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阶段测试三数学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阶段测试三数学试题(解析版)

2020 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三阶段测试三数学试题 一、填空题 1.设全集 ,若 ,则集合 _________. 【答案】 . 【解析】直接求根据 求出集合 即可. 【详解】 解:因为全集 若 , 则集合 . 故答案为: . 【点睛】 本题考查补集的运算,是基础题. 2.已经复数 满足 (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 的模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详解】 , ,故答案为 . 3.已知一组数据 ,…, 的平均数为 a,极差为 d,方差为 ,则数据 ,…, 的方差为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在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字上都乘以同一个数字,得到的新数据的方差是原来 数据的平方倍,得到结果. 【详解】 解: ∵数据 ,…, 的方差为 , ∴数据 ,…, 的方差是 , {1,2,3,4,5}U = {1,2,4}U A = A = {3,5} {1,2,4}U A = A {1,2,3,4,5}U = {1,2,4}U A = A = {3,5} {3,5} z ( 2) 1z i i− = + z 10 ( 2) 1z i i− = + 1 1 32 3 ,i iz ii i + +∴ = + = = − 10z = 10 1 2 3, ,a a a na 2S 12 1,a + 22 1,a + 32 1a + 2 1na + 24S 1 2 3, ,a a a na 2S 12 1,a + 22 1,a + 32 1a + 2 1na + 2 2 22 4S S× = 故答案为: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方差,关键是掌握方差与数据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4.如图是一个算法的伪代码,其输出的结果为_______. 【答案】 【解析】由题设提供的算法流程图可知: , 应填答案 . 5.从 0,2 中选一个数字,从 1,3,5 中选两个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其中奇数的个 数为______。 【答案】18 【解析】试题分析:分类讨论:从 0、2 中选一个数字 0,则 0 只能排在十位;从 0、2 中选一个数字 2,则 2 排在十位或百位,由此可得结论.解:从 0、2 中选一个数字 0, 则 0 只能排在十位,从 1、3、5 中选两个数字排在个位与百位,共有 =6 种;从 0、2 中选一个数字 2,则 2 排在十位,从 1、3、5 中选两个数字排在个位与百位,共有 =6 种; 2 排在百位,从 1、3、5 中选两个数字排在个位与十位,共有 =6 种;故共有 3 =18 种,故答案为 18. 【考点】计数原理 点评:本题考查计数原理的运用,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正确分类是关键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若双曲线 的离心率为 ,则双曲线 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 【答案】 【解析】由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可以得到 ,再根据 求出 24S 10 11 1 1 1 1 1011 2 2 3 10 11 11 11S = + +⋅⋅⋅+ = − =× × × 10 11 2 3A 2 3A 2 3A 2 3A xOy (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10 C 3y x= ± 10 10c a = 2 2 2a b c+ = ,a b 的关系,从而得出渐近线的方程. 【详解】 解:因为双曲线 的离心率为 , 所以 , 故 , 又因为 , 所以 ,即 ,即 , 所以双曲线的渐近线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双曲线渐近线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解析出 的关系,从而解决问 题. 7.将函数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得到函数 的图象,则 为 . 【答案】4 【解析】试题分析:将函数 f(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后得到函数 的图象,即将函 数 的 图 象 向 左 平 移 个 单 位 得 y=4sin[2( x+ ) ]=4sin2x, 所 以 = . 故 答 案 为 : 4. 【考点】三 角 函 数 的 图 象 平 移 . 8.设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 在区间 上是单调减函数,且 ,则实数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由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分析可得函数 在 上为减函数,则 可以转化为 ,解可得 的取值范围,即可得答 案. (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10 10c a = 2 2 10c a = 2 2 2a b c+ = 2 2 2 10a b a + = 2 2 9b a = 3=b a 3y x= ± ,a b π 6 ( )π4sin 2 3y x= − ( )π 4f π 6 ( )π4sin 2 3y x= − ( )π4sin 2 3y x= − π 6 π 6 π 3 − ( )π 4f 4sin 42 π = ( )f x [0, )+∞ ( )2 3 (2) 0f x x f− + > (1,2) ( )f x R ( )2 3 (2) 0f x x f− + > 2 3 2x x− < − x 【详解】 解:根据题意, 是在 上的奇函数,且在区间 上是单调减函数, 则其在区间 上递减, 则函数 在 上为减函数, , 解得: ; 即实数 x 的取值范围是 ; 故答案为: .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关键是分析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9.在锐角三角形 ABC 中 , ,则 的值为_________. 【答案】79 【解析】由题意可得 ,进而可得 ,而 ,由两角和与差 的正切公式可得. 【详解】 解:∵在锐角三角形 中 , , , , , 故答案为:79. 【点睛】 本题考查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属中档题. ( )f x R [0, )+∞ ( ,0)−∞ ( )f x R ( ) ( )2 2 2 23 (2) 0 3 (2) ( 3 ) ( 2) 3 2f x x f f x x f f x x f x x− + > ⇒ − > − ⇒ − > − ⇒ − < − 1 2x< < (1,2) (1,2) 3sin 5A = 1tan( ) 3A B− = − 3tanC tan A tan B tan tan( )C A B= − + ABC 3sin 5A = 2 4cos 1 sin 5A A∴ = − = sin 3tan cos 4 AA A ∴ = = 3 1 tan tan( ) 134 3tan tan[ ( )] 3 11 tan tan( ) 91 4 3 A A BB A A B A A B +− −∴ = − − = = =+ − − × 3 13 tan tan 794 9tan tan( ) 3 131 tan tan 31 4 9 A BC A B A B ++∴ = − + = − = − =− − × 3tan 79C∴ = 10.已知 为数列 的前 n 项和 且 .则 的值 ________ 【答案】5 【解析】由 ,且 .取 即可得出. 【详解】 解:∵ ,且 . ,即 .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递推式的简单应用,是基础题. 11.设正实数 x,y 满足 ,则实数 x 的最小值为______. 【答案】 . 【解析】由正实数 x,y 满足 ,化为 ,可得 ,计算即可. 【详解】 解:由正实数 x,y 满足 , 化为 , ∴ ,化为 , 解得 . 因此实数 x 的最小值为 . nS { }na 3 ( 1)( *)n nS na n n n N= − − ∈ 2 11a = 1a 3 ( 1)( *)n nS na n n n N= − − ∈ 2 11a = 2n = 3 ( 1)( *)n nS na n n n N= − − ∈ 2 11a = 1 2 22 6a a a∴ + = − 1 2 6 5a a= − = x yxy x y += - 2 1+ x yxy x y += - ( )2 21 0xy x y x+ − + = ( )22 2 2 1 2 1 2 1 4 0 1 0 1 0 x x xy y x y y ∆ = − − ≥  − + = >  = >  x yxy x y += - ( )2 21 0xy x y x+ − + = ( )22 2 2 1 2 1 2 1 4 0 1 0 1 0 x x xy y x y y ∆ = − − ≥  − + = >  = >  4 26 1 0 1 x x x  − + ≥  > 2 1x ≥ + 2 1+ 故答案为: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与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考查了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2.如图正四棱柱 的体积为 27,点 E,F 分别为棱 上的点 (异于端点)且 ,则四棱锥 的体积为___________. 【答案】9 【解析】由 ,由此能求出四棱锥 的体 积. 【详解】 解:连接 , ∵正四棱柱 的体积为 27, 点 E,F 分别为棱 上的点(异于端点),且 , , , ∴四棱锥 的体积 . 故答案为:9. 2 1+ 1 1 1 1ABCD A B C D− 1 1,B B C C / /EF BC 1A AEFD− 1 1 1 1 3A AED E A AD A ADV V S AB− − ∆= = ⋅ 1A AEFD− DE 1 1 1 1ABCD A B C D− 1 1,B B C C / /EF BC 1 1A AED A FEDV V−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9 3 6 6 2A AED E A AD A AD A ADD ABCD A C DV V S AB S AB V− − ∆ −∴ = = ⋅ = ⋅ = = 1A AEFD− 1 9A AEFDV − = 【点睛】 本题考查四棱锥的体积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 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是中档题. 13.已知向量 满足 且 与 的夹角的正切为 , 与 的夹角的 正切为 , ,则 的值为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可设 ,由题意可得 ,由两角和 的正切公式,可得 ,再由同角的基本关系式可得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 AB,AC,由数量积的定义即可得到所求值. 【详解】 解:可设 , 由题意可得 , 则 , 即为 , 又 为锐角, , 可得 , 同理可得 , 由正弦定理可得 , 即有 , 则 . 故答案为: . 【点睛】 , ,a b c   0a b c+ + =   a b 1 2 − b c 1 3 − | | 2b = a c⋅  4 5 , ,AB a BC b CA c= = =    1 1tan ,tan2 3B C= = tan A sin ,sinB C , ,AB a BC b CA c= = =    1 1tan ,tan2 3B C= = 1 1 tan tan 2 3tan tan( ) 11 11 tan tan 1 2 3 B CA B C B C ++= − + = − = − = −− − × 135A °= ,B C 2 2 sin 1sin cos 1, cos 2 BB B B + = = 5sin 5B = 10sin 10C = 2 | | | | sin135 5 10 5 10 c a ° = =  2 10 2 5,5 5c a= =  2 10 2 5 2 4| | | | cos45 5 5 2 5a c c a °⋅ = ⋅ ⋅ = ⋅ ⋅ =   4 5 本题考查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考查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化简和求值,以及运算求解 能力,属于中档题. 14.已知 ,若同时满足条件:① 或 ;②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根据 可解得 x<1,由于题目中第一个条件的限制,导致 f(x)在 是必须是 ,当 m=0 时, 不能做到 f(x)在 时 ,所 以舍掉,因此,f(x)作为二次函数开口只能向下,故 m<0,且此时 2 个根为 ,为保证条件成立,只需 ,和大前提 m<0 取交集结果为 ;又由于条件 2 的限制,可分析得出在 恒负,因此就需要在这个范围内 g(x)有得正数的可能,即-4 应该比 两个根中较小的来的大,当 时, ,解得交集为空,舍.当 m=-1 时,两个根同为 ,舍.当 时, ,解得 ,综 上所述,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函数的综合能力,涉及到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根大小,涉 及到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还涉及到简易逻辑中的“或”,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 二、解答题 15.已知 的面积为 ,且 ,向量 和向量 是共线向量. (1)求角 C; (2)求 的边长 c. 【答案】(1) (2) 【解析】(1)利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建立等式,再利用和角的正弦公式化简等式,即可 求得角 C; ( ) ( 2 )( 3), ( ) 2 2xf x m x m x m g x= − + + = − , ( ) 0x R f x∀ ∈ < ( ) 0 − 4 0m− < < ( , 4), ( )x f x∃ ∈ −∞ − 1 2x x ( 1,0)m∈ − 3 4m− − < − 2 4− > − ( 4, 1)m∈ − − 2 4m < − 2m < − ( 4, 2)m∈ − − ABC∆ 9 3 ( ) 18AC AB CB⋅ − =   (tan tan ,sin 2 )m A B C= + (1,cos cos )n A B= ABC∆ 3C π= 3 6 (2)由 得: ,进而利用 的面 积为 ,及余弦定理可求 的边长 c. 【详解】 (1)因为向量 和 是共线向量, 所以 , 即 , 化简 , 即 . 因为 ,所以 , 从而 . (2) , 则 ,于是 . 因为 的面积为 , 所以 , 即 解得 在 中,由余弦定理得 , 所以 .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正弦、余弦定理的运用,考查向量知识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正 弦、余弦定理求出三角形的边. 16.如图,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为矩形,且 AB= ,BC=1,E,F 分别为 AB, PC 中点. ( ) 18AC AB CB⋅ − =   2 ( ) 18AC AB BC AC⋅ + = =    ABC∆ 9 3 ABC∆ (tan tan ,sin 2 )m A B C= + (1,cos cos )n A B= cos cos (tan tan ) sin 2 0A B A B C+ − = 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0A B A B C C+ − = sin 2sin cos 0C C C− = sin (1 2cos ) 0C C− = 0 C π< < sin 0C > 1cos ,2C = 3C π= ( ) 18AC AB CB⋅ − =    18 ( )AC AB CB∴ = ⋅ −   2| |AC AC AC= ⋅ =   | | 18 3 2AC = = 3 2AC = ABC 9 3 1 sin 9 32 CA CB C⋅ = 1 3 2 sin 9 32 3CB π× = 6 2CB = ABC 2 2 2 2 cosAB CA CB CA CB C= + − ⋅ 2 2 1(3 2) (6 2) 2 3 2 6 2 2 = + − × × × 54= 54 3 6AB = = 2 (1)求证:EF∥平面 PAD; (2)若平面 PAC⊥平面 ABCD,求证:平面 PAC⊥平面 PDE. 【答案】证明:(1)方法一:取线段 PD 的中点 M,连结 FM,AM. 因为 F 为 PC 的中点,所以 FM∥CD,且 FM= CD. 因为四边形 ABCD 为矩形,E 为 AB 的中点, 所以 EA∥CD,且 EA= CD. 所以 FM∥EA,且 FM=EA. 所以四边形 AEFM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EF∥AM. ……………………… 5 分 又 AM⊂平面 PAD,EF⊄平面 PAD,所以 EF∥平面 PAD. ………7 分 方法二:连结 CE 并延长交 DA 的延长线于 N,连结 PN. 因为四边形 ABCD 为矩形,所以 AD∥BC, 所以∠BCE=∠ANE,∠CBE=∠NAE. 1 2 1 2 又 AE=EB,所以△CEB≌△NEA.所以 CE=NE. 又 F 为 PC 的中点,所以 EF∥NP.………… 5 分 又 NP⊂平面 PAD,EF⊄平面 PAD,所以 EF∥平面 PAD. ……………7 分 方法三:取 CD 的中点 Q,连结 FQ,EQ. 在矩形 ABCD 中,E 为 AB 的中点,所以 AE=DQ,且 AE∥DQ. 所以四边形 AEQ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EQ∥AD. 又 AD⊂平面 PAD,EQ⊄平面 PAD,所以 EQ∥平面 PAD. ………………2 分 因为 Q,F 分别为 CD,CP 的中点,所以 FQ∥PD. 又 PD⊂平面 PAD,FQ⊄平面 PAD,所以 FQ∥平面 PAD. 又 FQ,EQ⊂平面 EQF,FQ∩EQ=Q,所以平面 EQF∥平面 PAD.…………… 5 分 因为 EF⊂平面 EQF,所以 EF∥平面 PAD. ……………………………… 7 分 (2)设 AC,DE 相交于 G. 在矩形 ABCD 中,因为 AB= BC,E 为 AB 的中点.所以 = = . 又∠DAE=∠CDA,所以△DAE∽△CDA,所以∠ADE=∠DCA. 又∠ADE+∠CDE=∠ADC=90°,所以∠DCA+∠CDE=90°. 由△DGC 的内角和为 180°,得∠DGC=90°.即 DE⊥AC. ……………………… 10 分 因为平面 PAC⊥平面 ABCD 因为 DE⊂平面 ABCD,所以 DE⊥平面 PAC, 又 DE⊂平面 PDE,所以平面 PAC⊥平面 PDE. ………………………… 14 分 【解析】略 17.如图,OM,ON 是两条海岸线,Q 为海中一个小岛,A 为海岸线 OM 上的一个码 头.已知 , ,Q 到海岸线 OM,ON 的距离分别为 3 km, km.现要在海岸线 ON 上再建一个码头,使得在水上旅游直线 AB 经过小岛 Q. (1)求水上旅游线 AB 的长; (2)若小岛正北方向距离小岛 6 km 处的海中有一个圆形强水波 P,从水波生成 t h 时 2 DA AE CD DA 2 的半径为 (a 为大于零的常数).强水波开始生成时,一游轮以 km/h 的速度 自码头 A 开往码头 B,问实数 a 在什么范围取值时,强水波不会波及游轮的航行. 【答案】(1) (2) 【解析】试题分析:(1)由条件建立直角坐标系较为方便表示: ,直线 的方 程为 .由 Q 到海岸线 ON 的距离为 km,得 ,解得 ,再由两直线交点得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2)由题意是一个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设 小时时,游轮在线段 上的点 处, 而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往往利用变量分离将其转化为对应函数 最值问题: 试题解析:(1)以点 为坐标原点,直线 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由题设得: ,直线 的方程为 . 由 ,及 得 ,∴ .∴直线 的方程为 ,即 , 由 得 即 ,∴ ,即水上 旅游线 的长为 . (2)设试验产生的强水波圆 ,由题意可得 P(3,9),生成 小时时,游轮在线段 上 的点 处,则 ,∴ .强水波不会波及游轮的航行即 ,当 时 , 当 . ,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所以,在 时 恒成立,亦即强水波不会波及游轮的航行. 【考点】函数实际应用,不等式恒成立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椭圆 过点 ,其左、 右焦点分别为 ,离心率为 . (1)求椭圆 E 的方程; (2)若 A,B 分别为椭圆 E 的左、右顶点,动点 M 满足 ,且 MA 交椭圆 E 于点 P. (i)求证: 为定值; (ii)设 PB 与以 PM 为直径的圆的另一交点为 Q,问:直线 MQ 是否过定点,并说明 理由. 【答案】(1) (2) (i)证明见解析,定值为 4 (ii)直线 过定点 . 【解析】(1)由题意得离心率公式和点满足的方程,结合椭圆的 的关系,可得 , 进而得到椭圆方程; (2)(i)设 ,求得直线 MA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解得点 P 的 坐标,再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计算即可得证; (ii)直线 MQ 过定点 O(0,0).先求得 PB 的斜率,再由圆的性质可得 MQ⊥PB,求 出 MQ 的斜率,再求直线 MQ 的方程,即可得到定点. 【详解】 解:(1)易得 且 , 解得 所以椭圆 E 的方程为 (2)设 , ①易得直线 的方程为: , xOy 2 2 2: 1( 0)3 x yE a ba + = > > 61, 2       1 2F F、 2 2 MB AB⊥ OP OM⋅  2 2 14 2 x y+ = MQ (0,0)O , ,a b c ,a b ( )02, ,M y ( )1 1,P x y 2 2 3 1 2 1 2 2 a b c a   + =  = , , 2 2 2c a b= − 2 2 4 2 a b  =  = , , 2 2 14 2 x y+ = ( )02, ,M y ( )1 1,P x y MA 0 0 4 2 y yy x= + 代入椭圆 得, , 由 得, ,从而 , 所以示 , ②直线 过定点 ,理由如下: 依题意, , 由 得, , 则 的方程为: ,即 , 所以直线 过定点 .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的方程和性质,主要考查椭圆的离心率公式和方程的运用,注意联立直线 方程和椭圆方程,运用韦达定理,同时考查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和直线和圆的位置 关系,属于中档题. 19.已知数列 满足: (常数 ), .数列 满足: . (1)求 的值; (2)求出数列 的通项公式; (3)问:数列 的每一项能否均为整数?若能,求出 k 的所有可能值;若不能,请 说明理由. 【答案】(1) ;(2) ; (3) k 为 1,2 时 数列 是整数列. 2 2 14 2 x y+ = 2 2 2 20 0 01 4 08 2 2 y y yx x  + + + − =   ( )2 0 1 2 0 4 8 2 8 y x y − − = + ( )2 0 1 2 0 2 8 8 y x y − − = + 0 1 2 0 8 8y y y= + ( ) ( ) 2 0 0 02 2 0 0 2 8 8, 2,8 8 y yOP OM yy y  − − ⋅ = ⋅ + +    ( )2 2 0 0 2 2 0 0 4 8 8 48 8 y y y y − − = + =+ + MQ (0,0)O ( ) 0 2 0 2 00 2 0 8 8 2 2 8 8 PB y yk yy y += = − − − + MQ PB⊥ 0 2MQ yk = MQ 0 0 ( 2)2 yy y x− = − 0 2 yy x= MQ (0,0)O { }na 1 2 3a a a k= = = 0k > 1 1 1 n n n n K a aa a − + − += ( )*3,n n N≥ ∈ { }nb 2 1 n n n n a ab a + + += ( )*n N∈ 1,b 2 ,b 3,b 4b { }nb { }na 1 3 2b b= = , 2 4 2 1kb b k += = 4 1 1 2 2 n n kb k k + −= +( ) { }na 【解析】(1)经过计算可知: ,由数列 满足: (n=1,2,3,4…),从而可求 ; (2)由条件可知 .得 ,两式相减整理得 ,从而可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3)假设存在正数 k,使得数列 的每一项均为整数,则由(2)可知: ,由 , ,可求得 .证 明 时,满足题意,说明 时,数列 是整数列. 【详解】 (1)由已知可知: , 把数列 的项代入 求得 ; (2)由 可知: ① 则: ② ①−②有: , 即: … , … , ; (3)假设存在正数 k 使得数列 的每一项均为整数, 则由(2)可知: ③, 4 5 6 21, 2, 4a k a k a k k = + = + = + + { }nb 2 1 n n n n a ab a + + += 1,b 2 ,b 3,b 4b 1 2 1n n n na a k a a+ − −= + 2 1 1n n n na a k a a+ − += + 2n nb b −= { }nb { }na 2 1 2 2 1 2 2 2 2 2 2 1 1 n n n n n n a a a ka a ak + − + = − + = + − 1a k Z= ∈ 6 24 Za k k = + + ∈ 1,2k = 1,2k = 1,2k = { }na 4 5 6 21, 2, 4a k a k a k k = + = + = + + { }na 2 1n n n nb a a a= + + + 1 3 2b b= = , 2 4 2 1kb b k += = 1 2 1 n n n n k a aa a − − ++ = 3,n n N≥ ∈ ∗( ) 1 2 1n n n na a k a a+ − −= + 2 1 1n n n na a k a a+ − += + 2 2 1 1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 + − + += 2n nb b −= 2 1 2 3n nb b− −∴ = = 1 3 1 2 2a ab a += = = 2 2 2n nb b −= = 2 4 2 3 2 1a a kb a k + += = = 4 1 1 2 2 n n kb k k + −∴ = +( ) { }na 2 1 2 2 1 2 2 2 2 2 2 1 1 n n n n n n a a a ka a ak + − + = − + = + − 由 , ,可知 ,2. 当 时, 为整数,利用 结合③式可知 的每一项均为整 数; 当 时,③变为 ④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为偶数, 为整数. 时结论显然成立,假设 时结论成立, 这时 为偶数, 为整数, 故 为偶数, 为整数, 时,命题成立. 故数列 是整数列. 综上所述 k 为 1,2 时数列 是整数列.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和数列的递推公式,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数列的 综合掌握,注意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的运用,属于难题. 20.设函数 . (1)若 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2)若 试判断函数 在区间 内的极值点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3)求证:对任意的正数 a 都存在实数 t 满足:对任意的 , . 【答案】(1) 单调递减区间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 (2) 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解析】(1)求解 ,利用 ,解不等式求解单调递增区 间,单调递减区间; (2) ,其中 , 再次构造函数令 ,分析 的零点情况. , 令 ,列表分析得出 单调性,求其最小值, 分类讨论求解①若 ,②若 ,③若 的单调性, 1a k Z= ∈ 6 24 Za k k = + + ∈ 1k = 1k = 2 1 3k k + = 1 2 3, ,a a a Z∈ { }na 2k = 2 1 2 2 1 2 2 2 2 2 5 12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 − + = − = + − 2 1na − 2na 1n = n k= 2 1na − 2na 2 1 2 2 12n n na a a+ −= − 2 2na + 1n k∴ = + { }na { }na ( ) ( )ln ,f x x a x x a= − − + a R∈ 0a = ( )f x 0a < ( )f x ( )2 2,e e− ( , )x t t a∈ + ( ) 1f x a< − (0,1) (1, )+∞ ( ) lnf x x′ = ( ) 0, ( ) 0f x f x′ ′> < ' ( ) ln af x x x = − 0x > ( ) lng x x x a= − ( )g x ( ) ln 1g x x′ = + 1( ) 0,g x x e ′ = = ( )g x 1a e ≤ − 2 1 2ae e − < < − 2 2 0, ( )a f xe − ≤ < 最大值,最小值,确定有无零点问题; (3)先猜想 恒成立. 再运用导数判断证明.令 ,求解最大值,得 出 即可. 【详解】 (1)当 时, , , 令 , ,列表分析 1 − 0 + 单调递减 单调递增 故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 (2) , ,其中 , 令 ,分析 的零点情况. 令 , ,列表分析 − 0 + 单调递减 单调递增 , 而 , , ( )f x (1,1 ), ( ) 1x a f x a∈ + < − ' 1( ) ln 1, 1, ( ) 1 0G x x x x G x x = − + ≥ = − ≤ ( ) (1) 0G x G< = 0a = ( ) lnf x x x x= − ( ) lnf x x′ = ( ) 0f x′ = 1x = x (0,1) (1, )+∞ ( )f x′ ( )f x ( )f x (0,1) (1, )+∞ ( ) ( )lnf x x a x x a= − − + ( ) lnf x x ax′ = − 0x > ( ) lng x x x a= − ( )g x ( ) ln 1g x x′ = + ( ) 0g x′ = 1x e = x (0,1e) 1e (1 , )e +∞ ( )g x′ ( )g x min 1 1( ) ( )g x g ae e = = − − 1 1( ) 1n 1f ae aee e ′ = − = − − 2 2 2( ) 2 (2 )f e ae ae−′ = − − = − + 2 2 2 2 1( ) 2 (2 )af e e ae e ′ = − = − ①若 则 , 故 在 内没有极值点; ②若 ,则 , 因此 在 有两个零点, 在 内有两个极值点; ③若 则 , , , 因此 在 有一个零点, 在 内有一个极值点; 综上所述当 时, 在 内没有极值点; 当 时, 在 内有两个极值点; 当 时, 在 内有一个极值点. (3)猜想: , 恒成立. 证明如下: 由(2)得 在 上单调递增,且 , . 因为当 时, , 所以 故 在 上存在唯一的零点,设为 .由 − 0 + 单调递减 单调递增 1a e ≤ − ( ) ln 0af x x x ′ = − ≥ ( )f x 2 2( , )e e− 2 1 2ae e − < < − 1 1( ) 1n 0f aee e ′ = − < 2 2( ) (2 ) 0f e ae−′ = − + > 2 2 2 1( ) (2 ) 0f e e ae ′ = − > ( )f x′ 2 2( , )e e− ( )f x 2 2( , )e e− 2 2 0ae − ≤ < 1 1( ) 1 0f n aee e ′ = − < 2 2( ) (2 ) 0f e ae−′ = − + ≤ 2 2 2 1( ) (2 ) 0f e e ae ′ = − > ( )f x′ 2 2( , )e e− ( )f x 2 2( , )e e− 1( , ]a e ∈ −∞ − ( )f x 2 2( , )e e− 2 1 2,a e e  ∈ − −   ( )f x 2 2( , )e e− 2 2 ,0a e  ∈ −   ( )f x 2 2( , )e e− (1,1 )x a∈ + ( ) 1f x a< − ( )g x 1( , )e +∞ (1) 0g a= − < (1 ) (1 )ln(1 )g a a a a+ = + + − 1x > 1ln 1 (*)x x > − 1(1 ) (1 )(1 ) 01g a a aa + > + − − =+ ( )g x (1,1 )a+ 0x x 0(1, )x 0x 0( ,1 )x a+ ( )f x′ ( )f x 知 , . 又 ,而 时, , 所以 . 即 , . 所以对任意的正数 a,都存在实数 , 使对任意的 , 使 . 补充证明 : 令 , . , 所以 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 时, ,即 . 补充证明 令 , . , 所以 在 上单调递减. 所以 时, ,即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会熟练运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与最值问 题.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应该先求出函数的导函数,令导函数大于 0 得到函数的递增区 间,令导函数小于 0 得到函数的递减区间,考查了不等式与导数的结合,难度较大. 21.已知二阶矩阵 ,矩阵 属于特征值 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属 于特征值 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求矩阵 . 【答案】 【解析】运用矩阵定义列出方程组求解矩阵 【详解】 由特征值、特征向量定义可知, , 即 ,得 (1,1 )x a∈ + ( ) max{ (1), (1 )}f x f f a< + (1 ) ln(1 ) 1f a a+ = + − 1x > ln 1(**)x x< − (1 ) ( 1) 1 1 1 (1)f a a a f+ < + − − = − = (1,1 )x a∈ + ( ) 1f x a< − 1t = ( , )x t t∈ + ∞ ( ) 1f x a< − (*) 1( ) 1n 1F x x x = + − 1x ≥ 2 2 1 1 1( ) 0xF x x x x −′ = − = ≥ ( )F x [1, )+∞ 1x > ( ) (1) 0F x F> = 1ln 1x x > − (**) ( ) ln 1G x x x= − + 1x ≥ 1( ) 1 0G x x ′ = − ≤ ( )G x [1, )+∞ 1x > ( ) (1) 0G x G< = ln 1x x< − 同理可得 解得 , , , .因此矩阵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矩阵,只需运用定义得出方程组即可求出结果, 较为简单 22.在极坐标系中,已知 ,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与极轴交于点 ,求 的极坐标方程及 的面积. 【答案】 的极坐标方程及 , . 【解析】将 转化为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形式,然后求出线段 的 中点与直线 的斜率,进而求出直线 l 在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下,求出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线段 AB 的长度,从而得出 的面 积. 【详解】 解: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 x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的坐标为 线段 的中点为 , 故线段 中垂线的斜率为 , 所以 的中垂线方程为: 化简得: , 所以极坐标方程为 , 即 , 令 ,则 , 故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C(10,0) 1, , 9,3 3A B π π           AB l C l ABC∆ l cos 53 πρ θ − =   20 3ABC∆ 的面积 1, , 9,3 3A B π π           AB AB ABC∆ 1, , 9,3 3A B π π           1 3 9 9 3( , ), ( , )2 2 2 2A B AB 5 5 3( , )2 2A 3ABk = AB 1 3 3AB k k − −= = AB 5 3 3 5( )2 3 2y x −− = − 3 10 0x y+ − = cos 3 sin 10 0ρ θ ρ θ+ − = cos( ) 53 πρ θ − = 0y = 10x = 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 线段 , 故 的面积为 .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线的极坐标方程问题,解题时可以将极坐标系下的问题转化为平面直角坐 标系下的问题,从而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23.已知实数 满足 ,求证: .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对 进行转化,转化为含有 形式,然后通过不等关 系得证. 【详解】 解:因为 , 所以 ,得证.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将要证的形式转化为已知的条件, 考查了学生转化与化归的能力. 24.如图,在四棱锥 中,已知棱 , , 两两垂直,长度分别为 1,2,2.若 ( ),且向量 与 夹角的余弦值为 . 3y x= 10 3 5 3 3 1 d = = + 8AB = ABC∆ 1 5 3 8 20 32S = × × = ,a b 2a b+ ≤ 2 22 2 4( 2)a a b b a+ − + ≤ + 2 22 2a a b b+ − + 2a b+ ≤ 2a b+ ≤ 2 22 2a a b b+ − + 2 2 2 2a b a b= − + + ( )( ) ( )2a b a b a b= − + + + 2a b a b= + − + ( )2 2a b a a b= + − + + 2 2a b a a b≤ + + + + ( )2 2 2 2 2 2 4 4 2 4 2a a a a≤ + + = + = + ≤ + P ABCD− AB AD AP DC ABλ=  Rλ ∈ PC BD 15 15 (1)求 的值; (2)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 ;(2) . 【解析】试题分析:(1)以 为坐标原点, 、 、 分别为 、 、 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写出 , 的坐标,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列出 关于 的方程可求;(2)设岀平面 的法向量为 ,根据 , 进而得到 ,从而求出 ,向量 的坐标可以求出,从而可根据向量夹角余 弦的公式求出 ,从而得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试题解析:(1)依题意,以 为坐标原点, 、 、 分别为 、 、 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 ,所以 ,从而 ,则由 ,解得 (舍去)或 . (2)易得 , ,设平面 的法向量 , 则 , ,即 ,且 ,所以 ,不妨取 , 则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 ,又易得 ,故 ,所以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λ PB PCD 2λ = 10 5 A AB AD AP x y z A xyz− ,PC BD λ PCD ( ), ,n x y z= n PC n DC  ⊥ ⊥     0 0  ⋅ = ⋅ =     n PC n DC n PB cos ,n PB< >  PB PCD A AB AD AP x y z A xyz− (1,0,0), (0,2,0), (0,0,2)B D P DC ABλ=  ( ,2,0)C λ ( ,2, 2)PC λ= − 15cos , 15PC BD =  10λ = 2λ = (2,2, 2)PC = − (0,2, 2)PD = − PCD ( , , )n x y z= 0⋅ = n PC 0⋅ = n PD 0x y z+ − = 0y z− = 0x = 1y z= = PCD (0,1,1)n = (1,0, 2)PB = − 10cos , 5 = ⋅ = − PB n PB n PB PCD 10 5 考点: 1、空间两向量夹角余弦公式;2、利用向量求直线和平面说成角的正弦. 25.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记 … . (1)求 的值; (2)求所有正整数 n,使得 能被 8 整除. 【答案】(1) ; ; (2) 【解析】(1)运用二项式定理,化简整理,再代入计算即可得到所求值; (2)通过化简得到 ,再由不完全归纳找规律得到结论,即可得到所求 结论. 【详解】 解:(1) … … , { }na 1 1 5 1 5 2 25 n n na     + − = −            n N∈ 1 2 1 2n n nS C a C a= + + n n nC a+ 1,S 2S nS 1 1S = 2 3S = { }*| 3 ,n n k k N= ∈ 2 13n n nS S S+ += − 1 2 1 2 n n n n n nS C a C a C a= + +…+ 2 1 21 1 5 1 5 2 25 n nC C   + += ⋅ + ⋅ +     2 1 21 5 1 5 1 5 2 2 2 n n n n nC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2 n n nC  − + ⋅      1 1 5 1 51 12 25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5 3 5 2 25 n n    + − = −            即有 ; ; (2) , , 即 , , 因此 除以 8 的余数, 完全由 除以 8 的余数确定, 因为 , 所以 , , , , , 由以上计算及 可知,数列 各项除以 8 的余数依次是: 1,3,0,5,7,0,1,3,0,5,7,0,…, 它是一个以 6 为周期的数列,从而 除以 8 的余数等价于 n 除以 3 的余数, 所以 , 即所求集合为: . 【点睛】 本题考查数列通项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二项式定理,本题属于难题. 1 1S 5 1 5 = ⋅ = 2 1S 3 5 3 5 = ⋅ ⋅ = 1 3 5 3 5 2 25 n nS n     + − = −            2 1 3 5 3 52 22 25nS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5 3 5 3 5 3 5 3 5 3 5= 2 2 2 2 2 25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n nS S+= − 2 13n n nS S S+ += − *n N∈ 2nS + 1,n nS S+ 1 1,a = 2 1a = 1 1 1 1 1S C a= = 1 2 2 2 1 2 2 3S C a C a= + = 3 2 13 9 1 8S S S= − = − = 4 3 23 24 3 21,S S S= − = − = 5 4 33 63 8 55S S S= − = − = 6 5 43 165 21 144,S S S= − = − = 7 5356 432 55 377S S= − = − = 8 7 63 1131 144 987,S S S= − = − = 9 8 73 2961 377 2584S S S= − = − = 2 13n n nS S S+ += − { }nS nS 3 ,n k= *k N∈ { }*| 3 ,n n k k N=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