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巩固练案:单元测试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巩固练案:单元测试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单元测试(五)‎ 一、选择题(共22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活动,用户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活动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树长大后,蚂蚁生态公益伙伴就会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C )‎ A.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 B.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C.土地荒漠化和全球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 ‎2.截至 2017 年底,蚂蚁森林已经累计种植和维护真树1 314 万棵,分别种植于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甘肃武威等地。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 C )‎ A.保持水土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蚂蚁森林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量,这是针对全球变暖问题;该公益活动会在某个地域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种下实体树,这主要针对的是土地荒漠化问题。C选项正确。第2题,蚂蚁森林主要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和维护真树。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树能在该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C正确。‎ 大气中的臭氧分布在平流层中,在20~30千米的高空,臭氧含量最大,形成臭氧层。据此回答3~4题。‎ ‎3.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 C )‎ A.大量燃烧煤 B.大气中硫氧化物增多 C.大气中氟氯烃增多 D.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4.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有( D )‎ A.刺激人的眼睛、喉、鼻 B.使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C.氟含量过多引起氟骨症 D.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 解析:第3题,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故选C。第4题,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D对;不会带来刺激气体,刺激人的眼睛、喉、鼻,A错;不会增加重金属,使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B错;氟骨症与臭氧层被破坏没有关系,C错。‎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上,与会国家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全面禁止穿山甲国际贸易。据此完成5~6题。‎ ‎5.穿山甲濒临灭绝将导致( A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资源枯竭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6.拒绝食用穿山甲,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D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5题,穿山甲濒临灭绝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第6题,拒绝食用穿山甲,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可持续发展,D对。崇拜自然是原始社会时期对自然的认知浅,对很多现象不能解释,从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拜;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观点下容易产生一些对自然环境不好的行为现象,A、B、C错。‎ 除了大气中CO2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外,封存于北极海底的甲烷由于冰层融化而被大量释放,可能对全球变暖起推动作用。下表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据此完成7~8题。‎ 气体项目 二氧化碳 甲烷 氟氯烃 一氧化二氮 单位 ‎10-4‎ ‎10-6‎ ‎10-12‎ ‎10-12‎ 工业化前 ‎280‎ ‎0.8‎ ‎0‎ ‎2.88‎ ‎1990年 ‎353‎ ‎1.72‎ ‎764‎ ‎3.10‎ 年增加率/%‎ ‎0.5‎ ‎0.9‎ ‎0.4‎ ‎0.25‎ ‎7.上述气体的共同性质是( C )‎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8.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 ‎③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大气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读表可知,表中的四种气体之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就在于它们均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气温升高。据此结合选项选C。第8题,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气温升高,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升高并不是人类直接耗能加热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了海水的温度异常,并不能增加大气热量。据此分析选C。‎ 下图为 2008—2016 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C )‎ 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山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10.2014—2016 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 解析: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重度荒漠化严重,主要是矿山开采造成的,C选项正确。第10题,2014—2016年,该地复绿治理面积增加,A错误。由图可知,2014—2016年该地矿山占地面积减小,重度荒漠化面积随之减小,复绿治理面积增加,由此可推知,通过土地治理原有重度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减弱,成为中度或轻度荒漠化区域,B正确。水资源条件和耕地面积情况无法从材料中获取,C、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沿海湿地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是( B )‎ A.防风固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蓄洪防旱 D.提供木材 ‎12.保护该类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A )‎ A.建立湿地保护区 B.实施退田还湖 C.排水开垦农田 D.发展滩涂养殖 解析:第11题,沿海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生存环境,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内陆的森林起防风固沙作用;河流沿岸湿地起调蓄洪水的作用;提供木材不属于生态价值。故B正确,A、C、D错误。第12题,建立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沿海湿地;实施退田还湖是保护湖泊不是沿海滩涂;排水开垦农田,只会破坏湿地;发展滩涂养殖,会污染沿海水质,破坏湿地。故A正确,B、C、D错误。‎ 读某区域某历史时期景观图,完成13~14题。 ‎ ‎13.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为( C )‎ A.原始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现代文明时期 ‎14.该历史时期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C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解析:第13题,该图显示的是一辆蒸汽机,反映的历史时期为工业文明时期,C对。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没有蒸汽机,A、B错。现代文明时期使用的是内燃机或电力机车,D错。第14题,该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人们支配、改造环境的能力强,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征服自然,C对。崇拜自然是原始文明时期,A错。改造自然是农业文明时期,B错。谋求人地协调是后工业化社会,现代文明时期,D错。‎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5~16题。‎ ‎15.石碑所反映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 )‎ A.原始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16.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 )‎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第15题,石碑所反映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原始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畏惧自然,A对。农业文明时期是改造自然,B错。工业文明时期是征服自然,C错。环境文明时期是顺应自然,D错。第16题,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A对。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弱,环境受影响很小,B错。人地关系协调,C错。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在环境文明时期,D错。‎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会议”,某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共同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题。‎ ‎17.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的是( C )‎ ‎       A            B ‎       C          D ‎18.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焦点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C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第17题,图A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图B为酸雨;图C为北极冰川融化,原因是全球变暖;图D为森林的破坏。第18题,“责任共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C正确。‎ 随着人们生活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回答19~20题。‎ ‎19.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C )‎ ‎①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下列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理解,错误的是( B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物品 B.在外就餐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碗筷 C.外出购物尽量自备购物袋 D.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解析:第19题,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不利于保护环境,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故①‎ 错误;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这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故②正确;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防腐剂来生产食品,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不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故③错误;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害,可以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故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第20题,“绿色消费”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购买、使用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物品,属于“绿色消费”行为,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在外就餐使用一次性碗筷,增加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不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B错误,符合题意;外出购物尽量自备购物袋,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资源浪费,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读日本某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箭头①②③分别表示( B )‎ A.饲料、燃料、肥料 B.饲料、肥料、燃料 C.燃料、饲料、肥料 D.燃料、肥料、饲料 ‎22.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有( A )‎ ‎①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 ‎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④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21题,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特点。读图,①‎ 为榨油之后的油渣等,是家畜饲养的良好饲料;家畜粪尿经过堆肥化可形成有机肥料②,施用到油菜、水稻田;废油经过加工之后可以生产生物柴油,作为燃料③用到农机的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了物质循环。所以B项正确。第22题,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好处。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变废为宝,增加农产品种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故A项正确。生物燃料在农机、公交车的使用中,仍然有燃烧废气等排出,所以不能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故B、C、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4题,共5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材料,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4分)‎ 答案:后果: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原因: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2分)( B )‎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 ‎(3)气候、石油、粮食成为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出下列框图中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4分)‎ 甲: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乙:石油资源的短缺 解析:(1)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2)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台湾海峡宽度增加;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珠峰海拔高度降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水增多,影响海陆间水循环;全球变暖,阿拉伯半岛的大气环流不会有大的改变,故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不受影响。据此选B。(3)读图可知,甲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球变暖,故甲应该是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乙指向乙醇汽油的大量生产,乙的前一项是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所以乙应该为石油资源的短缺,进而生产乙醇汽油代替石油。‎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3分)‎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3分)‎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3分)‎ 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甲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乙地位于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两地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地失去生产力, 造成土地荒漠化。(2)甲地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薄,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和荒漠的扩张。(3)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后果主要是土壤肥力降低,侵蚀作用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增加,洪涝威胁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 ‎2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双选)(2分)( BD )‎ A.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B.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 ‎(2)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环境文明时代。(4分)‎ ‎(3)简要分析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索取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4)环境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地协调发展。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4分)‎ 答案:举例略。(必须紧扣日常生活,从节约、减轻污染两个角度分别作答)‎ 解析:(1)A阶段处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防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长。(2)在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环境文明时期。(3)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压力大,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4)环境文明时期人类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地协调发展。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要求的例子很多,回答合理即可。‎ ‎26.目前,处理城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焚烧、堆肥、填埋及多元化处理。图1为北京城镇生活垃圾不同处理模式下处理率、资源利用率和投资率统计图。图2为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3分)‎ 图1‎ 图2‎ ‎(1)单一垃圾处理方法中,垃圾处理率最高的是填埋。该方法与多元化处理模式相比的优点是投资率低(或投资少)。(4分)‎ ‎(2)城镇垃圾的焚烧、填埋、堆肥等方式多种多样,但城镇垃圾的处理必须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再生利用,创造财富,益于环境。(6分)‎ ‎(3)城镇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有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_危害人体健康等。(2分)‎ ‎(4)图2表明了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和 能量(顺序可以颠倒)相互转换的关系。因此,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从环境索取的资源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6分)‎ ‎(5)若按图2模式发展下去,人类的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和生活质量及其相互关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5分)‎ 答案:环境质量提高;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解析:‎ ‎(1)阅读柱状图,填埋方法处理率是100%,其他两种处理方法处理率在50%~60%,所以单一垃圾处理方法中,垃圾处理率最高的是填埋。该方法与多元化处理相比,处理率均为100%,资源利用率很差(为0),投资率较低(不到10%)。(2)本题考查环境地理基础知识,城镇垃圾处理需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3)城镇垃圾产生的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得出城镇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等。(4)通过关联图可知,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从环境索取的资源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5)由图可知,图2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废物被回收利用,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