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渤大附中、育明高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晋国史官为公族,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史官一职。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 晋国公族史官,但异姓史官不能像公族史官那样参政、执政。材料中晋国史官的变化 A. 破坏了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 B. 源于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 C. 与人才选拔制度调整有关 D. 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的史官由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到春秋时期的晋献公时,异姓史 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人才选拔的官僚政治 开始出现所导致的,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官吏选拔未体现对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的破坏, 故 A 项排除;民本思想同材料无关,故 B 项排除;井田制瓦解主要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导致的,同材料无关,故 D 项排除。故选 C。 2.《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 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 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 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 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论语》中关于伯牛生病, 孔子隔窗慰问的记载能够证明当时可能出现了传染疾病,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 资料,故选 C;该记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建立了疫病隔离制度,排除 A;孔子慰问伯牛并没有 反映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排除 B;“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 D。故选 C。 3.行移勘合是明代传输公文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央官署发到各地方部门的文移(文移指旧时 官署签发的通知事项的文件),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 相对合,“相同则行之”。明代推行的行移勘合制度 A. 造成了地方官员权力的交叉 B.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监察制度 - 2 - C. 利于保证中央公文传递的权威性 D. 旨在分散中央机构的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同则行之”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项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簿册 对合,然后传递执行,没有交叉,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提到的文件传输,地方必须与中央一 致,属于行政权,不是监察,B 项不符合题意;加强了中央的行政权力,D 项不符合题意。故 选 C。 4.王夫之按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举例论证“气”的永恒不灭性,认为这种永恒无限的“气” 乃是一种实体,并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力图对物质 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进行更高的哲学抽象。此认识论 A. 开始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 B.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C. 批判了理学唯心主义观点 D. 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夫之认为“气”永恒不灭性,是实体,力图对物质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进行更高的 哲学抽象,说明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D 正确;A 错在“开始”,排除;王夫之的 理论并未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排除 B;王夫之的理论并未批判理学唯心主义,排除 C。 5.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在 1781—1790 年间和 1800—1810 年间分别达 1640 万两 32600 万两, 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后来向相反一端倾斜:1831—1833 年间将近有 1000 万银两从中国 流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工业革命不断深入 B.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 D. 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为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了大量的 鸦片,由此中英两国的贸易形势才会发生逆转,故选 C;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单 靠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是难以扭转贸易局势的,故 A 项不是主因,排除;在鸦片战争 前,中国实行的一直是闭关锁管政策,因此 B 项无法解释贸易形势的突然逆转,排除;中国 经济结构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变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6.1865 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 - 3 - 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 土著人口比例达 3:1。这反映了当时 A. 杜会秩序逐步恢复 B. 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 土地制度发生变革 D. 边疆开发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十 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 3:1”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后期清政府鼓励移 民占领无主荒地,受其影响,安徽等地区的移民和土著人比例达到 3:1,客观上反映了移民 安居乐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杜会秩序逐步恢复,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 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有强调人地矛盾 缓解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变革的问题,故 C 选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清政府鼓励移民占领无主田地的政策使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现象,没 有涉及边疆开发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 7.下图为 1958 年 1 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B. 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 C. 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D.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 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 C 项。漫画中美国并未裁军,不能说明美苏共同推 动世界和平,排除 A 项;漫画反映的是美苏裁军,并未反映出美苏结成军事联盟,且该说法 - 4 - 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 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 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 C;1980 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 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 A;1990 年我 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 B; 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D。 9.公元前 4 世纪,法律和法令都是雅典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陪审员必须宣誓根据法律和公 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判决案件。如果有人提起违法法令的诉讼,公民大会的法 令就会受到陪审法庭的审查。这说明雅典当时 A. 最高权力机关出现变迁 B. 民主制度达到极盛 C. 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发端 D. 司法独立法律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料的主旨是强调公民大会无法通过一些违法法令,及不能干预陪审法庭的工作, 即强调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故 D 项正确;雅典陪审法庭可以对公民大会通过的违法法令进 - 5 - 行审查,说明它掌握了雅典的部分立法审查权,这是对公民大会的权力制约,但公民大会对 陪审法庭却没有相应的制约能力,两个机构之间未形成制衡,而分权制衡制度是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的产物;同时雅典民主制度的这一演变并未改变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 AC 项错误;“达到极盛”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B。故选 D。 10.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猛 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 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 A. 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 B. 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 “提倡保持基督纯洁”、“主张回归贫穷教会”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反对教会势力,体现了当时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故 B 项正确。依据题干时间“十三世纪前 后”可知,当时天主教会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 A;依据题干时间“十三世纪前后”,结合 所学可知,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排除 C;新教理论初步形成是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 革时期,排除 D。 11.德意志帝国时期,美化传统农村家乡生活,表达“乡愁及对家乡和传统的渴望”的乡土文 学出现了繁荣迹象。各地还争相编提出版乡土教程并明确将其列人中小学教学计划。这些现 象反映了 A. 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B.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C. 建立民族统一国家的愿望 D. 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留恋,是因 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 B 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 意志的进一步传播是在 19 世纪上半期,排除 A 项;当时德国已经实现统一,排除 C 项;此时 德国已经走向工业化,排除 D 项。 12.1972 年美国出台了《联邦竞选法案》,规定:政治捐款必须公开捐款人姓名和数额,而且 捐款数额限定为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不能超过 1000 美元(2002 年调整为 2000 美元, - 6 - 2008 年调整为 2300 美元);公司、工会等组织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 5000 美元。从 该法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看出 A. 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虚伪性 B. 美国的法律制度形成体系化 C. 美国的民主完全是金钱民主 D. 美国的民主制度日趋公平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出台法案限定政治捐款的额度,避免出现资本购买“民主”、 操纵国家的情况,这体现了美国民主制度日趋公平性,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美国民 主政治的虚伪性与材料表现该法案限制政治捐款规模的主旨无关;B 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了 美国竞选的一个法律规定,无法得出美国的法律制度形成体系化;C 选项与材料表现该法案限 定政治捐款规模的主旨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第 II 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唐诗有曰:“虞衡斤斧罗千 山,工命采斫代与椽。”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合。《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在唐代,山林川泽、苑囿、打猎、 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被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 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定变迁基本同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 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第二个阶段,从战国到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秦汉 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有制时期。秦汉时 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 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 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具有极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第 - 7 - 三阶段,从北宋至清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 并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三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 年 经济增长加速,迎来高速增长期,当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 题开始显现,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且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 发展、轻环境保护,抓经济手硬、抓环境手软,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 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 年 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长达 20 年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 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钢铁、水泥等项目纷纷上马,导致 一系列环境问题,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多发。 2012 年以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得到前所 未有的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 防治攻坚战等环保工作有效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四十年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针对环境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 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 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趋势:国家 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 原因:土地私有创确立后,政府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失去直接联系;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土地 兼并,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的职能逐渐转化和丧失;环境人为破坏 尚未对政府构成重大威胁;政府环保意识不足。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的约束向经济发展 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 - 8 - 度;等。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得出设置专门 机构;根据“《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 罚标准”得出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根据“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 区或禁猎区”得出设立特殊保护区。趋势:根据“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 门负责”“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得出国家环境保护的职责逐渐弱化。 原因:根据“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得出 土地私有创确立后,政府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失去直接联系;根据“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 并”得出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土地兼并,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根据“隋唐时期具有极强的环 境保护职能色彩的‘虞部’在元代时被取消”得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的职能逐渐转化和 丧失;根据材料,还可从环境人为破坏尚未对政府构成重大威胁、政府环保意识不足等角度 分析总结。 (2)特征:根据“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掀起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环保得到重 视和加强”得出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根据“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 护”“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得出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的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 保责任转变。 因素:可从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等角度分 析总结。 14.代长度,指的是孕育下一代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一般 18-24 年为一个新的世代;代际一般 指的是代际关系或代际效应,代际形成的背后是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演变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代际名称 出生年代 代际特征 心理 行为 “文革”一代 (50 后) 1950—1959 思想保守传统,尊崇 传统文化。 吃苦耐劳,怀旧,对价格 敏感度高,购买力低下。 “改革开放” 1960—1969 劳动思想根深蒂固, 低调、务实、社会责任感 - 9 - 一代(60 后) 寄厚望予下一代。 极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 不高。 “转型”一代 (70 后) 1970—1979 注重理想,渴望成功。 经历贫穷,务实、创造, 消费注重性价比。 “计划生育” 一代(80 后) 1980—1989 崇尚个性,有责任心, 积极向上。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做事执着,追求自由平等, 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新新人类” 一代(90 后) 1990—1999 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早熟,个性张扬。 兴趣广泛,络,对价格敏 感度低,易接受新事物。 ——摘编自孟莹《有关“代”划分问题的相关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选取两代进行解读。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同代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会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 征。 50 后经历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大革命”时期,拥护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埋头苦干,生活朴素。 60 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机会在恢复高考后接受髙等教育,首先把握住了改革开 放的大好时机,比较务实、社会责任感较强。 70 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长 起来,注重理想,善于创造。 80 后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历较高,受中国经济腾 飞和生活巨变的影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平等。 90 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与众不 同。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建国后中国代际划分的研究, 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国家调动不同代际的人参 - 10 - 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如观点也可以表述为:不 同代的人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等。)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不同时代的代际特征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的代际 特征,可提出论题:代际特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阐释:根据所学,从 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即可。最后总结升华,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15.材料 1935 年,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在争取青年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 变。1936 年 1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 去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办法是: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 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大批吸收团员入党;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 开展青年工作。按照指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县级以上团组织积极筹建青年救国联合会。半 年后,各级青救会组织建立。1937 年以后,青年部和西北青救会担负起领导全国青年运动的 责任。为了培养团的青年干部,1948 年 9 月中央团校成立,课程涉及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 列宁主义基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次年 1 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 义青年团的决议》,明确规定了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建团方针和步骤。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 物,《中国青年》除刊发原有的政治性、指导性文章外,还力求知识化,受到青年们的广泛欢 迎。 ——摘编自李静《共青团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5 年至 1949 年青年团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当时组织青年工作的意义和启示。 【答案】(1)背景:1935 年,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共 产国际要求各国改造青年团;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解放战争时期,培养团的青年 干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特点: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调整青年团的主要工作;坚持中共的领导:采取受青年欢迎的活动 方式:注重思想引领和政治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意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展;激发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投身时代 发展:锻炼了青年干部;壮大了中国革命カ量。 - 11 - 启示:要注重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要根据时代要求调整青年工作策略;要创新青年工作 的内容和形式。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1935 年,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在争取 青年方面有一个根本的转变”、“1936 年 1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使团变为广大 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去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培养 团的青年干部,1948 年 9 月中央团校成立”得出:共产国际要求各国改造青年团、民族危机 加深、培养团的青年干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 1935 年,国际形势急剧变化,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准备发动侵略战争的角度补充。 “特点”,依据材料信息“1936 年 1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采用青年的、民主的、 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课程涉及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列宁主义基础、中国革 命的基本问题等……还力求知识化,受到青年们的广泛欢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根 据形势发展需要调整青年团的主要工作、坚持中共的领导、采取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式、注 重思想引领和政治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县级以上团组织积极筹建青年救国联合会。 半年后,各级青救会组织建立。1937 年以后,青年部和西北青牧会担负起领导全国青年运动 的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激发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投身时代发展、锻炼了 青年干部、壮大了中国革命力量等;结合所学知识从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展的角度 补充。 “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要注重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要根据时代要求调整青年工作策 略、要创新青年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等角度说明。 16.材料 一战爆发前,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独霸和排他性的,而美国则坚持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不承认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一战爆发后,日本趁列强忙 于欧战的机会,攫取了德国的在华权益,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对日本疯狂的在 华扩张行为早已不能容忍。一战结束后,美国势力重返东亚。1922 年,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 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合进攻面前,日本开始实行与列强保持一致的所谓“协调外交”。30 年 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日美经济关系赖以生存的国际环境。此时的日本将魔爪伸向中国, 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步步升级,不可调和的日美矛盾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后,美国 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把日本牢牢地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 12 - ——摘编自武寅《两次世界大战与日美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日美关系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演变:-战前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矛盾尖锐;一战后美国联合欧洲列强共同遏制日本 对华扩张;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美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日 本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2)影响:一战前后的美日矛盾加剧了列强对华争夺和军阀割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 面;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日矛盾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后美的同盟的建立对新中国形成 了包围、封锁。 【解析】 【详解】(1)根据“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独霸和排他性的,而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的原则,不承认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得出战前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矛盾 尖锐;根据“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合进攻面前,日本开始实行与列强保持一致的所谓‘协 调外交’”得出一战后美国联合欧洲列强共同遏制日本对华扩张;根据“随着日本军事行动 的步步升级,不可调和的日美矛盾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得出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美矛盾激 化,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根据“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把日本牢牢地拴在了自己 的战车上”得出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日本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2)综合材料内容各所学可知,一战前后的美日矛盾加剧了列强的对话争夺和军阀割据,同 时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前后,美日矛盾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后美日同 盟则对中国形成了包围和封锁。 17.材料 梁思礼出生在一个“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家庭。他说自己从父亲梁启 超邢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1941 年,梁思礼怀着“工业敕国”的理想赴美求学, 希望“学一门工业技术”,“为中国的建设出力"。1949 年,他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后, 拒绝了著名无线电公司的邀请,毅然回国。50 年代末,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 第五研究院成立,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 梁思礼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圆航天事业。 80 年代初,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倡导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发展起到很 大作用。退居二线后,粱思礼站上讲台,面向全国高校开设《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 课程,讲授《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了下一代中国人。 ——摘编自刘博智《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 13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思礼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礼成为“共和国脊梁"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 的启示。 【答案】(1)贡献:参与“两弹一星”研究;创建中国航天事业: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 高校培养人オ。 (2)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起步;计算机等信息技 术产业兴起;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优秀的家庭教育;爱国主义 精神的传承、个人的努力与天黦。 启示:青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投身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要传承良好家风:与 时俱进、不断学习,在工作中练就本领、服务人民和国家。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信息“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 坚实的中圆航天事业”、“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倡导软件工程化,对载人 航天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粱思礼站上讲台,面向全国高校开设《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 史责任》课程,讲授《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得出:参与“两弹一星”研究、创建中 国航天事业、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培养人才等。 (2)“原因”,根据材料信息“他说自己从父亲梁启超邢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国” 得出:优秀的家庭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 主义工业化、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起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业兴起、中国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个人的努力与天赋等。“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青年要明确自 己的责任和担当、要传承良好家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在工作中练就本领、服务人民和 国家等角度分析。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