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衢州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衢州四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百舸(gě) 笔杆(gǎn) 依偎(wèi) 跬(kuǐ)步 B. 消遣(qiǎn) 召(zhào)唤 瘠(jí)薄 命途多舛(chuǎn) C. 慰藉(jí) 颓圮(pǐ) 踮(diǎn)脚 迁徙(xǐ) D. 打夯(hāng) 绿(lù)林豪客 艾蒿(hāo) 菜圃(p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项,“依偎”的“偎”读音改为“wēi”; C项,“慰藉”的“藉”读音改为“jiè”; D项,“菜圃”的“圃”读音改为“pǔ”。 故选B。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奈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盖莫能外。 B. 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者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恶运。 C.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D. 在数千年来不记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阑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答案】C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难奈”改为“难耐”;“盖莫能外”改为“概莫能外”。 B项,“苍桑”改“沧桑”;“恶运”改为“厄运”。 D项,“不记其数”改为“不计其数”;“斑阑”改为“斑斓”。 故选C。 【点睛】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要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党风正则民风好,政风纯则社风清”,“激浊扬清,重塑党风”将成为未来全社会的主旋律。 B.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想入非非,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成熟的作品。 C. 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的,则是茶堂倌振聋发聩的吆喝声。 D. 我们看见一只雄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湮没在白色的水花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词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项,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使用正确。 B项,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这里应用“浮想联翩”。使用错误。 C项,振聋发聩:用来比喻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这里应用“震耳欲聋”。使用错误。 - 25 - D项,湮没:埋没。这里应用“淹没”。使用错误。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 B.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有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 C. 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就设有雷达、通讯导航等众多空管中心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 D.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错误,语序不当,应为“熟悉和掌握”。 B项,“有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错误,表意不明,“近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 D项,“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错误,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是”放到“质量”之前。 故选C。 - 25 -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 C.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草房子》《甜橙树》等。 D.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B项,“……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错误,《茶馆》是话剧。《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故选B。 【点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 君子生非异也 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D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句意为: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趣”通“趋”,趋向,引申意思为境地。 B项,句意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资质。 C项,句意为: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缪”通“缭”,盘绕。 D项,句意为:(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无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句意为: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可以:古今同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B项,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C项,句意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 D项,句意为: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故选A。 - 25 -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哉 D.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句意为: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宾语前置。 A项,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 B项,句意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判断句。 C项,句意为:本来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宾语前置。 D项,句意为: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状语后置。 故选C。 【点睛】文言句式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 25 - 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毕业时您送我的这份礼物十分珍贵,我一定会惠存的。 B. 奉上拙作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获悉贵公司明天开业,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惠存:多用于把自己的东西赠送给别人,不能用于自己保存别人的东西。 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用于自己询问别人。 D项,拨冗:请别人出席活动时的礼貌用语,不用于自己。 故选B。 【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10.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并说明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答案】“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总体构图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子的头,其余四指像鸽翅。寓意: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标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标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这个徽标由两大部分组成,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最外边是一个“心”的图形,中间是既像手又像鸽子的图象,大拇指像鸽子的头,其余四个手指像鸽子的翅膀。然后联系本次活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既然是志愿者,就是为人服务,为人服务必然要用心,“心”形可以联想到爱心,“手”代表伸出援手,“鸽子”代表和平、友好等,所以寓意就出来了。 【点睛】徽标类试题解题方法: 1.整体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注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3.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4.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 25 -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的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 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 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 《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 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 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 25 - 13. 简要概括《诗经》中“和”思想的主要内涵。 【答案】11. A 12. D 13. (1)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人与生命的共感意识;(2)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诗经的审美意蕴……”错误,以偏概全,全文说的是“《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 C项,“……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从我,无中生有,《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文章第二段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D项,“《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为“《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 故选D。 【13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诗经》中“和”的思想,根据“《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可知,“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人与生命的共感意识”;根据“《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可知“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越城桥索隐 荒原 ①无需车马劳顿,脚一跨,就来到了石湖。石湖并不大,对我却魔力十足。 ②盛夏,薄暮,“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越城桥扼石湖颈项,是石湖的灵魂,此刻,我在灵魂之上。 ③眼前碧波荡漾,烟霭渐起;彼岸高楼大厦,依稀可辨。左则弱柳扶风,天镜阁兀立水中;右则青山映带,姑苏台飞出树外。这里是石湖佳山水,能看到人生的极远处;这里是月色千秋过,能看到历史的最深点。 ④风从耳边吹过,隐隐若语。我屏住呼吸,静听。 ⑤桥不知建于何时,但不会早于勾践,因为勾践之前此地并没有水。当勾践率领大军踏浪而来,却被挡在了太湖之滨。水是智慧的,智者乐水。于是勾践下令士兵掘地成河,一夜间太湖和石湖串通了,蜂拥的士兵从石湖闯进了胥江,攻陷了盘门,一片降幡出墙来。沟通太湖和石湖的是南越来溪,而打通石湖和胥江的是北越来溪。越来溪顾名思义,是越军来的河溪。北越来溪通了胥江却断了上方山,不知何时也不知哪位先贤修建了这座桥,从此“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而有文字可考的是宋代淳熙年间乡贤薛氏用奁器之钱重建,从那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 ⑥我坐在桥的栏杆上,仔细打量每一块石头。这些花岗岩的表面凹凸不平,以防人们在风雨中滑倒。石头中还有不少斑点,像是建造者流下的汗水血渍。我摩挲着旁边的石柱,似乎还能感受到建造者的体温。这些颜色不一,新旧不等的石头有的可能姓秦,有的可能姓汉、姓宋、姓清,但是它们排列在一起就成了历史的联袂展示。 - 25 - ⑦桥身很高,我站起身,凭栏俯瞰,湖水正汩汩滔滔流向越来溪,它们从这里奔向大运河到达四面八方。水是聪慧的,上天入地,几乎无所不能,但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给行人造成障碍。从胥门或盘门出城,穿过越城遗址到达北越来溪时人们想要去上方山楞伽寺烧香就犯了难。彼时越城桥应运而生。桥似乎比水还聪明,它在保证水面航行自由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自由跨越,成功到达彼岸。 ⑧现在越城桥已经禁车禁航了。然而我对桥的敬意更深了。它远离了船篙撞刺与马达轰鸣,只是静静地卧居在石湖一隅,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静听雨打芭蕉,霜压枯荷。春来拂柳拈花,夏至戏水浴风。一阵凉风袭来,带着水面的气息与湿润,吹走了我一天的疲劳和杂念。忽然想起孔子,他曾和四个学生一起闲聊,当子路、冉有、公西华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老人家颔首不语,当曾晰说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老夫子展颜笑曰:“我与点也。”孔子非常欣赏曾晰的人生姿态。 ⑨这时候桥上人忽然多了起来,几个年轻人站在桥上看风景,说着我听不太懂的方言。我想桥是善良的, 对谁都接纳,或留或走,悉听君便。桥是坦荡的,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月色溶溶,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它都站立在那里。善良和坦荡不正是曾晰生命的底色吗? ⑩桥因东堍不远有勾践筑的越城遗址,如今古堞已成荒丘,新的建筑物很快要建起。显然勾践是苏州人心头难以抹去的记忆,曾有人称它“吞月桥”,谐音“越”,大有阿Q精神。可是当地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月亮桥”,因为桥洞正像一个硕大的月亮,既有“越”音,更有美感,表达了苏州人的美好愿望。越城桥这个名称更常用。苏州并不避讳吴越春秋这段往事,这需要勇气,也要有底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很大方地用越城来给这座桥命名,给曾经的对手以这样的礼遇,这证明苏州心胸是宽广的。 ⑪又一阵风过,我似乎听到“有容乃大”四字。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有删改) 14. 请解释第②节中划线句子“‘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的含义。 15. 请简析文章第④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16. 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 17. 文章开篇写“石湖并不大”,结尾却说“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案】14. ①盛夏 - 25 - 薄暮在越城桥上吹风纳凉可以消暑,同时又能观赏美景,让人快意。②在越城桥上吹风,还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感立身处世的美好姿态,最让人惬意。 15. ①与上文的“风乎”及下文写“凉风”写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相勾连,形成一条明晰的线索;②由对现实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越城桥相关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16. 语言表达的相同之处:①重视炼字炼词;②注意句式整齐,多用骈偶;③都有比拟手法的运用。描写视角的不同之处:第③节划线句子仅从视觉方面写景,侧重客观描述;第⑧节划线句子视听结合,侧重主观呈现。 17. ①正如人一样,面积不大的石湖“有容乃大”。①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它对自己从历史舞台上淡退处之泰然,这是石湖淡然的灵魂;②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它善良、坦荡,它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人生姿态;③越城桥是石湖的灵魂,越城桥的命名反映了苏州人的博大胸怀与足实底气;④石湖有了这样的灵魂,因而显得“烟波浩渺,横无际涯”。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重要句子含义,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本题,“‘风乎’越城桥是人生最惬意的事”的含义,可以结合前一句“盛夏,薄暮”和后一段“眼前碧波荡漾,烟霭渐起;彼岸高楼大厦,依稀可辨。左则弱柳扶风,天镜阁兀立水中;右则青山映带,姑苏台飞出树外。这里是石湖佳山水,能看到人生的极远处;这里是月色千秋过,能看到历史的最深点”,来理解。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中重要段落作用能力。段落作用,根据其位置,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把握。第④节“风从耳边吹过,隐隐若语。我屏住呼吸,静听”中“风从耳边吹过”紧承上文站在越城桥上看风景吹凉风内容,“隐隐若语。我屏住呼吸,静听”过度到下文对越城桥相关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本段中的“风”上文的“风乎”及下文写“凉风”写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相勾连,形成文章一条明晰的线索。 【16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表达技巧能力。第一问:第③节划线句子与第⑧节划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相同之处。仔细阅读这两处划线的句子,比较其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并指出来。可以从句式、手法等角度对比。比如都用短句,句式整齐,用骈偶句,词句非常凝练,都运用比拟手法等。第二问:在描写视角上有何不同?描写的角度,主要是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角度主要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仔细阅读这两处的句子,找出其不同之处,并指出。比如,第③节划线句子是从视觉方面写景,第⑧节划线句子从视听角度结合来写景。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开篇写“石湖并不大”,结尾却说“回望石湖,只见烟波浩渺,横无际涯。”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主旨能力。开篇写“石湖并不大”,是从整个视觉角度写,石湖不大。了解了石湖以及石湖上越城桥的一切:越城桥对自己从历史舞台上淡退处之泰然;越城桥,善良、坦荡,它象征了一种美好的人生姿态;越城桥的命名反映了苏州人的博大胸怀与足实底气。了解了这些感觉承载着越城桥的石湖烟波浩渺,横无际涯。面积不大的石湖“有容乃大”。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 25 -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贺举进士 举:参加……的考试 B. 劝之举者为非 非:错误 C 子与贺且得罪 且:将 D. 质之于律 质:质疑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贺争名者毁之 不知日之入 B. 考之于经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听者不察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而讳亲之名 而耻学于师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 B. 当时有人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其原因便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谐音,触犯了嫌名律。 C. 韩愈鼓励李贺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而被人指责,他不敢反对避讳,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D. 那些反对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不去学习周公、孔子的品德却避讳父母的姓名。韩愈认为这些人糊涂,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 2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2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25 - 【答案】18. D 19. D 20. D 21.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2.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与天相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项,句意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举:参加……的考试。 B项,句意为: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非:错误。 C项,句意为: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且:将。 D项,句意为:对照规定。质:询问,对照。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A项,第一句句意为: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之:代词,这件事。 第二句句意为: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之:助词,无实际意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B项,第一句句意为:现在考察经典。于:从。 第二句句意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于:比。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C项,第一句句意为: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者:……的人。 第二句句意为: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者:助词。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D项,第一句句意为:但是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而:但是。 - 25 - 第二句句意为:但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而:但是。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相同。 故选D。 【20题详解】 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D项,“……并且认为他们的反对没有任何依据”错误,原文“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可见,反对还是有依据的,并非他们不避讳,但避名不避姓,不避同音字。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士君子言语行事”,句意完整,之后断开; “宜何所法守也”“也”,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句式一致,之间断开,之后断开; “贺举进士为可邪”,“贺”,人名,主语,之前断开; “为可邪”“为不可邪”,选择问句,之间断开。 故断句为:“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2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萦、缭”,萦绕;“外”,向外;“如一”,浑然一体。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 25 -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3.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 ,其中尾联表达了作者_______(情感)。 24. 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23. (1). 五言律诗 (2). 怀才不遇、仕途渺茫 24. (1)以动衬静,“空园白露滴”用露滴的声音来突出作者内心的寂静;(2)烘托,“孤壁野僧邻”用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自己为邻,进一步衬托作者处境的孤独。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准确把握诗歌的体裁的主要特点,这是解答的关键。《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诗,每句5个字,共四联,因此是五律,是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24题详解】 - 25 - 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翻译: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古诗文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 。 (《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 【答案】 (1). 怅寥廓 (2). 问苍茫大地 (3). 假舆马者 (4). 而致千里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7). 纵一苇之所如 (8). 凌万顷之茫然 (9). 取之无禁 (10). 用之不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寥廓”“舆”“致”“谀”“凌”“竭”的书写。 - 25 -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四、作文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市在偏远地带发现一处自然风景,一年后记者探访,看到这里已经建了十多家宾馆,沿河岸造了一排旅游饭店。对这件事,各界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 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比喻,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而且形象表达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就必须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社会的根基所在和命脉所系,生态文明则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等发展的基础。始终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始终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倾力打造“山水城市、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 25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关系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当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当经济发展度过粗放型的起飞阶段,步入集约发展的高级阶段之后,生态环境越好,发展机遇越多、潜力越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天然资本”,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守住生态红线,激发经济红利。绿水青山必将日益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发展的方向上,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不仅能够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优美的良性循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针对观点“有人认为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有人认为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一方净土,不宜开发”,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 【立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久久为功谋求发展,生态引领全域提升;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生态红利催生自觉行动; 【结构】题目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段引用总书记的话表明观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第二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表明二者都要;第三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两者只能要其一,那就选择青山绿山;第四段,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守住生态红线,激发经济红利”。 【素材】1. - 25 -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俗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所谓“绿水青山”指的是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金山银山”指的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财富与福祉。人类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的基本导向是以人的福祉为目标,而人的福祉既包含了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求,也包含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写到“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3.“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清楚地表达了生态优先的环境价值观,这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价值取向。欧美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是以资源消耗、粗放型发展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严重污染的代价。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发生矛盾时,必须将“绿水青山”放在优先位置,不能走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建设时,就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一阐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划定了生态优先的红线。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生态经济的自然资本观。“绿水青山”是支撑人类基本福祉和财富创造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和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与美学享受。如果能将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自然资本将会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