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考模拟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4 页。其中第Ⅱ卷第 42—46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 让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 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 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宗教改革因教会兜售赎罪券而引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 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欧洲宗教改革性质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 可知:A 项“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B 项“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本身不符合史实;D 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C 项,即是材料核心意思的 体现,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 C。 答案:C 2.1939 年 11 月,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 4 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 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 宁次意在强调( ) 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解析:A 项“始终”说法错误;根据题干“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 求鱼。”可知冈村宁次对中央军的评价极高,认为国民党中坚军官强烈的抗日意识和斗志, 绝对不容轻视,B 正确;题干没有提中共军队的抗战,排除 C;1937 年 9 月全民族的抗日统 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 D。 答案:B 3.1955 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 年,周恩来 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 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结合 1956 年这一时间和周恩来的表态,可以准确判断出 A 项,因为 1956 年我们并开 始提出并实行了“双百方针”,周恩来的态度正好就是对这一方针的最好诠释。B 应该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故排除;题干中 1955 年的现象反映了 C;而题目的主旨是 对学术问题政治化错误的纠正,故排除 C;D 项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故 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 答案:A 4.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 和荷兰在 1823—1829 年间劳动生产率(见下图,注:GNP 为国民生产总值)。对此解读正确 的是( ) 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1823—1829(华娄=100) 行业 相对劳动生产率 种植业 117 渔业 118 第一产业 117 纺织和服装加工 647 其他工业 122 第二产业 361 商业和银行 351 水运 663 教育 137 政府 86 其他服务业 197 第三产业 214 整体经济 217 人均 GDP 186 A.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 GNP 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 B.当时荷兰是“海上马车夫”,水运生产率远高于受到闭关制约的长三角地区 C.荷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 D.长三角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与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当 解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和荷兰在 1823—1829 年 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荷兰工商业和人均 GDP 都高于中国,说明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 入的荷兰,人均 GNP 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故 A 正确。1823—1829,荷兰已经丧 失了“海上马车夫”地位,故 B 错误。当时荷兰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 C 错误。荷兰的农业 劳动生产率也高于中国,故 D 排除。 答案:A 5.1941 年 12 月 24 日至 1942 年 1 月 15 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 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 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 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 在强调“长沙大捷”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 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所以本题的材料是意在突出“长沙大捷”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 的“国际”影响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 答案:A 6.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 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玄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纲常礼 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家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 合道家思想。综上可知,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题干 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排除 A;“三教合一”的趋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 B;D 项中的“正统”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C。 答案:C 7.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 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解析: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所学可知,图片材料反映了 1953 年新中国实 行第一次全民基层普选的情况,故 A 项正确;宣传画和《选民证》被普通村民和市民收藏, 说明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故 B 项正确;《选民证》是公民具有选民权的重要凭证, 也是体现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故 C 项正确;当时选票印发是根据 1953 年《选举 法》进行的,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7 年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答案:D 8.有人为悼念一位近代知名人物写了一幅挽联:“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 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 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这位知名人物应是( ) A.张之洞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曾国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材料“幕府封疆”“湖湘巾扇,闽浙楼船, 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人物是指左宗棠。所以答案选 C。 答案:C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 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 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材料对赃官的处置说明中 国古代( ) A.法律体系严明而残酷 B.注重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C.惩赃官维护集权统治 D.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由材料分析可 以看出,中国古代从汉至元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对赃官的管理和处置,并且处置较重。BD 两 项表述都是材料的直接反映,均排除;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 C 项反映了实质,正确;A 项表述材料没有反映。故选 C。 答案:C 10.英国学者指出:1689 年至 1716 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 年至 1783 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 1784 年至 1832 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 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 18 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 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国 王和下院“确定关系”到两者关系保持“均衡”再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所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选项 D 才能完整、准确概括出材料的整体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D。 答案:D 11.某学者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 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 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 )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据材料“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釆用横向思维,以全 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可知,该创新没有改变原有的事务,而是对其调整与发展,分析选 项 B 符合题意。 答案:B 12.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 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从 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成果的是 ( )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影响。材料强调了两种文明对人类社会政治、 思想的影响:一是大河文明,把人束缚在土地上,具有保守性;二是海洋文明,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具有开放性。A、B、C 三项都与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 除。D 项是大河文明的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D 第Ⅱ卷(主观题共 160 分) 13.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章帝元和 2 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 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 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 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 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 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 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 “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 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 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材料三:50 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 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 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 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 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 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解析: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 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 以进考第”等信息归纳得出。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的原因,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古 代中国作为农业经济社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税收的需要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 婚嫁。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 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解析:孙中山的人口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 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等信息分析得出。孙中山 是从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来看待人口问题,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密切相关。评价孙中 山的人口观点要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者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观点:认为中国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来自列强的人口压迫,主张中国要增加人口。; 认为发展经济(改良农业)可满足更多人口的增加。 评价: 积极:上述观点基于抵御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孙对国家命运、民族 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 局限:未认识到民族的延续强盛依靠综合国力,并非建立在人口数量增加这单一标准上。(或 未能科学、辩证认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 50 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 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解析:50 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要联系教材所学,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 从政治、经济、政策和社会观念等方面来回答。当前中国调整人口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 的人口问题”等信息来回答。 答案: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政治:国共内战的结束,和平安定时期的到来; 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受苏联人口理论的影响;(或人口科学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人民中长期形成的宗嗣继承观念根深蒂固。(四个角度都应答到) 推动当前人口政策调整的因素: 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率都处在很低的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立建立;人口老龄化 趋势带来的挑战;人口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生育意愿的显著变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为中国近代以来留学路线示图: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五四运动前后 詹天佑(1861 年—1919 年)。清政府出于“振兴计划”的需要,使欧美的长技为我所有,在 1872 官派学生赴美留美,詹天佑是其中之一,1878 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 工程。回国后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黄兴(1874 年—1916 年)。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无疑是 一群“弄潮儿”。1902 年,黄兴赴日本留学并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 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刘少奇(1898 年—1969 年)。1921 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 义理论,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的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 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据陈学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 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反映的信息很多,如域外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向西方 学习地域范围不断拓展、中国向域外学习由浅入深、留学是域外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纽带、 留学生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留学教肓对传统教肓的挑战等等。择一观点回答均可。阐 述过程中要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述有据。实际上,近代中国的重 大历史事件均与外国文化和学生留洋有关,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材料所述人物正好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 国有关,可以此为线索,阐述近代中国学生留洋带来的影响。 答案:示例: 观点:域外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论述:域外的工业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经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传到中国。这一传播促进了中 国社会的近代化,工业技术的传入推动了洋务运动进一步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近代政治制度的传入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君主立宪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思想的指引,爆发了辛亥革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域外精神文化的传入,它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新文化运动 的转向,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近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 进而更新、演变。 (围绕其他观点及论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向西方学习地域范围不断拓展;中国向域 外学习由浅入深;留学是域外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纽带;留学生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留学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等。)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初,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官称仅用以定其品级俸禄,称寄禄官;另有差遣,方为 实际职务。故宋初设官,名为沿袭唐制,而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朝廷 各机构皆无定员、无专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有正官,非有皇帝敕令,并不主持本部 门事务,另由皇帝指派他官主管,称为差遗。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参预政务,六部尚 书、侍郎不管本部事务,给事中不封驳,中书舍人不起草诏令,谏议大夫不规谏,起居郎与 起居舍人不记注(登录),司谏、正言非有特旨,亦不任谏诤(直言规劝)。 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 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 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 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 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 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据《中国历代职官》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 制所,制定《寄禄格》”“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 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 官”“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等,逐一分析归纳即可,难度不大,但是需要对史料进行高度概括。 答案:主要内容:第一,以官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第二,以阶易官,减少等第。第三,循名 责实,机构简化.第四,宋承唐制,恢复三省制。(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丰改制的客观进步性。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史料、所学知识以及上题 的分析等作答,为此可从三省制的延续、官职名实分离混乱状态的纠正、精简机构、提高办 事效率和节省国家开支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作用:恢复三省制,使魏晋以来的三省制得以继续发展:循名责实,纠正了唐末以来 的官职名实分离的混乱状态;改革和精减了中央政府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裁减了大批重 叠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行政开支。(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场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 形之物质,而在缺乏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变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使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得到适当的地位, 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 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重精神的修养……”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 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特点:①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②注重精神意志的培养;③坚持教育与国情相结合。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②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③促进了中国近代 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融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答案:原因:①近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政府对教育的重视;③张伯 苓对教育的信仰和实践;⑤思想解放的推动。 17.【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争于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 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 10 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 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 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朝鲜战争》 材料二: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 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俄、法、德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美国矛盾和斗争 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 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的是朝鲜战争的问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战争的起因 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的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从战争的结果看,进一步固定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 答案:关系:从战争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产物;从战争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 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从战争结果看进一步固定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的冷战格局。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从材料一“以美国为首的 10 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 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和材料二“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 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中可以概括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 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注重经济发展,提升 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进一步加强区域的团结与合作。 答案:变化:西欧由依附美国与苏联对抗,到不再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启示:注重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加强区域团结与合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