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基础过关课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基础过关课教案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考点展示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考点一 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1)时代特征 特征 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表 现 经济 ‎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政治 ‎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②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思想文化 ‎①教育:民间办学兴盛。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 ‎①春秋 ‎②战国 ‎2.措施 ‎(1)经济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评价 ‎(1)积极性 ‎(2)局限性 思维导图 商鞅变法 ‎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概况 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均田 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3.作用 ‎(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睛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政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③封建统治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概况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募役(免役)法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强兵 之法 改变积弱 局面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取士 之法 培养变法 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整顿太学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惟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3.评价 ‎(1)作用 ‎① ‎② ‎(2)教训 思维导图 王安石变法 考点四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政治: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5)主观: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变革压力亲自推动和主持改革。‎ ‎2.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3.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名师点睛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的。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考点五 明治维新 ‎1.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 ‎(4)前提: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权。‎ ‎2.内容 措施 内容 政治 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经济 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文化 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军事 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法制 制定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影响 ‎(1)积极性 ‎(2)消极性 思维导图  明治维新 考点六 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梁发展了维新思想。‎ ‎(5)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2.过程 ‎(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百日维新。‎ ‎3.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名师点睛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其失败的结果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 ‎(2)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 ‎(3)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 ‎(4)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2.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点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点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侧重于富国强兵 相同点 结果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3.俄国1861年改革只能走自上而下道路的原因 ‎(1)从下层群众看: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能力,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认识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形成,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4.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 ‎(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4)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5.近代俄国、日本和中国三次改革的成败及启示 ‎(1)比较 比较项 俄国 日本 中国 背 景 国际环境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步潮流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潮流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 受工业革命影响,一些部门出现机器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封建专制不强,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改革准备 较充分 较充分 不够充分 改革者的实力 有实权的亚历山大二世 西南大名、中下级武士等,实力强大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实权的皇帝 措施的有效性 有效可行 有效可行 一纸空文,无法实施 ‎(2)启示 ‎①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注意把握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等。‎ ‎②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③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④要乐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