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吉林市朝鲜族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年上学期吉林市朝鲜族四校联考 高二年级汉语文试 ‎( )班 姓名:‎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梭子(shuō) 围剿(jiǎo) 褶皱(zhě) 黏稠(nián)‎ B. 诬蔑(miè) 贫瘠(jí) 蜿蜒(wān) 怯懦(què)‎ C. 怜恤(xù) 书斋(zhāi) 动辄(zhé) 字帖(tiè)‎ D. 糟粕(zāo) 脑髓(suí) 褴褛(lǚ) 干瘪(biě)‎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A项,“梭子”的“梭”,读音改为“suō”。‎ B项,“怯懦”的“怯”,读音改为“qiè”。‎ D项,“脑髓”的“髓”,读音改为“suǐ”。‎ 故选C。‎ ‎【点睛】字音的辨析主要是辨识并确认汉字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正确读法。特别是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注意积累和练习。‎ ‎2.按所供多音字的注音组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混(hùn) 混合 混乱 混凝土 混淆 B. 咽(yàn) 吞咽 咽喉 哽咽 呜咽 C. 宿(sù) 住宿 宿命 星宿 宿舍 D. 禁(jìn) 禁令 禁闭 禁受 不禁 ‎【答案】A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B项,“咽喉”的“咽”,读音为“yān”;“哽咽”的“咽”,读音为“yè”;“呜咽”的“咽”,读音为“yè”。‎ C项,“星宿”的“宿”,读音为“xiù”。‎ D项,“禁受”的“禁”,读音为“jīn”;“不禁”的“禁”,读音为“jīn”。‎ 故选A。‎ ‎【点睛】语音题高考为高考试题,近年来,主要把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考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这也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在备考中应识记一定量的词汇,以便更好地规范现代汉语的读音。‎ ‎3.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淡泊名利 并驾齐驱 吊以轻心 万劫不复 B. 锲而不舍 高官厚禄 至高无上 穿流不息 C. 独占鳌头 珠联璧合 骇人听闻 简明扼要 D. 棋开得胜 浑浑恶恶 脱颖而出 深谋远虑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吊以轻心”改为“掉以轻心”。‎ B项,“穿流不息”改为“川流不息”。‎ D项,“棋开得胜”改为“旗开得胜”;“浑浑恶恶”改为“浑浑噩噩”。‎ 故选C。‎ ‎【点睛】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这类题只能多写多记。注意一些形近字和生僻字。‎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啼笑皆非(不是) 名垂青史(流传) 芸芸众生(形容众多) 我所欲也(喜爱 )‎ B. 络绎不绝(断绝) 壁立千仞(峭壁陡立) 义愤填膺(劳累过度) 嘈杂(杂乱)‎ C 人如瘠牛(瘦弱) 独出心裁(独自) 联袂 (袖子) 大失所望(失望)‎ - 22 -‎ D. 超然物外(超脱于) 相濡以沫(沾湿) 生死攸关 (助词,所) 熟谙(熟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词语、成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词语,考察其与词语语境是否相符。 ‎ C项,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望:希图,盼。加点字解释错误。‎ 故选C。‎ ‎【点睛】理解词语、成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也曾有约,无论谁先走,剩下的那人都要一如既往地好好活着。‎ B. 敌人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颇有“一夫当关,成夫莫开”之势。‎ C. 在我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有记者打电话告诉我:“你是今年四川少理科状元。”‎ D. 战士们进入森林时都四面楚歌,手放在武器上,随时准备面对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累赘、褒贬不当、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A项,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使用正确。‎ B项,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使用正确。‎ C项,寝食难安: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使用正确。‎ D项,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不合“战士们进入森林”语境,使用错误。‎ 故选D。‎ - 22 -‎ ‎【点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消费时尚。‎ ‎(2)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 ‎(3)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心中就泛起一种 的感觉。‎ A. 理念 流传 冷清 B. 理想 流传 清冷 C. 理想 留传 冷清 D. 理念 留传 清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第一组,理念:思想,观念;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语境指现代的生活观念,故填入“理念”。 ‎ 第二组,留传:意思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留传的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流传:意思是传下来或传播开,其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且途径以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等为主。搭配谷肉果菜,水陆珍奇,是具体物品,故填入“留传”。‎ 第三组,冷清:冷静而凄凉,强调很不热烈、很不热闹,萧索而凄凉。清冷:凉爽而略带寒意。根据语境,应填“清冷”。‎ 故选D。‎ ‎【点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据说国际上对“文化”一词的的定义已接近500种, , 不同意见分歧有多大,有一点 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有它的独立性,其自身的发展未必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步, 不可能切合无间。‎ - 22 -‎ A. 所以 不管 也 而 更 B. 不过 无论 都 而 因此 C. 所以 无论 却 即 因此 D. 不过 不管 却 即 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如果随意改换或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上和关系上的混乱;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就要综合观察全题,明确复句间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本题,第一处是转折关系,填入“不过”,排除AC;第四处没有转折关系,填入“即”,排除AB项;第五处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填入“更”。‎ 故选D。‎ ‎【点睛】这类题,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多用排除法。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把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关联词。‎ ‎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 B.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C. 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贪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 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B项,“无论干部和群众”错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无论”是无条件式关联词,在这里应和“还是”连用,“和”表示并列关系,不能用在这里 C项,“睡眠有三忌:一忌……”错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将冒号后的三个“忌”全部改为“为”。‎ - 22 -‎ D项,“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错误,不合逻辑,表现在的“正”与表过去的“了”混用在一句子中,造成时态的混乱,应将其中的一个删除。‎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并能对句子作语法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等。‎ ‎9.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B. 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休整一样。‎ C. 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 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要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准确地找出提示或暗示的词句;还要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分析。‎ 语段的内容是雨后乡村月亮照射的情景,语句的内容应是月光照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的景象。A项,“乡村”与“水晶体”没有相似点,比喻不当。‎ B项,写出了月亮的影子和雨后乡村的影子倒映在洼地中的景象,符合语境。‎ C项,与后面不连贯,“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并不符合透明、奇异、童话般。 ‎ D项,与情境不协调,表现的是乡村的五彩缤纷热烈,而不是语段中的透明、奇异、童话般。‎ 故选B。‎ - 22 -‎ ‎【点睛】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10.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 ,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 ;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 ‎(1)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2)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3)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踩住它 (4)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 ‎(5)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不再能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6)任何一个童话也不能藏匿在这些本已归顺人类的植物中了 A. (2)(4)(6) B. (1)(4)(5) C. (2)(3)(6) D. (1)(3)(6)‎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根据句式的统一性分析,在作答时要结合题目的语境来判断出空格应该选用的句式。空格一应该选用被动句(1);空格二的河流应该是被村庄踩住,也应该选用被动句(4);空格三是以“树林”开头的,其后紧承的“它们”也指代“树林”,因而,横线处的句子应当顺承这个主语,并采用主动句(5)。‎ 故选B。‎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 22 -‎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上,正确顺序的选项是( )‎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__________‎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本题根据所提供的句子④句“本来……”承前包解释“惊呆”的原因,②句“但是”是对前包“本以为动物没有泪水”的转折一一动物也有泪水,也有感情,③承煎句解释人们不知道动物有感情的原因一一动物没有人能听懂的语言,①句最后表达了人们对动物的同情。‎ 故选C。‎ ‎【点睛】语句的连贯性做题需注意: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1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不仅广泛地阅读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书籍,空闲的时候还阅读各种文学名著。‎ B.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C. “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 D. 什么是人才?我认为,不只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才是人才,只要能够尽心尽责,为社会贡献出应尽的力量的人就是人才。‎ ‎【答案】D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A项,“马克思不仅广泛地阅读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书籍”错误,省略号使用错误,改为“等”。‎ B项,“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错误,之间问号改为逗号,选择性问句,之间用逗号。‎ C项,“‘落后就要挨打’。”错误,句号放里边,引用一句完整的话,句后标点放里边。‎ 故选D。‎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常考的标点符号有9种: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以及破折号。本题着重考查顿号、冒号、问号和破折号,应了解标点的用法并结合句子辨析。‎ ‎1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作品。‎ B. 《我的几个先生》中巴金先生表达了对母亲、轿夫和一位富于牺牲精神的编辑的怀念之情。‎ C. 《荷花淀》这篇文章是以水生嫂性格发展为线索的。‎ D. 《我与地坛》是一篇小说,通过作者在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D项,“《我与地坛》是一篇小说”错误,《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故选D。‎ - 22 -‎ ‎【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书,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4.下列复句中,关联词用错的是( )。‎ A.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我赞美白杨树。‎ B. 贝壳很小,所以非常坚硬和精致。‎ C. 既然大家都赞成,我们就举手通过。‎ D. 尽管天气气温很高,我们还是在教室认真自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B项,“贝壳很小,所以非常坚硬和精致”不是因果关系,应该是转折关系,改为“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故选B ‎【点睛】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 ‎ 一是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是在某个句子中连接不同的词,那它也不是关联词。 ‎ 二是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 三是短语。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二.语言运用(18分)‎ ‎15.填空,完成句子。‎ A 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潜龙腾渊,___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__;鹰隼试翼,___________。‎ - 22 -‎ ‎【答案】 (1). 为伊消得人憔悴 (2).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3).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4).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 鳞爪飞扬 (6). 百兽震惶 (7). 风尘吸张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憔悴”“隧”“鳞”“惶”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16. 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作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答案】①将“两位”删去。或把“我们两位”改为“我俩”;②“他”改为“杨先生”;③“拜读”改为“看”;④“大作”改为“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我们两位”语意重复,将“两位”删去;或把“我们两位”改为“我俩”;“他也都拜读了”指代不明,“他”改为“杨先生”;“拜读”是谦辞,应改为“看”;“大作”是敬辞,用在己方应改为“作品”。‎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王老师去刘宇家家访。刘宇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王老师和刘宇七十多岁的不识字的爷爷聊开了。王老师说话恰当的一句是( )‎ A. 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发愤图强了。‎ B. 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 22 -‎ C. 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不够奋发。‎ D. 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太不像话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A项,“发愤图强”错误,书面语,七十多岁的不识字的爷爷不能理解。‎ B项,通俗易懂,适合说话对象。‎ C项,“奋发”错误,书面语,七十多岁的不识字的爷爷不能理解。‎ D项,“太不像话了”错误,因为爷爷已经七十多岁,语气太重,不易接受。‎ 故选B。‎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18.一位物理老师问学生:打枪的时候,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一位学生回答说:“两只眼睛都闭上,怎么能看见呢?”造成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是老师提问说话时重音处理不当,按题后问题的要求写出正确的答案。‎ ‎①这位教师提问的重音是:____________‎ ‎②正确的重音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这位教师提问的重音是:一只 (2). ②正确的重音是:为什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重音的能力。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这两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为什么闭上一只眼睛?”这个问题问的重点的不同理解。对于老师而言,重点在于“一只”,也就是说,物理老师希望学生能解释为什么闭上的是一只眼睛。对于学生而言,他理解的重点在于“为什么”,也就是说,他解释的是眼睛都闭上的话,什么也看不见。‎ ‎【点睛】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 22 -‎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一】‎ 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 ,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 22 -‎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9. “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0. 第二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2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2.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话的理解。‎ ‎【答案】19. 路途遥远、冰天雪地、缺乏衣服、食物极差 ‎ ‎20. 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 ‎21. 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 ‎22. 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洗礼,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概括,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苦”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具体细节。“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可知路途遥远;“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可知天气严寒;“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可知缺衣少食。‎ - 22 -‎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本题的“小心翼翼”和“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让表达细腻入微。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盾。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内容上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表现“他”是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通过记叙“他”别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 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苦难” 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黑暗,必然是光明。‎ ‎【点睛】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 22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二】‎ 村槐 ‎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 尔后,在熏风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望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入酒呢!  ‎ - 22 -‎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23. 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 )‎ A. 思乡 B. 村槐 C. 祖父 D. 长大 ‎24. 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述的三件往事。‎ ‎25.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26. 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找出两处写村槐和祖父有共同特征的文字,写在下面。‎ ‎27. 品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3. B 24. 时间顺序;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 ‎25. 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 ‎26. 它那遒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 ‎27. 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解析】‎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线索的能力。一般来说,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事件,还可以是文中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的途径有:文章的标题、文章的中心词,文中反复强调的事或物。‎ B项,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村槐”,而且处处描写离不开村槐,通过村槐表达感情,叙事线索是很清楚的;文章开头用了倒叙,然后从小时候写起,一直写到多年后回到故乡,在村槐下浮想联翩。所以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村槐”。‎ 故选B - 22 -‎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叙述顺序、概括内容的能力。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逻辑顺序 ) 、时间顺序、参观、游览顺序、插序、空间转移顺序、倒序等等。概括需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村槐”,记叙的三件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槐树上荡秋千;“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槐树下嬉戏;“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本题划线句子,“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首先肯定不能划掉,然后分析句子作用。作者写槐树,更是写祖父,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槐树“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祖父也是“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槐树“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作者由眼前的槐树想到了祖父,“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古槐一样的祖父,一生只是奉献,不求回报,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 - 22 -‎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主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情感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情感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本题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所以“槐树”是本文的线索,第一段“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最后一段“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体现作者和故乡和槐树融为一体,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情感主旨的概括常用的方法有:1.中心句提炼法;2.归纳综合法;3.背景分析法;4.事件、形象分析法;5.标题入手法;6.段首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议论句法。‎ 四、作文 ‎28.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你成长的道路中,有很多人给予你帮助、理解和支持,给你带来快乐、幸福、成功等感受,感恩生活,需感谢的人很多,有父母、老师、同学、伙伴、朋友等,请以“ ,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注意书写工整、清晰;事例典型集中,注意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答案】【例文】‎ 古诗词,有你真好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囊空不办寻春马,强随举子踏槐花。——题记 不管是在这条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抑或说是在这条漫漫人生路上,有你,真好。我亲爱的古诗词。‎ 许多同学都喜欢问,怎么样才能把古诗词融入生活中呢?我,经常会淡然一笑。‎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恬淡的乡下生活,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坐在院子内四四方方的小桌上,与家人一起高谈阔论,与弟弟妹妹玩得热热闹闹,嘻嘻哈哈。一阵风卷残云,饱饭之后,与父亲“披挂上阵”,穿好蓑衣,随意的走到瓜田,青绿色的瓜皮在夕阳的照耀下,我仿佛闻到了阵阵清香……不久,田地里就被月光酒成一片银白,就这样不脱蓑衣,躺在瓜棚里,也躺在了月光中……‎ - 22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感的强大,让我们不禁咂舌:这也太烦人了!班里没有不感冒的同学,所有人都饱受侵害。我自幼体质弱,更不用说,自是更加严重,没有多久就住进了医院。呆在医院,闲暇间,拿起了手中的书,我看到了陆游的“愈形天地间,疾病谁能无”的坦然;我还看到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不屑;也看到了《诗词大会》中白茹云的淡然与坚强。于是,不到一天我便离开了这,向医院摆了摆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考场上,固然紧张,成绩与名次的“变化莫测”更是让人担忧。不过,到了这考试快结束的时分,反而坦然了,且更多了一份自信。何必需要那花花绿绿的证书与奖状?只要心中还有着自信,那么自己必然杰出!‎ 有人很认真地询问,诗词有多大用?既然这么诚实,那么我也诚实地回答:“没多大用。”但,《庄子》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将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诗词已淌入你的血液,成为你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给了我闲适,给了我勇气与坚强,给了我自信。诗词是初春河上飘过的一丝草垒,是暮晚天际略过的飞鸿,是月光如水漫浸的庭院。是满坡黄花间衣袖盈风的少女笑靥,是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柔。‎ 所以,有你真好,我亲爱的诗词。‎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有以下几种结构:前空型,后空型,中空型。无论哪种形式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定时”,即已限定的作文内容的时间;“定类”,即暗示作文适合写成怎样的体裁;“定质”,即限定考生应当表现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感情;“定量”,即限定作文写人、事、物、理的数量。‎ ‎【审题】题目为“……,有你真好”,里面的关键词语是“你”,这里的“你”可以有影响、体会我的人,也就是在某人或者某物的影响下,我的想法或者做法的改变,里面还有一个词语“真好”,也就是暗含一个时间跨度加大的时间段,不能仅仅写一个场面,写作时要注意以上的几个问题。“有你真好”,这里的你,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一种情感,如父爱、母爱、友谊等,也可以是跨越历史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也可以是物,如诗歌、词、书籍、玩具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你”,例如:书籍、电影等。‎ ‎【立意】书,有你真好;歌曲,有你真好;同桌,有你真好;张老师,有你真好等等。‎ ‎【结构】标题补充完整《古诗词,有你真好》,第一段引出观点,“我亲爱的古诗词”。第三、四、五段分别举事例,用一句古诗词来概括,“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 22 -‎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叙述古诗词的精神作用。最后强调诗词作用“诗词,给了我闲适,给了我勇气与坚强,给了我自信”。大量引用,文章语言优美,读来给人美的享受。‎ ‎【素材】1. 到了唐朝,你所蕴含的能量,被唐朝诗人们竟相吸取。他们开创了一个盛世,诗便是他们的灵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乘船走在你的一只肩膀——长江,是你给了他灵感,让他妙手偶得,提炼出如此精萃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忧国忧民的崇尚情操,是你宝贵的民族精神,滋养出如此高尚的思想。‎ ‎2.清朝的闭关锁国,你危在旦夕。但你的人民不愿就此被列强打败,不愿做屈辱的亡国奴,他们总结你走过的历程,开始了一条奋进探索的路。你凝炼着他们的意志,你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你是龙的传人的一片逆鳞,你站起来了,你这头东方的睡狮,站起来了!你赋予他们艰强不屈、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这种不屈的精神和意志,你不再丧权辱国,你解放了!‎ ‎3.我正在屋里琢磨六面魔方的玩法,你叫我“快来吧,开心辞典开演了。”王小丫出的题可真是千奇百怪,比如“长江起源于哪儿?昆仑山,唐古拉山?”我不加思索“唐古拉山。”你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下列哪些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水能,风能?”我脱口而出:“石油。”你的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微笑。下面这个我可就不会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是谁的名言?司马迁、张骞还是司马光?我想来想去,就是不知道,再看你,你早已胸有成竹:“司马光啊。”‎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对半命题作文来说,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加以分析。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 ‎ ‎ ‎ ‎ - 22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