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导练课时作业1 发达的古代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导练课时作业1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作业 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基础巩固 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 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五谷”, 故 A 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 用垄作法,故 C 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 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水稻、玉米 B.水稻、粟 C.小麦、葡萄 D.玉米、粟 解析: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种植水稻可追溯到河姆渡 氏族时期;我国也是最早种粟的国家,种粟可追溯到半坡氏族时期。 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B 3.《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 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 A.白渠 B.漕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解析:与题干信息“蜀”有关的只有都江堰。故答案为 D 项。 答案:D 4.据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 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解析:材料中“江东之田器”指的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曲辕犁的 使用,故选 C 项。 答案:C 5.《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 稷茂止”。由此可见当时( )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 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 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 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并使这些杂草腐烂 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 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 C 项。 答案:C 6.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解析: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唐朝发 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 D 项。 答案:D 7.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 “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 根据材料“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 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 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 C 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 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 A 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 B 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说文解字》中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 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 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 家畜饲养业。 答案:A 9.“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 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魏晋时期 解析:“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反 映的是兼有耕种和播种功能的农具耧车,出现的时间是西汉,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产生于汉朝的区田法是综合运用深耕、施肥、保墒、灌水等 系列措施进行耕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 物力,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这种耕作方法( ) A.使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模式 C.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D.是古代农业长期领先的关键 解析:“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防旱保收,求得单 位面积的高额丰产”显然是单位面积内提高产量,属于土地利用率的 提高,C 正确;A 是原始社会后期;古代生产模式一直是小农经济, 没有改变,B 错误;D 属于精耕细作的作用。 答案:C 综合创新 11.读下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 中国古代农业(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故 A、B、C 三项不 全面。综合表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 面积农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 答案:D 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 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解析: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 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 A 项。B、C 项与史实不符;D 项说法错误。 答案:A 13.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 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 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甲骨文卜辞”“千耦其耘”“宋代” “村庄儿女各当家”“耕织”可知农业经营方式是由集体劳作到个体 农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答案:C 14.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 “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 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 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 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 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 C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B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 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 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 答案:C 15.下图中有中国古代某项水利设施,该水利设施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坎儿井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项水利设施沟通了漓江和湘江,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水利设施是灵渠,将由南向北流淌的湘江源头和 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故 A 项正确;都江堰使四川 盆地变为天府之国,故 B 项排除;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 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25 公里的泾河北岸,西 引泾水东注洛水,故 C 项排除;D 项是具有新疆地区地方特色的水利 设施,排除。 答案:A 合作探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 田园杂兴》 材料二: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 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 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 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 些条件? 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 具有脆弱性。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减轻对农民的剥削;足够的劳动力投入; 农业劳动时间的保障;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