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三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跟踪检测 鲁教版
第三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7·桓台模拟)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1~2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该“环境变迁”对图示可能发生区的影响有 ( ) A.增加粮食产量 B.减少滩涂面积 C.不利于航海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第2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耕地,导致粮食减少;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利于航行;海平面上升,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A 2.B 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保温作用 B.大气污染 C.热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 4.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 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6 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曲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可知,全球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全球气温在升高,全球气候变暖,D项对;保温作用主要反映昼夜的温差,A项错;温度升高不能反映大气污染程度,B项错;热岛效应是局部地区,不能对应全球气温变化,C项错。第4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A项错;热量分布状况变化,将引起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B项对;气温升高,病毒滋生,粮食生产受影响,人类健康也会受影响,C项错;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会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减少,D项错。 答案:3.D 4.B 5.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见右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解析:欧洲西部不受上升流影响,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导致冬季温度偏低,B项正确;全球变暖不会导致极地东风带北移,C项错误;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D项错误。 答案:B 下图为我国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变化比较图。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地区 D.东北地区 7.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最可能是( ) A.甜菜种植区域南移 B.小麦种植海拔降低 C.水稻种植北界北移 D.油菜开花期滞后 6 解析:第6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东北地区两个时段年等温线同数值的间距较大,所以变暖最明显。第7题,气候变暖使我国的生长期相应延长,农作物的布局北界会北移。 答案:6.D 7.C (2017·福建厦门高三期中)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北界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种植习惯变化 C.机械化程度提高 D.化肥、农药用量增加 9.据图推测该区域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棉花、玉米种植面积缩小 B.春小麦种植面积扩大 C.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D.作物适宜种植高度有所下降 解析:第8题,图中显示该区域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向偏北方向推移,说明该地区气温(尤其是冬季气温)有较为明显的升高,这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第9题,随着气温的升高、热量的增加,喜温作物玉米、棉花、冬小麦和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喜凉作物春小麦会呈现出种植面积缩小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作物适宜种植的高度也会有所上升;作物的复种指数随着热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答案:8.A 9.C 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少 6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多 11.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解析:第10题,一年中冬季生活取暖燃煤增加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光合作用增强会使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减少,故观测数据曲线有较明显的波动,故A项正确。第11题,长期趋势曲线显示二氧化碳呈增加趋势,则会带来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则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可能被北冰洋淹没,海岸线向南退缩。 答案:10.A 11.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面照片显示一对北极熊母子被困在了一块巨大浮冰上,当时它们距离最近的岛屿也有近20千米了。 材料二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在这一广袤的土地上,气候的变化正悄然累积,时而激烈表现出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科学家们沿长江探寻水资源、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河口城市的脉搏,他们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的背景之下,长江流域进入了“亚健康”状态。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20世纪50年代上升0.9 ℃,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1)材料一中的照片预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2)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其原因。 (3)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一些海洋环境问题。 (4)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6 解析:第(1)题,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第(2)题,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第(3)题,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频繁等。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 (2)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 (3)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 (4)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3.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作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产将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可知,我国西部降水会增加,气温升高,有利于粮食生产。第(4)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 6 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带。 (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增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