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阴晦(huì) 萧索(xiāo) 眺望(zhào) 乖巧(guāi) B.祭祀(sì) 恣睢(suī) 伶俐(lì) 愕然(è) C.嗤笑(chī) 惘然(wǎng) 撬开(qiào) 褴褛(lǒu) D.栈桥(qiǎn) 拮据(jié) 别墅(shù) 阔绰(c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船舱 悲凉 苛税 与日具增 B.鄙夷 应酬 端祥 郑重其事 C.荒唐 煞白 女婿 莫名奇妙 D.嬉闹 觅食 空旷 为期不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B.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C.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D.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 B.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C.《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D.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B.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C.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D.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②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③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④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 ⑤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 A.①④②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②④⑤ 7.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 ) ( ) A.比喻——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B.反复——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张晓风《到山中去》) C.排比——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D.拟人——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梁实秋《雅舍小品》)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B.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美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D.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描述了少年杜小康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荡放鸭的成长故事。 9.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12分)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提示:认真阅读注解,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年代及与年代有关的历史背景。)(30分) 一 面 阿 累①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③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④。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 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1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句子。(6分) 答: 11.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6分) 答: 12.“‘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作者在这段话中包含了哪几层意思。(12分) (提示: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考虑,为什么说“结结巴巴”?为什么说“一定是”?又为什么说“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答: 13.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对这三个称呼各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30分)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4.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6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15.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8分) 答: 16.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8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答: 17.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8分) 答: 18.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答: 三、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答案 B A.眺tiào。C.褛lǚ。D.栈zhàn。 2.答案 D A.具→俱。B.祥→详。C.奇→其。 3.答案 C A.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B.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C.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用来形容大雾,不恰当。D.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4.答案 C “是因为……的原因”句式杂糅。 5.答案 A 句中冒号应为逗号。位于引文之前的“说”“道”后用冒号,位于引文之后的“说”“道”后用句号,位于引文中间的“说”“道”后用逗号隔开。 6.答案 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的能力。浏览全文,确定主题是描写黄昏之景,所以④应为总起句,句中提到了“雪峰”,所以紧跟着的就应是①“雪峰的红光……”。既然提到“ 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紧跟着的就应是对牧场的描写:蒙古包、牧群、牧女,所以③紧跟①。当日落后,牧民就开始做晚饭了,所以②在⑤后。 7.答案 A B.没有出现重复的词句,不构成反复。“呼唤”“送”是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只有两个句子,从数量上看不符合排比句的要求。“睡”“醒”等词语把“山河”“风景”“春天”“种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没有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内容。“宜于种麦”夸大了“耳后脖根”的肮脏程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8.答案 C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 9.答案 (示例)【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串联起来,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认真阅读要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解答。题目要求做一个研究专题,而且给出了示例。解答第一问,我们可以根据示例“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这一专题,选择自己的专题。鲁迅作品入选课文的很多,有《社戏》《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其中题材上涵盖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我们可以围绕“鲁迅散文的语言技巧”、鲁迅作品里的“美女蛇”、鲁迅的故乡情结等方面来制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解答第二问,可以根据专题的选择,挑选两个学过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两篇课文要能体现专题的内容,如示例要研究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就不能选《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因为它们是散文。解答第三问,一定要结合研究专题的名称以及所选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切不可脱离课文实际,瞎写一气。 10.答案 “我”与鲁迅见了一次面。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解析 文章主要回忆了在内山书店“我”与鲁迅先生的一次偶遇。“一面”的含义就是“我”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全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写了“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 11.答案 远处,略写鲁迅外貌;近处,详写鲁迅外貌。 解析 文章开篇说“我”望见了“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这是“我”从远处望见的,故只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略写。在鲁迅先生与“我”交谈的过程中,“我”从近处观察鲁迅先生,“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些都属于详写。 12.答案 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表现出来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解析 当先生把书便宜卖给“我”时,“我”惊异地望着他,发现他便是鲁迅先生。这时“我”“结结巴巴”是因为发现卖给“我”书的人竟然是鲁迅先生,所以很激动,不知说什么好。“一定是”表示“我”很肯定他是鲁迅先生,反复强调表示很确定,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我”之所以没有叫出先生的名字,而是“向四周望了一望”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到处都有特务,鲁迅先生是革命先锋,“我”在保护先生。 13.答案 朋友:鲁迅先生诚恳劝告作者买《铁流》,只要一块钱书费,体谅作者的难处,顾及作者的尊严。用“朋友”称呼,体现作者与鲁迅先生就像朋友般亲切。(或当作者强忍住不说出鲁迅先生的名字时,他微笑点头,就像朋友般默契、亲密无间) 父亲:鲁迅先生目光正直而慈祥,让作者感到了父亲的严肃和慈爱,用“父亲”称呼,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 师傅:鲁迅先生翻译革命文学《毁灭》并送书给作者,向作者推荐《铁流》,体现出他对革命青年的关心、教育、引导。因此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师傅。 解析 阅读文章,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寻找称呼变化的原因。当鲁迅知道“我”钱不够的时候,能体谅“我”的难处,顾及“我”的面子;当“我” 发现他是鲁迅先生的时候,他微笑点头,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默契,所以“我”称鲁迅先生为“朋友”。当他询问“我”“你要买这本书”时,“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所以“我”称呼鲁迅先生为“父亲”,这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敬爱。买书的过程中先生为“我”介绍进步书籍,先生的思想不断激励着“我”,让“我”勇敢前行,所以称先生为“师傅”。 14.答案 ①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在文章第①—③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应在文章第⑧—⑩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段,由此可确定第①处应在文章第④⑤段,第②处应在第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 15.答案 (内容要点)无权占为己有;批评儿子儿媳;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分析在第段中王婆婆走出家门时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儿媳帮助时,儿子儿媳训斥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儿媳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 16.答案 (示例1)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她对这笔钱的不舍以及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2)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她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咬牙”“颤抖”,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 (示例3)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对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拿钱的一系列动作。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救助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 17.答案 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写作手法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与表现主题关系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学校修建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所以略写。 18.答案 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答到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的能力。这个句子位于小说结尾,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失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有爱心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捐款占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 19.[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是“原来,我也很 ”。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充题目,这个题目可以补写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可以填写好的方面,也可以填写不好的内容。如“棒”“优秀”“能干”“坚强”“幸福”“脆弱”“苦恼”等。审题时还要注意关键字眼,此题中的“原来”“也”是关键,不能忽视,它告诉作文者,所补内容是原先没发现,现在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才发现的,因此,作文中肯定要写到补填内容的反面,不提到这个方面,作文就离题了。作文时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方面来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本题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 [例文] 原来,我也很优秀 我曾是一个自卑的女孩,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太多的挫折,太多太多的冷漠,太多太多的孤独,这一切,常常令我畏惧。有时,我真想退缩,真想放弃…… 青春,是花季亦是雨季,但为什么正处于多彩的青春期的我,却感受不到一丝丝的艳丽色彩,一丝丝的欢欣愉悦,常常与寂寞相伴,与茫然同行。因为我很渺小,像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整日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就在我孤独地流泪,寂寞地唱歌时,老天终于注意到了我,把你派到我身边,将我从苦海之中拯救出来。 你常冲我微笑。还记得你在班里夸我功底好,我在台上的每一次朗读、每一次背诵,你总说饱含感情、富有韵味。那时的我,羞红了脸颊,但心里却是甜滋滋的。从此,我每天都期待着你的课,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踊跃地回答着你的问题。渐渐地,我成了全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一个。不仅是在你的课上,其他课上我也能自信地举手,这都是你的功劳,你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一场演讲比赛,我很想报名,但不敢挑战那些比我优秀的演讲者,是你,又一次给我鼓励。你说你相信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带着你的信任,我参加了。在台上,我看见你正坐在墙角注视着我,白皙的脸上依然挂着甜甜的微笑,眼睛里满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那时,我在心里想:一定要好好表现,决不辜负你的期望。结果,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 那次演讲的成功,又给我增添了莫大的自信。在这,我要谢谢你,请接受我对你最最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从那以后,我不再自卑,面对困难,我不再茫然失措,因为我看到挫折背后希望之芽正在萌发。是你,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很优秀。 [点评] 本文介绍自己如何在“你”的关注和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走出自卑,发现“优秀”。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章衔接自然,娓娓道来。语言清新质朴而又不失文雅,考生语言功底可见一斑。另外,文中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