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一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 13 -‎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解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解析】 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解析】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机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驴背上的“状元”‎ - 13 -‎ 丁 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思是,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成天价和农民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条件差,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业上的事。老汉说:“看你这老哥,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愣一愣。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但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就必定引出别人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儿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他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着。‎ - 13 -‎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棰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文化馆,给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小鼓哒哒,锣也响了,镲也响了,口中也在打着鼓点,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D )‎ A.文章多次写到赵树理“像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是咱们庄稼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家的特点与情怀。‎ B.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明了他的勤奋与努力。‎ C.“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我”所见到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解析】 “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有误,原文是“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表现了赵树理的干练,没有表明其写作方向的变化。‎ ‎5.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7分)‎ ‎【答案】 _①“驴背上”指他有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凸显出他与农民为伴,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他的许多本事就是在少年时期在驴背上练就的。“状元”突出的是虽与农民为伍,但创作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作品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吹拉弹唱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就是这样的一种最佳的体现。②作家要与人民打成一片,从人民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与百姓心连心,要有农民情怀,只有创作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够写出具有时代温情的作品。__‎ ‎6.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8分)‎ ‎【答案】 _①“成天价”“十几样玩意儿”“模样儿差不多”“老实巴交”——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②“香喷喷”“唧唧哝哝”“饱鼓鼓”“哦哦呀呀”——运用叠音词,音乐感强,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③“大鼓咚咚,小鼓哒哒”“咚咚锵,咚咚锵”“带着嗡嗡的余韵”——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增强感染力。④“眉在飞,色在舞”——运用了短句,短促有力,富有韵律。⑤“在驴背上编唱本”“‎ - 13 -‎ 扯着驴子的尾巴”“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语言风趣幽默。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进士”‎ - 13 -‎ ‎,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解析】 “最低一级是乡试”表述错误,应该是“院试”,乡试并不是最低级别的考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解析】 “因为这件事”于文无据。“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分析有误,据原文“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可知,不是“立即遭到打击报复”,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李迪因朋党傅会才被贬到衡州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译文: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学识深厚有器量识大局,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 13 -‎ 曾经休假,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皇帝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皇帝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皇后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皇后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到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样,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借其他名义赖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太后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功补进武校尉,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一天黄昏,舟泊无锡,上岸游南禅寺。这首诗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②南禅:无锡锡山佛寺名。③离立:相并而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C )‎ A.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舍舟访寺,寺中览古,出寺所见。‎ - 13 -‎ B.颔联专写古迹。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墙壁上的题诗,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古寺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美。‎ ‎【解析】 C项,错在“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薄游草草寒侵袖”是说眼前的荒凉景象让诗人感觉到寒意,“远思悠悠风满轩”是说寒风阵阵,让诗人感慨物是人非,追思荒远。应该是侧重于诗人游览古寺的主观感受。故选C。‎ ‎12.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9分)‎ ‎【答案】 _①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表现“荒”。描写隆冬时节,黄昏时刻,寒风阵阵,远树云烟迷蒙的寺景,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②通过描写历史古迹表现“荒”。描写寺院中的古迹,名人题诗、碑文依然清晰,但是人已不在,暗含迹存人亡的今昔感慨,物是人非,追思荒远。③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荒”。通过“草草薄游”“寒风侵袖”“远思悠悠”来表达了诗人失落怅惘的复杂情感。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一肌一容__,_尽态极妍__”描写阿房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句子是“_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__,_謇朝谇而夕替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俄顷风定云墨色__,_秋天漠漠向昏黑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________的今天,人类中心主义者依然信心十足,因为他们认定那个终极的“控制开关”必定掌握在人类手中。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巅峰,我们当然不用________。然而,新的工业革命提出的最大疑问在于,人类将自己最强大、最优质和最持久的体力和智力进行“集成”,并一步一步地转移到“机器人”身上,尤其是转移到与自己同类却更为强健和发达的“基因人”身上后,仍然认为自己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是不是人类自我最大也是最后的迷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应当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具特色,也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这些“自然人”,如果不想在这次工业革命中________,就必须适度地放下“自然人”‎ - 13 -‎ 内部的争斗,从整个人类的视角,塑造全新的、共有的道德良知,摒弃前嫌,________,面对整个人类新的对手。可以想象,面对如此革命,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风举云摇 诚惶诚恐 自投罗网 精诚团结 B.风起云涌 诚惶诚恐 自掘坟墓 和衷共济 C.风举云摇 忧心忡忡 自投罗网 和衷共济 D.风起云涌 忧心忡忡 自掘坟墓 精诚团结 ‎【解析】 第一空:“风举云摇”:凭借风云飞腾上升,亦喻飞黄腾达。“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第二空:“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第三空:“自投罗网”: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走进别人的圈套中。“自掘坟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第四空:“精诚团结”:一心一意,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15.下面是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已打乱,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①预示人类社会一个自我超越时代的到来 ‎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③“自然人”“机器人”和“基因人”等之间的冲突 ‎④超越地域、民族、国家、政治团体、宗教派别 ‎⑤在向整个人类社会发出新的挑战 ‎⑥很可能超过当下的民族、国家等之间的冲突 A.②④⑤③⑥①    B.②③④⑥⑤①‎ C.③⑥①②④⑤ D.③④⑥②⑤①‎ ‎【解析】 根据括号中的标点符号,六句话应该分为两小组。根据文段逻辑,应是先谈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影响,即②④⑤句,再谈其具体特色和价值,即③⑥①句。‎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B.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C.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D.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反而意味着人类社会在倒退或毁灭。‎ - 13 -‎ ‎【解析】 “如果没有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一种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的“一种”的位置不当,应为:如果没有一种主流的、共有的、强有力的人类价值观或普世道德出现,故排除CD;A.“技术进阶不仅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的多重否定失当,应为:技术进阶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在进步。‎ ‎17.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午睡虽好,__①__,因为随着睡眠时间的增加,__②__。一项研究显示,浅睡眠期是大脑皮层的充分休息期,而进入深度睡眠,则很难起到解乏效果,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午间短睡后精力比较充沛,长睡则午后精神不佳。所以专家认为,__③__,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即可。‎ ‎【答案】 _①却不是时间越长越好__②睡眠深度也在增加__③午睡以短睡为宜__‎ ‎18.下面文段有多处逻辑问题,请就其中三处加以说明。(6分)‎ 游戏《王者荣耀》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有三个方面:一、穿越历史,必然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二、过度沉溺游戏让孩子们的精力被过度消耗。三、害惨了家长:某家长因教训玩游戏的孩子,导致孩子跳楼而悲痛欲绝;某家长的银行卡被玩游戏的11岁女儿盗刷10余万元……这款游戏不禁止,家庭悲剧就不会停止。‎ ‎【答案】 _①穿越历史,不见得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②文段讲的是《王者荣耀》的不良影响,其第二条则是过度沉溺于游戏的不良影响,两者不对应。③文段本来是在说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第三条却把“孩子们”改成了“家长”,偷换了概念。④“这款游戏不禁止,家庭悲剧就不会停止”的说法太武断,没有依据。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 13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材料以设问开头,引导考生来谈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这首先限制了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要围绕其展开联想和思考。而接下来余秋雨指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有着特殊的生命力;罗素则指出华夏文明结合西方文明,创造出伟大的新文明。两人观点各异,情境相同,都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围绕这一情境展开,这也是在落实作文下的具体要求“结合材料”。‎ 不管是“倡议”“演讲”还是“写信”,考生都要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面对特定的写作对象,要注意语言表达规范、措辞得体。文体只能是演讲稿、书信或倡议书,要符合文体特征。最后还要注意落款。除此常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任务的特殊要求,演讲稿的写作对象为来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要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时要抓住“特殊”二字,它体现在材料中余秋雨的话中,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化呈现出其特殊的生命力,从未断绝;倡议书是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倡议中要有具体做法;书信是写给某位政要或长者,信中要有“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写作任务,都可看出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从材料中名人的话到具体任务的设置,都可看出命题者在引导考生谈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而这一“认知”是建立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知,从文化中汲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选择具体任务后,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进行立意。如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我们可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其文化自身的特殊生命力来源何处,如何保持优秀文化特殊而持续生命力等,只要突出“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即可;发出倡议时,也可从为什么、如何去做、做的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提出具体做法;而写信时则可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与思考”,观点也是可以见仁见智的。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无论选取哪一具体任务,支撑其论点的论据都是丰富的,考生可以根据已有储备有效调取。古往今来,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不计其数,考生需要根据材料,结合任务,为己所用。当然储备不同,立足点不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相同。‎ 参考立意:‎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 ‎(3)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4)继承发扬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5)执中鉴西 贯通中外 ‎【佳作赏读】‎ - 13 -‎ 文明常在 文化常新 各位亲爱的国外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学校——振华中学,振华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学校,一砖一瓦,都可看出传统文化的浸润,其实在中国,这种文化的延续处处可见。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文明常在,文化常新。‎ 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有特殊的生命力”,我想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世代延续,长存常新。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希望我接下来的演讲能让各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想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同化力。历史上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取而代之的情况并非没有。随着文明交流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但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会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流传于印度、尼泊尔一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同化,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这种同化力让其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保持文化底色,坚守中国特色,这种坚守的背后就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文化世代延续,不能只靠自身同化的力量,还应以其融合力来彰显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的文明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不允许其他文明融入的文明很难孤岛式生存下来。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一直绽放着不同文明之花。56个民族能够和谐并存、长期发展,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力。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流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这种融合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广博胸怀,在融合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一种自我更新式的扬弃精神,让中国文化长存常新,博大精深。‎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依然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大家可以发现近年来走红的故宫文创、海外唱响的《茉莉花》、国外展出的中国国粹……如今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汇聚世界合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文化继续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化自信中透露出中国文化勃勃的生命力。‎ 中国不但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更注重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精彩。‎ ‎《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新时期,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变,赋予其更深厚的时代内涵,延续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文化常新,文明常在,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在。‎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13 -‎ 振华中学 青年学生 ‎×年×月×日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