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州一中2019- 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2模块结业考试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卷、作文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好自己的座号、姓名;‎ ‎2、选择题按每题右侧所示的机读题序将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位置上,填空与简答题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3、卷面保持整洁,书写要求工整端正; ‎ ‎4、考试结束,将机读卡、答题卷、作文三项同时分别上交。‎ 一、语文积累(47分)‎ ‎1.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葳蕤(ruí) 蕈(xùn)菌 喇叭(ba) 象弭(mí)鱼服 B. 脉脉(mò) 伶俜(pín) 遗(wèi)施 扣舷(xuán)而歌 C. 梵(fán)婀玲 侘(chà)傺 磬(pán)石 妖童媛(yuàn)女 D. 猗(yī)郁 敛裾(jū) 一椽(chuán) 舳舻(zhú lú)千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写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 A项,“喇叭(ba)”中的“叭”应读作“bā”;“象弭(mí)鱼服”中的“弭”应读作“mǐ”;‎ B项,“伶俜(pín)”中的“俜”应读作“pīng”;“扣舷(xuán)而歌”中的“舷”应读作“xián”;‎ C项,“梵(fán)婀玲”中的“梵”应读作“fàn”;“磬(pán)石”中的“磬”应改为“磐”;‎ D项,全对;‎ 故选D。‎ ‎【点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 29 -‎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外籍雇佣军为其火中取栗,已成为霸权主义者当前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B. 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患未然,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C. 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黴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 他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有广泛的涉猎,既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严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本题:‎ A项,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符合语境。‎ B项,防患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语境强调的是“细小的事可能酿成大祸”,应该用“防微杜渐”符合语境,此处成语错误。‎ C项,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语境中用来形容“文房四宝”等物品,使用对象错误。‎ D项,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用于承担最大的牺牲。语境是用来形容“他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的喜好”,属望文生义。‎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 29 -‎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B.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述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C.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决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 A项,语序不当,“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中“所”应放在“带来的效益”前面。‎ B项,介词误用,“但就其……方面”中“就其”应改为“在其”。‎ C项,正确。‎ D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搭配不当,改为“打造……特色”或“提高……水平”。‎ 故选C。‎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29 -‎ ‎4.下列句子中完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何方圜之能周兮 匪来贸丝 B. 箱帘六七十 契阔谈讌 C. 齐彭殇为妄作 鸡鸣桑树颠 D. 芳菲菲其弥章 长乐王回深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和例句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A项,何方圜之能周兮,译为: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 圜,通“圆”,圆凿。匪来贸丝,译为:不是真来买丝。匪,通“非”,不是。 ‎ B项,箱帘六七十,译为::盛衣物的箱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古时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契阔谈讌,译为:久别重逢自当一起畅饮高谈。 讌,通“宴”,宴饮宴会的意思。‎ C项,齐彭殇为妄作,译为: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鸡鸣桑树颠,译为: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 D项,芳菲菲其弥章,译为: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菲菲:指芬芳扑鼻。“章”通“彰”,明显。长乐王回深父,译为:长乐人王回,字深甫。父,通假字, 通“甫” ,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故选C。‎ ‎5.下列各组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余独好修以为常②况修短随化 B. ①固前圣之所厚②固一世之雄也 C. ①始适还家门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①何乃太区区②感君区区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本题:‎ - 29 -‎ A项,①余独好修以为常,译为:我独自爱修养习性把它作为常态。修,动词,修养;②况修短随化,译为: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修,形容词,长。‎ B项,①固前圣之所厚,译为: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固,本来;②固一世之雄也,译为: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固,本来。‎ C项,①始适还家门,译为:才嫁出去就被休回家中。适,女子出嫁。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为: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适,享受。‎ D项,①何乃太区区,译为:(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区区,愚笨愚拙的意思。②感君区区怀,译为:感谢你诚挚的情意。区区,这里是诚挚的意思。‎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其欣于所欲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本题:‎ ‎①当其欣于所欲,译为: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于,介词,对。‎ ‎②寄蜉蝣于天地,译为:如同蜉蝣置身在广阔的天地中。于,介词,在。‎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译为: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其,指示代词,可译作它。‎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为:(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其”的意思是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 29 -‎ 由以上分析: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故选D。‎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②则其至又加少矣③有泉侧出④映带左右⑤侣鱼虾而友糜鹿⑥问其深⑦顺流而东也⑧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A.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C. 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D. 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和例句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译为: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②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为: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有泉侧出,译为:有泉水从旁边流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④映带左右,译为: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带,名字作动词,环绕的意思;‎ ‎⑤侣鱼虾而友糜鹿,译为:把鱼和虾当作伴侣,把麋和鹿当作朋友。侣、友,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⑥问其深,译为:询问它的深度。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⑦顺流而东也,译为:顺着流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⑧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译: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由以上分析:①⑤为意动用法,②为动词作名词,③为名词作状语,④⑦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形容词作名词,⑧为使动用法。‎ 故选A。‎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运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月色下荷塘朦胧的美。‎ B.‎ - 29 -‎ ‎ 《故都的秋》开头和结尾都提及南国之秋,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衬托北国之秋的“感受得到底”,南北对比,加深读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 C. 《采薇》前三章“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表现了时序的更替,时间的流逝,深化了主题。‎ D. 《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借端说理,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又由仆碑引发联想,强调了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艺术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 A项“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是实写;而“叶子和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是虚写。这样虚实相生,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出了一种摄入心魄的意境。此句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故选A。‎ ‎9.下列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扎的发髻,后来人们常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 《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雅”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演奏时往往配以舞蹈。‎ C. 庐冢,也作“庐墓”,墓旁的小屋。依古礼,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D. 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癸丑”“壬戌”即以干支纪年,“六合 正相应”即指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 29 -‎ 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雅’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演奏时往往配以舞蹈”错误,古文化常识《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故选B。‎ ‎10.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1)女也不爽 ‎(2)靡使归聘 ‎(3)可怜体无比 ‎(4)枉用相存 ‎(5)少无适俗韵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1)差错(2)问候(3)可爱(4)思念(5)气质(6)治学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题:‎ ‎(1)女也不爽,译为:女子没有任何差错。爽,差错,名词。‎ ‎(2)靡使归聘,译为:没有使者回去带上对家人的问候。聘,问候。‎ ‎(3)可怜体无比,译为: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可怜,可爱。‎ ‎(4)枉用相存,译为:屈驾来访。存,问候,思念。‎ ‎(5)少无适俗韵,译为:年少时就没有迎合凡俗世界的气质。韵,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为: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学者,治学的人。‎ - 29 -‎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答案】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译为: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固:本来。工:善于。偭:违背。规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规,用以定圆,矩,用以定方,这里指法度。错:通“措”, 措施。‎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2.“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贵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是《孔雀东南飞》中对太守家筹办婚事迎娶刘兰芝的铺陈叙写,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不慕富贵的品格。同时,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这样一个被焦仲卿母亲看不起的女子,在别人家却极受重视,说明兰芝的身价,衬托出兰芝不慕名利的品格(她并不愿意出嫁)。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无辜被休,也说明她在与焦仲卿这段婚姻中的遭遇令人叹息、哀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鉴赏能力,要重视教材的典范作用,通过课内阅读、分析、理解,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技巧。‎ - 29 -‎ 本题:‎ 对太守家的迎娶用了铺陈描写。丰厚的聘礼、隆重的仪式,渲染太守家煊赫的财势,表现兰芝的身价之高,从侧面烘托出刘兰芝的美丽、贤良,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也反讽了焦母的蛮横,焦仲卿的软弱。这种喜庆欢乐的场面和后文悲剧的情节也形成了对照,从而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了悲剧气氛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谣涿谓余以善淫。‎ ‎(2)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3)___________,悠悠我心。‎ ‎(4)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_________。‎ ‎(6)岂不日戒,____________。‎ ‎(7)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不亦远乎?”‎ ‎(8)《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 ‎(9)《游褒禅山记》中,说明达成目标,光有“志”与“力”还不够,还要借助外物的辅助才能实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氓》中女子借“______,_________”来喻示任何事物都有边界,同时反衬氓变化无常。‎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同心而离居 (3). 青青子衿 (4). 羁鸟恋旧林 (5).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 玁狁孔棘 (7). 士不可以不弘毅 (8). 死而后已 (9). 哀吾生之须臾 (10). 羡长江之无穷 (1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 亦不能至也 (13). 天朗气清 (14). 惠风和畅 (15). 淇则有岸 (16). 隰则有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嫉(2)蛾眉(3)衿(4)羁(5)宛然(6)凝碧(7)玁狁(8)孔棘(9)弘毅(10)已(11)须臾(12)惠风(13)淇(14)隰(15)泮。‎ - 29 -‎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二、论述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个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 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 29 -‎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 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节)‎ ‎14. 下列关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 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 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 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1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 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 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 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 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 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答案】14. A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A项,依据“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是正确的;‎ B项,“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错误,依据原文“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来判断;‎ C项,“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错误,依据原文“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来看,是“不能彻底推行”;‎ D项,“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错,依据原文“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来看,令乡人隔膜的是“不知怎样利用法律”;‎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C项“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错,原文并主要讲“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错,依据原文“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来看,并不是“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故选A。‎ - 29 -‎ 三、《论语》阅读(5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以上两则文字中,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B. 颜回勤于学习,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C. 孔子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能够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D.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子贡以言语闻名,孔子批评他说话过分谦虚。‎ ‎18.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认为,“吾与女弗如也”应解为“我与汝均不如”。根据这样的解释,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技巧。‎ ‎【答案】17. D 18.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D项“孔子批评他说话过分谦虚”错误,依据“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来看,孔子并不是在批评子贡,而是希望大家能像颜回那样,能够刻苦学习,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及归纳内容要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所给材料,逐句进行翻译,了解材料的的内容,把握材料的主题;然后分析句子意思所表达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最后归纳两则材料 - 29 -‎ 表现出来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分条列出,组织答案。‎ 本题:‎ 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与”字作动词,意为欣赏、赞同。即,“不如也”意为孔子赞同子贡的说法,认为子贡确实比不上颜回。但是“与”字作为连词,句意便发生变化,即“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承认老师也有不及学生的时候,自降身段。“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又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 ‎【点睛】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参考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胜一筹呢?”子贡说:“我哪里比的上颜回啊。颜回懂得一个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十个问题,我懂得一个道理,也就可以用来解决两个问题。”孔子说:“你确实比不过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四、课外文言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 - 29 -‎ 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讽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无凭证擅自出边关。②诇:音xiòng,侦查、探听。‎ ‎1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崇古喜谭兵 谭:通“谈”,谈论。‎ B. 崇古念因此制俺答 念:考虑。‎ C. 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闻:听说(这些情况)。‎ D. 岁省费什七 什七:十分之七。‎ ‎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 -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 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 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 29 -‎ D.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出。谥号始于西周,历代均由朝廷来定。‎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接纳归附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 B. 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屡屡立下战功。‎ C. 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于是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借机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 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2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答案】19. C 20. D 21. D 22. C ‎ ‎23.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 C项“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译为: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闻,动词,上报,报告上级。‎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 29 -‎ ‎“靖江”为地名,“从”为动词,“跟从”的意思,主语应该是人,不能是“靖江”,因此,“靖江”后断句,排除AC两项;“浒墅”为地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两者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修饰“战”,“浒墅”断句,排除B项。正确断句为: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句子翻译为: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跟随巡托曹邦辅在浒墅作战。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故选D。‎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D项“谥号……历代均由朝廷来定”错误,有的朝代,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项“于是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借机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中,并不是他铲除了叛徒赵权等人,结合原文“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而是俺答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的。‎ 故选C。‎ ‎【2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译为: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檄,名词动用,发放檄文;劳,慰抚;自拔,自己逃回;悉,全部;存抚,安抚。‎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 29 -‎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跟随巡托曹邦辅在浒墅作战。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佥都御吏,任宁夏巡抚。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爱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番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陵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填发放旗牌,使扼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他屡次立功,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八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宜、大、山西地区的军务。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回来的人接连不断。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俺答当时正在辅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俺答就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王崇古广泛地招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远从江、淮、湖广密集到了边塞附近。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填,故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右十分之七的费用。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五、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选自《诗经·周南》)‎ ‎[注]①螽(zhōng) 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 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B.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 C. 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D. 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 ‎2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 B. “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 C. 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 - 29 -‎ D. 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 ‎26. 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答案】24. B 25. A ‎ ‎26. 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B项“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错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应该是描写,后两句是颂祝。‎ 故选B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A项“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错误,此篇是祈颂多生贵子的,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的。‎ 故选A。‎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给出了手法,答题时,也应尽可能结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本题:‎ - 29 -‎ 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六组叠词“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六、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影 陆蠡 我来这池塘畔了。我是来作什么的?我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消息的磨折:异族的侵陵,祖国蒙极大的耻辱,正义在强权下屈服,理性被残暴所替代.我天天受着无情的鞭挞,我变成暴躁,易怒,态度失检,我暴露了我的弱点.我所以特地来偷一刻的安闲,来这池塘边散一回步。我要暂时忘却那些不愉的念头,借这一泓清水来照一照我自己,瞧一瞧我原来是怎么样的。我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一本没有血腥气的和平时代写就的小书。我逡巡在池塘边际,足蹈着被秋露染黄了的草茵。自然好像并未生恼,他仍不惜化很多工夫串缀无数枚露粒于蛛网上,仍不吝惜许多鲜明的颜料,把枫林染红,复把甜美的浆液装满了秋柿和桔。就是眼前的池水,也静静地躺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不与闻世事似的。‎ 你瞧,我的影子拖过水面了,它和我的身体成一直角,它是躺在水平面上我则是沿锤线的方向站立。它的腿子比我短了一点,因为我站在岸上。我且蹲下来罢,摸过一个石块坐着,脸朝池塘。石块是这般冰凉,那里面是溶解了许多秋寒,是“秋之心”哪。我坐在石块上眼望池塘,让我和我的影对语一回罢。这里是我自己,我们可以打开心说话,谁也不用敷衍谁, 谁也不用欺瞒谁。彼此无需掩藏起自己的喜悦和弱点。近郊没有人来,只有我和我的影子。‎ 你瞧这亮晶晶的水面岂不像一只水汪汪的眼睛。我的影子映在它里面,正如我的影子落在我母亲的瞳睛里面,当她望着我的时候。我现在那里会这样傻蠢,想摘取母亲瞳孔中的影子而来捞捉这池面的影呢?在世上我已学得许多聪明了。你瞧这不寐的水的眼睛吧,它守望着我们,寒暑复寒暑,年年又月月。你若问它看到过多少故事,我怕它会说出它曾经看到我母亲在它的水边洗濯我儿时的襁褓。是哟,它也曾看到我穿着开裆裤,拿长竿捞水面的浮萍,拿石子打破水底的青天。‎ 是哟,它还知道许多我的和别人的秘密。当我的-个婶母偷偷在半夜投入它的怀抱,把所有的秘密都托付给它,吩咐它不要说出。它便真的守口如瓶,半句不漏,好像不知道的样子。大概那故事一定是伤心的。不过我总嫌它太爱缄默。把许多故事霉烂为沼气,岂不可惜!‎ - 29 -‎ 要说起它的历史么?它虽则比我和我的父亲老大得多,但不比我祖父的祖父老。我从祖母的口中知道它的故事,所以它不应对我傲慢了。‎ 这池塘经过了多少冬夏,风风雨雨当然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你看池边的扃柏已经成材,那是不易长大的树木。野藤蔓遍了石砌的罅隙把它胶结得更加牢实。因此可以减少许多崩塌。你看那池边一块长方的岩石上,绘着无数的水纹。这便是它的历史记录,有如树木的年轮,满载春秋的记忆。‎ 我是怎么了?我是坐在这池水旁边,我原是为了来看我自己的影,而我想起了它,忘了我自己。我曾有多少影子映照在这水面呢?穿着红绿的披领衣,手拿喇叭的,初剪成西式的头发捧着书包上小学去的,从中学读书回来趾高气扬的,和现在一副好像失去欢乐的平板的面孔。何时有斑白的头首照临这水面呢?但我并没“感慨系之”的意思。我的思想野了。我携来一本小书而我不曾把它翻开,我在翻开无形的记忆的书页。从何处送来一个小小的波纹,把水面弄绉而同时也揉绉了我的幻想。让我来找寻这起绉的原因。原来对岸的水底,骨骨地冒出许多水泡。我可以辨别这水泡而知道水底的情形:一连串断续的水泡是表明水底有动物钻动。一只鳖,一条鱼,或是一个大蚌移动它迂缓的脚步。疏朗的小小的像圜珠子的水泡则是因为池底积下腐朽的植物化成沼气,渐渐聚成颗粒,透出水面来。但我不能长呆在这里,我必得回去。回去受新闻纸的磨折,让他挑拨我,激怒我。只要我能够来这池边,我还能驾驭我的感情,不令人目我是浮躁的狂且。‎ ‎27.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囚绿记》和《池影》,读者能窥见陆蠡的个性。他既关心国家社会,有着崇高的追求,又醉心自然,有着诗意纯真的心灵。‎ B. 即小见大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池影》就是这样的作品。作者描摹的是一个小小的池塘,却赋予它丰富的象征含义,在其中寄托理想与追求。‎ C. 陆蠡这篇散文风格自然,并没有特别巧妙的谋篇布局。文章叙写作者行步于池畔的所见所感与所思所想,内容非常朴实真挚。‎ D. 同《囚绿记》-样,陆蠡这篇文章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与池子对话,与自己对话,小小池塘本无奇,却因情感生光彩。‎ ‎2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A. 作者向往正义与自由,但是现实是黑暗而令人压抑的,这令他非常愤怒,游池塘之后他暫得解脱,回归了心灵的宁静与安适。‎ B. 作者到池边散步,是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痛苦。他发现自然是超然于人世的,人间的种种不幸与悲哀,都不会影响自然本身。‎ - 29 -‎ C. 文中的这个池塘承载着陆蠡的许多回忆,有他童年的调皮时光,有他对母亲的温暖怀念,还有许多令人伤心的往事。‎ D. “感慨系之”,语出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文中引用此句,表明自己并不会遗憾时光流逝,而是在回忆中感到放松。‎ ‎29.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池中景物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27. B 28. B ‎ ‎29. 借物抒情,通过描写“一个小小的波纹”“对岸的水底骨骨地冒出许多水泡”“水底动物的钻动而形成了一连串断续的水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感情。‎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B项,“却赋予它丰富的象征含义,在其中寄托理想与追求”错,此处池塘是作者暂得解脱,回归心灵的宁静与安适的地方,并没有象征意义。‎ 故选B。‎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 B项,“人间的种种不幸与悲哀,都不会影响自然本身”错,结合原文“这池塘经过了多少冬夏,风风雨雨当然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来看,池塘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跟着人间的种种而发生变化的。‎ 故选B。‎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确定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 - 29 -‎ ‎“疏朗的小小的像圜珠子的水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泡”比作“圆珠子”形象而生动;“一只鳖,一条鱼,或是一个大蚌移动它迂缓的脚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脚步”将池内动物赋予人的行为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池中景物的自由自在,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 ‎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七、作文(60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请以“知易行难”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知易行难 顾名思义,知易行难,即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所谓“知易”,比如人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知,自己实践探索中获知,通过自然启迪中获知,这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还可以从查阅字典书籍获知,别人的传道授业中获知等等这样间接经验的获得,让人有许多机会明白做人的道理、科学理论等等知识,所以知易。‎ 所谓“行难”,比如杨广曾经在《白马篇》中仔细的总结了历史上亡国兴国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贪乐和荒淫的心理,使他没有做到兴国,反而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而诸如天时地利、适当机遇、健康的身体素质、工具知识等外在条件都会对践行产生极大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刘翔是曾经拿过百米跨栏冠军的运动天才,对跨栏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熟悉,但是当他的腿受伤以后,受身体素质影响,他很难再去达到过去辉煌的水平。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会受到主观及客观诸多因素影响,所以行难。‎ 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文学典型罗亭:罗亭心里充满了改造社会的愿望与宏伟的理想。他具有雄辩的演讲才能,美妙动人的言辞。这些常常使听众激动万分,钦佩不已。但在行动上罗亭却一事无成。‎ - 29 -‎ 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 ‎“知易行难”,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知易行难”,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践行起来很困难。例如每个吸毒的人都知道毒品的危害,但是他们戒毒就很困难,谁都知道植树造林可以绿化沙漠,但是我们的土地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啊!再看当今社会,黄赌毒泛滥,犯罪猖獗,贪污贿赂事件层出不穷,难道真的是那些人不懂得这是违法犯罪的吗?共产主义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诞生了,但是现在共产主义也没有实现,这些生活的现实情况,不正好论证了知难行易与现实情况相悖,知易行难才是正确的观点吗?‎ ‎《尚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我们要正视知易行难,明白知易行难,才能用心去对待行动的困难,不做大道理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个人的发展才能更加完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准确细致理解命题的内容。‎ 审题:‎ 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要求以“知易行难”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已经规定了作文的题目及体裁——议论文。作文题目“知易行难”,题目的关键词是由两个相对的词语“知行”“难易”构成的,而且非常明确的表明“知”是“容易”的,而“行”是“困难”的,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写正视知易行难,明白知易行难,才能用心去对待行动的困难,不做大道理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个人的发展才能更加完美;也可以写与之相反的观点等。‎ 立意:‎ ‎1.知易行难——获知途径多,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我们需要了解的道理;‎ ‎2.知易行难——行难,践行要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限制,意志力不强,性格懒惰,没有决心,心理易受干扰等等主观因素,都会使人很难践行成功;‎ ‎3.知易行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 29 -‎ ‎4.知易行难——正视知易行难,明白知易行难,才能用心去对待行动的困难,不做大道理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个人的发展才能更加完美。‎ 素材:‎ ‎1.就拿我们近两年出现的雾霾,了解到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不注意环境保护才导致的。难道作为对方优秀的人才不能明白保护环境的道理吗,环保意识难道不明白、不知道吗。之所以知道环保还会出现环境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人,仅仅是知道而已,却很少能够去行动起来。‎ ‎2.一些公共场所,我们会看到一些温馨的提示语:请勿大声喧哗,禁止吸烟,安静。之所以出现这些提示语,你就能保证这些公共场所,就能够如标语上所说的那样,难道大家不知道公共场所应该怎么样做吗,之所以还会出现这么多不良的现象,一个很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大家难得去做,知道去很难去做。‎ ‎3.在哲学当中,我们很熟悉的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对方可能会说,正是由于认知的困难,所以才很难行动,只要认识明确了,行动就会变得很容易了。我们在这里要很明确,哲学上说过,认识有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认识是靠实践决定的,同时认识又对实践有引导作用。‎ 对方之所以出现说认识困难,只是说明了正确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是很困难的,而我们要明确一点,认识并不等同于正确的认识,即使错误的认识,也能够引导实践,要不怎么会出现我们熟知的杀人案、越狱案、失联案、诈骗案的屡次发生,他们不知道这些不对吗?正是由于他们明知故犯的原因啊。‎ ‎4.就拿我们自身来说,都是经过一年苦读,而今才进入研究生的行列,大家回想决定考研的时候,你了解和知道之后,仅仅是说我知道考研是什么了,然后就能够取得硕士生的录取通知书了吗。‎ 要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你就没有想想你认为最困难的阶段是什么,是不是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你要去自习室学习;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你是不是要饱受其苦;你觉得这些“行动”很容易,甚至比你所说的“知道”考研怎么回事要简单吗。再一次证明:知易行难。‎ - 29 -‎ ‎5.你先声明认知确实有些难度,可是为什么哥德巴赫在1742年就提出他的猜想,为什么证明他的猜想需要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科学家需要若干年才能够证明;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我们是很难认知的,可是你能说去证明这个就很简单。从这里面直接得出结论:知易行难。‎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由“知易行难”的顾名思义开始,举例分析“知易”和“行难”;‎ 第二部分:引用“罗亭”“伽利略”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吸毒”“绿化”“贪污贿赂”等再进一步进行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引用《尚书》中的名言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正视知易行难,明白知易行难,才能用心去对待行动的困难,不做大道理的巨人,行为的矮子,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个人的发展才能更加完美”。‎ ‎ ‎ - 29 -‎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