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五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能力提升练五含解析

阶段能力提升练 (五)‎ ‎(8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8·镇江一模)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推测 (  )‎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解析】选D。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得知的,故A错误;官方资料和苏联解体之后的研究材料也不一定可信度高,故B、C错误;史实真相如何,应有多方史料相互佐证才更接近真相,故D正确。 ‎ ‎2.(2018·南通一模)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世纪金榜导学号(  )‎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 D.推翻沙皇专制 ‎【解析】选C。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 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因此选C。‎ ‎3.1922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 C.土地国有政策动摇 D.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解析】选B。从时间和“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农村改革的发展,故选B。‎ ‎4.西方某历史学者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处于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斯大林快速工业化时期 ‎【解析】选C。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俄国投资,只有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可以,故选择C。A明显不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B也是错误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私有制存在的。斯大林时期是单一的公有制,不允许私有制存在,故D错误。‎ ‎5.(2018·如皋一模)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工业发展快速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解析】选D。该图反映的是粮食交换的变化,从变化可知,到1962年,粮食作物可交换的数量急剧下降,指苏联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故选D。A、C表述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斯大林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表述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6.下表是苏联1929—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  项目 年份  ‎ 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 口总额中占比(%)‎ 招聘外国 专家(人数)‎ 钢产量 ‎(万吨)‎ ‎1929年 ‎30.1‎ ‎456‎ ‎430‎ ‎1932年 ‎55.7‎ ‎1 919‎ ‎590‎ 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D.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解析】选C。由表格信息可知苏联机器设备进口比重和招聘外国专家的人数增长,带动了钢产量的增长,由此可知,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故选 C。‎ ‎7.(2018·苏北四市模拟)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  )‎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解析】选C。从材料“冲击旧有模式……具有开创性”可以看出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故C正确。‎ ‎8.(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明显不切合苏联的实际,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故C正确;A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源;B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2018·南通一模)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 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 ‎ 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 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可知,以工代赈既起到了救济的作用,同时又照顾了工人的自尊心。故选C。‎ ‎10.(2018·镇江一模)1937年到1939年间,美国所有股票的价值几乎都贬了一半,企业破产率上升了50%,国债翻了一倍,失业率比1931年的16.3%还高出0.9%。据此,下列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 A.评价罗斯福新政应忠于历史本真 B.新政已完全摆脱经济大萧条状态 C.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已宣告失败 D.基于此数据即可以完全否定新政 ‎【解析】选A。评价历史事件要客观全面,不能仅凭几个数字就彻底否定新政,故选A。B、C、D都仅仅从不利的影响来评价新政,而且是彻底否定,所以太片面。‎ ‎11.(2018·扬州模拟)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一观点的目的是 (  )‎ A.加强社会保障 B.推翻现有政府 C.稳定工业生产 D.调整社会矛盾 ‎【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选A。‎ ‎12.(2018·徐州考前模拟)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  )‎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选B。从题干“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等信息可知美国希望复兴西欧来提升自己的领导地位,维护世界霸权。故选B。‎ ‎13.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这一世界格局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单极格局 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 D.一超多强 ‎【解析】选D。“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依靠自身超强的实力建立单极世界,“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有多个力量中心对美国形成制约,‎ 故一超多强的格局更准确,故D正确,A、B、C错误。‎ ‎14.《全球通史》写道:“因此,在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几年中出现欧洲死亡的讣告并不令人奇怪……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其中“欧洲已灭亡”的确切含义是 (  )‎ A.战争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发展 B.欧洲失去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C.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D.经济危机使欧洲一体化受挫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被美苏两国控制,所以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的说法正确,故C正确。‎ ‎15.(2018·南通一模)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出现 ‎ D.使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碎片化”是指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下多种力量的存在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和平与安全,故选C。‎ ‎16.2018年7月24日G7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等西方国家领导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峙”的照片走红网络。与此同时,美国宣布不再延长豁免期限,从6月1日起向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征收进口钢铝关税。——算上之前的中国、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美国挑起的这场贸易战已经波及全球范围。美国的行为说明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主导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产物 C.经济全球化中遭到各国的反对 D.全球化遭遇冲击 ‎【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战波及全球,全球化面临冲击,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故A、B错误;C“各国的反对”说法太绝对,故错误。‎ ‎17.(2018·盐城三模)2018年4月13日,美国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 ‎(  )‎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解析】选D。美国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并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无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排除。‎ ‎18.(2018·南京师大附中模拟)俄国学者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写道:“俄国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美国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 A.美欧日中俄是多极化重要推动力量 B.美国在欧盟的冲击下不再是超级大国 C.经济实力严重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D.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选C。题干通过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来证明俄国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所以论证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故选C。‎ ‎19.下面两幅漫画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与美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①关系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②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 ‎③美国经济“滞胀”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 ‎④马歇尔计划和欧共体成立增强了西欧竞争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漫画一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方国家的“援助”,漫画二说的是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这种变化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①正确;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以西欧对美国从“依附关系”过渡为“伙伴关系”,故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使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美国不得已调整美欧关系,故③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的经济实力增强,‎ 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故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20.(2018·如皋一模)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很有趣的一点是,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其他地方的人说我们在美国化,美国人则说他们在欧洲化。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 A.民族主义成为全球化制约因素 B.世界各国的民族属性日趋消失 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于合理平衡 ‎【解析】选A。从材料“如今谁都以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国人自己”可以看出每一个国家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全球化,体现了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制约因素,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21.(2018·镇江一模)(13分)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 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中的公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的角度回答;第二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回答。第(2)题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主张本国节约……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即可得出不同主张。第(3)题据材料三“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回答。‎ 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2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分)‎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2分)‎ ‎(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任答三点,3分)‎ ‎(4)善于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关注民生;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任答两点,2分)‎ ‎22.(14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光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平均每年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 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 ‎——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 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3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光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据材料二“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回答。第(2)题据材料三中“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观点,明确政府应承担责任。论据充分即可。论证,注意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通畅。‎ 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运动日益兴起。(1分)‎ 做法:紧急救济;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2分)‎ ‎(2)原因: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3)‎ 论点方面 ‎(2分)‎ 论据方面 ‎(5分)‎ 论证方面 ‎(2分)‎ ‎8—9分 明确归纳出“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 论据充分,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社会立法:德国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美国联邦紧急救济等法案(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通畅 财政支持:美国政府支出社会保障项目、德国国家承担部分保险费用(2分)‎ 政策调整: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1分)‎ ‎5—7分 隐含“政府应承担责任”‎ 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层次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 ‎2—4分 中心论点偏颇,如“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 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 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 ‎ ‎0—1分 缺少中心论点,或论点错误,如“政府不应该承担责任”‎ 至少涉及一个要点 要点式列举 ‎23.(2018·南通一模)(1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大调整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动。鉴于严重危机、“冷战”发生和殖民体系瓦解,西方国家普遍进行经济大调整,包括对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力求经济运行的有序化。通过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调整安排,彼此间确立较为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科技政策和众多的科技项目,并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过一系列调整,西方经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1950—1973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4.5%‎ ‎。西方经济格局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局面。‎ ‎——摘编自吴必康《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大调整的主要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调整”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美国的影响来回答;第二问据材料“1950—1973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4.5%。西方经济格局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局面”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答案。第(2)题从三方面回答: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怎么样评价该观点?但应该注意题目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史相关知识”。‎ 答案:(1)变动: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确立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2分)‎ 影响: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分)‎ ‎(2)‎ 论点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大调整获得发展 ‎2分 只提“经济大调整”没有涉及“发展”得1分,错误论点不得分 论据 国家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次科技革命 ‎5分 超过时间范围的史实酌情扣1分。‎ 使用3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5分;使用2个不同层次的论据论证得3分;使用同一层次的论据论证得1分 国际合作: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共体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兴起 论证 普通论证 ‎1分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0分 结合2个以上史实论证的 ‎2分 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