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2016 年辽宁省沈阳市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 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私商产生并成为商人的主体。根据题干“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 可知军市是市场需求的产物。“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可排除选项 B,选项 C、选项 D 在 题干中未体现。 答案:A。 25.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解析:诸子百家思想各具特色,只有后继者不断发展完善适应时代需要才能发扬光大。A 选项与 C 选项与史 实不符,B 选项并不能使儒学成为主流。 答案:D。 26.清朝书法家梁峨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书法艺术的产生 B.唐朝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对规范和风骨的迫求 C.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人以书法展现个人修养 D.元明时期文化专制高度加强,使书法艺术渐趋没落 解析:本题为正误选择题,根据已有知识可判断,A 选项“市民阶层壮大”不符合史实,B 选项“士人群体 形成”应为魏晋时期,D 选项“书法艺术渐趋没落”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7.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 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解析:题干中严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提出批判,认为“体”和“用”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洋 务派将 “体”“用”割裂的错误,实质是主张中国在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全面学习系统引入。选项 A、选项 D 与题意不符,选项 C 虽为维新派的主张但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28.1906 年,英过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在此基础 上,两国政府磋商谈判,并最终于 1507 年签订了《禁烟条件》。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 这体现了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 C.鸦片贸易罪恶被深刻认识 D.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 解析: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主导的罪恶贸易之一,它的最终结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 的。本题从英国自身的角度为切入点,从“自由党”“主动提议”“磋商”等关键词,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历史背景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A。 29.1958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 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 教育。这表明 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超高指标与 1958 年特殊的时间,不难判断出,以工农业生产全面“大 跃进”为主的大跃进运动扩展到了教育等领域。 答案:B。 30.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 1990 年、1992 年和 1995 年 3 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 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解析: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没有成熟或成功的经验做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是对改革开放事业 形象的描述。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先后”“3 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选项 A、选项 B 与 史实不符,选项 C 绝对化。 答案:D。 31.在古代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中,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 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这说明 A.农业是希腊城邦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B.外邦人可以购置土地获取公民身份 C.继承土地的女性公民可拥有政治权力 D.城邦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合法拥有土地是拥有城邦公民权的基础,可以推知农业在城邦经济生活中的重 要地位。选项 B、选项 C 与所学知识不符,选项 D 题干未体现。 答案:A。 32.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 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虔诚的信仰 B.教会的仪式 C.真诚的善行 D.神父的指引 解析:宗教改革的领袖们都主张“信仰得救”来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对信徒救赎的途径以及结果的控制,但他 们却以创立新的教会形式而代之。 答案:A。 33.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 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解析:19 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科 学与技术结合的迅速提高的生产效率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欧美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创立实验室投资研 发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答案:D。 34.1918 年到 1964 年间苏俄(联)联结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一商品市场一行政计 划一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掀起农业集体化 D.下放经营自主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将苏俄(联)从 1918 年到 1964 年间农业方面的政策与题干信息一一对应,“军事 动员”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商品市场”对应新经济政策、“行政计划”对应农业集体化、“物质利益” 对应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35.在中东,美国拥有庞大的海空军基地,为了让朋友放心,并威胁竞争对手。在东亚,美国海军把太平洋 当作一个“美国的湖”,保证航运自由并让盟友安心。在欧洲,美国的军事支出占北约全部支出的 75%。这 一现象 A.说明美国保卫世界和平 B.是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体现 C.是两极格局终结的产物 D.表明多极化格局趋势严重受阻 解析:战后美国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建立起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全球霸权体 系,本题题干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的史实描述。选项 A、选项 D 与战后史实不符,选项 C 与题干表述的现象 之间无充分联系。 答案:B。 二、综合题 40.(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法律秩序定义为:当人类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法律与社会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互动,产生的社会主体间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的政权统治在最基层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也产生了国家法与民 间法(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民间调解),即二元性法秩序. 近代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法律移植,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改造,但是制度的先行和观念的 滞后,中国的法秩序依然呈现二元性。 在现实中,不论是中国的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并没有因为民间法和国家法性质的不同而造成法律秩序 的内在紧张……调解作为由第三方主持下的双方合意达成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法律秩序的选择上,更具有自 主性,因此,从理论上讲,调解更能体现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组合,大小传统的沟通与弥合。 ——摘编自王彬、褚晓琳《乡土社会秩序形态与调解史迁》 材料二:18 世纪初,治安法官成为英国地方名副其实的“统治者”。治安法官的权力涵盖治安、行政、司法 多方面。18 世纪中后期起,在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改革运 动兴起,由于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统治方式,如行使权力的专断与任意,利用治安权力对激进改革派 与工人退动的镇压,对地方的管理松驰,落后等等.这些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文化与需求。 19 世纪,治安法官逐渐走向衰落与转型,英国通过地方政府改革,逐渐剥夺治安法官的行政权、治安权, 通过司法改革使其最终蜕变成为纯粹的司法官员,负责简单的刑事案件。 ——摘编自顾荣新《12 世纪-19 世纪英国治安法官的起源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法律秩序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 19 世纪治安法官转型的原因。(9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中英法律秩序的认识。(6 分) 解析:从近代化史观角度,中英两国都经历了近代的社会转型,政治方面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在法律秩序 层面,即顺应了时代趋势,又对传统有所继承。根据法律秩序的定义,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去进 行分析。 答案: (1)特点: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秩序依然存在;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2 点 4 分) 原因:政治:西方法律的移植(西学东渐);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对于司法体系的改革; 思想:对于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及司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等等。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 6 分) (2)原因:政治: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改革运动兴起);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工业化下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比如阶级矛盾的尖锐,统治阶级 内部贵族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思想: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和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传播; 其他:治安法官贵族家长式的管理弊端。 (每点 3 分,答出 3 点 9 分) (3)认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传统影响着各自的法律秩序(或各自的法律秩序符合国情);从 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两国的法律秩序都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转型过程(或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调 整);两国的民间调解和治安法官依然在现实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每点 3 分,答出 2 点 6 分) 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李玉用下图去阐释晚清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图的晚清革命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说明。(要求:可以就其中一个 阶段予以说明,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政治制度从专制走向民主是近代社会的大趋势,也是一个曲折反复和艰难的过程,中国的辛亥革命就是如 此,而革命思潮的产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革命思潮也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从少数精英到形成一个群体(团体和政党)再到有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主流意识,根据每个 阶段的具体要素结合相关近代史史实可以进行阐述。 答案: 晚清的革命思潮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最后演化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而革命意识阶段是 制造革命的前提,是个体的觉醒。(2 分) 阐释: 现实不良记忆: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侵略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僵化,且日渐成 为列强傀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科技的落后,军备的废弛,对外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的签订),而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失败等诱发了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即自满清政府成立后一直存在的反满和排满的情绪积累(太平天国运动是对此最大的反映); 再结合西方启蒙思想和进化论在中国的日益传播,如翻译和出版大量西方科技和思想著作。(三个因素各 3 分,共 9 分) 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少数精英分子革命意识产生,为制造革命提供了前提。(1 分) 另外两个阶段: 革命思想是运动革命的基础,是群体性的组织创建。(2 分)∕革命思潮是革命洪流的推动力,是形成了一 定群众基础的全民思潮。(2 分) 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体现了团体成员共同的革命理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将各个革命团体整合成统 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达成共识,形成十六字纲领,又经革命领袖孙中山整合为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 创办《民报》与保皇派进行激烈的论战,使革命思想得以深化。(每点 3 分,答出三点 9 分)∕革命党人进 行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反清的武装起义,宣示了革命党人坚定的反清意志;革命团体和政党依托图书、报 刊、办学进行有组织的宣传;通过行动和理论宣传,革命意识和革命思想逐渐被社会接收与接受,演变成一 股不可阻挡的民主共和思潮。(每点 3 分,答出三点 9 分) 综上所述,略。(1 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公元前 554 年,郑国于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啊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 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 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 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 有子弟,于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 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6 分) 解析: (1)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公元前 554 年”判断此时为春秋时期,再根据所学,从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子产改革的背景。目的:从材料中“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 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得出子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富国强兵,从材料中“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 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得出其目的之一是缓和矛盾。 (2)态度变化:对比“改革第一年”、“三年”、和“子产执政二十六年”百姓对待子产和子产改革的态度,得 出从反对到支持再到赞扬。原因:根据所学,改革成功的原因一般包括:改革者的能力和毅力、改革措施得 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民众的支持等等。 答案: (1)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 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大国争霸,小国生存艰难;思想上,百家争鸣,治国主张多元化。 (6 分) 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3 分) (2)态度变化:对改革的反对和阻挠到大力支持和赞扬。(2 分) 原因:子产的信念坚定;改革措施顺应社会变化趋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4 分) 46.(l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09 年,清政府颁布了《调查户口章程》,开始全国范国的户口调查,这次户口调查基本其备了近 代人口普查的几点主要特征: 1.官方性——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组织进行 2.全国性——包括全国所有国民 3.退人进行——按人个别进行填报 4.同时进行——以一个特定时间为标准进行调查 5.系统处理—一将调查资料编成统一的表格 ——摘自侯杨方《宣统年间的人口调查》 材料二:(清未》 哪里搞人口普查,哪里就进入紧急状态,百姓认为调查户口是官府灭门毒计,鸣锣聚众, 在村旁挖一大洞将调查员活埋…… 新中国成立后共进行了 5 次人口普查,1953 年普查时,男女老少都穿上 新衣服,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人口调查登记站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 ——摘编自《法制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人口普查呈现如上特征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末和 1953 年民众对人口普查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 分)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9 年”判断此时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逐条分析此次人口普查的特点 “1.官方性”、“2.全国性”是由于清末预备立宪,清政府要普查人口维护统治;“3.逐人进行”、“4.同时进 行”、“5.系统处理”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的传入;而人口普查本身就是近代文明兴起的表现。 (2)态度:对比材料即可得出。原因:清末民众“认为调查户口是官府灭门毒计,鸣锣聚众,在村旁挖一大 洞将调查员活埋”是由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自身的愚昧,再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可知户口调查是征 税的前提,故而民众抵制;而 1953 年,从新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民众拥护人口普查的原因。 答案: (1)西方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近代文明的兴起。清末预备立宪,维护统治的需要。(每点 3 分, 答出两点得 6 分) (2)清末:拒绝、排斥; 1953 年:接受、欢迎。(2 分) 原因:清末—中国古代户口调查大多与征税有关,受到民众抵制。 清政府腐败无能,陷入信任危机。 农民思想保守愚昧。 1953 年—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受到人民的支持。 (每个时间段任答两点可得 4 分,总分不超过 7 分。) 47.(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下图是美国画家诺尔曼·罗克威尔 1942 年创作的作品《四大自由》,其内容反映了罗斯福总就 1941 年提出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由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该画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 财政部在 16 个城市举行画作的巡回展,以推销美国战争公债。宣传画发行了四百多万份,募集到一亿三千 九百多万美元。1948 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为感召,重建战后的世界。 直至今天它们仍然,也应该继续影响世界和平与自由的进程。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画作《四大自由》创作的历史背景。(11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主张的“四大自由”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4 分) 解析: (1)历史背景:画作《四大自由》 是“ 1942 年创作的作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包括二战的爆发、 罗斯福的演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2)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 场、价值态度。由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体现了精神独立;“免于贫困的自由”体现了重视民生、扶危 济弱;“免于恐惧的自由”体现了维护和平;而罗斯福的演讲动员了美国人参军参战,这体现了民族团结。 答案: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民生活受到战争威胁,民主自由难以保障。2.美国总统发表演讲,提出“四大 自由”,极大激励了美国人民。3.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4.《大西洋宪章》的签署,成为建立反法西 斯同盟的共同基础。 (2)精神独立、维护和平、重视民生、民族团结、扶危济弱。 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1514 年-1587 年)生活于明期中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数十年间,江南社会风气 已开始大变,安静淳朴的农业社会,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景象,一些缙绅 士大夫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一时豪奸巨猾,诈伪纷争,兼并流行,奢糜成风。海瑞以右全都御史以 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南京)十府期间,针对吏治腐败颁布《督抚条约》等,内容有:禁迎送、请托、请客 送礼,禁苛派银粮包揽侵欺、假公济私、苛派差役,禁官吏敷衍塞责、私役民壮、滥取民财民物、差遣人役 骚扰乡里,禁官吏奸利侵吞、贿赂书吏,正军法、革募兵、定抚按出使车马等等。严令各府、州、县大小官 吏“一体遵奉施行,俱毋违错”。 海瑞居官则能严于律己,恪守朝廷法令与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 生活俭 朴, 不爱钱财。 他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人称“海青天”, 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人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瑞颁布《督抚条约》的历史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青天”现象。(6 分) 解析: 历史背景从材料中提取,同时结合所学即可;评价“海青天”现象,注意要从对个人的评价延伸到对一个现 象的评价。 答案: (1)明朝中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风气;从事工商业者迅速致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官商 勾结、吏治腐败威胁封建统治;理学的发展完善影响部分官员士人。 (2)“海青天”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为后世官吏树立榜样,不畏权贵、为民请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 序。“海青天”现象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治社会的产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