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1第3单元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1第3单元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学案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日本侵华 ‎1.局部侵华 ‎(1)表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2)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2.全面侵华 ‎(1)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野蛮的军事进攻 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 屠杀和 平居民 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 细菌战和 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毒气战 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以华治华 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 经济掠夺 野蛮掠夺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 奴化教育 推行愚民政策和民族同化政策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二、全面抗日战争 ‎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年8月-1938年10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 ‎-11月)‎ 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 ‎-11月)‎ 国共联合作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 ‎-5月)‎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 ‎10月)‎ 苏联空军参战,消耗了大量日军。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游击区 抗战 国民党还建立敌后游击区,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 中国 远征军 ‎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概况 ‎①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抗战胜利及意义 ‎(1)抗战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 ‎②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 ‎(2)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④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 抗战胜利的意义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抗战过程中坚持的斗争策略。‎ ‎[解读] 史料一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史料二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试答] 进行广泛的民族战争,坚持持久抗战,拖垮敌人。‎ 史料三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思考]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 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 ‎[解读] 史料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试答] 主观原因: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 抗日战争的特点 规模大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战略地位 ‎(双重性)‎ 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全民性 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复杂性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 持久性 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全局性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以弱胜强 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以家国情怀认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华社1月12日新媒体专电:从今年春季开始,中国历史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消息传来,中国抗战史学界深感欣慰。“终于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许多抗战历史研究者,为此已经呼吁了几十年。在王建学看来,中国教科书将抗战史从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值得点赞。“这意味着14年抗战的提法,已经从学术观点上升为全民共识。”王建学说,这样能让人们更清晰地知道,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都是从何而来。根据教育部的安排,‎ 这一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从此,14年抗战将是历史教学的权威表述。”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李蓉研究员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侵华战犯的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我们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 ‎——摘编自《中国抗战史修订为 ‎14年意味着什么》‎ 解读材料,就“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解析:针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8年抗战”的说法一直在史学界占主导地位,认为抗战起点在七七事变,而随着对“全球视野下中国历史”的研究深入,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被日益认知,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故“14年抗战”的说法日益成为史学界主流,认为抗战起点在九一八事变。‎ 答案:示例一:‎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七七事变。‎ 论证: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蒋介石也很快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件”的谈话。自此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在东方开辟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中国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开端。‎ 示例二:‎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 论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虽从此开始,但不能称之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深刻意义 ‎(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日本侵华始于九一八事变,因而,中国抗日战争也始于九一八,“十四年抗战”不仅对八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2)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同于国民政府最初的不抵抗政策,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31年开始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的战场。‎ ‎(4)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自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中国抗战充分展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下图所示是李桦在1935年雕刻的木刻《怒吼吧,中国》。此木刻(  )‎ A.主要以写实为创作技巧 B.反映了人民生存的艰难 C.诱导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回应了时代主题的需求 D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抗战,故李桦的木刻《怒吼 吧,中国》即是对此时局的强烈回应,故选D项;写实是对现实的再现,‎ 而题中是艺术处理的效果,排除A项;题中木刻只是反映希望中国反抗,这个人代表的是中国,排除B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 ‎2.(2019·南通二模)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设的鲁苏、冀察两个战区成立。国民政府派遣三个军的国军兵力分赴山东、河北,以加强游击战兵力,袭扰、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意图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B.积极应对抗战战略相持的态势 C.直接推动百团大战开展 D.开创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先例 B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材料中国民政府加强敌后游击兵力的举措即是对这一时局的积极应对,故选B项;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于1940年下半年发动的,排除C项;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就进行了,排除D项。]‎ ‎3.(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941年,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备忘录中提出日本必须立即退出中国、退出德意日联盟等要求,日本特使发表声明回应:“唯早日勘定祸乱,光复和平,使万邦各就其位,乃帝国之基本国策……如有与帝国根本国策背道而驰之事,不能使万邦各就其位,帝国政府断难容忍。”这一声明反映日本(  )‎ A.始终重视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B.反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痛苦 C.意在保持东亚地区和平稳定 D.假借勘乱名义美化侵略意图 D [1941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灭亡中国的目标没有改变,但声明中强调“勘定祸乱,光复和平”,体现掩盖其侵略意图,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重视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反思,排除B项;日本表面宣传“保持东亚地区和平稳定”,实则侵略,排除C项。]‎ ‎4.(2019·深圳一模)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 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D [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使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了敌后战场,故选D项;“1944年到延安等地采访”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报道无法打击国民党的实力,不会对两党力量构成影响,排除B项;报道不会打破经济封锁,排除C项。]‎ ‎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解放战争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反内战;国际爱好和平力量反战。‎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6年初、重庆。‎ ‎(2)结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区 ‎“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2.过程 阶段 时间 概况及意义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①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最后胜利 ‎1949年4月 ‎①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③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意义 ‎(1)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史料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解读] 史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而农民积极支持革命的事实。‎ ‎[试答] 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农民参军,支援前线。‎ ‎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1)军事上:土地改革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解放区的粮食产量,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财力和人力基础。‎ ‎(2)政治上:巩固了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地位。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真诚的拥护,在一个农民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其意义无比巨大。‎ ‎(3)经济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作主,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关系上: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村的社会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终于被废除,农民真正成为土地和农村的主人,农村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以唯物史观,认识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引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材料二 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1945年12月)‎ 依据上述史料分析,概括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材料一中“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外御其侮”等体现出阶级利益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两党关系的影响,材料二说明美国政策影响了两党关系。‎ 答案: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共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 唯物地认识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时期 阶段特征 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国共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与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衡阳一模)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B [由漫画内容《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及时间“1945年9月”,可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民心所向,故选B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才标志着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与媒体反战无关,排除C项;‎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排除D项。]‎ ‎2.(2019·江西省重点中学联考)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A [毛泽东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A项;解放战争爆发之初,‎ 根据来自西方的准确数据,共产党处于弱势,不符合战争必胜的条件,排除B、C两项; D项说法与事实不符,排除。]‎ ‎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C [《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指示部队“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党指挥下的这一军事行动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 [平津战役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围而不打”,故选C项;辽沈战役采取“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排除A项;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就地歼灭”,排除B项;渡江战役渡过长江,解放南京,跟题干无关,排除D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9·全国Ⅰ卷·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 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明立意:本题以毛泽东一篇文章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理思路:解答本题的诀窍在于把握题干的主旨,即毛泽东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应采取的态度:联合它们。然后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经分析可知,这取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由以上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 练点1:中共为工作重心转移的准备措施 ‎(2019·全国Ⅱ卷·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B [1948年10月,国共内战处于决战时期,中共着手为全国解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B项正确。]‎ 练点2: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力量对比 ‎(2017·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 练点3: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2018·全国Ⅰ卷·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A [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 练点4:人民解放军否定列强在华特权 ‎(2017·全国Ⅲ卷·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B [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练点5: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2016·全国Ⅰ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D [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9·全国Ⅲ卷·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明立意:从中国经济性质的角度入手考查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抓关键:“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等信息说明“他”的回答符合中国的国情。‎ 理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一词,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随便拉住一个……人”又说明具有普遍性,加之题干材料中的“答复”符合中国的实际,由以上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练点6: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 ‎(2018·全国Ⅱ卷·3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A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 练点7: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政策 ‎(2017·全国Ⅰ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C、D两项错误。]‎ 练点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9·海南卷·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 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35年8月,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并最终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本题选C项;A项是在全面抗战时期,B项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共十年对峙前期,而到了1935年12月,由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了抗日,故D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安庆二模)1937年8月,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授予蒋介石紧急命令权:“作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由此可见,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民主决策     B.高度集权 C.政党政治 D.政治协商 B [根据“作战期间……之措施”可知,全面抗战到来后,国民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一党专政,高度集权,故选B项。]‎ ‎2.(2019·凌源一模)1938年2月美国记者的纪实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在上海出版发行,考虑到时局因素,而特意改名成《西行漫记》。据此推断其“改名”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 B.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政策 C.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开明政策 D.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权利影响 B [结合“1938年2月”这一时间信息可知,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实施文化专制政策,所以“改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日本的文化殖民政策,故选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采取的开明政策与改名无关,排除C项;在日占区上海出现发行图书改名现象,不会受西方言论自由的影响,排除D项。]‎ ‎3.(2019·衡阳二模)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 A.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 B.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 C.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1939年,国民政府禁止滥用少数民族,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可知国民政府此举在于希望团结少数民族来抗日,排除C项,选D项;题干中未提及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 1939年的任务是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非五族共和,共建共和国,排除B项。]‎ ‎4.(2019·汕尾高三质检)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农 ‎ 雇农 ‎ 其他 户数 ‎ 抗战前 ‎ ‎3.6 ‎ ‎7.2 ‎ ‎28.4 ‎ ‎54.0 ‎ ‎5.0 ‎ ‎1.8‎ 减租后 ‎ ‎2.4 ‎ ‎6.7 ‎ ‎38.0 ‎ ‎47.0 ‎ ‎2.5 ‎ ‎3.4 ‎ 土地 抗战前 ‎ ‎29.5 ‎ ‎21.0 ‎ ‎29.5 ‎ ‎19.0 ‎ ‎0.8 ‎ ‎0.2‎ 减租后 ‎ ‎13.5 ‎ ‎17.5 ‎ ‎42.5 ‎ ‎22.5 ‎ ‎0.6 ‎ ‎3.4 ‎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 [由材料中地主和富农户数、土地减少,中农和贫农户数、土地均有所增加的数据信息可知,减租减息政策削弱了封建地主依靠土地剥削农民的现象,故选B项;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减租减息政策而非土地革命,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 ‎5.(2019·海门一模)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 [由“跨陇海,越黄泛……刘邓常胜军”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6.(2019·南通一模)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D [挺进大别山是指“前年”的“品字形的中央突破”,排除A项;“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指的是渡江战役,故选D项;淮海战役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不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排除B项;刘伯承没有参加平津战役,排除C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