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教案

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古代的土地制度 ‎1.(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 ‎2.(2013·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7·课标全国Ⅱ,41)清雍正时期的经济政策 ‎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 ‎3.(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 考点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史论观点』 宋朝的土地政策 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 考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十三行 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史论观点』 盐铁官营政策 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 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漫画解史】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小农破产,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图解历史】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政策因素 ‎【概念辨析】 “海禁”≠“闭关锁国”‎ ‎(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氏族公社 ②转让与买卖 ③贡赋 ④土地转让 ⑤土地私有 ‎⑥法律 ⑦土地兼并 考点二 ①商鞅 ②小农经济 ③封建统治 ④重税 ⑤专卖制度 ⑥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三 ①“天朝上国” ②抗清斗争 ③官方 ④海禁 ⑤海外市场 ⑥资本主义萌芽 考法1 史料主旨类——田庄经济的出现及影响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汉代田庄经济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抓关键 “汉代画像”,图片信息:集体农业劳动。‎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图片信息类选择题,难度较大。对精耕细作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史论链接』 认识古代地主田庄经济 ‎(1)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 ‎(2)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即农林牧副渔诸业并兴。‎ ‎(3)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但也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考法2 史料主旨类——“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表现及影响 ‎【考题2】 (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 C.申饬官员无能 ‎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古代重农意识角度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参透一个本质: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类试题,难度适中。分不清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的区别,雍正申饬官员无能是历史现象,稳定地方秩序是历史本质。‎ ‎『史论链接』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 考法3 史料主题类——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史料一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也得到了更多的使用。然而,……多数地主仍选择了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权属复杂化的“一田二(多)主”现象广泛出现。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等 ‎ 史料二 近代以后,敞田在英国仍普遍存在。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所有权不清的敞田等土地被圈围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地产者不愿再依照传统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佃户经营,他们或者自行招募农业工人直接经营农牧场,或者把土地交给租地资本家,坐享地租。而且,许多土地所有者还投身其他领域,特别是与地产密不可分的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工商业中大显身手。 ‎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等 ‎ ‎『读史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6分)‎ 提示 变化: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为主;雇佣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因:商品货币经济的扩大;租佃关系的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的矛盾加剧。‎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9分)‎ 提示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仍占统治地位,英国确立起资本主义大地产制;中国以租佃经营为主,英国以雇佣经营为主;小农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英国大农场经济得到发展;中国土地权属逐渐复杂化,英国土地产权日益明晰。(9分)‎ ‎『方法突破』 ‎ 历史比较法是指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进行比较对照,辨别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并寻求其中规律的方法。首先,按知识结构确定比较点(即比较项),如:对于过程性历史事件,可分成背景、过程、结果三个部分进行比较。其次,比较之后要总结出结论,相同点总结出规律,不同点总结出特征。例如明清和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可从性质、经营方式、规模、产权等方面进行概括。‎ ‎『史论链接』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井田制,千耦其耘。‎ ‎①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表现:“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可以分授给农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③内容: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瓦解: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官田(公田)”。‎ ‎②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士族地主)。‎ ‎③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普遍。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④人身依附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形成田庄,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之后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特别是明清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考法4 开放探究类——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转型 史料 ‎『读史用史』‎ 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幅图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 提示 示例1 主题:17~19世纪中英下层妇女社会角色的比较。‎ 论述:清朝妇女角色仍以家庭为主,英国部分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社会劳动者(职业妇女);清朝前期,家庭和手工业结合的小农个体经济仍占主流;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大机器、工厂制的建立,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力的性別占比发生变化。(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主题:清朝前期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业比较。‎ 论述:清朝前期的棉纺织业仍然没有从家庭分离出来,仍从属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手工操作仍然是生产方式的主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已经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机器大生产、工厂制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大提高。(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突破』‎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本题属于图片信息提取类试题。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再现历史。标题是眼睛,点明图片主体。文字说明是有效补充。‎ ‎(1)审读图片:一则是清朝前期棉纺织业(手工纺织);一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机器纺织)。‎ ‎(2)提炼主题:题干呈现两幅图片,意在对比探究,可围绕“棉纺织业”从生产技术、妇女地位、生产关系等角度进行提炼,如考生选取了从生产力角度,观点明确。‎ ‎(3)史实论述:根据选定角度,结合清朝前期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论证。‎ ‎『史论链接』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相同点 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科素养13 从文明史学范式认识“历代王朝的贸易与交流”‎ 命题专家史论 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 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在双方的协议下,进行了彼此互利的贸易。因此赢得了所到国家的欢迎,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从此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从大陆迁移到南洋一带。……这样大规模的远航,主要为了宣扬国威和换取珍宝,经济贸易是很有限的,不仅对明朝的经济发展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而且耗费不赀……明宪宗时,兵部郎中刘大夏曾批评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 ‎『素养解读』‎ 文明史学范式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类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史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考题例证』 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年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远航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西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找到新的通商之路,故B项错误;明朝并未突破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明朝并不是为了了解世界,故D项错误。‎ 答案 A ‎『命题突破』‎ 文明史学范式下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文明的融合。但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却有待商榷。‎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长沙模拟)《大雅·瞻卬(音仰yǎng)篇》指出,“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已开始走向崩溃 B.周王剥夺了土地所有权 C.领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D.分封下的领主权力大增 解析 井田制已开始走向崩溃的主要标志是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在井田制下一切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周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 可知当时分封之下的领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周天子不该无故侵犯,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领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涉及领主的其他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押题)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解析 “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与政府对经济的放任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可见当时土地兼并有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可以说明当时对兼并土地的一种规劝,封建社会兼并土地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的必然性,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河南高考诊断)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解析 永佃制的产生使地主作为土地所有者只能收租不能干预土地生产,拥有永佃权的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说明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故A项正确;材料中佃农仅拥有租佃方面的自由,未体现其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佃农向地主交租数额的多少,因而不能得出佃农地租负担减轻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征收地税的多少,因而不能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模拟)1372 年,政府颁布法令:“‎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解析 宗法制是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佃户与地主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伦理思想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不适用于佃户与地主之间通过土地建立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代佃户虽租种地主土地但不受地主的严格控制,实质是地主对佃户没有政治隶属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是出现材料内容的原因,不是材料内容的本质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云南昆明调研)《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 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 C.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 D.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工商皆本观念强化与材料“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故B项错误;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与材料“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得出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湖南衡阳调研)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解析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始终未高度发达,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与官僚缙绅把财富投于田产和追求豪奢生活的原因中,腐朽的生活观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要小于获利丰厚的工商业,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收益尽管少于工商业,但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投资田产的收益较稳定,而经营工商业则属于政府限制打击的对象,因而商人与官僚均把资本投资于田产,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8·湖南株洲模拟)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举人缙绅及其子孙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小户农民为逃避政府的赋税投靠缙绅府下,因而会壮大缙绅的实力,也会加剧土地兼并,故选A项。‎ 答案 A ‎8.(2017·山东滨州期中)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解析 ‎ 据题干,雇主与雇工的关系有主仆关系到没有主仆名分反映出雇主与雇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D项。A项不能体现题意,故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 D ‎9.(2018·广东深圳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 宗法制的传统没有被颠覆,且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8·河北唐山模拟)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解析 材料中清政府允许少量出口,并非“坚持闭关锁国”,故A项错误;由“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可知海禁虽然松弛,但依然有诸多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贸是否由官府垄断,故C项错误;只是丝绸和茶叶的少量出口,不能说明“走向对外开放”,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广东惠州模拟)下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手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解析 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 解析 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福建泉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 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海关征收货税与船钞两项正税。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双方确定《海关税则》,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 ‎ ‎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 ‎ 项目 ‎ ‎1843年前税率(银两) ‎ ‎1843年后 税率(银两)‎ 正税 ‎ 实征 ‎ 棉花(每担) ‎ ‎0.298 ‎ ‎1.740 ‎ ‎0.400 ‎ 布(每匹) ‎ ‎0.069 ‎ ‎0.373 ‎ ‎0.100 ‎ 白布(每匹) ‎ ‎0.285 ‎ ‎0.702 ‎ ‎0.150 ‎ 棉纱(每担) ‎ ‎0.483 ‎ ‎2.406 ‎ ‎1.000 ‎ 双幅细布(每丈) ‎ ‎0.712 ‎ ‎1.242 ‎ ‎0.150 ‎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11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沿海居民大量失业”,为了解决沿海人民生计问题;“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沿海地区相对安宁;“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开明官员的建议和推动;第二小问“‎ 影响”,材料一“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减轻倭患的同时,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促进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也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到鸦片战争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中外协议;“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到鸦片战争后“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税种由繁多到单一;由材料二“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可知,进口商品税率总体明显降低;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出其主观上的破坏性;同时随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也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近代化进程开始,体现出其客观上的建设性。‎ 答案 (1)原因:解决沿海人民生计问题;沿海地区相对安宁;开明官员的建议和推动。(6分)‎ 影响:进一步减轻倭患,有利沿海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8分)‎ ‎(2)变化:关税由中国自主到中外协议;税种由繁多到单一;进口商品税率总体明显降低。(6分)‎ 评价: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5分)‎ ‎14.(2017·四川凉山调研)(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解析 本题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如观点一:据材料可知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再如观点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答案 示例一 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2分)‎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10分)‎ 示例二 《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2分)‎ 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 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