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案
第12讲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一、对抗与牵制的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一)背景 1.实力变化 (1)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经济封锁 军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影响 1.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拉美: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4.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几个与两极格局相关的概念 (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美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二)朝鲜半岛问题 朝鲜半岛于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时,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派兵进驻南北。1948年8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同年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为领袖。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赴朝参战。1953年7月停战。1958年,朝鲜完成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宣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德国问题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4国分区占领。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柏林位于东德境内,但也分为西战区和苏战区。为制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方,东德政府于1961年8月修筑环绕西柏林一周的“柏林墙”。在民主浪潮的冲击下,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统一。 (四)柏林墙 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五)越南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越共领袖胡志明于9月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不久,法国侵略军卷土重来,长达8年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1954年7月,中、美、英、法和印度支那三国达成《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北越)。在南方,美国取代法国进行殖民统治。1960年,越南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成立,在北越的支持下,反击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帮助南越。1961~1964年,美国主要采取向南越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的“特种战争”形式。1964年,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战争升级为以美军直接参战的“局部战争”(1965~1969),并把战火烧到越南北方。经过十多年的较量,美国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简称《巴黎协定》),从南越撤军。1975年,越南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北方和南方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完败的战争(美国自称“光荣的撤退”)。 三、冷战 (一)含义 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1946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为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首次提出“冷战” 一词。1947年,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冷战”术语开始广为流行。 (二)序幕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题为《中流砥柱》的演讲,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三)内容 1.政治上,加强对别国干涉和控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经济上,遏制与反遏制。 3.军事上,成立军事政治集团相互对峙。 (四)影响 1.危害 (1)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推行到全世界,苏联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推广到全球,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2)两强相争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美苏为称霸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使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局面。 (3)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美苏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战略导弹相互瞄准对方成员国,世界处于“待战”状态。“冷战”期间置备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还在危及人类的安全。 (4)“冷战”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由于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内部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弱小国家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机会。 (5)世界被人为地划成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交往很少,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6)擅划他国国界、分裂他国的做法(如造成朝鲜半岛、德国分裂),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为日后纷争埋下了祸根。“冷战”造成的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7)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8)新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企图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构建一元化的国际新秩序等。四十多年的“冷战”压制和掩盖了许多地区的内部矛盾,“冷战”结束后,原来潜伏的矛盾火山似的爆发出来,“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抛弃“冷战”思维,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对话与合作构筑的新安全观,才能为人类带来持久的和平。 2.客观作用 (1)在“冷战”的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战争的根源,但却对大国行事有一定的约束。 (2)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长期共存中取长补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为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战”结束后很多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为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美苏两国围绕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原子弹、半导体、雷达、航天技术等都有新突破。后来很多技术转为民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4)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两极对峙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不断壮大自身力量,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如不结盟运动兴起等) (5)“冷战”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支持国民政府,使中国陷入国共内战深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包围、封锁政策;美国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出现台海危机,中国至今未完成国家完全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被卷入朝鲜战争。 探究主题(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时间及事件。 [提示]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史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思考] 根据史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探究主题(二)——“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史料一]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史料四] 以下两幅图片是1947年漫画家华君武为揭露“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杜鲁门的立场;史料二中“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史料三中“它”指马歇尔计划;史料四以漫画的形式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 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思考] (2)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史料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二者本质目的一样: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的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1.(2016·龙岩质检)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文中指出,苏联的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分裂和削弱自由国家的力量。凯南的这一电文( ) A.成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B.直接导致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D.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C 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是1946年的“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北约成立于1949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凯南的电报分析了战后威胁美国的力量是苏联,为美苏“冷战”做了铺垫,故C项正确;凯南是站在美国角度遏制苏联,并非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2.(2017·益阳调研)“‘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与冷战无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古巴导弹危机出现 解析:选A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建立,冷战的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所以与冷战无关,故A项错误。 3.下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 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D.反映了当时冷战国际形势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4.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该观点( ) 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解析:选B 据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B项正确。 5.(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至1959年,美国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首次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英国进行文化的较量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对苏联进行文化反击 解析:选D 1959年时美英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不必与英国进行文化较量,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在海外输出图书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9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向外大量输出图书意在进行文化渗透,是和平演变政策的表现,故D项正确。 6.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解析:选A 按照材料中肯尼迪的意思,焦虑和犹疑的根源在于对“第六步……不会有人存在”的担心,因为可以预见的危险,这场危机必然会形成一个警告标志,警醒着美苏控制各自对抗的领域和力度,故A项正确。 二、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西欧走向联合 (1)原因: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②标志: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三、几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 1.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政策 (1)不结盟运动:是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不结盟”是不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2)不结盟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 2.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伙伴关系”这一外交工具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表示,上述关系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确定义。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3.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 ,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主要包括美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分化组合、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探究主题(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教你读史] 史料表明欧洲的联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表达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心渴望。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提示] 欧洲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霸的威胁。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经济观察网《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教你读史] 史料说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程度在逐步加深。从成员国数量增加和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元的应用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思考] 结合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提示] 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平最高。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探究主题(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史料一]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重大的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和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时政新说》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多极化格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多极化格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提示] 特点: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大国关系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目标: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史料二]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呈现怎样的局面?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问题的什么主张? [提示] ①局面: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②主张: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多视角认识多极化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是当前欧盟的重要现象,它正成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议程。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政治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消除民众的不满 C.抗衡美苏两极的需要 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解析:选D 材料“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表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有利于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D项正确。 2.(2017·开封模拟)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已经有十几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等影响也不断扩大。这一状况( ) A.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 B.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推动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D.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解析:选B 材料中发展中国家成立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B项正确;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主要是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与发展中国家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不是已经实现,故D项错误。 3.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 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 解析:选C 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C项正确。 4.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 )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解析:选A 材料现象源于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日本、西欧实力增长,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美国企图建立新组织,故C项错误;西欧国家联合开始于50年代,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 ) 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 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 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可知世界格局的发展体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故A项正确。 6.(2016·郴州质检)“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装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解析:选D 美国政治精英构筑的理想其本质是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全国卷Ⅰ 2016·马歇尔计划 — — 全国卷Ⅱ 2016·美苏争夺中间地带;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 201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 全国卷Ⅲ — — — 全国卷 — — —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近两年的命题率较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时期;考查的方式侧重于主干知识的灵活考查和方法能力的迁移考查,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符合素养立意命题发展趋势。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 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对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贯穿此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的把握,检验考生高度概括和分析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与解体” 的表述,它明确指向这是连贯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阶段;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的表述,它说明这应该也是存在于“确立与解体”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的主线。 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社会热点隐性考 2.(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 美俄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态势交替出现。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间冲突趋向激烈,这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2016年全国卷Ⅱ就以此热点隐性切入,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明确美苏争霸的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外,还有文化手段。 [热点演练] 1.尼克松在就任总统之前指出:“美国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而自由世界在共产主义面前不容退却。”他上台之后却认为:“动听而又和解的言辞对强硬而又实用主义的苏联领导者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是谋求在军备控制、贸易、处理危机和科学技术等不同问题领域中达成协议。”这一认识的变化( ) A.阻碍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基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功 D.使冷战局面暂时得到缓和 解析:选D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7年至1991年间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不容退却”到“达成协议”表明美苏关系的缓和,说明冷战局面的缓和,故D项正确。 2.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这说明美国( ) A.旨在稳定西欧的民主制度 B.在欧洲大陆与苏联争霸 C.力图提高西欧的经济水平 D.谨防西欧倒向社会主义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表明马歇尔计划意在防止欧洲蜕变成社会主义,即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在欧洲大陆与苏联争霸,与材料“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相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防止西欧倒向社会主义,而是防止蜕变成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3.表中摘引了某书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该目录还能添加哪项内容( )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二) 杜鲁门主义 (三)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 (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A.柏林危机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共同体 D.越南战争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两大阵营的形成与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可以判断为二战后至1955年冷战的确立的相关史实,柏林危机开始于1948年,故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故B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故C项错误;越南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故D项错误。 4.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 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 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解析:选B 材料指出的是其他军事集团,没有表明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的信息,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当时美苏控制下的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日益成为双方冷战的核心,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故B项正确;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5.1964 年6 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 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解析:选B 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中心—边缘等级格局图),这种国际体制( )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格局是一种力量对比的平衡,但任何力量的对比都是动态的,故B项正确。 2.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斯大林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 B.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了“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C.丘吉尔“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D.国家利益才是导致二战后美苏激烈斗争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A 斯大林的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体现了战后苏联对美国的态度,随后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体现了斯大林的演说对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A项正确。 3.(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杜鲁门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在至1948年6月30日截止的期间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解释说“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这反映了( ) A.援助希、土仅是美国的具体的政策声明 B.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 C.苏美争霸进入白热化状态 D.冷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解析:选B 援助希、土是美国发动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借口,而不仅仅是美国具体的政策声明,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故B项正确;苏美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刚刚开始,故D项错误。 4.(2016·开封模拟)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该措施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D项正确。 5.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16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互相合作。1950年9月,西欧国家成立欧洲支付同盟(EPC),其宗旨是促进贸易和支付自由化。这种情况表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为美国控制西欧奠定了基础 B.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 C.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推动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联系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马歇尔计划不可能成为其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和EPC的成立,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右面是一幅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能孵出真诚吗?》。漫画中,一只和平鸽正在孵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头部,下面铺着“访问美国”的稻草。此漫画( ) A.揭露了苏联争夺霸权的野心 B.说明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加剧 C.反映了国际局势已有所缓和 D.说明美国希望实现两国和平 解析:选C 虽然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与美国争夺霸主,但漫画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其野心,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冷战对峙的缓和而非加剧,故B项错误;“和平”“访问美国”说明了两国关系的缓和,体现出当时的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故C项正确;漫画反映出作者对苏联和平诚意的质疑,并没有说明美国希望和平,故D项错误。 7.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但有两大棘手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妥善处理与德国的关系,二是要从美国那里争得平等地位。欧洲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 A.努力实现法、德和解 B.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C.追随美国对苏联冷战 D.走向联合自强之路 解析:选D 法德和解有利于处理欧洲与德国的关系,但是与争取对美平等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是一战后处理德国问题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追随美国对苏冷战既不利于处理对德关系,也无益于争取对美平等地位,故C项错误;法德和解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更多的合作增强了欧洲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故D项正确。 8.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主要工业国的汇率调整统计,这一调整( ) 英镑1967 年贬值 马克 法郎1969 年贬值 1961年升值 1969年升值 初始汇率 2.80 4.2 4.0 4.937 调整后 2.40 4.0 3.66 5.554 贬值(升 值)率 14% 5% 8.5% 12% A.标志着固定汇率制度瓦解 B.表明欧洲各国走向经济联合 C.削弱了英、法、德经济影响力 D.说明西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D 汇率一定程度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三国汇率升、贬不一,体现经济发展不均衡,故D项正确。 9.(2017·湖北华中名校押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 A.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 日本、联邦德国的崛起,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反映了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美国的经济一直领先于德日,故B项错误;美元始终是国际通用货币,故C项错误;美国在战后一度对德日扶持,但到了70年代,美国已经不再扶植德日,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解析:选B 根据“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另外的选择”“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可知作者描述的现象是“不结盟运动”不和任何大国结盟。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雅尔塔体系,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与材料“另外的选择”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D项错误。 11.1949年4月4日,12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 ) 时间 新加入国家 1952年 土耳其、希腊 1955年 联邦德国 1982年 西班牙 1999年 波兰、匈牙利、捷克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A.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 B.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C.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D.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99年”及“2004年”,有更多的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因此不能反映出西方冷战意识加深,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北约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体现,故C项正确;当前世界格局是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B.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解析:选C 乌克兰危机只是美俄“新冷战”的事例,无法得出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可以看出,其影响范围小,对全球格局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故B项错误,C项正确;乌克兰危机说明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环球时报》 (2003年10月30日)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联邦德国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三 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英国人有关是否退出欧盟的争论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当时称欧共体)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被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元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经全民公投,英国脱离欧盟。 ——整理自人民网、《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10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的主要因素。(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分层,概括两层层意即为原因所在;抓住“联合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分析其目的。第(2)问,从欧共体的优势和当时的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分析原因。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疑欧派”的观点并结合英国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和地理环境分析。 答案:(1)原因: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联营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消除法德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化解双方的恩怨矛盾。 目的: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 法国,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联邦德国,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 (2)原因: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3)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政治文化上,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 1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冷战结束后, 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北约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战后十余年来,北约对其军事战略以渐进方式进行调整,其目前的大致轮廓是: 对象及目标——由应对特定国家或集团行为体,转向应对被认定(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的“失败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角色与任务——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反恐和防扩散等成为迫切的首要任务,消除“失败国家”引发的安全威胁和危机以及善后处理,保卫和推动“民主”亦是重要任务。 范围及手段——由区域内行动转向区域外行动,由运用军事手段转向运用多种手段(对话、合作、防务等)。 ——刘惜戈《北约军事转型述评》 依据以上材料,从北约转型的角度提炼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解析:从“对象及目标”“角色与任务”“范围及手段”三个方面分别提炼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不再以苏联和华约为主要的应对对象和目标。 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示例二:信息:北约的角色与任务进一步多元化,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 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种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出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示例三:信息:应对危机手段由军事到对话、合作转变,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以外。 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及北约东扩等因素的影响等。 (提炼两条信息加以说明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 两条主线: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历程,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三大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实现,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大进程: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针对训练] 1.(2016·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解析:选C 材料中列宁已认识到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故A项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与“1916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故C项正确;D项表述空泛,难以作为直接的基本依据,故排除。 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 (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针对训练] 2.(2016·昆明高三摸底调研)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解析:选C 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说明和平与发展并不是20世纪的时代主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的信息,故B项错误;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都体现出了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 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 结果 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不同点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针对训练]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解析:选C 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作为与苏维埃政权并立的政权,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散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手中还掌握着强大的工人武装;而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反动势力的强大,尤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后,大城市更是反动势力的重心所在,这就决定了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 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项目 国际格局特征 中国国际地位 第一次变动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第二次变动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第三次变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针对训练] 2.《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从全球变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这一判断( ) 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D.认识到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解析:选D 据材料“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 、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等,可知作者强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是否步入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未比较中美对世界的影响力,C项也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是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 项正确。 2.(2016·海口调研)1852年,马克思曾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推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社会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 D.资产阶级理论研究的发展 解析:选D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反映出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D项正确。 3.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可知,公社委员来源于选民,对选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 4.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解析:选A 十月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的特点,与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相符,故A项正确。 5.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解析:选B 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雅尔塔会议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 6.(2016·威海模拟)1954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八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在发生外部武装进攻时,条约要求缔约国“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这个共同危险”,美国单独提出一项保留,即“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条约旨在( ) A.维护日内瓦会议精神 B.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C.建立亚洲版的“北约”组织 D.推动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选C 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就是“美国通过《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将东南亚各国纳入其全球冷战的轨道”,“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具有明显的反共反苏色彩,这是一种违背日内瓦精神和时代潮流的反动行为,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冷战”氛围和紧张局势,是一种亚洲版的“北约”组织,故C项正确。 7.(2016·芜湖质检)1949年斯大林说:“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对斯大林言论分析最准确的是( ) A.为巩固“经济互助委员会”制造理论根据 B.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自由发展 C.指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加深的现实 D.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解析:选A 斯大林从政治对峙指出经济对立的必然结果,进而指出对方危机的加深,实际上在为己方的合作与发展造势,故A项正确。 8.(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大批美国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参与旨在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肯尼迪的这一计划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 B.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C.强化美国的经济地位 D.破坏不结盟运动的成果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这与其不断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关,如材料中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故A项正确。 9.右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成立北大西洋集团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 解析:选B 材料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集团内部,材料中“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不是治病而可能要命,表明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故B项正确。 10.1944年7月,一些国家的抵抗运动代表在日内瓦发表声明,宣称只有一个联邦制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大陆的自由与文明,使欧洲经济得以重建,使德国人民能和平地参加欧洲生活。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也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全,认为欧洲有必要联合起来。材料说明( ) A.走向联合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目标 B.实行联邦制符合欧洲发展的需要 C.避免战争的途径是找到共同利益 D.欧洲联合的目的是对抗德国侵略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各国认为要保障欧洲和平,避免战争再发生,必须欧洲联合,即使欧洲国家存在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 11.(2017·深圳调研)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肇始于“耶稣会士汉学”,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期间,该研究大致经过了“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趋势客观上反映了( ) A.世界由欧洲中心向美国环太平洋中心的演变 B.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愈演愈烈 C.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D.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世界影响巨大 解析:选C 材料说的是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未涉及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美意识形态冲突,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可知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社会科学对世界的影响,故D项错误。 12.(2016·赣州期末)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解析:选A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根源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正确;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发展,但是五极论还是六极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故B项错误;无论三极论、五极论还是六极论,美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并没有瓦解,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5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二、第三段话概括矛盾所在,其焦点所在是对欧洲控制上国家利益的冲突;结果要从“冷战”格局的形成上去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逐层概括其层次:前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冷战”局势加剧的因素,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第(3)问,首先给出判定:此专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可以从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和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 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 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3)这位学者的观点错误。 理由:①“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发展以不结盟政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进“上合”等新型区域合作。②中国外交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节选自《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1951年9月8日美、英等46国与日本在美国旧金山签订) 第1条 1.日本与各联盟国之战争状态…… 2.联盟国承认日本与其领海之日本国民之完全主权。 第2条 1.日本承认朝鲜的独立…… 2.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6.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之所有权利、名器与请求权。 第6条 1.自本条约生效之后,所有联盟国占领军应尽速自日本撤出…… 第10条 日本放弃,一切有关中国之特别权利与利益…… 第14条 1.联盟国承认:日本应赔偿联盟国战中所生的一切损害与痛苦,但因日本目前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一个自主的经济体,且不足以完全赔偿前述之一切损害与痛苦。因此, 1)对国土尚被日本军队占领且因日本而受损害需要接受赔偿且经联盟国同意者,应透过日本人的劳役以恢复生产、打捞沉船与其他相关作业而需费用之国家……此项赔偿不得加诸额外负担,若有原料制造之需,此原料应由联盟国考虑后供给,以免日本承受汇兑负担。 (说明:中国、朝鲜没有受到邀请参加旧金山会议,印度、缅甸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没有签字,中国政府声明此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材料二 (节选自《美日安保条约》,《旧金山和约》签署5个小时后,美国和日本签署的双边条约) 第五条,共同防卫。各缔约国宣誓在日本国施政的领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手续,采取行动对付共同的危险。 第六条,基地的许可。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旧金山和约》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签订的背景。(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条约的共同之处。(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说明”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金山和约》是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材料中第1、2、6、10条均是限制日本,但第14条却是扶植日本,可知《旧金山和约》是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根据所学知识,在《旧金山和约》中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及要求中国政府不能过度要求日本战争赔偿,这就损害了中国利益,因而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第(2)问,从两极格局和当时的国际关系上分析背景。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1951年基于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美国由签订《旧金山和约》开始改变对日关系,由制裁转为扶植,《日美安保条约》使美日结成军事同盟关系,便于美国进一步控制日本,并将日本作为反苏反共的前沿阵地。由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同之处。 答案:(1)特点:美国主导的、片面的、非法的条约;对日本既抑制又扶植;具有和平与对抗双重色彩;带有浓厚的反共反华性质。 (2)背景: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新中国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引起美国的仇视和恐慌;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日本国内反共反华势力比较强大;美国力图把日本变成反苏反华基地。 (3)共同:都以扶日反共为目的;都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利益;都有利于日本重新崛起;都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都加剧了“冷战”局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