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无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习目标 1、 理解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2、生态环境的保护 预习探究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 相对稳定的能力。 ‎ ‎3、表现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伤害)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 ,营养结构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抵抗力稳定性就 ,反之则越低。‎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①人口特点: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②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 被大量消耗。(3) 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 。 (2)加大保护 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 。‎ 三、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连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          原因 ‎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利昂使用 ‎②臭氧层破坏 b.SO2等的排放 ‎③海洋污染 c.CO2的排放 ‎④酸雨 d.植被破坏 ‎⑤土地荒漠化 e.石油泄露 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 多样性。 (2) 多样性。(3) 多样性。‎ 5‎ ‎2.写出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食用、药用、文学创作: 价值。‎ ‎(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价值。 (3)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 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 保护,如: (2) 保护,如: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① ;② ;③ ‎ 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及宣传活动等。‎ 课堂探究 探究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例1】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拓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 说明: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g表示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联系 ‎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探究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典例2】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 5‎ 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探究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典例3】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当堂达标 ‎1.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模型不属于物理模型,也不是概念模型 B.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2.下列方法中,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引入该生态系统原本不存在的外来物种 C.使该生态系统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恒定 D.只增加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3.“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可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D.‎ 5‎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4.某地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们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使该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B.由于没有天敌,特定植物在该地区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C.该地区生态恢复期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因为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不会通过生物放大危及人类健康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高于它的直接价值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易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6.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比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8.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5‎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