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打印版高考生物实验题专题突破(总结2002-2012年十年全部新课标相关高考真题)
江西高考考试大纲生物实验与探究能力部分 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实 验 要求 4-1 分子与细胞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二、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2 遗传与进化 (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三、考试的能力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4-3 稳态与环境 要求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2.实验与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 课本实验考点知识归纳 表一:提取鉴定类实验 验实名称 鉴定对象 主要试剂 颜色 水浴加热 生物材料 生物组织中糖类的鉴定 淀粉 碘液 蓝色 无 脱色的叶片 还原糖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砖红色 需要 蛋白质的鉴定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无 脂肪的鉴定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无 苏丹Ⅵ 红色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四种色素 提取 丙酮或无水乙醇 无 分离 层析液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DNA粗提取与鉴定 DNA 鉴定 二苯胺试剂 蓝色 需要 提取 0.14mol/L氯化钠溶液 无 鸡血细胞 提纯 95%冷酒精 表二: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观察 方式 观察对象 显微镜 染色剂 玻片标本 生物材料 观察叶绿体 原色 观察 叶绿体 高倍 无 临时装片 苔藓的叶片或菠菜叶的小表皮稍带点叶肉细胞 观察细胞质流动 细胞质,以叶绿体作参照 高倍 无 临时装片 黑藻的叶片 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 紫色大液泡 高倍 无 撕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紫色洋葱的外表皮 观察有丝分裂 染色 观察 染色体 高倍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洋葱根尖 脂肪的鉴定 脂肪 高倍 苏丹Ⅲ或苏丹Ⅳ 切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花生种子 表三:实习、研究性课题 实习、研究性课题 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 计算手段 种群密度的 取样调查 动物(活动范围较大) 标志重捕法 植物(不活动或活动范围较小) 样方法 调查人群中 的遗传病 人类某种遗传病 汇总法 调查环境污染 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程度 汇总法 表四:实验原理归纳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确定 缺乏该元素时,植物表现出相应病症;补充后,缺乏症消失 鉴定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沸水浴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鉴定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鉴定淀粉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鉴定脂肪 苏丹Ⅳ可将脂肪染成红色、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鉴定DNA 二苯胺在加热情况下可将DNA染成蓝色 检测血糖或尿糖 班氏试剂可与葡萄糖在加热情况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色素可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渗透作用 糖渍盐渍食品不易变质 高浓度的糖或盐溶液使细菌等发生渗透作用严重失水而死亡 检测人类的遗传病和传染病 DNA分子杂交(DNA探针或基因探针与被测DNA或基因的单链碱基互补配对)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分裂 用培养的动物细胞鉴定物质的毒性 有毒物质可使培养的动物细胞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单倍体育种 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细胞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多倍体育种 秋水仙素可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使细胞不能分裂,从而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该细胞以后正常分裂发育成多倍体组织或个体 人工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通过杂交培育高产杂种作物 利用杂种优势 合理密植 生态学原理是根据种内斗争的原理确定株距,增加植株周围的CO2浓度,植物生理学原理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中耕松土 增加土壤中O2的含量,①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②增强硝化细菌的活动,使土壤中的NO3-增加;③促进需氧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抑制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减少土壤中N的流失 轮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种植不一样的作物) 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防止土壤肥力枯竭,改变原有食物链,降低害虫的危害程度。 间作套种(即不同作物同年份在同一块土地上间行种植或高矮套种) 通过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控制光照强度,提高植株间CO2浓度等提高光能利用率 一年一耕改为一年两耕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阴雨天适当降低温度并保持昼夜温差 在弱光下降温不会降低光合作用但可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保证有机物的积累 合理施肥的原理: 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K、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合理施肥就是指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成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 细胞分化的原理: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六:几种重要的培养基成分的归纳 1. 无土栽培的完全营养液:含14种必需矿质元素、水 2. 动物细胞培养液:水、无机盐、动物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 1. 植物组织培养基:水、矿质元素、植物激素、有机小分子(维生素、琼脂、蔗糖、某些氨基酸) 2. 微生物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种类、培养目的选择材料(碳源、氮源、水、生长因子、无机盐) 3. 选择培养基(分离微生物) 不加碳源、不加氮源、添加青霉素、添加高浓度食盐等 表五: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实验 材料 优点 备注 鉴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 梨 富含还原糖,颜色近于白色 不用胡萝卜:避免材料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观察细胞质流动 新鲜的黑藻嫩叶 新鲜、含水量多、含叶绿体多、叶片薄、取材方便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鳞片叶 细胞液呈紫色,便于观察 若用无色透明的材料,则需使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鉴定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 富含脂肪,便于切片 获取较纯净的细胞膜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不含细胞核、细胞器等膜结构 验证遗传规律 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有许多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果蝇 种类多、繁殖快、容易饲养;有许多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恩格尔曼的实验 水绵 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螺旋状的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研究植物的呼吸商 种子 不进行光合作用,排除光合作用对结果的影响 测定绿色器官的呼吸速率:黑暗条件下进行 研究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 蝌蚪 胚后发育为变态发育 容易出现实验结果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鸡血细胞液 含有细胞核 有性杂交实验 玉米 雌雄同株异花,便于去雄,利于杂交;培育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数学统计、分析;有许多稳定的、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第二部分 实验设计 (一)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2、平行复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生物学实验时,从实验原理、实验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具有可行性。 4. 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5..简便性原则: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单,实验药品较便宜,实验操作较简便,实验步骤较少,实验时间较短。 6.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至于将谁作为变量则很容易确定,即要验证谁则把谁作为变量,也就是要把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作为变量。 7.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有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设置对照组常有4种方法: (1)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入斐林试剂,以作对照。 (2)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采用等组实验法,甲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激素),乙组为条件对照(饲喂甲状抑制剂);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显然,通过条件对照.实验说服力大大提高。 (3)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照组;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差异。 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4)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植物向光性”实验中,利用若干组燕麦胚芽的不同条件处理的实验组之间的对照,说明了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弯曲的关系。证明玉米根的生长方向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实验中不同方向放置的玉米种子之间则属于相互对照。再如: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或pH)(0度、50度,100度) 为相互对照。在实验中要找出一个最佳效果点,就要采取相互对照进行实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未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 (二)实验设计的方法体系。 1、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 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碘液:鉴定淀粉。 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 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 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吡罗红:对RNA进行染色;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如:(1)速度:光合速度----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呼吸速度----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2)有无O2产生:O2----余烬复燃、无O2---火焰熄灭;(3)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4)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5)种子发芽率;(6)生长发育:生根数、长度(身长变化)、身高、宽度、体重变化、发育速度(耗氧量)、动物活动状态---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等作用;(7)存活率与死亡率;(8)观色法:如①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②测交结果预测,除了全黑,有白有黑外,还有全白,③加碘后,“不变蓝”不等于“无色”或“没有颜色变化”;另外“不变”也不能说成“无现象”,④不能把“褪色”说成“无色”;(9)计录时间:如保鲜时间长短。 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水生植物;(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3)除去容器中二气化碳-----氢氧化钠溶液;(4)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5)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6)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干扰----给植株遮光;(7)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8)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4、初测法。如初始长度、初始刻度、初始温度、初始重量等 5、重复法。如测量上重复,取其平均值,这在统计学上才是更可靠的。例如“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的课题研究: 不同浓度烟草 浸出液 每分钟心跳次数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蒸馏水(对照) 再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要求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6、预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或创造条件,可以检验和保障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例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确定应设计什么样的浓度梯度?如果对要研究的植物有关情况所知不多,可以先设计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 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再如预热处理,研究某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将酶溶液和反应物分别放入2个试管,然后在同一水浴环境中持续一定时间,再将酶溶液和反应物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反应。 7、加法创意,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用注射法研究生长激素的实验,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的实验等。 8、减法创意,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的实验、去雄蕊避免植物自交、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胚芽鞘切尖实验等。 9、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实验等。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 +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10、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方法:测交;该显性个体自交;单倍体培育法。 11、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 出现。 12、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 13、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14、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必需的元素方法。 15、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16、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17、模拟实验法,如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等。 18、合理选用实验材料。 19、简明、准确地组织语言文字。(1)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说,并加以编号。(2)试管(或烧杯)要加以编号,如A、B或甲、乙等等,这样可使叙说简洁一些。(3)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等。 (三)实验设计的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如对光、低倍物镜的使用、高倍物镜的使用、反光镜的使用、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同位素示踪技术: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另外还有根尖培养、幼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必需元素的鉴定等。 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以便在设计实验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 (四)实验设计的题型 1、观察类实验(见第一部分) (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 (2)、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原理:高等植物体的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从而识别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步骤:洋葱根尖的培养→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原理:内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 步骤:装片→观察 说明: (1)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 (2)观察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② 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做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 ③注意制片方法:显微观察实验要用装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有丝分裂)。 ④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 (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说明: (l)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归类(见第一部分内容): (2)鉴别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①实验结论常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来确定。 ②有些可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应增设一组,加入已知的待检测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③注意选择合适的试剂,并注意试剂使用的特殊要求,如加热煮沸等。 3、调查实验题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原理:在一般情况下,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困难的。常常用取样调查法来估计整个种的种群密度。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流程图: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制定调查的计划(A、以组为单位,确定组内人员 B、确定调查病例 C、制定调查记录表 D、明确调查方式 E、讨论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实施调查活动,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初步学会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步骤: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信息资料→加工分析收集的信息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说明: 此类实验常通过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 注意事项:(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 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调查结果往往与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与实际水平的差距,在调查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随机性调查,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4、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或已有实验过程、结果,在提出假设时,通过验证,得出假设是正确的) 实验原理 因探究内容而异 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过程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实验的分组: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如果实验中是一个自变量,则分成2组(有时也分成3组),即自变量改变与否;如果是二个自变量,则分成3组,即1、2组的设立是改变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第3组是两个自变量改变与否;……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是对自变量的处理,对无关变量的应设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免影响自变量对实验的效果。故从实验材料中分析出自变量是实验的关键。 实验现象 未知,可以不描述 已知,应准确描述 实验结果预测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一般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与实验假设一致 (不可与探究性的结果预测相混) 实验结论 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相同:实验原理、所用材料、方法步骤相同。 区别:现象:验证性实验每个装置只出现一种现象,探索性实验分情况说;结论:验证性实验只有一种结论,探索性实验对每种现象分别作以说明,例如必修本上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一般的来说,凡是探究性的实验的预测,往往有三种可能性,而作为鉴定性的实验则只有一种可能性,要么就是结论是成立的,要么就是结论不成立的,切记!切记! 当然,涉及到具体的实验题时,一般不会面面俱到,也就是以上各项实验要求不会在试题中全部出现,即在题中仅出现其中的部分要求,因此解题时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详见如下分类。 (1)验证性生物学实验的几类题型分析 A、解释原理与方法型 B、独立设计实验型 C、评价、纠正型 D、续写步骤型 应对策略:★看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看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看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 ★看实验仪器、药剂的使用的是否合理。药剂的配备、使用及用量的大小。 ★看实验结果的验证是否合理。 (2)探究性生物学实验的几类题型分析 高考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题型大致有5种:分析——结论、设计——预测、问题——假设、评价——修正和模仿——创新。这5种基本题型的命题立意,遵循科学探究思想,重视考查同学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充分贯彻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进程。 近年来主要以分析——结论、设计——预测的题型为主,有的考题每个题目又包含1~2种组题类型,其中以实验设计或分析结论为主干,而问题——假设、评价——修正等其他编制试题的形式则较少。 A、[分析——结论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侧重于考查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与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B、[设计——预测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列出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要求考生选用适当的实验材料,依据科学的实验原则,设计合理实验步骤,验证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对实验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推理出实验的结论,侧重于对考生推理能力的考查。 C、[问题——假设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陈述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合理的假设,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或解释提出的假设,并根据提出的假设作出合理的预测。此类题型重在考查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是近年来实验考查的主力题型,从命题技术上看,这类题型是开放性的好题。 D、[评价——修正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列出一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考生通过对试题给出的实验思路进行分析,评价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考查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同时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评价,对错误的实验设计加以修正,提出恰当合理的实验思路,是一类较为简单的题型。 E、[模仿——创新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先进行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考生从考试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考查考生尝试、模仿已有实验的操作,作进一步创新设计,这类题型增强了实验技能性目标的考查,体现终生学习的理念。基于课文实验的创新为备考的重点。 (五)实验设计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第二步、明确实验原理 第三步、选择实验方法 第四步、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要根据原理来选择) 第五步、设计实验步骤 第六步、记录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一定要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和结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结论=单一性+结果”) 注:关于“假设”“预期”“结果”与“结论”的辨析 (1)假设: “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参考答案,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测交实验中,提出的假说是:“FI(Dd)产生配子时,因等位基因分离,使得 FI产生含基因D和基因d的两种配子,且其数目相等。”再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的假说应为: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2)预期: “预期”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实验正式实施之前,根据假说和原理,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判断,是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果或推论,即“假如假设成立,则应有何种结果”,如“孟德尔分离现象验证实验,假如假说成立则有测交的后代应出现Dd与dd为1:1的结果,即高茎与矮茎数量比应为1:1”,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假若假设成立,则应有处于高浓度(30%)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因不断失水→质壁分离,而处于清水中的已分离细胞因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结果: 结果应为实验实际出现的情况,如“孟德尔分离现象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为“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高茎,34株矮茎,两种性状分离比为1:1”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处于30%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果真发生了质壁分离,而处于清水中的已分离细胞果真发生了复原现象。 (4)结论: 结论的得出须依据实验结果,即若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得出与先前的假说一致的结论或“假说成立”,若实验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则得出的结论应为“假说不成立”。 由此可知,“假设”应对应“结论”,“预期”应对应“结果”,在实验讨论时应注意描述的科学性即“如果出现何种结果,则应有何种结论”,例如用检测呼吸装置的红色液滴检测酵母菌呼吸类型时,应为若液滴向左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若液滴向右移动则推出什么结论,而不能描述为“若为有氧呼吸,则液滴向哪移动”,再如在验证淀粉,碘液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应描述为“若袋内外液体均变蓝(结果或现象),则淀粉、碘液均能通过半透膜。”而不能描述为“若淀粉、碘液均能通过,则袋内外液体均变蓝”。 运用举例:探究土壤中是否具有微生物 第一步 明确目的: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 第二步 明确实验原理:先提出假设有微生物,则微生物(病毒除外)都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很容易引起PH值的变化,可以根据培养时PH值的变化来检测是否含有微生物 第三步 选择实验方法:条件对照 第四步 选择实验材料(略):锥形瓶,牛奶,酒精灯,土壤等 第五步 设计实验步骤: (1)取两个锥形瓶,分别编号为1、2号,并灭菌处理(为对照作基础)。 (2)取等量的鲜牛奶进行灭菌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加入到1、2号锥形瓶中 (等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3)取二份等量的土壤,一份加热灭菌处理后,加入到1号锥形瓶中,另一份不处理加入2号瓶,并分别测定PH值并记录 (对照性原则、单一性原则、等量性原则) (4)在适宜的温度(35摄氏度)培养两天,再测定PH值并记录。(科学性原则) 第六步:记录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第一种情况:1号瓶前后PH值相同、2号瓶前后也相同,则说明土壤中没有微生物 第二种情况:1号瓶前后PH值相同、2号瓶不相同,则说明土壤中含有微生物 (六)实验中常见问题: (1)有关酶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各步骤的顺序,必须先调节相关条件(温度、pH等)才能让反应物与酶相遇,还应 注意空白对照中加入“等量清水”。 (2)生长素设计中,应注意对胚芽鞘的生长状况的描 述,如“向哪方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不弯曲不生长”。无子番茄培育要注意“去雄”、“套袋”、“使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 (3)动物激素调节实验中,有些激素只能用“注射”(如胰岛素),有些可以“饲喂”(如甲状腺激素)。 (4)无土栽培时应注意“培养液中通空气”、“适时适量补充稀释培养液”。 (5)微生物培养中注意“无菌”、“接种到培养基”及氧气、pH、温度的控制,培养基配制注意碳源、氮源、 生长因子、水、无机盐,并在调节pH后灭菌。 (6)遗传学实验 ①复制、转录、翻译时条件的控制; ②DNA粗提取应选用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注意蒸馏水的使用和过滤的目的,鉴定时注意水浴加热的条件控制及现象。 (7)植物杂交实验:如果为两性花(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植物杂交,如:应注意“去雄”、“人工授粉”、“授粉后套袋”;如果为单性花(即有雄无雌或有雌无雄),则无需“去雄”,但要“套 袋”。(8)动物杂交实验:千万不能有“自交”,应为“与相同基因型的异性交配”。 (9)基因工程实验:注意“限制性内切酶”、“运载体”、“DNA连接酶”、“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等科学语言的使用。 (七)介绍几种制剂的作用 w.w.w.k.s.5.u.c.o.m (1)2,4-D生长素类似物: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培育无籽果实。 (2)10-4M的秋水仙素:a.诱发基因突变。b.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多倍体。c. 单倍体育种,培育纯种。高考资源网 (3)0.9%生理盐水(维持红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形态),10%KNO3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5%CaCl2溶液和0.01%亚甲基蓝溶液(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15%盐酸溶液(对根尖解离),丙酮、酒精(溶解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30%蔗糖溶液(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4)紫外线:一定剂量作为能量、保温,高剂量导致细胞基因突变。 (5)酒精: 高考题精选: 1.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C(教材中的实验) 2.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 ② 物镜10× ③目镜16× ④物镜40×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3.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有 A.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C.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纲要求基本实验的现象考查。A选项能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的糖是还原性糖,有果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不是;B选项沸水浴条件下,DNA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D选项常温条件下,DNA(脱氧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 A.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固定不动的 B.叶绿体在细胞是均匀分布的 C.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 【答案】C 【解析】活细胞内细胞质是流动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内,所以叶绿体不是固定不动的,叶绿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受光的影响,是不均匀的,黑藻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所以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C 【解析】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后,才可以用于观察;对酵母菌计数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上镜检;因为在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在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应用50~65℃水浴加热2min,再观察颜色变化。所以C正确。 6.某小组为研究氧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7.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 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 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诱导株为四倍体,不能使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根尖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而非同源染色体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增加重组机会。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的分裂,所以细胞周期是不完整的。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9.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10.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答案】】C 【【解析】】观察质壁分离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的有色叶泡。而要观察RNA和脂肪,就应该选择含有脂肪的并且有蛋白质等合成过程的并且是无色的细胞。 【评析】一个质壁分离的试验和颜色反应试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试验)并且还融入了一个RNA染色试验,从而使得这道题难度提高,质壁分离要选有大叶泡的植物细胞,最好有颜色,取材方便的洋葱就不错,而在脂肪的鉴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花生子叶还可以做RNA的观察试验?其实就是对RNA要进行染色,染色剂当然要选则吡罗红,因此要求试验材料必须是无色的,所以花生子叶既是无色有含有丰富的脂肪,为合适的材料。 11.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C.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 D.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书本实验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选项碘液只能与淀粉反应,不能与蔗糖反应,因此不能用磺液鉴定,A错。溶解度越高,扩散越快,叶绿素b在层析液最下端,因此溶解度最低,B正确。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因在人群中随机取样,C错。鉴定蛋白质,应先加A液,再加B液,D错 12.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1)中结果应是0.3%溶液中质壁分离明显,实验(2)中毛霉应在20℃环境中生长最好,实验(4)中,如果此时2,4-D浓度低于最适浓度,则浓度再低的话促进生根效果则较差了,所以预期最合理的应是实验(3)即C项正确。 1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A.剪取5cm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 B.右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解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 C.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视野中,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一半 【答案】B 思路分析: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2~3mm,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解离,用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染色。在解离时,根尖细胞已被杀死,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不会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视野中,N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M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2倍。 1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10年福建省考试说明》生物知识表中所列出的16个实验。A项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着丝点照常会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形成子染色体。B项解离液是由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其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C项人教版必修二88页《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人教版必修一115页《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D项在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因为间期时间较长;而且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会加倍,因为突变具有低频率性。 15.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方法不包括 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调查方法。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可通过比对正常人和畸形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项正确。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可能该病可能与环境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定其病因,B项正确。血型差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与兔形唇的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无关,C项错误。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判定其遗传方式,D项正确。 16.分析下表,可推测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甲溶液含有淀粉酶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 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答案】D 【解析】双缩脲试剂、碘液、斐林试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淀粉和还原性糖。据表可以推测,甲含有蛋白质,乙含有淀粉,甲和乙混合能够产生还原性糖,证明甲中含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产生还原性糖。 17.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中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18.下列实验操作难呢过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技术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快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起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解析:B项,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一定的,与紫红色区域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没有关系;C项,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D项,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 答案:A 19.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B.碱性染料吡罗红(派洛宁)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C.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D.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应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起到解离作用,从而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且该过程使细胞死亡,因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染色体形态不同,是我们判断细胞所处各时期的依据,在末期细胞内能观察到细胞板,但不能观察出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细胞壁的过程;染色时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而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20.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选项 方法与结果 结论或观点 A 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 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 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投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 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苗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本上一些基本科学史实验的掌握程度。A项考查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发展,必修一课本11页最后一段魏尔肖的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与实验结果“显示新细胞都是由原来细胞分裂产生的”的观点吻合。所以A正确。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通过比较只能说明感光部位在尖端。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投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的实验的结论是水绵只要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苗的实验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一种可以使活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活性物质。 21.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答案:C 【解析】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观察到的细胞大多为间期,这时观察到的是细长丝状的染色质,C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猜便于在分裂期观察,D正确 22.下列关于“探究加本系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 A.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 C.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B 【解析】:A项先用热水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所以不妥;只有在最适PH值时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才会好于普通洗衣粉,不同质地的衣物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答案B。 【考点定位】考查加酶洗衣粉使用条件。 23.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将DNA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后冷却变蓝 C.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的提取 D.用玻棒缓慢搅拌滤液会导致DNA获得量减少 答案:C 解析:DNA溶解度与洗涤剂无关,DNA与二苯胺水浴缸加热变蓝,不需要冷却,用玻璃棒搅拌,使DNA吸附在玻璃棒上,且DNA量不会减少。 24.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糖原是非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甲基绿用于检测DNA,所以D错;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鉴定。 25.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 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 B. 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 C. 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 D. 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考察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实验分析能力。将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是实行植物组织培养,必需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会失败。 26.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实验材料为切入点,涉及生物实验中常用染色剂的作用及颜色反应,重点考察学生对生物学基础实验的识记。 【思路点拨】用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材料,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细胞质应该被染成红色,细胞核应该被染成绿色,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经苏丹Ⅲ染色,看到的应该是脂肪,而不是蛋白质。 27.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想研制出能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当时,他选择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带有荚膜、有毒的S型细菌和没有荚膜、无素的R型细菌.通过实验,格里菲思发现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会使小鼠致死.检查死鼠血样,发现其体内竟然存在S型活菌.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 (2)小鼠体内产生的抗肺炎双球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 (3)有人设想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可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 请为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一想法. 实验课题:_____ 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 ______.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细菌、R型活细菌、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活细菌液,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 实验步骤: ①取年龄相同、发育相当、健康的小鼠若干只,_ ②在甲组体内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细菌液1ml,__ ③___________ 实验预期: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答案:1、(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蛋白质(3)实验原理:动物体受到外界抗原性物质的刺激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将抗原消灭同时形成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分化并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实验课题: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可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 实验步骤:1.随机、均等的分为两组,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2.在乙组体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的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3.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细菌液1ml,观察两组小鼠的存活状况 实验预期:①若甲组小鼠存活,而乙组小鼠死亡,说明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 ②若甲、乙两组小鼠都死亡,说明抗R型细菌的抗体不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不能作为抗S型细菌的疫苗 28.图是一位学生设计的实验,用来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1) 请指出该装置的主要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需对照实验,请描述对照实验的设计。 答案:2、(1)原装置错误有:①应用黑暗处理48 h的植物;②不用绿玻璃,应用无色玻璃瓶;③光照方向应从各个方向照射;④应设计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与改正后的实验装置基本相同,只是没有Ca(OH)2溶液[加与 Ca(OH)2等量的H2O],这样实验组(无CO2)和对照组(有CO2)除有无CO2这一实验条件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完全一样,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片取出,经酒精煮沸脱色后,滴加等量碘液,实验组不变蓝,对照组变蓝,从而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9.青蛙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下面是对青蛙的有关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为了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做了如下实验: 取发育状况相同的雌性幼蛙20只,分成甲、乙两组。把两组幼蛙放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分开培养,每天同一时间饲喂:甲组饲喂用适量雌激素制剂拌匀的饲料,乙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直至幼蛙发育为成蛙,提供成蛙繁殖所需的所有条件(包括雄性成蛙),观察并记录排卵量,分别计算两组排卵量的平均值。 (1)本实验中 是实验组。 (2)本实验有多个变量,其中, 是自变量,“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是 。(3)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① ,说明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②……;③……。 (4)为排除雌蛙体内雌激素对实验的影响,有人建议增设丙组,丙组除了雌性幼蛙被摘除卵巢外,其他的均保持与乙组相同。请你对这种做法作出评价 ,并说明理由: 。 Ⅱ、新华社2010年3月1日电:瑞典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雌激素污染物会使雄性青蛙变性。研究人员认为:造成雄性青蛙变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雌激素污染物使青蛙的性染色体组成由 变成XX;其二,受雌激素污染严重的环境使青蛙的性别表现型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是 由 共同作用的。 答案: Ⅰ、(1)甲组 (2)饲料 无关变量 (3)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大于乙组 (4)这种做法不正确 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场所,也是卵细胞形成的场所。 Ⅱ、XY 基因与环境因素 30.请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曲线和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上图中 图像(填字母)。 (2)能否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 整个分裂过程? ,原因是______ _______ __。 (3)某些金属元素对细胞分裂有较大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提示:细胞分裂程度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表示,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 材料用具:洋葱、1.0 g/L的AlCl3溶液、显微镜、解离液、龙胆紫溶液、蒸馏水、 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两组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培养皿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约38 h~ 48 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 g/L的AlCl3溶液,B中加 。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根尖若干,制成 。 ④观察A、B中各100个细胞,分别计算 。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 结论: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 结论: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结果: 。 结论: 。 答案: (1) A (2)不能 制作玻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3)实验步骤:②等量的蒸馏水 ③临时装片 ④分裂指数 预期结果与结论:③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 结论:三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31.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A.负反馈 B.正反馈 C.激素 D.负反馈和正反馈. (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 。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 (4)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试验后:所得数据如图所示: 实验组编号 A B C D E F X物质的浓度(ng mL-1) 0 2 4 8 15 32 细胞内ATP的浓度(nmol mL-1) 80 50 20 5 1 70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1 3 10 25 70 95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②实验数据表明,细胞内ATP浓度下降, 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 ③若用混有浓度为2ng mL-1的X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会受到 (促进/抑制) 。 答案: (1)B A (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次生)演替 有机物 (3)生产者(植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①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缺一不得分) ②能量 ③抑制 32.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DNA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材料处理:称取新鲜的花菜、辣椒和蒜黄各2份.每份l0g。剪碎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20℃、另一组置于一20℃条件下保存24 h。 DNA粗提取: 第一步:将上述材料分别放人研钵中,各加入l5 mL研磨液,充分研磨。用两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备用。 第二步:先向6只小烧杯中分别注人10mL滤液,再加人20 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 溶液,然后用玻璃棒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使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第三步: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2 mol/L NaCl溶液溶解上述絮状物。 DNA检测: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4 mL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溶液的颜色深浅,结果如下表。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是 。 (2)第二步中”缓缓地”搅拌,这是为了减少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①结论1:与20℃相比,相同实验材料在-20℃条件下保存,DNA的提取量较多。 结论2: 。 ②针对结论I.请提出合理的解释: 。 (4)氯仿密度大于水,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与水和DNA均不相溶,且对DNA影响极小。为了进一步提高DNA纯度,依据氯仿的特性.在DNA粗提取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操作的步骤是: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溶液使DNA析出。 答案: (1) 探究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 (2) DNA断裂 (3) ① 等质量的不同实验材料.在相同的保存温度下,从蒜黄提取的DNA量最多 ② 低温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DNA降解速度慢 (4) 将第三步获得的溶液与等量的氯仿充分混和.静置一段时问,吸取上清液 33.阅读下面有关揭开动物冬眠之谜的材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动物冬眠是对冬季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美国科学家道厄为揭开动物冬眠的秘密做了这样的实验: 实验一:1968年3月,从正处在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取3mL血,注射到两只刚苏醒的黄鼠的腿静脉中,并将其放在7℃的冷房内。几天后,这两只黄鼠又进入了冬眠。同年6月气温25℃,又从这两只再次进入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取血,并立即注射到另3只处于活动期黄鼠的腿静脉中,结果这3只黄鼠也进入了冬眠状态,同年7月气温28℃,从这3只黄鼠身上抽取血,并立即注射到另5只处于活动期黄鼠的腿静脉中,结果这5只黄鼠也同样进入了冬眠状态,此外,他还从冬眠旱獭身上抽血,注射到尚未冬眠黄鼠的腿静脉中,结果黄鼠也同样进入了冬眠状态。 实验二:从活动期黄鼠身上抽取血液,注射到未处于冬眠状态黄鼠的腿静脉中,但这些黄鼠并未进入冬眠状态。 实验三:将21只实验黄鼠分为三组,各装上一只热敏电阻小温度计。三组黄鼠分别注射了旱獭的冬眠血液、黄鼠的冬眠血液、活动期黄鼠的血液。经过几天观察,发现凡注射冬眠动物血液的实验黄鼠体温都下降了(这是冬眠的现象之一),另7只注射活动期血液的黄鼠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随后,又将三组黄鼠全部放入冷房中,发现14只接受冬眠血液的黄鼠全部进入冬眠状态,而另7只注射活动期血液的黄鼠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并未进入冬眠期。 (1)冬眠结束时,黄鼠体重有明显下降。其下降主要是体内 物质减少的缘故。 (2)实验一、二说明了 。从实验一、二、三可知冬眠血液引起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与季节和温度的关系为: 。 (3)为了查明诱发冬眠的物质究竟是存于血细胞中,还是存在于血清里,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材料用具(部分):离心机、冬眠动物的血液、黄鼠若干只。 实验步骤: ①用离心机将冬眠动物的血液 ; ②取黄鼠若干只 ,分别向其腿静脉注射等量的血细胞和血清 ; ③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注射血细胞的一组黄鼠狼进入冬眠状态,注射血清的一组黄鼠仍处于活动状态,说明诱发冬眠的物质存在于血细胞中; 若注射血细胞的一组黄鼠仍处于活动状态,注射血清的一组黄鼠进入冬眠状态,说明 ; 若 ,说明诱发冬眠的物质既存在于血细胞中,也存在于血清里。 答案: (1)储存物质(脂肪)(2分) (2)处于冬眠状态动物身上的血液中,具有一种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该物质能使活动期动物进入冬眠状态(2分)冬眠血液引起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与季节和温度无关。(2分) (3)①分离成血细胞和血清 ;(2分) ②取黄鼠若干只平分为二组并编号,(2分)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黄鼠的活动情况。(2分) 说明诱发冬眠的物质存在于血清里;(2分)若两组黄鼠都进入冬眠状态。(2分) 34.请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若图①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____(1分)(“左”或“右”)移动。若图②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甲转换成乙,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的数目____(1分)。 (2)用根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下列各项中:①培养基;②培养皿;③接种环;④根尖细胞;⑤实验操作者的双手;⑥三角锥形瓶。______(填编号)需要灭菌,__________(填编号)需要消毒。 (3)取甲、乙、丙、丁4 支洁净的试管,按照下表中顺序依次加入有关物质并进行有关处理,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加入物质或相关处理,“-”表示不加物质或不作处理. I.用甲、乙试管做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则乙试管中还应加入__ __,甲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 ___.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 __。 II.用丙、丁试管做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则丁试管内应先后加入___ _(填序号)。 ①碘液1滴 ②斐林试剂2 mL ③1%盐酸2mL ④1%NaOH 2mL ⑤浆糊3 mL ⑥蔗糖溶液3mL ⑦小麦淀粉酶滤液2mL ⑧清水2 mL 预计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 __ ,丁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 (1)左(1分) 减少(1分) (2)①②③⑥ ④⑤ (3)I.2 mL 清水 溶液不变蓝 溶液变蓝 II. ⑥⑦② 产生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沉淀 35.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 (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配制质量分数由低到 ,分别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 ②向上述各支试管中 ,放置一定时间。 ③取兔红细胞稀释液和上述试管中的兔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 NaCl溶液的浓度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原因分析 ① ② 红细胞吸水 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③ ④ ⑤ 皱缩,体积变小 ⑥ 答案: (1)①低到1.5%的NaCl溶液, ②分别放上等量的兔红细胞稀释液, (2)①低于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②体积变大甚至涨破 ③形态未变 ④进出红细胞的水分子数相等 ⑤高于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⑥红细胞失水 36.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 、 。 (2)由图1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 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 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 答案: (1)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2)不能 4 (3)①抑制 ②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4分) 37.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_________。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_______中进行。 (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_________,多余的葡萄糖还可转化成_______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________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1)丙酮酸 线粒体基质 (2)肝糖原(或肝糖元) 脂肪 (3)胰岛A细胞 细胞间信息交流(或细胞间信息传递)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9.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树突或胞体) 40.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 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2)J b K2 (3) 41.右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变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42.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绿叶素含量变化的曲先是____________。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和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 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 答案: (1)A (2)替换 增加 ③ (3)(一)突变植株y2 用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和突变植株y2 (二)能 不能维持“常绿” (三)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30.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 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 ②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 第四步: 。 实验结果: 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 的作用。 答案 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不含淀粉酶 实验原理 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等量淀粉溶液 ,等量斐林试剂 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 A管砖红色,B管蓝色 唾液淀粉酶 (考查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与糖代谢,是教材实验的迁移和运用) 31. 回答下列(1)、(2)小题。 (1)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 实验步骤: 气孔结构示意图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2)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 取A、B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A箱用一定量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B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当发现两箱番茄颜色有差异时,A箱的番茄呈________________色,B箱番茄呈_________________色。从这两箱番茄中取等量的果肉,分别研磨成匀浆,除去匀浆中的色素,过滤。取无色的等量滤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加热后,摇匀观察,发现A试管中呈砖红色,B试管中也呈此颜色,但比A试管中的颜色_______________(深或浅),说明经乙烯利处理后番茄中_________________含量增多了。 根据上述实验可证明乙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1)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菠菜、清水、浓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吸水纸、滴管镊子等 实验步骤:①取菠菜叶,用镊子剥取表皮。(2分) 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表皮放放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分) ③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气孔,移动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到的气孔状。(4分) ④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上浓盐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盖玻片下的液体,反复做几次。(2分) ⑤继续观察气孔的变化,并做记录。(1分)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①在清水中气孔应开启。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变形,气孔开启;(2分) ②在浓盐水中气孔应关闭。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2分)(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迁移和应用) (2)红(1分) 绿(1分) 浅(2分) 还原糖(2分) 促进果实成熟(2分) (实际生活中果实与植物激素、还原糖鉴定的结合) 32.酶是生物的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验证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化剂,两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1)和(2)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这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均未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在(3)中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 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盐酸,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 2、 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I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自来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 3、 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写出设计思路。 答案:取甲、乙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I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只试管各加入等量的稀释的唾液,混合均匀;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蓝色较快褪色。 (能抄则抄,能套则套) 33.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示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A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 B 3 5 6 9 11 13 13 13 13 … C 2 3 5 8 8 8 8 8 8 …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方木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较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技术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案 (18分) (1)A.B.C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34.(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获得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中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请根据酶的特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生产淀粉酶较多的菌株。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②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其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答案(20分) (1)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会恢复活性 (2)①主要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作对照 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 第三步: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且适宜 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②预期试验结果: a 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b 由于诱发突变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评述:理解并能正确提取题干信息是解题关键。以比较“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的大小作为检验实验结果的标准。预期实验结果则是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实验组绝大多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实验组极少数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35.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试剂来检测。 (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①鉴定还原性糖: ②鉴定淀粉: (5)实验现象 (6)结果分析 (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 答案:(2)斐林 碘液 (4)①根切片或压碎于栽玻片上,滴班氏试剂,酒精灯加热,观察颜色 ②根切片或压碎于栽玻片上,滴碘液,观察颜色 (5)(6)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必须与结果分析保持一致。 (7)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时要来回移动,避免加热不均引起爆裂。 评述:本题实验操作是教材中关于花生中脂肪鉴定的操作迁移。结果是开放性的。 36.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 2 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 (少量) + + + CaCO3 (少量) - + + 95%乙醇(10毫升) + - + 蒸馏水(10毫升) - + - 注:+ 表示加;一 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 原因是 。 (2)B处理得到的浴液颜色是 , 原因是 。 (3)C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 原因是 。 答案(1)黄绿色 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 几乎无色 叶绿素不容于水 (3) 深绿色 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 评述:本题是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变式考查。重点是对叶绿素性质的理解及实验中加入CaCO3 的作用。 37.为验证“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一位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中提取 DNA; 第二步:用提取的 DNA 培养无荚膜肺炎双球菌。 预期结果:无荚膜肺炎双球菌转化成有荚膜肺炎双球菌。 实验结论: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 有专家认为,上述实验步骤地设计欠缺严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请回答: (1)上述实验步骤设计得不严谨之处是: (2)为达到实验目的 , 你对上述实验步骤的补充是 答案:(1)①该实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没有设置对照(或没有排除R型菌自己会变成S型菌) ③没有证明DNA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2)①从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中提取蛋白质,用提取的蛋白质培养无荚膜肺炎双球菌。预测结果:无荚膜炎双球菌并没有转化成有荚膜炎双球菌 ②单独培养R型菌,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③让转化成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继续繁殖。预测结果:发现有荚膜的性状代代相传 评:属于“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的类型题 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验证“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的领会,以及遗传物质的特点。 38.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臼质外壳,可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作出实验论证。据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你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 答案:①在分别含有放射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分别获得含有放射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两种细菌。 ②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质中含有35S的两种噬菌体。 评:教材中易忽略的知识。 39.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答案:Ⅱ 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 自变量:蔗糖溶液浓度; 因变量: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评:本题要求写出实验课题并分析其中的变量,为实验原理分析型试题,是新课标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 40.某学生为了证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其中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将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后观察结果。 该装置放在黑暗中的作用是 ,该实验除要 在黑暗中完成外,还应注意 。 在实验中,有同学提出,需要同时进行另二组其他条件相同但不放植物的实验。你认为有没有意义?简述原因。 答案: 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①烧杯口及植物茎周围、两块夹板之间要用凡士林密封,②不能见光,否则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有意义,因为该实验需要设立对照实验,即放有植物的烧杯内的石灰水因吸收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而变浑浊,对照实验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41.光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2、方法步骤: 第一步 : 。 第二步: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加在绿色部位上,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 4-6 小时。 第三步: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自 A 部位、B 部位和 C 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 第四部: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热水浴加热,脱色,漂洗 第五步: 。 3、分析问题: (1)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2)要证明光合作用需叶绿体,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答案: 方法步骤: 第一步:将天竺葵放进暗处48小时 第二步: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加在绿色部位上,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6小时。 第三步: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自A黑纸片遮光的绿色部位、 B 照光的绿色部位和 C 照光的白色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 第四部:把取下的叶圈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热水浴加热,脱色,漂洗 第五步:将三个叶圆片放在白纸板上,用吸管吸取碘液,分别滴在三个叶圆片上,观察结果 分析问题: (1)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需比较 A 和 B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A 。 (2)要证明光合作用需叶绿体,需比较 B 和 C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C 。 42.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单侧光照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呢?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等体积琼脂切块上(分别记作1、2),分别置于黑暗中和单侧光下一段时间。然后,取下琼脂块,分别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过一段时间之后,同时观察并测量胚芽鞘弯曲度(分别用α1和α2表示),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α1=α2。 图1 胚芽鞘弯曲度 实验二:用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纵向插入胚芽鞘,使其分割为向光侧和背光侧两等分,再用与实验一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α3=α1;α4=α2。 图2 请根据以上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 ;结果表明: 。 (2)实验二和实验一比较,探究的问题是: ;结果表明: 。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结合题干中实验的目的,参照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方法,进一步完成实验三的探究: ①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②实验设计:在下面方框中绘出玻璃片的插入位置,并标注实验条件。 答案(12分,每空2分) (1)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下是否被分解了 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 (2)在暗处和在光下用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纵向插入胚芽鞘是否会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不论在暗处还是在光下纵向插入玻璃片不影响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3)①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是否会引起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② 43.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分析预测的结果: 答案.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 (1) 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O2的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 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稀溶液NaHCO3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44.已知,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溶液,0.01%的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实验步骤: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产生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l3的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l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FeCl3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 解析:该题要同时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实验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③观察现象:3 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2)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释放最快的是加酶溶液的试管,其次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再次是加蒸馏水的试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将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由于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因此释放O2最快的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 45.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含量,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1)0~25 min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含量。 (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CO2的能力 。 (3)0~15 min期间植株释放O2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 (4)30~45 min期间两个玻璃罩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Ⅱ.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 46.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决定。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其他情况开白花。请回答: 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基因型是 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基因型为 和 的紫花植株各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基因型为 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紫花植株。 Ⅱ.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茺(%) 析出的蛋白质 15~20 23~30 25~35 38~40 甲蛋白 乙蛋白 丙蛋白 丁蛋白 请据表回答: (1)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 (2)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 (3)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 (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 (4)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 (5)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酸铵的原理是 。 答案 28.(16分) Ⅰ.(9分) (1)CO2 (2)强 (3)减慢 (4)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与基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Ⅱ.(7分) 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 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 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浓度 (合理答案都给分。) 29.(23分) Ⅰ.(10分) 4;AaBb;AaBB;AABb;AABB(每空 分,共 分) Ⅱ.(13分) (1)20% (2)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 (3)不能 乙蛋白和丙蛋白析出所需的硫酸铵浓度范围有重叠 (4)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浓度<38%范围内的任意一个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5)半透明膜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只允许小分子的硫酸铵通过,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47.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进入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 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 _。 答案: ⑴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⑵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解析】(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由题意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故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48.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 步骤②: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 ,说明该基因有 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 序列。 (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 种,分别是 。 答案: (1)DNA中有内含子序列, mRNA中没有其对应序列,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7 (2)内含子 (3)3 A---U T---A C---G 【解析】(1)由题意知, 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而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 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2)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该DNA单链也不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 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内含子序列。 (3)DNA中有四种碱基AGCT, mRNA有四种AGCU, DNA中的A与mRNA中的U, DNA中T与mRNA中A ,DNA中C与mRNA中G,DNA中G与mRNA中C, 所以配对类型有三种. 49.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1) 竞争 捕食 5n 【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50.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掌握情况与灵活应用能力。(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2)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3)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 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5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 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相同。(2)待测浓度若是低浓度A,则稀释至原浓度的80%后,其促进作用会减弱;待测浓度若是高浓度B,则稀释至原浓度的80%后,其促进作用会增强。 答案:(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52.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分析能力。(1)分析图示可知:a、b为竞争关系。(2)依据食物链a→c→d,若d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了则更多的a被捕食。(3)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轻微干扰后,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低。(5)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 答案:(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52.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一.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 (一)制备琼脂块 (二)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三.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一)、(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答案: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一):(4分)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二):(4分)取补充步骤(一)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注:考生只用文字或图示答题均给满分。) 5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 (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7分)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7分)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7分) 55.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 ,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 O2 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⑴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⑵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⑶分析预测的结果: 答案: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3)将这两只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 分析预测的结果: (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C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 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 56.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 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C 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图所示)。 第二步: 实验结果: 答案: 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叶片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和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57.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 (1)以胚芽鞘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预测结果: (2)以扦插枝条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预测结果: Ⅱ.某山地进行植树造林后发现一种昆虫数目大增,对树木造成极大危害,为探究昆虫数目大增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只写出课题的题目)。 答案: (1)用等量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或答顶端),观察其弯曲生长角度(或答直立生长长度)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胚芽鞘的弯曲角度(或答直立生长的长度)大于IAA的处理。 (2)用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扦插枝条的下端,观察其生根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的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多于IAA的处理。 Ⅱ.天敌对昆虫数目影响的研究。(本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58.虽然蟾蜍的排卵按时有季节性的,但也可以通过体内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排卵。为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注:蟾蜍排卵可通过检查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作为观察指标:不考虑注射激素的剂量;注射激素后只要求观察1次) 材料用具:发育成熟体重相同的雌性蟾蜍6只,注射器,饲养笼,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0.65%NaCl溶液(蟾蜍用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①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答案:(1)①将6只雌性蟾蜍随机编号1~6,其中编号1~3的蟾蜍作为对照组,4~6的蟾蜍作为实验组,分别放入饲养笼中。 ②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③实验组每只蟾蜍注射一定量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对照组每只蟾蜍注射等体积0.65%NaCl溶液。 ④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2)促性腺激素促进蟾蜍排卵实验记录表 记录时间: 59.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细胞类型 增殖代数 端粒酶活性 正常体细胞 50-60 无 癌细胞 无限 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 实验步骤: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分: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60.回答Ⅰ、Ⅱ小题: Ⅰ.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Ⅱ.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下题的题目)。 答案: (1)A和C(2分) C(2分) 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4分) E(2分) 酶失活(2分)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2分)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它实验条件保持一致。 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斑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8分) Ⅱ.(3分) 病虫害对西瓜产量影响的研究(3分)(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61.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 和 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 。 (2)预测实验结果: 。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 Ⅱ.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10、Ⅰ、(1)②蒸馏水 赤霉素溶液 ③高度 (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3)有影响。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Ⅱ、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自变量:蔗糖溶液浓度;因变量: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62.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 实验名称 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一) 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 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及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兔静脉滴注1.5%NaCl溶液,乙组滴注0.9%,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滴注量均为200 ml,0.5 h滴定。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h内兔的尿液量. (二) 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平均尿量比较: (2)原因: (三) 讨论 (1) 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为什么? (2) 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为什么? (二)(1)丙组尿量最多,乙组其次,甲组尿量最少(2分)。 (2)甲组血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乙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变,尿量较甲组多;丙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最多(2分)。 (三)(1)不能(1分)。只用1只兔不能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结果不准确(1分)。 (2) 用这组兔作空白对照,不滴注任何液体(1分),可以使甲、乙、丙三组兔的尿量有更好的比较基准。 63.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Ⅱ.(12分)给正常成年实验兔注射甲药物后,使其患了高血压病,注射乙药物可使高血压症状缓解。为了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上述作用,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并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材料与用具:一组正常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适宜浓度的甲药物、适宜浓度的乙药物、注射器等。 (要求:答题时对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对动物的手术过程与药物的具体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① (2)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曲线,并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血压 时间 O 答案: 12、(1)①用血压测定仪对该组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 ②给该组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 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 ③当该组实验兔患高血压病后,给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乙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 (2) 64.回答下列Ⅰ、Ⅱ题 Ⅰ.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湿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0.1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A 加入240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① B 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②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C ③ ④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 (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答案: 13、Ⅰ.(1)①不加入石蜡油 ②加入10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③加入24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65.面对去冬今春我国西南部分地霉菌可以与植物区严重旱情,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摩西球囊菌可以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能提高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增强抗旱性,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是否具有提高紫花苜蓿(牧草)的抗旱能力。 材料用具:紫花苜蓿幼苗,摩西球囊霉菌菌种,栽培土(经灭菌处理的田间土与河沙混合,体积比9:1),大小一致的花盆。 方法步骤: ⑴每个花盆中放置栽培土3㎏,并将花盆平均分成A、B两组 ⑵A组各花盆中 ,B组各花盆中 。 ⑶将等数量的幼苗移栽于各花盆中,置于 条件下培养; ⑷6周后, 处理10d,每天观察、记录并统计 。 结果预期与分析 答案: ⑵接种等量的摩西球囊霉菌菌种 不接种 ⑶适宜且相同 (4)干旱 紫花苜蓿死亡率或存活率或存活天数 结果预测与分析: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提高了抗旱能力A组紫花苜蓿死亡率明显等于或高于B组,这可能是接种摩西球囊霉菌不能提高了抗旱能力。 Ⅱ考查有关实验设计内容,根据题意可知,设置对照实验,遵循等量且适宜原则,放在干旱环境中进行选择指标为紫花苜蓿的存活率。 66.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1 2 3 4 1%NaCl溶液(mL) 1 1% CuSO4溶液(mL) 1 1% 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 ,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 ,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 。 (3)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 ;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 、 、 、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 。 答案: 15、(1)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1分) (2)Cl-和Cu2+(2分) Cu2+(1分) Cl-(1分) (3)对照 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每空1分,共2分) (4)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或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每空1分,共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