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 硬了。 ②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 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 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 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③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 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 数英里远。 ④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 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 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 什么?” ⑤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 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 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 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 得到帮助。” ⑥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 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1、第②段中“打量”一词的作用是:_选择,寻找的意思,说明老人在努力寻找能帮助自己的人。 37 2、第④段中骑手的“好奇心”是什么? 当要规定字的时候,一个一个字在原文上删,留下有用的字:你为什么放过他人,留下我。 3、第⑤段中老人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是可信的,因为:找到文中有关受冻的外貌描写有多处。 4、分析第⑤段“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 (1)“美好的品德”是指:仁慈和同情 (2)“我知道谁有更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我仔细看了你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非常明显。 5、第②段中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为什么特别强调“看着那人的眼睛”? 答:想从那个人的眼睛里找到同情和仁慈。 6、第⑥段“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一句中“触动”的是什么? 答:激动和感动,反思。表示老人对“我”的评介太高了。我觉得自己帮助别人的太少。 马戏团 ⑴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售票口之 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有8个在12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 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举止很乖巧。排队时,他们两个两个成一排,手牵手跟在 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看小丑、大象,今晚肯定是这些孩子们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 了。 ⑵他们的父亲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个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 “你真像个佩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 “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⑶卖票的女郎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 带全家看马戏。” ⑷售票员开出了价格。 ⑸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 是多少钱?” ⑹售票员又报一次价格。 ⑺这人的钱显然不够。 ⑻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⑼我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事 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富有!),他又蹲下来,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 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37 ⑽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 的时刻帮了忙。他看着我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父亲的手,把那张 20 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 的嘴唇发抖,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⑾父亲和我回头跳上我们的车回家,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但我们也没有徒劳而返。 1、第 10段“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中的“原因”是指: 是一种帮助,是父亲故意掉在地上来帮助他 2、第 9段括号里补充说明的话的作用是:插叙 3、第 8段“兴致勃勃”在文中具体表现在: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看小丑、大象 4、第 2段“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说“他骄傲”是因为有能力带全家人看马戏。 5、第 10段“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候帮了忙。”说“这人”“绝望”是因为没 有足够的钱买票;说他“心碎”是因为不能带全家看马戏;说他“困窘”是因为无法向孩子们解释 6、第 7段“这人的钱显然是不够的”依据是:(1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2)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 7、第 11段“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的原因是什么?把钱借给他们,没有看成马戏,却又说:“没有徒劳而返”,帮助别人的快乐 他们得到的是什么? 难度:①前后都有答案,提示1 ②插叙 2 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 人物 倒叙 情节 插叙 中心 ③引标题___含义 什么故事(标题的字要带进去) 什么中心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 琳打来电话,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 37 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2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 不值得。吃了中饭,就回家吧。”“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 “有多远?”我问。“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她顽皮地朝我笑笑: “我们绕了远道。”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 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 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 红到令人心醉的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阳光下显得如此娇 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大片象征 着鸿运高照的鲜黄色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我的脑海中立即闪 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 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 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 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 多 40 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 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为什么不 今天就开始呢?”我卷起衣袖说。 1、文章题目“今天就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凯罗琳开垦种花,坚持了四十提因为她做到从有了想法就开始 中心义:想到的事要抓紧时间,立即动手。 2、文章中说,当“我”来到花木拥抱的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那么“我的疑问”是什 么?“得到解答”的答案又是什么? 答: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是女儿立即动手,坚持不懈的结果。 3、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了更好的突出他的坚持不懈的结果 4、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 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 37 答:“生态”、“环保”为了大自然 5、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对《今天就开始》有何感想。 答:主观题略 变化: (1)引标题——中心义 含义: 字面上——全文内容概括 中心义――有了想法以后要立即行动,并且坚持不懈 (2)引环描 人 事 物 人物品质 (3)引插叙部分的作用? 突出 文章中心 说明内容有概括 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悬念 海中救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 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 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 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 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 37 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 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 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 10 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 3 个礼拜前 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 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 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 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 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的是 2、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 (1)突出汉斯的决心和勇敢 (2) 母亲的担心 (3)救援工作的困难 3、第④段中的“应声而出”的表达作用是 4、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 5、第⑤段中“汉斯吻了他的母亲”中的“吻”一词表现了 (1)安慰母亲(2)决心 6、第⑥段中,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 7、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教师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 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 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 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 37 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 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 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 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 13 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 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 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 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 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 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 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 淡淡的带过修饰的是“说”,开放式答题 2、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 55字。 (1)乡村教师从大火中救出学生.最后与女儿一起遇难。 (2)娟子决定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教。 37 3、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 情节曲折吸引读者,造成悬念,更好突出文中的中心,是乡中教师无私的爱及爱的延伸。 4、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 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 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补写心理活动:两个孩子,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女儿,我到底要救谁;我应该先救学生,因为我毕竟是一位老师。女儿你等着吧,我会回来救你的。 5、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 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 一形象的用意何在)。导语,可提示答案 有志向,有责任感 ; 受到老师的影响是衬托乡村教师的 月光晒谷 ①有句话叫“月光晒谷”,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可是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里, 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求得生存发展;同时,也需要温柔的月光,去爱、去体恤…… ②不久前我去宁德采访,在车站附近碰见一个农妇,正挎着一篮子草莓叫卖。我忍不住多看了一 眼,那是一篮鲜红欲滴的草莓。 ③我只是匆匆一瞥,农妇就追上来了,跟在我身边不断地说:“很好的,一篮只卖 10 元,要不 要?”我和善地摇摇头——不可能带一篮草莓长途旅行吧。可是,她紧跟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 心去捡。 ④夕阳在远处,天快暗了,她一定很想卖掉,然后拿着钞票回家。家里有饥饿的孩子在等着她吗? 或者还有刚下班正等着晚饭的老公? ⑤但我只能说:“对不起!”她步伐不停,脸上的雀斑被晶亮的汗水洗得更加明显,沮丧极了。 我想,干脆给她10元?但是她又不是乞丐! ⑥我突然想起在我们单位门口卖菜的男子,他的菜比市场上便宜,而且新鲜。一次,我给他一元 钱,他给我一条黄瓜、一捆空心菜、三根葱,完了还要找我一毛钱。我说不用了,你客人多,招呼他 们吧。可是他居然扔下菜摊和其他顾客,追了我 10 多米远,把一毛钱给我。他呵呵地笑着说:不是 我的,一分钱都不能要。 ⑦奇怪的是,他黑红的脸,和此刻眼前农妇的脸,居然都让我莫名地感动。他们过得都不宽余, 他们流汗的脸,他们奔跑的姿势,让我还有些隐隐不安。 37 ⑧最终,我掏钱买下了这篮草莓,并且把它送给了附近玩耍的小孩。 ⑨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 的。”我不是这个世界的富人,解决温饱而已,但是我同样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对此曾有过切肤 之痛。从儿时起,我就有大侠梦,幻想自己可以飞檐走壁,做个佐罗式的英雄,出没在月光下,消失 在晨曦里。 ⑩我有一个朋友,同样有过佐罗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改行做了策划人,后来成为职业策划大 师,搞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让那些富翁、新贵之流,很高兴地解囊掏钱,他再把这些钱,用于救 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⑾他有一个24K真金的头脑,也有一颗24K真金的心。他经手过一笔又一笔的善款,但他的手一 直非常干净。他仍然生活清贫,但他无比快乐满足。不用剑,不用枪,甚至不用拳腿,他用智慧成就 善良,真当了一回英雄。 ⑿我没有如此能耐,但也以自己的方式圆梦。装修房子时,买材料我会斤斤计较,一块砖便宜两 毛,就能节省好几百元;但在请民工搬运时,我从不讨价还价。给自己添置衣物我很抠门儿,但是每 逢开学我都会给失学儿童寄点学费。 ⒀写下这些,我不怕有人见笑。虽然通常只有阳光能晒谷,月光是晒不了谷的,我所做的,如此 微不足道,但毕竟我在接近自己的理想。每一天,我都有心去做诸如此类的小事,也许最终无法改变 什么,但如果人人都有“月光晒谷”的心肠,那么爱心造就的和谐的美,就会如同花香,盈满我们的 世界。 1、本文围绕“月光晒谷”,详写了哪两件事?又略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详写:① 我买农妇的草莓 ②朋友 略写:① 我请农民工搬运从不讨价还价 ②我给失学儿童寄钱 2、文章第⑦段中,“我”看到卖菜男子与卖草莓农妇的流汗的脸、奔跑的姿势,为什么会有些“隐 隐不安”? 他们境遇相同,我能力有限,我不富余,也没有多余的钱,但我同情他们, 所以不安 3、从全文看,作者知道“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却呼唤“月光晒谷”,为什么? 能晒得出人的心,像月光一样那种温柔的爱,体恤人 4、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月光晒谷”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请你拟一则标语用于布置教室。 37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 80字) 有称呼;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宣布开始。 记叙文核心考点突破一 文章内容概括 【方法指导】概括文章内容分为对某一事件的概括和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题型1:概括某一事件。 (1) 通读全文,进行定位。即在通读了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文字分别在文章第几段,进行定位。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①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原句。②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③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即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件,然后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就把哪几段划分到一起;或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根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的事件。 (4)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答案形成之后,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 题型2:概括全文内容 (1)标题拓展法。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就可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要素进行拓展。如《儿时的恶作剧》,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那么概括时就可把人物加上,把“恶作剧”具体到事件。 (2)记叙文六要素归纳法。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最主要的。另外需注意,如果文章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的话,那么在概括时就需加上;如果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入。 【答题格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词语含义理解 【方法指导】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词语的语境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的本义,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具体含义。 其次,分析语境义。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通常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37 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分析隐含义。筛选关键词语,找出隐含信息(双关、象征、潜在、引申)。要树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联系文章主旨、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肖像、事迹、品质、性格等几方面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人物形象: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形象。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典型事例,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典型事例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2)×××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怎么样。 人物心理、故事情节、情感把握(行文思路) 【方法指导】此类题一般有两种呈现形式:链接式和表格式。 解答此类题,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看字数有无要求或者其他方面有无特殊要求。 (2)根据链式(或表格)中的提示语来划分结构层次。 (3)根据链式(或表格)中的提示语定位到具体的段落层次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通过一些关键句子来概括。关键句的查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还有可能是能判断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是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a.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b.动作暗示;c.衬托;d.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e.修辞手法。修辞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5)如找故事情节。要找出人物不同时间所做的事是什么,并进行归纳。 37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先说说选文本身。作者苏培成,天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现代文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现代汉字和语文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出版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等。周有光先生的学生。 37 ⑧这是苏老纪念周有光先生的一篇文字,内容真实,语言朴素,读来如话家常,却字字包含深情。命题者选择这样一篇文章作为考察学生的文字,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苏老、周老那样真诚、朴实,严谨治学,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1.选文第③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2.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3.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谈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4.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5.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象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 37 ,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1)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2)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3.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37 《至深至纯师生情》参考答案 1.思路点拨:回答此题,首先是要定位题干中的句子具体在文中的什么位置。通过寻找发现有关内容在第③段的结尾句。然后再深入领会这个句子与前两段之间的关系。在第②段的首句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句子“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再结合②③段的具体内容便可以概括。 答案: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 2.思路点拨:题目要求的是选文中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的故事。在文中多个自然段均有所体现,主要分布在第②③④⑤⑦段。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可以参照这样语言的表达形式:谁干什么、怎么干的、结果怎么样。 答案:示例一:“我”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 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周先生文集,主动申请参评; 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周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四:“我”与周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来往书信118封。 3.思路点拨:本文主要是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语境义。“多次”表明次数之多,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周先生的治学特点。 答案:“多次”表明周先生与我商讨次数之多,准确地表现了周先生治学严谨的特点。 4.思路点拨: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具体事例入手。选文中周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从他的所作所为中去体会。他102岁的高龄,且住在医院治病,仍然渴望读书,从中很容易体会人物的形象。 答案: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5.思路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要抓住文中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白,他引用的一位专家的话中其实就代表了他对老师的情感,字里行间溢满的是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和浓浓的师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和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 《34个鸡蛋》参考答案 1.“34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关键)情节。正是孩子们自发送来的34个鸡蛋,深深感动了李暖暖,唤醒她的善良、真诚与爱心,从而让她下决心要留下来兑现她的承诺。 2.(1)环境描写,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以及当地的闭塞落后,暗示了支教条件的艰苦。 (2)神态描写,写出了李暖暖的细致和耐心,表现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3.①任性、直率。②善良、真诚。③关爱他人,细致入微。④执着、坚强(诚信)。 核心考点突破二 文章标题理解及作用 【方法指导】理解文章标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37 (1)分析标题字词。即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即从理解文章标题所用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 (3)从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下面对河北近年有关标题理解的题型进行具体分析: 题型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要在理解文章标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标题的作用如下: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行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③点明文章主旨;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等。 题型2:分析标题指代义 对文章标题指代义的理解,一般要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把握的基础上,提炼相关信息,从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1)认真审题,看题干要求回答哪方面,是要求分析妙处、作用,还是理解意思、指代的内容。 (2)确定信息位置,经过阅读对信息进行定位,看是在某一段,还是分布在好几段。 (3)对信息进行提炼、归纳。 题型3:分析标题的含义 (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2)把握文章情感的出发点:如《热爱生命》这一标题无非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亦是标题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的去世。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5)寻找文章的文眼。如《心声》则在“心声”这一标题中透露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当然就要围绕文章主题来分析。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体现“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散文中,标题的含义还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①结合内容谈;②结合人物特点谈;③结合表达的情感谈;④结合主题谈。 句子含义理解 37 【方法指导】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词语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或文段中的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义。起始句答题的区位在其领起的部分,有领起下文,引出主旨的作用;收结句,宜从上文考虑,具有点题的作用;过渡句要审视上下文;而关键句重点是审视相邻的上下句。此外,还可联系中心思想,两者在内容上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从主旨入手。根据文章主旨把握重要句子,结合中心思想理解句意,还可以结合大背景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词句赏析 【方法指导】赏析具体的句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从修辞角度。①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③拟人能使事物特征生动形象;④反复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⑤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⑥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⑦设问自问自答,容易引人注意;⑧反问有时讽刺揭露,有时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从表现手法角度。对比、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3)从表达方式角度。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强调、突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情感)。 (4)从哲理角度。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迪的角度品味。所谓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5)从句式角度。首先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类型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次,赏析句子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句子,其作用不同: 文章中心句:总结全文,体现文章主旨;段落中心句:概括总结段落主要内容,体现段落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一定的观点、情感和态度。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写作技巧赏析 【方法指导】题型1:表现手法赏析 37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赏析表现手法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的妙处。 (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4)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两方面分析表现手法。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细心揣摩。 答题应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思路组织答案,切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题型2:记叙顺序赏析 叙述方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题型3:记叙文人称作用 记叙文中常涉及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作的作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你”)叙述的长处是便于情感交流与抒情;第三人称(“他、她、它”)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主旨概括 【方法指导】概括文章主旨时,要弄清文章大致内容,文章具体叙述了什么事。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这样,回答时才有正确的答题角度,才能真正避免在回答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另外,可通过文中的关键信息来分析概括主旨。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五猖会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②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③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 37 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④“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⑤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⑥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⑦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⑧“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⑨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⑩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⑪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⑫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⑬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⑭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⑮“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⑯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⑰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⑱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⑲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文有删改) 1.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7 2.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至今我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3.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5.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绝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 37 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猖会》参考答案 1.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从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理解分析标题。其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看其与文章前后情节有何关系。“五猖会”表面是一个名词,并没有实际的意思,但通读全文后,会发现文章先是阐述“五猖会”是什么,紧接着记叙了“我”去看五猖会前后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五猖会”给“我”人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可见标题“五猖会”在此充当着文章的行文线索。 答案:充当文章的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2.思路点拨:回答此题时,首先要判断所给句子的特点,再看该句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回答时不能脱离原文,而应该结合语句所在的段落甚至全文来透过字面意思分析其深层含义。文章开始记叙“我”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偏在此时让“我”背书,“我”自然是害怕和不满的。最后书背过了,父亲也同意了“我”去看五猖会,但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极高兴致。再通过句中的“诧异”和“为何”可知:“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做法表示不解与不满。 答案:“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 3.思路点拨:句子赏析题,一般可从修辞手法、用 37 词、写作手法上入手分析。由此题的画线句子“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可见该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将“我”想去看五猖会却不能去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具体语境”,故回答时不可脱离文体随性而答。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示例二: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4.思路点拨:回答时需先提取题干中的要求。“对比”的写作方法+相应的例子+分析,这是题干明确的要求。解答时就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概括。本文对比特别明显的就是“我”在背书前后心情的变化。背书前:“我笑着跳着”怀着那样急切的心情想去看五猖会;背书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背书前后“我”心情的鲜明对比,体现了父亲逼“我”背书这一行为对“我”快乐天性的压制,从而批判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判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思路点拨:回答此题,首先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儿时“我”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要求“我”背书的冲突。然后,可紧抓“我”在文中情感的起伏及“我”的感受。由最开始去看五猖会的激动心情到父亲让我背书的不情愿,以及选文最后一句话,都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教育方式的不满,含蓄地批判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这篇文章表现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忘》参考答案 1.①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②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 2.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3.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 4.“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 5.“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 6.①对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 核心考点突破三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指导】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其中说明、议论和抒情。由于中考常考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下面具体讲解描写的相关知识。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7 (1)人物描写:包含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其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人物思想斗争及真实想法的刻画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首先需明确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然后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明确景物描写特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②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③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另外以补写一段写景文字作为文章结尾的形式考查环境描写,针对这类题,同学们要做到:①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②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③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根据具体情境补写 【方法指导】补写,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完成这类题目,一是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干要求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干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是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补写方向,看是要求写心理、语言、神态,还是写景。 (2)研究文段风格,比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要求。 (3)研究上下文相关内容,保证解答正确。 【答题提示】记叙文补写的内容一般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补写结尾等。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补写。 人物补写,注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景物补写,要调动多种感官,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注意贴合主题和意境,另外还要注意与景物描写的作用相结合。 补写结尾,一般补写议论句或抒情句,内容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等。 文段作用 【方法指导】题型1:重点段落作用 37 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主要分为: (1)首段的作用:a.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几方面作用。b.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 (3)结尾段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4)其他语段作用:照应上文,引出下文,补充说明等。 题型2:重点句子作用 重要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贯穿全文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要么是使用某种修辞的句子。从句子位置看: (1)在文段开头:结构上——开头常引领下文;内容上——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在文段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 (3)在文段结尾:结构上——结尾呼应开头,照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强化、升华情感;内容上——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题提示】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物生、功能(比喻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使人物或事物形象、特征突出),揣摩句子的含义。 主观拓展、开放性试题 【方法指导】题型1:结合文章谈感悟类 谈感悟启示类题,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解答这种题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说法”,不仅是要回答是或者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 (2)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 (3)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4)表述流畅。如“结合主人公,谈看法或感受”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启示、感悟题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37 题型2:质疑题 此类题要学生就内容、主题、人物、感悟、线索、修辞、写作方法等当中的某一方面提出水平较高的问题。特别指出,如果没有限定哪几方面,就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方面来提问并作答。答此类题,要把握以下几点: (1)能准确读懂原文大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及思想情感。 (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题型3:语言自主表达类 语言自主表达类题,即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按要求写获奖感言、感激的话,或为文章涉及的某一景点写一段介绍的话。回答此类题,注意表达要与内容相符,语言要通顺有条理。写感激类的话时,注意感情要真挚真实。 预计这类题在记叙文阅读中考查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考生不能因此放松复习,因为此类考点很有可能会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部分考查。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7 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开始学琴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1) 考完业余 十级之后 (2)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 “感激”或“感谢” 37 生活和解了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参考答案 1.(1)辛酸痛苦;(2)放弃学琴 2.一是强调“我”耗费在学琴上的时间长。二是表达了“我”精力、思想完全被学琴束缚的痛苦。三是“我”对学琴有一种畏惧和抵触的心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女俩”比喻成风中飘揺的“两片树叶”,表现了母女俩学琴路途上的艰辛。 3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