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C )‎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倡导“开眼看世界”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2.观察如图漫画,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漫画作者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持肯定态度 B.该漫画作者对清末“新政”持肯定态度 C.该漫画作者对“中体西用”持否定态度 D.该漫画作者对“君主立宪”持否定态度 解析:图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确实是“师夷长技”,但无法体现出“以制夷”,故A项错误;图中大树的根是小农经济,树干是东方封建制度,枝是西方先进技术,符合“中体西用”思想,从“嫁接”和结果可知作者认为嫁接不成功,故B项错误,C项正确;大树树根和树干表明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3.1896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中称:“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B )‎ A.排斥西学 ‎ 7‎ B.认识到了中学的不足 C.认为西学处在中学之上 ‎ D.开始认识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以西学补之”“以西学还之”可知孙家鼐认识到中学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西学弥补,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表明中学在西学之上,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 ‎4.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 ‎5.“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C )‎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 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 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解析:材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D项错误。‎ ‎6.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它( A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社会进化论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但是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7.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7‎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8.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解析:康有为两部著作“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而是选取其中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材料取舍是为了达到为政治改革服务的目的,故A项正确。‎ ‎9.《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D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解析:从中日两国民众对《海国图志》的态度上来看,中国民众对此并不重视,而日本民众对此则十分看重,这说明两国的民众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D项正确;由材料并不能看出社会危机程度的问题,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C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10.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A )‎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解析: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曾国藩主张改革,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西学为用”,未体现“中学为体”,C项排除;曾国藩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D项错误。‎ 7‎ ‎11.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C )‎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解析:严复通过进化论来宣扬救亡图存的紧迫性,陈独秀则提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两人都是围绕这一焦点而出发,故C项为最佳选项。接受进化论的人主要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并未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故A项错误;此时与之前思想相比,已有实质变化,故B项错误;D项没有反映出中心问题,排除。‎ ‎12.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A )‎ A.反映国人转向日本寻找救亡道路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以翻译自然应用科学著作为主 D.展现了向西方学习的全过程 解析:表格显示1902~1904年,译书统计日本占据总数的60.2%,英美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国人学习的方向转向了日本,故A项正确;B项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材料是20世纪初;自然应用科学著作比例不如社会科学和史地高,故C项错误;D项“全过程”说法错误,表格只显示部分时间的学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7‎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26分)‎ 答案:示例一:‎ 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二:‎ 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说明:1912~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7~1945年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三:‎ 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 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要明确,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7‎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6分)‎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6分)‎ 答案:(1)态度: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分析: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评价:不准确。‎ 理由: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7‎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得出答案: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得出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的出处“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据材料二中的出处“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并结合所学——一战、新文化运动,得出答案: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据第一小题的态度答案可知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结合1918年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为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得出答案: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第一小问评价,据第一小题的答案可知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据材料三中“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得出答案:不准确;第二小问理由:比对材料一中“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并据材料三中“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比对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并据材料三中“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得出答案: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对于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包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坚持两分法,从而得出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再结合目前的习总书记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严复对传统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得出答案: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 ‎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