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目
上 海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3•上海)氦是太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 A. H B. He C. N D. Cl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 解: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e.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2013•上海)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用油 B. 白醋 C. 白糖 D. 食盐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答: 解:A、食用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B、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13•上海)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C60 B. CO C. H2CO3 D. C2H6O 考点: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CO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错误. C、H2CO3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错误. D、C2H6O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与无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物)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13•上海)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 氢气与液氢 B. 水银与银 C. 干冰与冰 D. 氧气与臭氧 考点: 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 A、氢气与液氢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不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水银是金属汞,与银不是同一种物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冰是固态的水,均是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D、氧气、臭氧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5.(2013•上海)Cr2O3可以作某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 B. +3 C. +5 D. +6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r2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2013•上海)pH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水样酸性最强的是( ) A. pH=1.3的工业废水 B. pH=4.5的雨水 C. pH=7.0的蒸馏水 D. pH=7.3的矿泉水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工业废水的pH为1.3,小于7,显酸性. B、雨水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 C、蒸馏水的pH为7.0,等于7,显中性. D、矿泉水的pH为7.3,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工业废水的pH最小,所以酸性最强.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7.(2013•上海)在充满氧气的机器瓶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物质是( ) A. 硫粉 B. 铁丝 C. 木炭 D. 红磷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硫、铁、木炭、红磷等物质都能够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的现象各不相同. 解答: 解:A、硫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D、红磷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是否放热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2013•上海)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A. 天然气:CO B. 烧碱:Na2CO3 C. 熟石灰:Ca(OH)2 D. 纯碱:KOH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故选项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故选项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正确.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013•上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C+2MgO,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反应物的种类可以判断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 解答: 解:根据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Mg+CO22MgO+C可以知道,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故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0.(2013•上海)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是( ) A. FeO+H2SO4→FeSO4+H2O B. Fe2O3+3H2SO4→Fe2(SO4)3+3H2↑ C. Fe2O3+2H2SO4→2FeSO4+2H2O D.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不是氧化亚铁,故错误; B、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铁和水,不生成氢气,故错误;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错误; D、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掌握反应的特点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11.(2013•上海)自来水厂对天然水进行人工净化的过程中,通常不会采用( ) A. 电解 B. 吸附 C. 过滤 D. 消毒 考点: 水的净化.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净化水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目的是把水中的不溶物、色素、异味、病菌等除去. 解答: 解:净化水的方法有静置、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 通常不会采用电解的方法,因为电解时,水会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不能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故选:A. 点评: 净化水是为了把水中的一些物质除去,而不是把水除去,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净化水的方法. 12.(2013•上海)如图为市售盐酸标签的部分内容,其中36.0%~38.0%表示该盐酸中( ) 技术条件 HCl含量 36.0%~38.0% 外观 合格 A. 氯元素含量 B. 溶质溶解度 C. 溶质质量分数 D. 溶质式量 考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知道标签中标的是HCl的含量,所以可以判断是该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溶解度和溶质的式量都不是用百分数表示的,而氯元素的含量只能标出Cl;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知道标签中标的是HCl的含量,所以可以判断是该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即C正确. 故选C. 点评: 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13.(2013•上海)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不稳定性 D. 还原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 解:A、可燃性,需要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不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还原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14.(2013•上海)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样 B. 加料 C. 加热 D. 熄灭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取用药品时的注意事项分析,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 B、根据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的方法分析,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慢慢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 C、根据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分析,用灯帽盖灭. 解答: 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慢慢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故正确;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试管炸裂,故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5.(2013•上海)在空气中放置较长时间的锌片,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含有Zn2(OH)2CO3.若该物质通过化合反应生成.反应物除了Zn外,还有①N2 ②O2 ③CO2 ④H2O中的( ) A. 一种 B. 两种 C. 三种 D. 四种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铁、铜生锈的条件可以判断锌生锈的条件;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解: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铜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 因为Zn2(OH)2CO3 中没有氮元素,该物质是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的,所以反应物中一定没有氮气; 结合铜生锈的条件及其铜锈的化学式,类比锌片表面形成薄膜的条件及其化学式,可以判断锌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薄膜.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运用了类比法,这种方法在解题时用处很大,要领会掌握. 16.(2013•上海)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与“o”分别代表不同元素原子),该反应可能为( ) A. 氢气的燃烧 B. 水的电解 C. 甲烷的燃烧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1个○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2个分子与由2个o构成的1个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2个由1个○原子和2个o构成的分子,,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1个○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2个分子与由2个o构成的1个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2个由1个○原子和2个o构成的分子,. A、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反应物均为单质,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2013•上海)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①X+酸→盐+水;②X+非金属氧化物→盐+水.X可能是( ) A. 氧化铜 B. 盐酸 C. 氢氧化钠 D. 碳酸钠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A、根据氧化铜不会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酸和酸不会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碱会与酸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不会生成盐和水,故A错误; B、酸与酸不反应,故B错误; C、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也会与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之外,还生成了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碱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给出的反应,酸可以与碱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反应的特点,然后将选项中的物质代入转换关系中进行验证排除. 18.(2013•上海)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 A. 溶质质量相同 B.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 均为不饱和溶液 D. 溶剂质量相同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及在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 解:A、由于溶液有均一性,在将甲转移溶液50mL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B错误; C、由题可知,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掌握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质质量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13•上海)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O2、O3; C、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解答: 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错误;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O2、O3,正确; C、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可能发生变化,如:改变:2H2+O22H20,不改变:H2+Cl22HCl,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该题,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20.(2013•上海)一个水分子质量(单位:克)的计算表达式为( ) A. B. C. D.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而1mol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可以据此来计算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解答: 解: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而1mol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所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可以表示为:g.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题,熟记宏观量和微观量之间的关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 21.(2013•上海)人类常从矿石中获取金属材料. (1)铁是冶炼最多的金属.工业炼铁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氧化铁或Fe2O3 .该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铁或Fe .常用于灭火的是 二氧化碳或CO2 . (2)铜是人类利用较早的金属,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2CuO+C 2Cu+CO2↑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铝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炼铝原料水铝石的主要成分是Al(OH)3,Al(OH)3由 3或三 种元素组成,2mol Al(OH)3中含有 96 g氧元素. (4)金属冶炼通常使矿石中金属元素转变为 游离 (填“化合”或“游离”)态. 考点: 铁的冶炼;二氧化碳的用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2)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小; (3)根据Al(OH)3的化学式分析其元素组成种类,并据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金属冶炼使矿石中金属元素转变为纯金属单质,金属为游离态. 解答: 解:(1)Fe2O3+3CO2Fe+3CO2,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Fe2O3被还原,为氧化剂;铁只有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2)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原理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2CuO+C 2Cu+CO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小; (3)由Al(OH)3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由3种元素组成,由其化学式可知2mol Al(OH)3中含有氧元素6mol,则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是6mol×16g/mol=96g; (4)金属冶炼使矿石中金属元素转变为金属单质,金属元素为游离态; 故答案为:(1)氧化铁或Fe2O3;铁或Fe;二氧化碳或CO2; (2)2CuO+C 2Cu+CO2↑;减小; (3)3或三;96; (4)游离. 点评: 能据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等知识,考查 了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2.(2013•上海)某实验小组对不同条件下的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以下实验. 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放入20g硝酸钾晶体,再分别加入50.0g冷水、热水与酒精,充分搅拌后(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结果如图所示. (1)甲烧杯中溶液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温度 、 溶剂的种类 . (3)将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40.0 g/100g水.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 > t2(填“>”、“<”或 “=”). (4)经实验测定,获得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溶解度(g/100g水) 20 31.6 40 63.9 50 145 60 110 70 140 80 169 分析上述数据,某温度时的硝酸钾溶解度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该温度是 50 ℃.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绘制符合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判断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溶液的状态; (2)将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溶液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根据溶解度的定义,由t1℃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数据计算溶解度; (4)将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的数据; (5)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做法,做出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甲烧杯中溶液不能再溶解硝酸钾晶体,是饱和溶液; (2)由甲乙实验可知,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由甲丙实验可知,溶剂的不同,溶解度不同;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剂的种类; (3)由题意可知,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0.0g/100g水.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由上述实验可知,硝酸钾在低温时溶解的硝酸钾少,所以,则t1>t2; (4)对比分析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发现在温度是50℃,硝酸钾的溶解度发现异常变化,在此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 (5)利用表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绘制符合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如下图: 故答为:(1))饱和;(2)温度,溶剂种类;(3)40.0,>;(4)50,溶解度曲线如图. 点评: 本题考查的有关溶液的知识点较多,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做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013•上海)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 容器I 针筒I 容器II 针筒II 红墨水 液面位置 a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水 保持 左高右低 b 0.55g锌 15ml盐酸 0.24g镁 15ml盐酸 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 II (填“I”或“II”),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 开始时左高右低,最终左右相平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的现象与原理分析即可; (2)根据锌、镁的金属活动性以及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结合压强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 解:(1)实验a中,容器I内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因此产生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容器II内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减小,容器I内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压强减小的更多,因此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2)实验b中,镁比锌活泼,因此II内产生气泡更剧烈;镁比锌活泼,因此一开始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II内气压大,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因盐酸足量,因此0.55g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0.24g镁与盐酸反应的质量小,所以最终II内气压大,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开始时左高右低,左高右低.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压强的知识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分析、解决即可. 三.简答题 24.(2013•上海)某大理石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将滤液蒸干,冷却后称量所得氯化钙固体,相关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不计损耗): (1)氯化钙的质量为 11.1 g. (2)计算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电子天平显示的数据进行计算; (2)根据氯化钙的物质的量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1)根据电子天平显示的数据可以知道得到氯化钙的质量为:33.3g﹣22.2g=11.1g; (2)反应生成的氯化钙的物质的量为:=0.1mol 设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 1 x 0.1mol = 解得:x=0.1mol 答: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0.1mol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2013•上海)气体制取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活动. (1)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能收集氧气的装置是 d (填编号) 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可将制得的气体通过填充一种氧化物的干燥装置,该氧化物是 氧化钙(或CaO、生石灰) .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要求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以下符合该条件的发生装置是 ad (填编号) 用所选装置制备二氧化碳,能用于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是 长颈漏斗 ,能使反应暂时停止的实验操作是 夹紧弹簧夹 .实验不适宜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依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可以写出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正确的进气管及出气(或水)管装置;根据常见的干燥剂及适用的范围分析; (2)本题是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要求能做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要想使反应随时发生或随时停止,只要利用弹簧夹控制能随时将两种药品接触和分离即可;根据长颈漏斗的作用及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回答. 解答: 解:(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双氧水,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条件是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应该从装置的长管进入集气瓶的底部,把空气从短管排出,观察ab装置都错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从短管进入集气瓶,利用气压的增大把水从长管逐渐排出,观察d装置符合要求,故正确; 本常见的干燥剂有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因为氧气是中性气体,都可以被它们干燥,但属于氧化物的是氧化钙(或CaO、生石灰); 故答案为:2H2O22H2O+O2↑;d;氧化钙(或CaO、生石灰); (2)大理石在多孔塑料片上,要产生气体时,打开弹簧夹,长颈漏斗内的稀盐酸就会下降浸没大理石产生气体,不用时关闭弹簧夹,压强增大部分盐酸又被压到长颈漏斗内,使二者分离,控制了反应的进行.这四个装置均有隔板,但b中的隔板在上方,需要的盐酸太多,不符合要求;c用的隔板是铁片,会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不符合要求;a和d的塑料隔板和铜片可以,故选择ad;装置中能用于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能使反应暂时停止的实验操作是夹紧弹簧夹,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大,盐酸与大理石分离,反应停止;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实验不适宜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ad;长颈漏斗;夹紧弹簧夹;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其中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都是在常规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评价、选择,难度较大,关键还是明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 26.(2013•上海)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样,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第二步:另取样,先后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和 氯化钾 . (2)第二步实验中,AB之间图象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氯化钡、氯化钠、氯化钾 . BC段减少的沉淀是 碳酸钡 . (3)C点沉淀的物质的量为B点沉淀的物质的量的三分之一.原溶液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n1)与硫酸钠的物质的量(n2)的关系为n1= 2n2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钾离子的焰色反应为紫色,作出一定含有氯化钾的推断;然后根据坐标分析沉淀是先增加到A,随着氯化钡的加入,沉淀不再增加;从B点到C点沉淀又逐渐减少,说明沉淀是部分溶解于稀硝酸,因此产生的沉淀既有碳酸钡又有硫酸钡,同时也说明没有盐酸的结论,据此分析解题即可; C点沉淀的物质的量为B点沉淀的物质的量的三分之一,即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然后利用Na2SO4~BaSO4、Na2CO3~BaCO3的关系计算原溶液中碳酸钠的物质的量(m1)与硫酸钠的物质的量(n2)的关系. 解答: 解:(1)取样,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说明一定含有钾元素,故答案为:氯化钾; (2)第二步实验中,AB之间图象说明是氯化钡和碳酸钠、硫酸钠反应后过量的情况,因此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过量的氯化钡、没参加反应的氯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BC段减少的沉淀是能够溶于稀硝酸的碳酸钡沉淀,而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所以到C点后沉淀不在减少; 故答案为:氯化钡、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钡; (3)C点沉淀的物质的量为B点沉淀的物质的量的三分之一,即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生成硫酸钡的物质的量为n,则生成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为2n, 则Na2SO4~BaSO4 1 1 n2 n ∴n2=n Na2CO3~BaCO31 1 n1 2n ∴n1=2n ∴n1=2n2故答案为:n1=2n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坐标的曲线变化推断物质的组成,关键是分析各段表示的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推断,注意曲线的折点为所表示的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由此点可得到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中相关物质的量的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