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曾给古先民提供了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食物。而提供食物的动物的独特天性与本能,誓如鱼类繁殖力强,熊可以直立行走……这些都使原始人产生神秘感,使原始人普遍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有感情和意愿,进而认为其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由此衍生出图腾神。这些图腾神最初是桉照图腾的自然形象创造的,逐渐发展成为半人半兽神,最后演变成人形神。这说明“神”的发展史。是随着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慢慢形成的。图腾崇拜除了图腾物、图腾神话之外,还有祭祀仪式,图腾柱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遣迹。 图腾柱,源于萨满巫术的原始部族雕刻艺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已经出现动物雕塑作品,主要有巨象、熊、犀牛等动物雕像。原始先民用云石、骨刀雕刻于岩壁或骨角之上。这些原始雕刻,已具备了一定的雕刻技术。图腾柱的出现,汇聚了原始雕刻艺术的精华。图腾柱高高矗立在原始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而独特,色彩绝丽而醒目,堪称图腾艺术中的杰作。 在美洲印第安人村落里,每座房子前后都竖立着图腾柱。困图腾柱的高度,有的达几十米,低的也有两米多。图腾柱的图案,有的为动物图形,也有的是一组相当复杂的组合图形。这些图腾柱刻画的通常是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譬如,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上面刻雕着全家人的图腾符号。頂端为大鹰,底部为熊形,鹰熊两者属丈夫的图腾;中间刻一狼形,为妻子的家族图腾。印第安人希望在图腾柱上尽可能地刻记图腾整体形象,因此不得不把众多的局部形象叠起来,一般都重点刻画图腾头部形象,躯体与四肢則需分解与移位。 美洲印第安人于19世纪从欧洲人那里获得了先进的雕刻器具,从而取谛了传统的石斧和骨凿。这样,图腾柱雕刻的黄金时代就来临了。被收藏的精品也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工艺精湛、图形精美、千奇百怪的图腾柱,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如一个熊雕刻图案中,它的前爪掌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象征着一位已去世的酋长的灵魂。在中国,还没有发现像北美洲那种木雕图腾柱。但是,图腾崇拜是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的原始信仰,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远早于北美印第安部落。依据北美印第安氏族血缘考证,木雕图腾柱最初的文化源头,可追溯到中华鸟图腾民族,河姆渡文化遣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 22 - (摘编自田佳训《神工鬼斧的图腾柱雕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腾神的产生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电产有关联,也与动物和人有着血缘关系有关联。 B. 图腾柱的诞生与萨满巫术有关,集中了原始雕刻艺术精华,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术。 C. 美洲印第安人村落房子前后都有图腾柱,其上图形都相当复杂,有人物,也有动物。 D. 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着图腾崇拜,其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比北美印第安人还要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以图腾神引出图腾柱,再写图腾柱特征及雕刻艺术,然后列举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的情况,最后写了华夏古族图腾崇拜的情况。 B. 文中用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的例子,说明了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所刻画的图形通常是他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 C. 文中所提的印第安人在熊前爪掌心里雕有特別大的眼的图腾柱的亊例证明了,在图腾柱中有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 D. 文中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的事实,来论证木刻图腾柱的起源与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文化有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始人崇拜不同的图腾神。先是崇拜自然形象神,再是半人半兽神,最后是人形神。 B. 图腾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遗迹,一般高高矗立于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色彩艳丽。 C. 印第安人一般会把图腾形象头部作为雕刻重点部位,而对其他部位进行分解与移位。 D. 欧洲人的雕刻器具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雕刻艺术颇有影响,促进了后者取得辉煌。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也与动物和人有血缘关系相关联”判断断错误,应当是“也与原始人认为动物和人有着血缘关系有关”。B项,“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术”分析不当,文中有“已具备了一定的雕刻技术”的信息,因此不是极高,只是一定。C项,“其上图形都相当复杂”范围不当,并不使所有的图形都是组合的,相当复杂的。文中“有的”词语即可表明。 - 22 -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论证木雕图腾柱的起源与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文化有关”分析有误,应为“论证木雕图腾柱的起源在中华鸟图腾民族身上”。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信息“先是崇拜自然形象神,再是半人半兽神,最后是人形神”分析可知,应是“图腾神图形的创作演变过程”,而不是“原始人崇拜不同的图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 22 -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 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 - 22 - “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5.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6. 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4. A 5. 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6. 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念念不忘。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A项,“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到“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6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中,“我”喜欢夏日的新荷是因为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要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裏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日:“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江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i,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 22 -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 “磁”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 - 22 - 《说文》对“敌”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時”。 D. 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 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 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 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 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 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9.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答案】7. A 8. C 9. ①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②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③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的互动。④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中看,“怼”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与“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椁’的含义和读音”并无因果关系。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C项,“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中的“怼”是“怨恨”的意思。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 22 -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本题的主要依据是材料三,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怼”的相关信息:“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根据这些信息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哪些含义即可。 【点睛】文意概括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暹[xiā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ì]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à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 22 -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 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 - 22 -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 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句中“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主语“安西都护张孝嵩”与谓语“迁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蕃人伏其清慎”译为: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主谓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深思”理解为“十分思念”,与后句中“慕”,语意上递进关系,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擢”是提升官职。古代提升官职常用词: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 22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题干中“在他出使碛西期间”错误,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注意,俄,不久;授,被任命为;以,因;清节:清廉节俭;见,被;重,形容词作动词,器重;坐: 因;下,交;得罪:古今异义词,获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 ,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 - 22 - 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二)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 22 -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5. 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鬓色”“故园情”,根据理解“衰鬓色”抒发的是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结合“再动故园情”及注释内容“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分析,“故园情”抒发了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今昔对比,感到了被贬的愁闷和失意之情。尾句“云树绕湓城”,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 22 -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早起晚睡、操持家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诗人戴高帽、佩长带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感伤个人生短暂和生命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夙、岌、蜉、蝣、渺。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表达(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__________。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便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会让人丧失定力,__________;会让人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__________,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不要忘记那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 22 - ),成功也是短暂而不稳固的。《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镇定是躁动的制服者。人活一辈子,要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唯有静下心定下神,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__________,也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可厚非 随遇而安 一劳永逸 鹤立鸡群 B. 无可非议 随波逐流 一举成名 超凡脱俗 C. 无可非议 随遇而安 一举成名 鹤立鸡群 D. 无可厚非 随波逐流 一劳永逸 超凡脱俗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键在于他是否能避开喧嚣的社会,拒绝外来的诱惑 B. 关键在于他能拒绝喧嚣的社会,避开外来的诱惑 C. 关键在于他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 D. 关键在于他能不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诱惑的外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有了创新,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B. 与其有了创新,不如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C. 即使有了创新,无论知识和技能储备是否扎实稳固 D. 与其有了知识的扎实稳固和技能储备,如果没有创新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语境中“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这是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应选“无可非议”。 - 22 - 第二空:随遇而安: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根据语境上文的“丧失定力”,这里应选“随波逐流”。 第三空: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根据语境上文的“一夜暴富”,此处应选“一举成名”。 第四空: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根据词义和语境,句中分别应选填“无可非议、随波逐流、一举成名、超凡脱俗”。根据语境上文“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此处应选“超凡脱俗”。 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子与上句之间,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不合逻辑,可排除AD;搭配不当,“拒绝社会的喧嚣,避开外来的诱惑”可改为“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可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下文的“也”,与之相搭配的关联词选“即使”,可排除BD;补写句子不是条件关系,可排除C。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民大附中的一则招募启示,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加以改正。 - 22 - 为加大印度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的需求,我校打算以本校为汉语学习基地开展印度留学生暑假汉语夏令营活动。为了给这些印度留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现要在昆明招募寄宿家庭 25个。具体要求如下:能给印度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房间;家中至少有一个年龄不超过 20周岁以上的孩子;家庭关系和睦友好。报名截至日期:5月10日。相信大家都期待荣幸地被选上。 【答案】“加大”改为“满足”;“打算”改为“计划”;“不超过20周岁以上”改为“不超过20周岁”;“截至”改为“截止”;“荣幸地被选上”改为“入选”(或删去“荣幸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中得体掌握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①“加大”提法不妥,别人的“需求”,我方应该“满足”而不是去加大,故“加大”改为“满足”; ②“打算”说法显得口语化,不够正规,不符合“招募启示”语体,应改为“计划”; ③“不超过20周岁以上”存在语病,应改为“不超过20周岁”; ④因后面跟的是日期,“截至”应改为“截止”; ⑤“荣幸地被选上”谦敬失当,“荣幸”是谦辞,此处应改为“入选”(或删去“荣幸地”)。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 22 - ①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海绵城市建成,就能完全吸收城市的雨水。 (2). ③不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就能使城市不再发生洪涝灾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城市也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材料二: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桶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两则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中国骄傲 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但是在生死攸关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星期六,我无意中打开电视机,里面正播放着以“颂扬英雄、感恩英雄”为主题的2006年《中国骄傲》颁奖典礼,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却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担负起维护生命尊严的职责;以沉着冷静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以纯朴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的含义。 - 22 - 2006年7月9日,一辆旅游大巴车在行驶途中发生车祸,翻进里边两米多深的水沟里,39名乘客被困车中。他——一名路过的年轻人甘冒生命危险,从随时可能爆炸的车中救出了27名乘客后悄然离开。当主持人问他,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半小时内连续救出那么多人时,这位憨厚的江西小伙子——熊文清,他用朴实的话语使我深受感动,他说:“是眼神,是他们求助的眼神!”是呀,在危难时刻,留给那些获救的生命印象中的碎片,是他的托举、是他的背影、他的手臂、他的笑容。但正是这些,打动了我们心灵的特写,拼贴起一幅无声而绝美的画面,最终定格为2006年中国骄傲的动人画面。 朱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其貌不扬,但面对落水的女孩,他第一个跳入水中。讲述他的故事,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他最后留下的声音,和最后留下的一只旧鞋。当航天英雄杨利伟给他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颁奖并敬礼时,我觉得,他们都是一样的英雄,而朱柱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人间最美丽最高贵的礼物——人性之美。他再一次证明,英雄与容貌、金钱、地位、名气、身份无关。只有真的生命,值得活一回;只有真的生命,值得中国为之骄傲和赞美…… 我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里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滑落了两行泪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壮举,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无论你是警察、还是消防战士;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白发老者,抑或是幼稚孩童,你都会感到,他们在和平年代里守护着生活的安宁。他们凭借着自己勇敢与危险、死神斗智斗勇的精神,捍卫了生命的尊严。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这个拥有众多英雄的古老国度,骄傲着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他们就是我们的“中国骄傲”,我们感恩这些“平凡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篇关注时事的关于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没有人是社会的旁观者,不凡的人生、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这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 点睛:既然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 - 22 -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