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十八章第37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十八章第37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第37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考纲 考点 考法 ‎1.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 ‎4.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1.我国的地形。(重点)‎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重难点)‎ ‎3.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重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我国某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学生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 中国的地形 ‎ 我国主要地形区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1.四大高原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A)‎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B)‎ 海拔一般在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C)‎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D)‎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E)‎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G)‎ 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H)‎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黄土高原主要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风力堆积作用。‎ ‎2.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地表形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提示:流水侵蚀作用。‎ ‎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 ‎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高考广东卷)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C,不选A。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B、D。第2题,三江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B。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A,不选D。‎ 答案:1.C 2.A ‎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_℃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明显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影响,降水少 使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产生的雨季决定: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1.我国气温年较差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①气温年较差北方大,南方小;②气温年较差内陆大,沿海小。‎ ‎2.为什么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提示:夏季风不稳定。‎ ‎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1)“三停”‎ ‎①“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②“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 ‎③“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进入雨季。‎ ‎(2)“两跳”‎ ‎①“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 ‎②“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3)“一退”‎ ‎“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2016·高考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3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解析:第1题,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风沙满地跑”说明风力很大,“房子像碉堡”说明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所以低矮、窗小。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民居的屋顶缓。故选D。第3题,从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故选A。‎ 答案:1.B 2.D 3.A ‎ 中国的河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流经亚热带、热带,冬温在0 ℃以上)‎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 下游河口附近“咸潮”‎ 地上河”、凌汛 ‎;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中国重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凌汛现象 ‎(1)概念: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2)出现地段:宁夏到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上游河段,下游的山东境内河段。‎ ‎(3)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末春初有结冰现象出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道弯曲回环。‎ ‎(4)成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间晚于上游,这就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5)治理措施:可以通过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等来防御凌汛带来的危害。‎ ‎ 中国重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2017·衡阳模拟)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明显的夏汛 B.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 C.有凌汛现象 D.水能丰富 ‎2.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 ‎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 ‎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④附近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形成“地上河”的河段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落差小,故水能资源不丰富。第2题,该处农业生产主要引黄河水灌溉,则水由黄河流向农田,故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泥沙不可能在河床沉积。‎ 答案:1.D 2.A ‎ 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两种主要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及盆地;林地多分布在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②耕地退化面积增多;③生态退耕。‎ ‎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 ‎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 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对策 ‎“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依法管理;保护性使用 贯彻《矿产资源法》;合理使用;综合利用 适度捕捞;防治污染 ‎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高考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第1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GDP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B、D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判断C项说法正确。第2题,青海地处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A项错误;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答案:1.C 2.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