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金山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20.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考试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 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长沙》) (2)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人生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 《沁园春》 (3). 青青子衿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峥嵘”“稠”“沁”“衿”“尊”“酹”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依据《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链漪;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并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 申小龙 ①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②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的。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④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⑤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 26 - ⑥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我们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⑦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⑧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⑨当然要做这样一个工作很不容易,因为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已经融合在我们的意识里成为我们视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语言学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现在人说话已经欧化了,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关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理论体系,听任整个体系全盘欧化,我们的语言,我们孩子的语言,也都说得像英语一样,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的语言文字的历史,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 3. 第③段划线句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⑤段空格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 ②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词术语 ③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 ④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 ⑤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 26 - A. ③①②⑤④ B. ②④①③⑤ C. ②①⑤③④ D. ③①④②⑤ 5.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中国话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话语把字作为书写单位而非语法上的基本单位。 B. 中国话语的语法基础不应该建立在西方的范畴之上。 C. 中国话语应该有合乎本土特定文化视角的中文语法。 D. 中国话语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范畴和体系。 6. 第⑦段举《小王子》的译法这一例子有何作用? 7. 第⑨段从______和______两方面阐明了作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看法。 8. 下面是对雪莱《致云雀》片段的两种翻译。试结合本文内容,判断哪种译文更接近“好的汉语”,并说明理由。 (1)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上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一边唱一边飞,一边飞一边唱。 (2)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象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答案】3. 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 4. B 5. A 6. 通过举例,进一步论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具有根本性不同,强调了要用中国本土的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7. (1). 艰巨性 (2). 必要性 8. 译文(2)更接近好的汉语。好的汉语流畅,句短,意在言外,要依赖语境。音乐性强,有意象,富有诗意。 - 26 - 译文(2)语句流畅,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向上”一句简洁明快,两个字勾勒出了云雀的轻快和矫捷;“烈火的轻云”和“蔚蓝的天心”,结构相同,颜色相对,既有音韵美,又有色彩鲜明的画面美;而“翔”、“上”和“唱”还押韵。富有音乐的美感。而译文(1)句子拖沓冗长,缺乏节奏感。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确定代词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分析这个代词是近指还是远指。接下来阅读上下文确定答题范围。本题中,“此”是“这”的意思,又位于③段句首,紧承上文,可知,指代的是第②段的内容。通读第②段,可知整段是总分的结构,主要内容是“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这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此”指代的内容就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言表达“连贯”,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还要掌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当然,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所以学生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练好内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本题中,注意前面提到的“这样的问题”指的是第④段中提出的“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根据前面的“每个学科”的提示,可以判断首先要选择②,排除AD; ②中的“名词术语”和④中的“这些术语”相联系;然后选择①,是针对前面的观点举例证明,然后是③⑤。③⑤的顺序可根据⑤中的“但是”一词排列,排除C;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本题中, A项,“中国话语把字作为书写单位”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说“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可知,按照拼音文字才是这样,而不是说“中国话语”,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A。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首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本题中,题干已经明确了举的是《小王子》的译法这一例子,所以内容已经确定;其次分析这个例子的作用。在议论文文本中,所举事例均有其所要论证的内容,通过阅读第⑦ 段内容,可知论证的是“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具有根本性不同,即要用中国本土的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文段,在此基础上对文段内容进行梳理,最后作答。本题中,仔细阅读第⑨段内容之后,可知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开头……没有必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语法了),根据关键语句“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难”,可知强调,“困难性”“艰巨性”;第二层:(从然而……最后),根据语句“……这对我们民族文化是一个好事情吗?”“怎么可以没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体性,建立自己的理论范畴,而是听任西方的范畴把我们牢牢束缚住”可知,强调的是“必要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最重要的还是依据原文所给的提示信息或者条件,再结合所谈事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 首先要根据原文内容明确“好的汉语”的标准:根据第⑦段可知“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第⑧段可知“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 欧化的语言的特点:根据第⑦段可知:“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子很长”,第⑧段可知“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其次,仔细阅读这首《致云雀》片段的两种翻译,按照标准进行赏析:译文(2)“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和译文(1)“你不歇地一边唱一边飞,一边飞一边唱”相比,句短,依赖语境,富有诗意。 译文(2)中, “向上”一句简洁明快,两个字勾勒出了云雀的轻快和矫捷;“烈火的轻云”和“蔚蓝的天心”,结构相同,颜色相对,既有音韵美,又有色彩鲜明的画面美;而“翔”、“上”和“唱”还押韵,富有音乐的美感。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 - 26 -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笞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 26 -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 26 -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9.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10.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禹”的。 11. 《理水》在今天仍有“针对性”,请评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12.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9. D 10.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11. ①《理 - 26 - 水》高度地赞扬了古代人民英雄禹的实干品质和他跟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考察灾情的大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的勾画,②深刻地批判了趋炎附势空论的学者,昏庸的官员的腐朽本质,从而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③具有着深广的批判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历史意义。④同时对当下的腐败不作为官员有警示意义,并启发我们要做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要成为新中国伟大复兴路上的脊梁。 12.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地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本题中, 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属于肖像描写,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原文中“禹微微一笑:‘……我要说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属于语言描写,体现他了解民情,为民请命的坚定决心。 - 26 - ③“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等属于外貌描写,体现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 ④大禹作为官员,深入民间,公而忘私,面对施压意志坚定,不改初心,又与其他官员的吃喝享乐、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凸显禹的“中国的脊梁”形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再结合重要的语段概括文章的主旨。然后再联系当下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阅读这篇小说,可以知道《理水》主要内容是:鲁迅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写出了他们吃喝享乐、无所作为昏庸腐朽的丑恶嘴脸。 根据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开始实际上写的就是黄河决堤发洪水,国民党却不顾这些灾情,反而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无视百姓安危,导致当时受灾人数众多,鲁迅亲眼目睹这一切,心中愤慨,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用以讽刺国民党的丑陋一面,并且表达出了对于受灾人民的同情,并希望能够唤起人民群众的自信力,鼓舞起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勇气。 结合现实,党和国家正在抓腐败,清吏政,大禹的形象就是一个最好的实干家和 为民请命的好官员,而对现今这些腐败、不作为的党政干部有不小的警示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像大禹一样的人民公仆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实干家的涌现,才能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 - 26 - 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 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点睛】鉴赏小说文本五角度 1、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情节是否精巧致。情节是小说中事件发展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到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所以在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情节的设置与发展,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时的突破口。 2、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感情,同时要注意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3、分析环境描写 在小说中,环境是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事件发生背景的要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要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领悟小说主题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现在也有将名著的典型片段节选放入考题中),但是这些小说往往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常常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5、鉴赏语言技巧 - 26 - 鉴赏语言包括鉴赏主人公语言和作者语言,还有作品中的修辞和句式等方面的特点。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3.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 14. 词的上阕两处化用了前人的诗文,请你写出其中一句的出处、原句或作者。 15. 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情感和写作特色上异同点。 【答案】13. 词牌名 14.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无题》) 15. 情感上:同:都抒发了愁情。异:李煜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贺铸词表达了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惆怅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作特色上:同:设问,(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异:李煜词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贺铸词用了博喻,写出了闲愁的广、深远和持久,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词)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与词相关的一些内容,如:词牌、词的分类,词产生发展的历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题干已经明确“这首词”,所以“青玉案”是词牌名。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 - 26 - “凌波微步”此言出于曹子建《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此言出于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词句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分析情感和表达技巧。本题中,要比较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情感和写作特色上异同点。 首先,明确内容。“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句的意思是:要问此时的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又如同满天飞舞的柳絮,也像是江南的梅雨,无有止期,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体。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与感慨。 其次,分析情感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来抒发愁情的。不同点是:本首词,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而李煜的词,结合整首诗,可以看出这两句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与感慨。 写作特色,即表达技巧上: 相同的是都采用了设问的形式,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具体分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写出了闲愁的广、深远和持久,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李煜的词,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与感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26 -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①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③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⑤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 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16. 请从以下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释义。 A.类别 B.连接 C.委托、交付 D.劝请 E.隶属、归属 (1)五岁能属对。( ) - 26 - (2)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 (3)举酒属客。(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 1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庚午举于乡 B. 谪粤之徐闻尉 C. 句读之不知 D. 不拘于时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 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 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20.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答案】16. (1)B(2)C(3)D(4)A(5)E 17. C 18. D 19. 但汤显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20. 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根据平时积累、熟记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另外,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本题中, (1)“五岁能属对” 中“属对”意思是“诗文对仗”,所以“属”释义为:连接,故选B; (2)“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的意思是“张居正派他的党羽用中举来引诱他,但是先生不答应”,所以“属”释义为:委托、交付,故选C; (3)“举酒属客”的意思是“拿起杯子劝客人饮酒”,所以,“属”释义为“劝人饮酒”,故选D; - 26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意思是“有良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柱子之类”,所以“属”释义为“类”,故选A;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意思是“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所以“属”释义为“隶属、归属”,故选E。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其次,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本题中, C项,“句读之不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整句的意思是:不通晓句读。 A项,“庚午举于乡”中“举”意思是“被举荐”,整句的意思是:庚午年在乡间被举荐,所以是被动句。 B项,“谪粤之徐闻尉”,“谪”意思是“被贬官”,整句的意思是: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所以是被动句。 D项,“不拘于时”,“于”意为“介词,被”,整句的意思是:不被时俗所限制,所以是被动句。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 D项,“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本句中,需要注意:“不自言”:宾语前置,不言自;“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忻慕”,高兴而仰慕。 - 26 -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要从读书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关于读书,根据第三段“掷书万卷,做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他读书沉迷专注;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博而又有专攻。写作方面,根据第四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实驾元人之上”可知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从小聪慧过人,卓尔不群。体格挺拔,眉清目秀。见到他的人称赞说:“汤家有这样的孩子。”五岁能写文对诗。考验他时就会作答,再考验他还会作答。考验多次没有为难的神情。13岁时参加督学公试,补为弟子员。每次考试一定会在同类中称雄。庚午年在乡间被举荐,年龄也就二十岁。见的人又再次啧啧称赞:“这是汗血宝马一样的人,可以达到日行千里的才能,不是只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小步走的人。” 丁丑年参加会试,张居正派他的党羽用中举来引诱他,但是先生不答应。说:“我不敢像女子一样失去贞洁。”先生虽然是一个老孝廉,但是更加的名声鹊起,天下的人更把拜望他当做幸运。等到癸未年间考中进士,张居正已经去世了,那些依附的人都离开了。先生于是叹息:“假设我因为依附被任用,不也会因为依附而失败吗?”当时辅佐蒲州、苏州两个人,他们的孩子都考中进士,是同师受业之友。于是他们想要邀请他入幕,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但是先生全都不答应,也像当时拒绝张居正时的原因一样。 - 26 - 因为喜欢留在山川,请求做南太常博士。到任后就关上门足不出户,没有一点做官的想法。打开书,像书虫一样沉浸其中,每天到了深夜读书声也不停。家人笑话他说:“老博士看书干什么?”他说:“我读我的书,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凭借博士调任南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情,但是先生对待职责非常谨慎。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阻塞言路,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待了很久,又调转为遂昌令。又因为矿产的税务有很多错误,与计吏一同上京之时,便向吏部尚书请求辞官回家。虽然主爵、典选、御史大夫都挽留他,但先生却义无反顾,辞官隐居而去不可挽回。 在家中,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的仪仗往往停满了巷子,但是他不邀请迎接。就算是有当时的大事,不是引起公愤的事情不会谈论。别人劝他请托说情拉关系。他说:“我不能拿着我的脸面和口舌去博取金钱,做不知道后人怎么评论的事情。”指着床上的书说:“有这些就不贫困。”先生没有不读的书,尤其擅长研究《文选》,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对于诗文没有不模仿写作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青莲少陵这些人的文风。先生又把剩余的部分写成传奇,像《紫箫》、《还魂》这些剧本,水平确实是超出所有人。每写完一个曲子,让小史歌唱,自己为他应和,歌声响震天际。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神仙。 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的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但是先生不说自己贫困,别人也不知道他贫困。先生难道不是坚信自己的本心吗?我即使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也是高兴钦慕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斯论 (清)姚鼐 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 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 26 - ,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⑤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21. 姚鼐是清代散文家,因其室名而被世人称为______先生。本册教材中选了他的作品《______》。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哉 B. 矣 C. 乎 D. 耳 23.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且 夫 小 人 虽 明 知 世 之 将 乱 而 终 不 以 易 目 前 之 富 贵 而 以 富 贵 之 谋 贻 天 下 之 乱 24. 本文观点明确,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21. (1). 惜抱 (2). 登泰山记 22. B 23.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始天下之乱 24. 本文揭露了阿附邀宠的政坛风气,批评了“趋时”之弊。开篇以批驳了苏轼的“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的观点,接着回顾和考辩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以秦的发展史实指出“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李斯沿袭并推进了这种治国方略,促成了秦的覆亡,再用假设论证,即使李斯不支持,秦始皇也同样会“为之而不厌”。进而得出李斯的责任与过错不在于行荀卿之学,而在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自身的富贵,其弊在“趋时”的结论。第四段承势而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危的巨大危害,通过君子之仕和小人之仕的对比论证,阐明不能坚持正义,明知君王所好为非,反而去支持和怂恿他的“趋时”行为,祸国殃民,祸己甚而及于后人。举李斯秦未亡而先被五刑而夷三族进行例证,归结到迎合君王,“趋时”可畏上。立论新颖,融论史、论政与论时为一体,文简意赅、气势雄厚,逐层深入,说理透彻,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本册教材中选了他的作品《登泰山记》。 - 26 -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理解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本题中, 这里语境是“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大意是说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里应用句末表陈述语气的虚词。 “哉”句末语气词,一般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或是反问语气,排除A; “乎”用在句末一般是疑问语气,排除C; “耳”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这里并未有“而已”、 “罢了”这样的语气,排除D; “矣”一般可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了”;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选择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中, 首先,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 可知,文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所以应从“而”的前面断句; “以富贵之谋” 又与前面“目前之富贵”构成相同句式,所以从“谋”字处断开。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读文章;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文中重点的语句以及结构,概括文段大意或者整合文章内容;最后,进行深入的分析。 本篇文章一共五个段落。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先破后立:“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观点明确。 - 26 - 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紧接上段,展开议论,回顾和考辩亲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伴随着秦国的强大,秦的统治都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而商鞅在秦中叶即已教孝公焚毁《诗》、《书》。”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李斯沿袭并推进了这冲治国方略,促成了秦的覆亡,但即使他不支持,秦始皇也同样会”为之而不厌”。这是因为“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后世已“习以为善”。李斯的责任与过错不在于行荀卿之学,恰恰相反,他为“中侈君而张吾之宠”,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自身的富贵,“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继续推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政治措施,促成了秦的覆亡。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这一看法,入情入理,为中心论点的确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 第四段为第三部分,承势而下,进而剖析“趋时”者的心态及对国家安危的巨大危害。作者指出,仕宦有君子之仕和小人之仕。小人所学理论不正确无疑会危及国家社稷。但即使“学识甚当”,却不能坚持正义,明知君王所好为非,反而去支持和怂恿他。自己则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天下人会认为自己是无可奈何的。甚至明知会倾覆社稷,却冀望自己可以免于灾难。”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然而这不过是一种幻梦,祸天下者必祸己,甚而及于后人,秦未亡而李斯则先被五刑而夷三族就是明证。 最后,归结到“趋时”上,以复叠“尤可畏哉”收篇,语凝重而意沉痛。。全文虽然明显地借鉴了《史记·李斯列传》的一些观点,但立论新颖,逐层深入,说理透彻,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从考试走向看,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 26 -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 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写作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26 - 【答案】奶奶,您听我说 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成是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一大堆的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呦,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不管是您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别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瓣”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了这让我们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是“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确实不高兴了,哪个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 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说实话 - 26 - ,一开始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到那些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花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扎出直直的线…… 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莫名地觉得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别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还行!” 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上,从材料中提出主干对考生来说并不困难,从材料中可以筛选出对长辈的认识过程:自以为了解——重读——人生的事理,传统的积淀,时代的印记,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成长与成熟,读出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的思维流程。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题目中的相应信息。从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话题,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入手,立意为“重读长辈这部书”。行文时,一定要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写作方法上:一、抓关键“重读”,把握表意重心。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长辈”。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五、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