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富贵不能淫
5 富贵不能淫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只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 D.孟子的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有醒世作用。 4.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节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君子易事而难说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选自《论语·子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 (1)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之不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和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乙文内容,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 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谢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的故事证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淄博(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公登台 景公登路寝①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②,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③,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④。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⑤。殷之衰也,其王纣为顷宫⑥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 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选自《晏子春秋》) [注] ①路寝:台名。②陛:帝王宫殿的台阶。③足以便生:够用就行了。④节于身,谓于民: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⑤璇室玉门:华丽的宫室。⑥顷宫:巍峨的宫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忿然而作色,不说______________ (2)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甚于夏殷之王”中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饮于河、渭(《夸父逐日》) B.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子在与齐景公的对话中,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人名:陈寔 朝代:东汉 籍贯:颍川。 称呼:后世称其为“陈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5.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7.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真正,确实。(2)行冠礼。 (3)志向。(4)准则,标准。 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解析] C “大丈夫必须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表述不准确。 4.[解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对文章有深入理解。抓住文中“行天下之大道”和文末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 [答案]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将之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 二是要坚守这种志向并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5.[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结合景春与孟子的谈话中对“大丈夫”的表述进行分析,并结合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 [答案]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比较阅读 1.(1)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代词,指君子。 2.[解析] 了解其内容,抓住“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去总结概括,注意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答案] “大丈夫”的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将之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君子”的形象的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坚持原则,胸怀坦荡。 3.[解析] 解题时,可以具体翻译其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要点。 [答案] 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 [参考译文] [乙] 孔子说:“和君子容易相处共事,但很难讨得他欢喜。不按正道去讨君子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但是,当君子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讨得他欢喜则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按正道去讨他欢喜,他也会欢喜;但等到他用人的时候,却会求全责备。” 4. (1)行为准则。(2)使……屈服。(3)同“饲”,把食物给人吃。(4)道歉。 5.[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1)注意“是”“焉”“得”的意思;(2)注意“食”“斯”的意思。 [答案] (1)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2)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6.[解析] 解答此题,应充分理解乙文内容:饥饿的人因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而饿死。饥饿的人指贫贱的人,他即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饥民具有 “贫贱不能移”的品质。 [答案] 贫贱不能移。 [参考译文] [乙]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富人黔敖在路边备好饭食,以供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趿捡着鞋,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课外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文言文中这个词语的意项,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这个词语在此处的准确意思。如第(1)题中的“说”,可联系《〈论语〉十二章》“不亦说乎”中的“说”,“愉快,高兴”的意思。(2)“诚”,联系《富贵不能淫》“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中的“诚”,可判断为“确实”。 [答案] (1)同“悦”,愉快,高兴。 (2)确实。 2.[解析] D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虚词“于”常见的用法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过”;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本题,例句中的“于”为表比较的介词。A项,译为“到”;B项,译为“对”;C项,可译为“在”。D项,表比较,译为“比”,与例句相同。 3.[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课外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信、达、雅)。本句直译即可,注意“节”翻译为“节省”,“勿”翻译为“不”,“高”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翻译为“修高台”。 [答案] 君主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既然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如果就不该怪罪修建的人。 4.[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本文晏子和景公对话的起因,是景公嫌高台太高。晏子抓住这句话进行劝谏,要景公(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杜绝劳民伤财,并把这件事与夏桀·殷讨相比,让景公明白自己的过失。从“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等句,可知晏子的话是为了让景公爱惜民力,节制自己。 [答案] 要善于节制自己,杜绝劳民伤财。(或:要有节己爱民的思想) [参考译文] 景公登路寝之台,(身体劳累,久久)不能到达顶端,就在台阶上休息,生气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说:“谁修建的这高台,让人如此劳累?”晏子说:“君主如果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把台)修得这么高;把台修得这么高,就不该怪罪修建的人。如今台高而怪罪别人,台低也怪罪别人,请问像这样役使别人可以吗?古时候的君主修建宫室,够用就行了,不会追求奢侈,所以(他们)自身省力,又教育了百姓。到了夏朝衰败时,夏王桀背弃有道德的行为,修建华丽的宫室。到了殷商衰败时,商纣王修建巍峨的宫殿和高台,修得低狭的有罪,修建得高大的有赏,因此灾祸殃及自身。如今君主筑台高了也有罪,低了也有罪,大大超过了夏商的君王;百姓的力量已经耗尽了,还免不了罪过,我晏婴恐怕国家流失,而主公得不到享受!”景公说:“说得好!我自知(修筑路寝台)确实耗财伤民,我不但认为百姓没有功劳,跟着还埋怨他们,这是我的罪过!若不是先生的教诲,怎么能保住国家呢!”于是走下台来,拜了两拜,不再登台了。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答案]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6.[解析] D “盗”在这里是指偷东西的人。 7.[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陈寔之所以不处罚“梁上君子”,是因为陈寔从窃贼的容貌上判断其偷盗有因,不是惯犯,就放了他。 [答案]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8.[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陈寔不处罚盗贼并教育他,还“遗布二端”,来总结其形象特点。 [答案] 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可以看出陈寔宽宏大量。陈寔对“梁上君子”并不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参考译文] 陈寔,字仲弓,是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诲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而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屋梁上的小偷听了(这话)不久就自己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偷盗)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让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