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36 - / 36‎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提供了条件 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 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可知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所以排除A;由“基本上差别不大”、“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出现了文化统一的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发展趋势类似,所以B符合题意。争霸战争对文化的促进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局面都没有体现,排除CD。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 儒家、法家 B. 儒家、道家 C. 墨家、儒家 D. 法家、道家 ‎【答案】B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对材料阅读分析,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结合“百家争鸣”所学,分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无为、寡欲” –体现的是道家的主张。故选B。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因此AC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思想。‎ ‎3.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创立了“天人感应”说,颠倒了大自然和精神的关系。他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构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加强了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对人民的束缚。这实质上 A. 是为了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 B. 反映了儒家学说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C. 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圣不可侵犯 D. 为君主代表天意进行独裁统治提供理论根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为君主统治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再结合材料“构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体系,加强了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精神枷锁对人民的束缚”可以得出董仲舒学说的实质是为君主代表天意进行独裁统治提供理论根据。‎ - 36 - / 36‎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天人感应”这一概念的内容和影响,再结合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朱熹的思想吧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理学并不仅仅……是全新的创造”阐释的是理学,而“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A项排除;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故B项正确;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故C项排除;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内容 ‎6.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 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A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马丁•路德主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二人的相同点在于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故A项正确。王阳明没有反对教权的思想,故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没有打破正统思想的权威,故C项错误。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只符合马丁•路德,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7.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孟子、董仲舒、黄宗羲的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项正确。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之所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仁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A。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受到汉武帝重视,排除C。D项不符合董仲舒主张提出的时代,因为当时汉朝是政治统一而非社会转型期,排除。‎ ‎8. 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这种修辞差异 A. 由地理环境决定 - 36 - / 36‎ B. -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 C. 由经济形态决定 D. 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修辞差异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即中国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古希腊属于奴隶制民主制度,故B正确。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排除。经济形态与游说和辩论的对象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当时两者文明程度不分高下,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9. 欧亚大陆两端的中法两国,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届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36 - / 36‎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两者的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A、C、D是法国思想家的主张。‎ ‎10. 下图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始终领先于西方 B.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由先进走向落后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10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科技发展比较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在始终领先。C错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错在15世纪时中国与西方科技差异最大。而B正确,因为15世纪后中国科技开始走向下坡、发展缓慢。‎ 考点:科技成就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暴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落后于两方国家 - 36 - / 36‎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2. 《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必作—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⑨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 36 - / 36‎ ‎.......................................‎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科技。‎ 点评:历史背景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起作用的较稳定的社会状况、现实环境和主观条件。它影响或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背景突破法就是依据历史背景与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追根溯源,并按一定的规律,做出科学判定的一种方法。‎ ‎13. 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指南针——_西方文明的引擎 C.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答案】C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影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在时间上不吻合,表述错误;D项表述,印刷术只是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而非根本动力,D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影响 ‎14. 宋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向下层社会普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世俗文化。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B.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D. 社会危机严重,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导致宋代文化向下层平民社会普及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故本题选择C项。A不是主要原因;B不属于市民文化;D与市民文化没有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宋代的世俗文化 ‎15.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36 - / 36‎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 ‎16.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草书把书法的写意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入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是汉字中最具艺术特点的字体。中国文人画是集“画”“书”“印”于一体的艺术。“同光”指清朝的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合称,十三绝是指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的文学的基础,所以排除包含④的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17.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 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 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C. 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 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通经原为致用”“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说明了晚清士大夫并未能将读书和社会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经世致用”思想并未能在士大夫阶层产生积极的实践效果,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理念相脱节,所以答案选A,洋务运动不缺乏人才,C中普遍说法绝对;D属于学习方式,不是材料反映实质问题。‎ - 36 - / 36‎ ‎18.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御西方的入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即“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19.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 36 - / 36‎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 ‎20.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 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 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 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B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说明此人赞同中国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而否定美法总统共和制,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 ‎21.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中国人学习西方为为了寻找反封建反侵略的武器,故答案为C项。A项只看到了否定封建制度的一面,没有看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排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需要向西方学习,B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糅合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既要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又要完成反侵略的任务。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 ‎22.‎ - 36 - / 36‎ ‎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后之所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A符合题意。B的表述不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A。‎ ‎23.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得丰厚利润 B. 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 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 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答案】C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由材料可知,印刷机器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分别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发展,说明近代技术革命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即C项正确,其它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故民权主义就是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国。分析选项,A正是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B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C、D属于民族主义方面的内容。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三民主义的内容 ‎25.‎ - 36 - / 36‎ ‎ 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一一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答案】B ‎【解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故B正确;A是中共十三大提出;C不是二者共同点和任务;D是民主革命时期目标,不是根本共特点。‎ ‎26.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他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B. 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他的南巡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D. 他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答案】C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发生在1978年,B项发生在1987年十三大,与材料“转了第二圈”不符;D项是在198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到1992年进入到了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二大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故选C 考点:邓小平理论内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共在文革后的几次重要的代表会议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导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掌握。‎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等重要的理论需要掌握。‎ ‎27.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 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 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 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 - 36 - / 36‎ ‎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说明两者传播人文主义手段不尽相同,排除D;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两者打击教会的权威而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排除C;B符合题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8.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入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B.C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29. 《全球通史》关于近代西方某事件的记述:“口口口口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一一‘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口口口口”最确切的内容应当是 - 36 - / 36‎ A. 智者运动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社会契约时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思想主张,说明该事件是启蒙运动,故D正确。A主要是思想方面,不涉及政治;B和C中不涉及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知道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30.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答案】D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是指后来的启蒙运动而不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31.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利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洛克的上述言论 A. 包含有社会契约论的理念 B. 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 C. 体现了彻底的人民主权说 D. 阐释了天赋人权的观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对启蒙思想家观点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洛克的思想主要意思是人民共同组建政府,找一个信任的统治者代表他们行使权利,此思想属于社会契约论观点,故A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洛克 ‎32. 在德意志,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在同教皇时而冲突时而勾结的过程中把自己降为一名诸侯。德意志不仅成为罗马的“乳牛”,而且也成为天主教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味着 - 36 - / 36‎ A. 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统一力量的形成 B.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始 C. 德国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 D. 教会民族化,即德意志化 ‎【答案】A ‎【解析】“思想的、精神的、物质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矛盾,集中在德意志日益尖锐”说明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层面,还包含民族意识和民族统一的力量,故A正确;宗教改革并不是民主革命的开始,故B错误;当时德国并没有脱离罗马教皇统治,故C错误;教会仍然是天主教至上,故D错误。‎ ‎33.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 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D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7世纪末的英国,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是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宇宙体系平衡”是指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经典力学理论,D正确;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已经产生,16世纪宗教改革英国国教地位确立,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由达尔文提出,排除B;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实在20世纪初,排除 C.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名师点睛】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34.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一一生存竞争和阶段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20世纪初期 ‎【答案】C - 36 - / 3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材料中“两个学说: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分别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这两种理论学说分别出现在《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中,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阶级斗争学说 ‎35. 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 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 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A选项构筑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同量子理论,所以与题干不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所以B选项也不选。D选项与题干强调的主要内容不符合。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在科学方法方面改变了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即用数学语言描述自然,用实验手段研究自然。在人类意识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不问究竟的顶礼膜拜,而是进行科学研究。而题干强调的就是,人们已经开始科学的手段和实验的手段认识研究自然了。因此选C。‎ - 36 - / 36‎ ‎36.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一一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一一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是指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空间观,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A是对应伽利略,B是对应牛顿经典力学,D是对应普朗克的量子论。‎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 ‎3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一一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 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 36 - / 36‎ D. 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答案】C ‎38. 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 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 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理论指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论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有力冲击了神创世说,故A项正确;B项是量子理论的影响;CD项牛顿力学的影响;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的影响 ‎39.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一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36 - / 36‎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ABD三项文学作品风格与所处时代不相吻合,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文学 ‎40. 图一、图二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A.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 B. 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 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 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答案】B ‎【解析】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现实,用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排行A;该画属于立体派,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分支,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形式夸张,着重表达画家内心复杂的感受,故选B;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是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排除C;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风格,排除D。故选B。‎ - 36 - / 36‎ 点睛: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解答某时期为什么盛行该文学艺术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就成了文学艺术文化常识了,以认记为主。毕加索作为20世纪伟大的画家,其其作品在美术欣赏课的常识都能判断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3分,42题12分,43题15分)‎ ‎41.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 36 - / 36‎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3)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说明:程朱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即可从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方面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政”“民贵君轻”、“王道”“君舟民水”等内容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 36 - / 36‎ ‎(2)本题根据材料二“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兼采各家、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再据材料二“重论证君臣父子……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加强君权、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政治影响。‎ ‎(3)本题根据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即可从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等方面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程朱理学为例从融合佛道思想、以理为核心等方面加以说明。‎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l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 36 - / 36‎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1)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 ‎(2)文艺复兴:确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的摆脱思想束缚。‎ ‎【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信息“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神学的束缚,要将古典思想和世俗精神与宗教结合起来,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主义。由“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可知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要求宗教宽容。‎ - 36 - / 36‎ ‎(2)文艺复兴主要是肯定人的欲望和价值,宣扬人文主义,因此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打击了教会和宗教神学对人的欲望的束缚;宗教改革主要是通过打击教皇的权威,抨击教会,宣扬“因信称义”来使每个人都自己能得到精神的救赎,从而打击了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主要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通过启蒙思想家的努力,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更加彻底的摆脱了思想束缚。‎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 ‎43.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 36 - / 36‎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带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未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答案】(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 36 - / 36‎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相似点: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明显看出伏尔泰对儒学持赞美的态度,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则对儒学持批判的态度,他们都是启蒙思想家,本质目的相同,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直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归纳出来即可,结合教材内容可直接找出其经济根源。‎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有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仔细比较,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从目的和作用方面找到共同点即可: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 36 - / 3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