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答案

专题四 调节 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内环境及其稳态 1.理清内环境及稳态机制(填图) 2.理解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填空) (1)图示: (2)分析: 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 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3.明辨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填表) 误区 1 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 指正 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 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误区 2 误以为温觉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指正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觉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误区 3 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 指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的 误区 4 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 指正 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1)被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 (×) (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O2 浓度 (×) (3)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2019·海南卷,T11C) (4)人体细胞内 O2/CO2 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9·山东卷,T4B)(×) (5)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6)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解析:选 D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等;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环境的 一部分)中,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 处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腹泻会引起 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但体液中的蛋白质不会大量丢失。 2.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 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要 ATP 和载体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 D.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糖原,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解析:选 C 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该过 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协助;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 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胰岛素的 生理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此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 胞和被利用;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 量增加,胰岛素可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3.正常情况下,人体食用过咸食物,机体排尿量会减少。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的变化是 ( ) A.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产生渴觉 B.肝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以升高血糖的活动加强 C.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 解析:选 D 人体食用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而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水盐调节过程与血糖浓度无直接关系。动物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不能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在此过程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4.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 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选 C 激素①、②、③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 激素,在寒冷环境中这三种激素的含量都增加;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 战栗,以增加产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对 垂体的分泌活动起到反馈抑制作用;图中显示,体温调节中有激素的参与,这属于体液调节, 也有下丘脑和有关神经的参与,这属于神经调节。 神 经 调 节 1.图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填空)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 a←b→c(用字母箭头表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明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填图) 3.判断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上传导方向的方法 据神经节判断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据突触结构判断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1)神经纤维膜内 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9·山东卷,T4C)(×) (2)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2019·江苏卷, T11A)(×) (3)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9·海南卷,T11A) (4)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2019·江苏卷,T11C) (5)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2019·江苏卷,T19D) 1.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会 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 Na+浓度高于细胞外 解析:选 D 呼吸道黏膜受刺激会产生兴奋,因此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 膜上;传入神经膜内侧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两个神 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必须经过突触结构;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但细胞外 Na+浓度仍高于细胞内。 2.如图为膝跳反射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一条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神经元相连 C.b 处注入麻醉剂后,刺激①,在②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D.在 c 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称为屈反射 解析:选 D 只有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完成的反应方可称为反射,在 c 处施加刺激引起肌 肉收缩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3.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 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 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电位改变 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 解析:选 B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某药物能够抑制多 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较长时间停留在突触间隙,其作用时间延长。多巴胺与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递质只能 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 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选 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 成长期记忆,只是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 控制。 体 液 调 节 1.把握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填空)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 维持在正常水平。 2.理清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填图) 3.牢记有关激素的四条结论性语句(填空) (1)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 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进而影响体温;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下快 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因此又有“应急激素”之称。 (3)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 素主要促进生长。 (4)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部(即胰 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2019·海南卷,T13A) (2)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2019·海南卷,T12A)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2019·海南卷,T1D) (4)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2019·海南卷,T13C)(√) (5)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1.下列有关脊椎动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的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健康人饥饿时胰岛 B 细胞活动加强,糖原合成增加 C.用促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变 D.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胰腺细胞发挥作用 解析:选 C 被阉割动物的血液中性激素含量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血液中的促性腺 激素含量将升高;健康人饥饿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 A 细胞的活动将加强,糖原分解加快; 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促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其在消化道中被分解而 失效,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发生变化;激素不能被选择性或定向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 官,而是随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2.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B.高血压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 C.服用 ACEI 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体内合成的 ACEI 的调节 解析:选 C 引起糖尿病的直接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高 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导致糖尿病,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服用 ACEI 后,可能使 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胰岛素正常发挥作用,进而降低血糖;胰岛素的合成和分 泌受体内血糖浓度和相关神经的共同控制。 3.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 与 b 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解析:选 C 由图可知,丙表示甲状腺,乙表示垂体,甲表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 a 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 b 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乙结构的活动既受甲(下 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也受丙(甲状腺)释放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由图 可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免 疫 调 节 1.牢记六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填图) 2.掌握两种类型的免疫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解:(填图) (2)两者比较:(填表)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 宿主细胞、自身 突变 细胞和来自异体的 移植组织器官 免疫细胞 主要是 B 细胞 主要是 T 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 短 过程较 缓慢,所需时间 长 作用方式 10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11 效应 T 细胞与 12 靶细胞密切接 触,裂解 13 靶细胞 3.熟知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填空)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长期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1)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2019·四川卷, T6C)(×) (2)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2019·江苏卷,T21D) (3)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 T 细胞(×) (2019·江苏卷,T21A) (4)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2019·江苏卷,T19C) (5)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2019·浙江卷, T1D)(×)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 D.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都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解析:选 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症,如过敏反应;免疫活性物质 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都可产 生溶菌酶这种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免疫系统能监视并清除体内的衰老或受到损伤而不能恢复 的细胞;记忆细胞分为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抗原直接刺 激记忆 B 细胞,使记忆 B 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 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 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H1N1 流感 B.HIV 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 解析:选 D HIV 感染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故 HIV 感染人 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 H1N1 流感;HIV 的高度变异性,使原疫苗对变异后的 HIV 不能起到 免疫预防的作用;HIV 蛋白是抗原,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毒逃 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HIV 主要攻击 T 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 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 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 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B.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C.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 D.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解析:选 C 分析图示可知,a 细胞能分泌抗红细胞抗体,故 a 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抗 红细胞抗体能和红细胞特异性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病 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结构物质——红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 疫病,而不是过敏反应;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细胞。 [课时作业]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不相匹配的是( ) A.有机大分子: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 B.调节类物质: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 C.细胞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D.营养小分子: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等 解析:选 A 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血红蛋白不在内环境 中,而是在细胞内。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激素参与体液调节,抗体参与免疫调节,并且 三者在内环境中都能找到。尿素、尿酸、二氧化碳均是细胞的代谢废物,在内环境中都能找 到。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属于内环境中的营养小分子有机物。 2.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②④为细胞,③⑤为体液。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则③与⑤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B.若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和血液 C.若④为甲状腺细胞,则寒冷时该细胞代谢加快 D.若⑤为组织液,则其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 C 若①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则⑤(组织液)可单向进入③(淋巴);若①为毛 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和血浆;寒冷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增多,细胞代谢加快;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3.下列有关健康人神经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神经调节参与血糖调节时需要通过垂体 C.婴儿尿床,但婴儿的脊髓骶部的排尿中枢正常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 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依赖膜蛋白 解析:选 B 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神经调节 参与血糖调节时需要通过下丘脑,不通过垂体;能正常排尿,说明脊髓骶部的排尿中枢正常, 婴儿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依赖离子通 道,离子通道属于膜蛋白。 4.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该反射发生时伸肌收缩而屈肌 舒张。d 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 —肌肉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和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B.若给神经元 3 某处一个适宜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神经元 3 兴奋时直接通过突触联系引起神经元 2 产生抑制 D.兴奋在 d 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选 D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出许多突触小体,可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 树突形成突触;若给神经元 3 某处一个适宜刺激,该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由图可知,神经 元 3 兴奋时通过突触联系能引起神经元 1 产生兴奋,但不能直接引起神经元 2 产生抑制,其 必须先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神经元 2;d 处类似突触,兴奋在不同细胞间传递 时,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5.如图是某动物的部分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其中 a 为突 触间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 N 点电流计不偏转,肌肉会收缩 B.神经递质在 a 中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C.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D.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无离子进出 解析:选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刺激 N 点,兴奋可传导到电流计的右 侧电极,不能传导至电流计的左侧电极,因此电流计指针偏转 1 次;刺激 N 点会引起肌肉收 缩。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需要消耗能量。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 向传导的。神经元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主要表现为 K+外流。 6.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 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 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 B 去甲肾上腺素可作用于突触后膜,说明突触后膜上有该神经递质的受体, 同时该神经递质也能作用于突触前膜,说明突触前膜上也有相应的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而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后,抑制该神经递质的分 泌,故该神经递质与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不同;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释放,当 该神经递质分泌过多时,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该神经递质,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由于 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故突触间隙中该神经递质的浓度能在一定范围内维持 相对稳定。 7.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 B 细胞无关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C.a 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b 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 解析:选 B 摄食后 1 h 内,由于食物中糖类被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以降低血糖。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发生变化时,机体一方面通 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分泌 腺进行反馈调节,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据图分析,分泌物甲能使血糖 浓度降低,分泌物乙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甲是胰岛素,乙是胰高血糖素。a 点后血糖浓 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b 点后 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转化为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浓度,肌糖 原不能直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 8.下图是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可受多种激素的反馈调节 B.分级调节是分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 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D.TSH 特异性地运输到下丘脑和腺体并发挥生理效应 解析:选 D 从图中可看出,下丘脑受 TRH、TSH 和功能激素的反馈调节;分级调节是分 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通过反 馈调节解除抑制,使下丘脑分泌 TRH,垂体分泌 TSH;激素随体液运输,无特异性,激素与特 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 C.胰岛中的 B 和 C 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类似 解析:选 A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 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 的分泌;胰岛中的 B(胰岛 B 细胞)和 C(胰岛 A 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 择性表达,但是它们的核基因相同;图中显示,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 调节。 10.(2019·天津高考)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 PM2.5 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 T 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选 C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T 细胞在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 T 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 细胞在体液免 疫中起作用;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11.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 3 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B.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 D 增殖分化的作用 C.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 B 和 C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解析:选 C 细胞 A 为吞噬细胞,细胞 B 为 T 细胞,细胞 C 为 B 细胞,细胞 D 为浆细胞。 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无识别病菌的能力,只有细胞 B 和 细胞 C 可以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物质Ⅰ为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 C 增殖分化,细胞 D 为 浆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物质Ⅰ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它们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 B 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12.如图表示小鼠体内下丘脑、垂体与免疫细胞之间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表示的免疫过程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B.物质甲为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 X 增殖、分化 C.图中细胞 Y 分泌的抗体只能与“某种抗原”结合 D.图中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方式调节免疫活动 解析:选 C 图中表示的免疫过程有抗体的参与,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淋巴因 子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图中物质甲是由垂体产生的,垂体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抗体具 有特异性,细胞 Y 分泌的抗体只能与“某种抗原”结合;由题图可以看出下丘脑是通过神经 —体液的方式来调节免疫活动的。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 表示不同的 靶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据 图 分 析 分 泌 细 胞 产 生 的 分 泌 物 与 靶 细 胞 结 合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会被____________。 (2)若甲产生的某种抗体与 A(胰岛 B 细胞)上受体结合,导致胰岛 B 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 度降低,进而引起糖尿病,则这种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 丁 为 下 丘 脑 细 胞 , 当 血 浆 渗 透 压 升 高 时 , 其 合 成 分 泌 并 由 垂 体 释 放 的 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增加,该激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使 尿量________________。 (4)若丙为垂体细胞,其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C 产生相应的激素,则 C 产生的这种激 素的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解析:(1)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或靶器官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 体。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会被灭活。(2)机体自身产生抗体使胰岛 B 细胞对葡 萄糖的敏感性降低所导致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3)调节水盐平衡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当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通过促进肾小 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4)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甲状腺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细胞新陈代谢、促进个体生长发 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生理作用。 答案:(1)靶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灭活 (2)自身免疫病 (3)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 合管 减少 (4)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促进个体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14.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如 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牵张反射属于__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________。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 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肌肉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 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 时兴 奋也经 γ传出 神经引 起肌 梭再兴 奋,使 肌肉 收缩更 有力, 这种调 节机 制属于 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 α 和 γ 传 出 神 经 的 结 果 , 这 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 经 元 的 作 用 , 抑 制 α 传 出 神 经 的 活 动 , 使 相 应 肌 肉 __________ , 其 生 理 意 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牵张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2)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由于在突触结构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所以兴奋在突触结构部位为单向传递。兴奋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 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即使原来的调节结果进一步增强,这属于正反馈调节。(3)由题意可 知,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主要是受高级神经 中枢——大脑皮层控制,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据题意可知肌梭兴奋 后,经传出神经可引起肌肉收缩,若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会使相应肌肉舒张,可以防止 肌肉持续收缩而受到损伤。 答案:(1)非条件 脊髓 (2)电信号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正反馈 (3)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舒张 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第Ⅱ课时 高考研究——教师为主导·锁定高考范围,备考更高效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而人体稳态是由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的,下面甲、乙、丙、丁、戊表示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相关示意图。 请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设计] (1)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 O2 含量较低(填“较高”或“较低”)。 (2)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3)图乙所示结构是图甲中④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 中物质名称是神经递质,B 上有 接受 A 中物质的受体,它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蛋白质)。 (4)图丙表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的相关调节活动,若图中的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 图中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图丁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 A、B、C 三种方式,由图丁得: 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该图中 A 和 C 两种方式调节,使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②当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除血糖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外,还可通过图中的 C 方式调 节胰岛 B 细胞分泌,此时靶细胞内有关物质转化的主要过程为葡萄糖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 或某些氨基酸。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该兴奋可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6)图戊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②③。A、B 的 名称分别是效应 T 细胞、抗体。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④⑤,其特点是反应快而强。 高考地位 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常涉及 1~2 道考题,分值一般为 9~13 分 高考题型 以非选择题为主,选择题有时也会出现 高考热点 1 内环境组成与功能,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相关激素的生 理功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结合细胞代谢、人体健康考查血糖调节更是 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2 高考对神经调节的考查题型多样,涉及反射类型与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及神经调节的动物生理实验等,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把握反 射弧及兴奋传导、传递分析技巧,并沿反射弧“顺藤摸瓜”往往是解题关键 3 免疫调节的考查内容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及两 类特异性免疫比较等,近年全国卷对免疫调节及预防相关实验探究题考查较多 考点一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的维持 1.(2019·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 0.9% NaCl 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 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 NaCl 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选 C 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 浆渗透压不变,A、D 项所述现象不会发生;静脉注射一定量的 0.9% NaCl 溶液会导致血浆量 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 NaCl 排出体外,C 项能够发生,而 B 项不会发生。 2.(2019·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 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选 A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组织液中。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 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 余的水分和 Na+排出体外。由于 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 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 外液中,不会有 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 3.(2019·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选 A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 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 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 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 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动脉中的 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 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 1.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 (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 小分子物质 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大分子物质 血浆蛋白、抗体等 信号分子 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四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④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据箭头方向快速确认体液组分 3.与内环境有关的三个易错易混 体液≠内环境,血液≠血浆 指正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 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体内液体≠内环境 指正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 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 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恒定不变 指正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并非恒定不变的 1.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a+大量丢失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D.血液中 O2 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选 A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Na+大量丢失,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 胞内液的影响;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 为弱酸性;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剧烈运动时血液中 O2 含量下降,但肌肉细胞还是主要 以有氧呼吸供能,故能进行有氧呼吸。 2.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 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 B.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 等物质 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 pH 的剧烈变化 D.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乙为葡萄糖,则饥饿时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 萄糖以补充血糖 解析:选 B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组 织液的量增多;血浆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 等物质;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可保持内环 境稳态,故③内产生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 pH 的剧烈变化;肌肉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分 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3.科研发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为神经 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 T 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浆细胞的增殖分化 B.若把图中免疫细胞换成甲状腺细胞,则图中表示的激素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 素 C.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 号 D.图中的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失去活 性 解析:选 A 若图示免疫细胞为 T 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为淋巴因子,可以促进 B 细胞 的增殖分化;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效应器 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图示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 效应器,在突触前膜上完成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号分子,发挥作 用后就会被灭活。 考点二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2019·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选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影响垂体释 放抗利尿激素的量。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摄盐过多后细 胞外液渗透压过高,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饮水增加会使细胞 外液渗透压降低,增加尿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2.(2019·全国卷Ⅲ)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 分为 A、B、C、D 四组,A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 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 一段时间后,B、C、D 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 A 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 问题: (1)B、C、D 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 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 B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 解上述症状给 C 组注射某种激素、给 D 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 C 组注射的激素是 ________________,D 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 第 二 次 注 射 后 , C 、 D 两 组 的 症 状 得 到 缓 解 , 缓 解 的 机 理 分 别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腹腔注射胰岛素降低了血糖浓度,致使小鼠体内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远 低于正常水平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2)根据题干信息,为 尽快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需要提高小鼠血糖含量,所以 C 组注射的激素应是胰高血 糖素,D 组注射的营养物质应是葡萄糖。(3)C 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后,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加快,使血糖浓度升高,达到正常值后,症状缓解。D 组通过直接注射 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达到正常值后,症状缓解。 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 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 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 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3.(2019·全国卷Ⅲ)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 高 血 糖 素 与 胰 岛 素 含 量 的 比 值 __________ , 其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 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 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 葡 萄 糖 溶 液 除 了 可 以 满 足 能 量 需 求 外 , 还 可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使胰高 血糖素分泌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量相对减少,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 比值会增加;在进食后则相反。(2)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在饥饿时,缺少糖类等能源物质, 此时脂肪分解提供能量,脂肪会先分解成脂肪酸,脂肪酸再分解,此过程中会产生酮体,酮 体的酸性较强,因此血浆中酮体增多时,会破坏血浆的酸碱平衡。注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 糖分解提供能量,脂肪的分解减少,避免血浆中酮体的浓度持续升高,防止内环境的 pH 下降。 答案:(1)高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在进食后则相反 (2)避免因酮体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内环境 pH 下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理解下丘脑的四大功能定位 2.掌握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三个答题要点 要点一、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应表述为: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 血糖水平降低。切忌笼统地表述为降血糖,降血糖只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同理,胰高血糖 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 升高。 要点二、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等。 要点三、作答有关升血糖的问题时,应明确肌糖原只是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的物质,不补 充血糖。即答题时不能出现“肌糖原分解”的错误表述。 3.关注有关水盐、体温平衡调节的三个核心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 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 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 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 节。 1.如图所示人在饥饿状态下,体内血糖调节的两条途径,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具体 的结构。甲表示胰岛内的细胞,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 从而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血糖含量降低刺激乙导致其膜电位改变,由乙到丙信号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乙→甲过程中,信号的传递是双向的,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 C.甲代表的是胰岛 A 细胞,释放的物质被靶细胞识别引起靶细胞内相应代谢活动加强 D.甲释放的物质是胰高血糖素,若发生效应后不能被降解将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解析:选 B 乙→甲过程,兴奋的传递形式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但兴奋的传递是 单向的。 2.如图为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人体产热速率(乙曲线)和散热 速率(甲曲线)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温度是从 b 点开始下降的 B.乙曲线在 bd 时间段的变化是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引起的 C.甲曲线在 bc 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在 cd 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升 高引起的 D.在 ab 时间段及 d 点以后的时间段,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 C 从图中可以看出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都是从 b 点开始增大的,由此可以判 断环境温度是从 b 点开始下降的。乙曲线是产热速率的变化曲线,bd 时间段的逐渐升高是由 于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使机体代谢速率加快,产热速率增高。甲曲 线表示散热速率的变化曲线,bc 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但 cd 时间段的变化 是体温调节如皮肤血管收缩等因素引起的,不是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由于在 ab 时间段及 d 点以后的时间段,两条曲线重合,说明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相等,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3.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激活 X 神经元的小鼠模型以研究 X 神经元对水平衡的调节 作用。用三组模型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开始光刺激后,测量 15 min 内的饮水量,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X 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B.实验中的甲组比乙组小鼠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多 C.甲组实验小鼠的下丘脑产生渴觉导致饮水增加 D.光激活 X 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无关 解析:选 C X 神经元应位于下丘脑的水平衡调节中枢;实验中的甲组在光刺激前 48 h 限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产生渴觉的是大脑皮层;根据乙组和丙组的结果可知,光激活 X 神经元所诱导的饮水与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大小无关。 4.(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解析:选 B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使 血糖浓度升高;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由于机体与外界温差大,其散热 量仍大于炎热环境;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无抗利尿激素受体 基因的表达。 考点三 神经调节的传导与传递分析 1.(2019·全国卷Ⅰ)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解析:选 B 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 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 ATP。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 ATP。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 ATP。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将 Na+排出细胞, 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 ATP。 2.(2019·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 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AC 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__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 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 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 AC 通过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 放到__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 D 酶的催化下分 解为 A 和 C,其中 C 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 AC。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 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 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 D 酶失活,则兴奋 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答案:(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1.理解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曲线 分段 曲线解读 形成原因 运输方式 ab 段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主要是 K+通道开放,K+外 流 协助扩散 (K+) bc、cd 段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膜 外 Na+越多,动作电位峰值 越高 主要是 Na+通道开放,Na+ 内流 协助扩散 (Na+) de 段 静息电位恢复 主要是 K+通道开放,K+外 流 协助扩散 ef 段 静息电位恢复后 通过 Na+K+泵,泵出 Na+, 泵入 K+ 主动运输 2.辨明兴奋在传导(传递)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点 (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异常与受体对兴奋传递的影响不同: 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 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 生电位变化,阻断兴奋传递。 (3)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归纳: 3.掌握两个规律 (1)“二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 (2)探究兴奋传导或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 [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电刺激①处→A 有反应 ②处电位不改变→单向传导 ②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 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 递方向为③→①)。 1.给某一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该图中 1、2、3、4、5 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 1 是静息状态,2 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 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1 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位 B.2 主要是由膜外 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若组织液中的 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 Y 点上移 D.若组织液中的 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 X 点下移 解析:选 D 1 状态下是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 主要是由膜外 Na+在短期 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若组织液中的 Na+浓度增大, 则受到刺激时 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的量增加,膜内外电位差加大,所以会导致记录 到的电位变化中 Y 点上移;若组织液中的 K+浓度增大,则膜内外 K+的浓度差减小,所以静息 状态时 K+通过协助扩散流出细胞的量减少,静息电位差减小,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 X 点上移。 2.如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乙为突触模式图,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⑤部位上形成 B.乙图中先电刺激 A 神经元,用电位测量仪测量 B 神经元的电位有变化 C.乙图先电刺激 B 神经元,用电位测量仪测量 A 神经元的电位没有变化 D.甲图中⑤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 解析:选 A 突触由轴突末端和树突或胞体形成;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 A 神经元,可以在 B 神经元测量到电位变化;刺激 B 神经元,不可以在 A 神经元测量到电位变 化;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神经递质,此处可发生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3.如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所示为突触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个灵 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 e 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 b、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 1、2 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解析:选 A 兴奋在一个离体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 激图甲中 e 处可以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传导到①②,可以通过一个突触传递到③④,也可以通 过另一个突触传递到⑤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图乙兴奋的传导方向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的,在突触间是单向的,所以刺 激 b 点时,虽然 ab=bd,但 b 点和 c 点之间有突触(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时间比在神经纤维 上要长),所以 a 点先兴奋,指针偏转 1 次,d 点后兴奋,指针又偏转 1 次;刺激 c 点时,由 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故 a 点不兴奋,d 点兴奋,所以指针偏转 1 次。兴奋的传导 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若抑制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考点四 激素调节机制及有关实验 1.(2019·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选 B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 挥作用;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婴幼儿缺乏甲 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 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2.(2019·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解析:选 D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 分泌会增多,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增多。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会下降。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 程,故可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 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3.(2019·全国卷Ⅰ)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 0.01%的肾上腺素 0.2 m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 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___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___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__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 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 于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 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解析:(1)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激素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 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传递信息,肾上腺素没有酶的催化作用或能源物质的供能作用。 (2)据题意可知,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对心脏进行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 属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时发挥作用的信号分子,即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其他信号分子 一样,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3)根据以上两题及相关知识可知,激素和神经 递质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或分解,都需要与相应的 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等。 答案:(1)靶器官 灭活 传递信息 (2)神经 神经递质 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 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1.理清激素间的两个纵向关系和两个横向关系 (1)两个纵向关系——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 泌(属于分级调节)。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 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如图所示: 注:a.TRH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不适于此模型(适于此模型的激素有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垂体被切除,则“内分泌腺”分泌 的激素会减少,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2)两个横向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 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促进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拮抗 作用 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 2.掌握激素功能的常见实验验证方法 (1)一般思路: 某种方法处 理实验动物 ⇒ 出现相应 病理症状 ⇒ 添加某激素 后恢复正常 ⇒ 推知相应激 素生理功能 (2)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小白鼠 ――→注射大剂 量胰岛素 出现低血 糖症状 ――→注射葡萄 糖溶液 低血糖症 状消失 ――→结 论 胰岛素能 降低血糖 3.把握解答动物生理学实验题的关键点 (1)对照组设置: ①饲喂时:对照组可添加与实验组所加激素溶液等量的蒸馏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②注射时:对照组可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溶解激素的溶液。 ③切除腺体时:对照组宜作相同切口处理,只是不切除内分泌腺。 (2)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的各种条件也要一致。 (3)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4)实验设计中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如观察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 一般选幼小动物,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观察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功能的实验动物一般是先饥饿处理,经实验变量处理后的观察指标是动物的生活 状况。 1.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垂体 B.通过手术切除实验狗的性腺,狗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C.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D.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肝糖原的含量也会升高 解析:选 A 促甲状腺激素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其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被手术切除性腺的动物血液中的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对 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 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 升高时,会促进肝糖原的水解,肝糖原的含量会降低。 2.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图中激素 X 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解析:选 D 本题属于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的图示题。据图可知,性激素的 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由图 中“垂体→激素 X→减少尿的排出”推断激素 X 为抗利尿激素;结合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可知,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 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即“甲状 腺激素→垂体”以及“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为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 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3.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在被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 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皮质醇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 B.激素 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再恢复 解析:选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的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属于神经调 节;图中 M 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 合,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属于体液调节;皮质醇可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细胞起作用, 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大熊猫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 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 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考点五 免疫调节及实验设计 1.(2019·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 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小鼠很 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 次注射 A 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选 C 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乙酰胆碱或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 会出现相应症状。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不会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在第 二次注射时,小鼠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机体会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出现皮肤红 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2.(2019·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选 D 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 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 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 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 Rous 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人感染 HIV 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 为 HIV 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 浓度增加,T 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 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和 HIV 的浓度以及 T 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 3.(2019·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 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__可诱导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____________ 和 记 忆 细 胞 , 记 忆 细 胞 在 机 体 被 病 毒 甲 感 染 时 能 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 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 B 淋巴细胞破裂和 T 淋巴细胞 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 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 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胞吞和胞吐这两 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 要消耗能量。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回答“效应 B 细胞”亦可) 迅速增殖分化 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 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1.牢记六种免疫细胞及其作用特点 (1)六种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吞噬消化抗体—抗原结合体。 ②B 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③T 细胞: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 记忆细胞。 ④浆细胞:分泌抗体。 ⑤效应 T 细胞:识别靶细胞,使之裂解。 ⑥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 (2)关注三个“唯一”: 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 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3)关注两类特殊细胞: ①吞噬细胞既作为第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2.巧用“逆推法”快速识别免疫类型与免疫细胞 1.目前对埃博拉病毒(EBOV,一种 RNA 病毒)的诊断主要是检测其病毒核酸或对应的特异 性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BOV 的主要组成成分为 RNA 和蛋白质 B.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对抗 EBOV 的第二道防线 C.浆细胞可识别 EBOV,并产生对应的特异性抗体 D.当 EBOV 侵染到细胞内时,先经细胞免疫再经体液免疫,才能将病毒清除 解析:选 C 病毒的组成成分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EBOV 的遗传物质是 RNA;体液中的 溶菌酶属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当 EBOV 侵染到细胞内时,先经细胞免 疫将病原体释放出来,再经过体液免疫,才能将病原体清除。 2.医学研究人员利用羊研制出了抗蛇毒的血清,有关该过程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适量蛇毒注入羊体内,B 细胞不能识别蛇毒 B.用羊制作的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能杀灭蛇毒的抗体 C.能抵抗蛇毒的效应 T 细胞会被蛇毒侵染的靶细胞裂解 D.羊产生抗蛇毒抗体的细胞可能是由两种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解析:选 D 蛇毒被羊体内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特有的抗原,也可直接刺激 B 细胞,引起 B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抗体,抗体的作用是能与蛇毒形 成沉淀,但抗体没有消灭蛇毒的作用;蛇毒是一种大分子的抗原,没有进入寄主细胞,无细 胞免疫的调节;用于实验的羊可能被反复多次注入蛇毒,因此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能是由 B 细胞或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3.人体内的某种免疫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 a~e 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 表生理过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a 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B.当 d、e 再次接触抗原 X 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 a 消化 D.抗原经过程①②③传递后,能刺激 c 增殖、分化 解析:选 B 图中 a 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功能;当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后,记忆 B 细胞(e)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浆细胞(d) 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增殖、分化;抗原与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吞噬 细胞(a)吞噬并消化;抗原经过程①②③传递后,能刺激 B 细胞(c)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 忆细胞。 4.下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 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的斜率 D.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 B 细胞 解析:选 A 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细胞分化不 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分析题图可知,de 段属于二次免疫,bc 段属于初次免疫,bc 段的斜 率小于 de 段的斜率;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细胞。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的理化性质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乙是神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图中“?”可表示 CO2 和代谢废物 C.渗透压与溶质微粒的大小密切相关 D.若图中戊指代温度,则大小为 37 ℃左右 解析:选 C 图中乙是组织液,是神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丙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可表示 CO2 和代谢废物;内环境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微粒的大小无关;正常人的体温是 37 ℃左右。 2.(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选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兴奋传导到 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④突触 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3.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大量饮水→ ① →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饥饿→ ② →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高温环境→ ③ →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A.过程①中,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B.过程②包括神经递质与胰岛 A 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使胰高血糖素分泌 C.过程③包括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停止分泌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正常的机体,其内环境的稳态不会失调 解析:选 B 激素的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如下丘脑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 制甲状腺活动的调节就是分级调节。过程①中,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先贮藏在垂体中,然 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这不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当人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会被下丘 脑某区域感知而产生兴奋,然后通过神经传导、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 A 细胞膜上 的受体结合,促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在高温环境中,汗液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分泌减少,但不会停止分泌。内环境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但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 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4.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 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①只能运输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②既能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又能促进下丘脑的分泌 C.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D.体内渗透压较高时激素④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水分的重吸收 解析:选 D ①只能作用于垂体,但可运输到各器官系统;激素②可促进甲状腺的分泌, 但不促进下丘脑的分泌;寒冷环境中激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将减少,尿液增多。 5.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增殖分化为细胞⑤ C.物质 B 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②③④ 解析:选 C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细胞②是 T 细胞,细胞③是 B 细 胞,细胞④是记忆细胞,细胞⑤是浆细胞。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 重要作用;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记忆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物质 B 为抗体, 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 细胞是 T 细胞、B 细胞和记忆细胞。 6.(2019·北京高考)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 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 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 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性清除,从而 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 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线粒体 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 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 3、4 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 鼠 细 胞 线 粒 体 膜 电 位 无 明 显 影 响 。 据 此 可 以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 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解析:(1)疟原虫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需要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等有机物,对应的小分子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2)疟原虫能识别并结合 红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侵入红细胞。(3)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热与体温调节有关,因此致热 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 频繁,所以疟原虫很难被宿主的免疫系统特异性清除,使该物种得以生存和繁衍。(5)①分析 题表,青蒿素可以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对仓鼠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没有 显著影响,说明青蒿素对不同物种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具有差异性。②要确定青蒿素对人体 的作用,可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代替仓鼠细胞的线粒体进一步实验。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 生存与繁衍 (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 间差异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课时作业] 达标练,分层训练押高考 [考点全面练] 1.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进行,又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 B.图中 a 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会直接受到甲细胞所分泌激素的调 节 D.若甲细胞为肝细胞,则饥饿时图中 b 端血糖浓度较高 解析:选 A 图中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存在神经(通过神经递质)调节,又存在体液(通过 激素)调节。在突触前膜上进行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下丘脑细胞分泌的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通过促进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间接调节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 动。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之后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可知 c 端血糖浓度较高。 2.图示为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的位置关系,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 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与此有关的结构是下丘脑 B.若在图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膜内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① D.若外伤导致某人④处折断但④以下脊髓未受到损伤,则该患者无法排尿 解析:选 C 脑干是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等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受到刺激后,神经细 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 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膜内电 位变化是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说明缩手反射的 反射弧是完整的,即②③正常,而神经冲动不能传给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说明①受损;由于 排尿中枢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整未受到损 伤,能进行排尿反射,但由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作用丧失, 所以该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 3.如图 1 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 2 表示膜电位变化过程中的相应生理 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 A.图 2 中的乙对应图 1 中的⑤ B.图 2 中的丙对应图 1 中的③ C.由图 1 推测,在静息状态下 K+通道通透性更高 D.图 1③中 Na+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析:选 C 分析图 1 膜电位变化曲线各段的形成原因:①~②过程中神经纤维膜上 K+ 通道打开,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③过程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 Na+通道打开,Na+以协助扩散方式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对 应图 2 中的乙;⑤过程 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外 正内负),对应图 2 中的丙;⑥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 Na+泵出膜外,将流出 的 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高 Na+浓度和细胞内高 K+浓度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准备。 综合分析以上过程可知,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上 K+通道通透性更高。 4.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 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产生的某种物质会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乙的分泌物增多,会对甲、丙产生影响,这是一种(负)反馈调 节 C.丙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甲、乙、丙中,丙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解析:选 D 由图可知,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或性腺等,丙为下丘脑。如果乙为性腺, 则甲产生的促性腺激素会影响动物的性行为;如果乙为甲状腺,则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其可(负)反馈调节甲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丙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丙为下丘脑,具有 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丙)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 非常大,是血糖、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 5.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选 D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 或吃了过咸的食物。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它们能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 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产生渴觉及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过程都是神经调节过程,抗利尿激 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体液调节过程,所以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渴觉虽 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6.小明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分别选取若干只生理 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 0.9 g/L)均分三组,编号甲、乙、丙,分别同时注射 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仅进行甲、乙组实验即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B.在调节血糖浓度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关系 C.实验过程中,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胰高血糖素更快 D.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由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 解析:选 B 据实验可知,甲组和乙组是实验组,丙组是对照组,如果不设置丙组,仅 仅设置甲组和乙组,由于缺乏对照,不能说明两种激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在调节血 糖浓度的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由实验结 果可知,最初的一段时间,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效果更加明显;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只 能升高血糖浓度,血糖的平衡调节还需要胰岛素的参与。 7.如图是寒冷时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E→F 过程中,效应器为垂体 B.寒冷时 E 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 C.C 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释放激素 D.D 战栗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热 解析:选 C 图中 C 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 用于垂体,因此效应器为下丘脑,而不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下丘脑既能 释放神经递质,也能释放激素;骨骼肌战栗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热。 8.(2019 届高三·沧州八县联考)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 病毒)的部分过 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细胞甲,由细胞甲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B.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过程中,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 解析:选 C 图中细胞甲表示 B 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 B 细胞或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 因此二者相比, 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抗原—抗体复合物被 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可被细胞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 过程中,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 的能力。 9.某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并由于某种因素的诱导在短期内迅速发作,如表显示了该感染 者从感染到患病再到恢复的 30 d 内体内抗体水平与乙肝病毒数量、体温变化的关系(表中的 数据为相对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天(d) 类别 1 4 7 10 13 16 19 21 24 27 30 体温(℃) 36.8 37.0 37.4 37.8 38.5 39.4 39.0 38.2 37.0 36.7 37.0 乙肝病毒 数量 30 35 41 55 62 75 82 76 60 45 38 抗体相对 含量 微 微 低 中 中 高 高 中 中 微 微 A.该人持续高烧 39 ℃,此时机体的产热量明显大于散热量 B.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的体温的相对恒定只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从表中可以得出该感染者的抗体水平与体温变化、体内的乙肝病毒数量呈正相关 D.该感染者体内的抗体能够进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内发挥作用 解析:选 C 该人持续高烧 39 ℃,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 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表中的数据表明:该感 染者的抗体水平与体温变化、体内的乙肝病毒数量呈正相关;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 10.如图表示人体内发生的某种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各种免疫细胞,其中能特异性识 别①的包括甲、丙、戊、丁 B.丙→丁、丙→戊以及戊→丁的过程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且 当①的种类不同时,选择表达的基因也存在差异 C.②作用于①的过程中存在特异性识别,而且①的清除与细胞凋亡直接相关 D.①可以是某些蛋白质,每一次的入侵都可以通过作用于戊,使免疫的速度更快、强度 更强 解析:选 B 由题图可知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①代表抗原,生物大分子、病毒、 细菌等都可以成为抗原,甲代表吞噬细胞,乙代表 T 淋巴细胞,丙代表 B 淋巴细胞,丁代表 浆细胞,戊代表记忆 B 细胞,②代表抗体,其中甲(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不具特异性,丁(浆细 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B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当再 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存在基因 的选择性表达。体液免疫是通过抗体清除游离在细胞外液中的抗原实现的,与细胞凋亡无直 接关系。抗原初次入侵时不能直接作用于记忆 B 细胞。 [热点强化练] 11.现有四个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给予坐骨神经一定强 度的电刺激,肌肉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下能收缩。若将 四个标本分别浸泡在如表所示的任氏液(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中,再给予坐骨神经同等强度 的电刺激,则肌肉可能不收缩的是( ) 标本编号 标本 1 标本 2 标本 3 标本 4 任氏液中 添加的物 质 烟碱 肉毒杆菌毒素 马拉硫磷 箭毒 作用机制 与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可打开 Na+ 阻碍突触前膜释 放乙酰胆碱 抑制胆碱酯酶(能 分解乙酰胆碱)活 与乙酰胆碱受体 结合,可关闭 Na+ 通道 性 通道 A.标本 1、标本 2 B.标本 1、标本 3 C.标本 2、标本 3 D.标本 2、标本 4 解析:选 D 烟碱可打开 Na+通道,使兴奋正常传递,故标本 1 中的肌肉可以收缩;肉毒 杆菌毒素可阻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可能导致标本 2 中的肌肉不 能收缩;马拉硫磷使乙酰胆碱不能正常被分解,故标本 3 中的肌肉会持续收缩;箭毒可关闭 Na+通道,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可能导致标本 4 中的肌肉不能收缩。 12.如图表示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既是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又是体温调节中枢 B.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如果乙表示激素,则乙可以是甲状腺激素 D.丙可以表示人体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 解析:选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汗腺 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可减少散热;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代谢,以增 加产热;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 13.(2019 届高三·湖南六校联考)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 B.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C.若⑧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效应 T 细胞等 解析:选 A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成为组织液中的成分,因此,③可以 表示神经递质,⑤可以表示由 T 淋巴细胞分泌并释放到内环境中的淋巴因子,⑧可以表示由 内分泌系统分泌并释放到内环境中的激素。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于细胞内,而不是在内环 境中。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经垂体后叶释放,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 分泌量增加。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效应 T 细胞能识别抗原。 [迁移贯通练] 14.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 血糖、水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0.8~1.2 g/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 受器位于________(器官),f 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 寒 冷 刺 激 时 , 下 丘 脑 既 可 作 为 神 经 中 枢 又 可 释 放 激 素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下 丘脑是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的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 D 的反馈抑制作用与 d 对 D 的刺激作用 ____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 e 含量的稳定。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 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__________接受信息。 解析:由图可知,A 为下丘脑、B 为胰岛、C 为肾上腺、D 为垂体、E 为甲状腺,a 为胰岛 素、b 为胰高血糖素、c 为肾上腺素、d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 为促甲状腺激素、f 为 抗利尿激素,⑨代表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0.8~1.2 g/L,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 糖,使血糖升高;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 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进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3)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 激素,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 e(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所以甲状腺激素对 D(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与 d 对 D 的刺激作用相互拮抗,共同调节 e 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 明激素受体在细胞内。 答案:(1)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 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枢纽 相互拮抗 胞内受体 第Ⅲ课时 大题增分——问题为主轴·找到失分点,才是增分点 [典例] (2019·全国卷Ⅱ,T30,9 分)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 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 41 ℃环境中 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 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 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会增加,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 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 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 的结果是由 41 ℃引起的。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增加,分 解代谢会增强。 [两步答题示范] 第一步:通读题目抓关键信息,能答的顺势答出来 题干信息:①实验条件信息——室温(25 ℃)、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物、41 ℃的环境、 分组对照。②实验结果信息——实验组动物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据 此可直接写出第(1)、(2)小题的答案: 第(1)小题:41 ℃环境对于体温为 37 ℃的哺乳动物来说为炎热环境,在炎热环境中, 哺乳动物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维持体 温的恒定。 第(2)小题: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等行为时肾上腺素分泌量会 增加。 第(3)小题:需进行准确组织答案,用时较长,暂且放下。 第(4)小题:0 · ℃环境对于体温为37 · ℃的动物来说是寒冷环境,动物在寒冷环境中,散 热速率加快,为维持体温的恒定,需增大产热量,因此该动物的耗氧量会“增加”(答“增多” 或“加大”也可),分解代谢“增强”(答“加快”或“加强”也可)。 第二步:细审题目深挖信息,集中精力拿下第(3)小题 题干中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25 ℃与 41 ℃)的不同,因变量是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因此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 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 由 41 ℃引起的”。 本小题很多考生得不全分或不得分,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理解做对照实验的目 的,乱写答案;二是虽知道做对照实验的目的,但脱离了本题中具体的实验,在答案中没有 体现出“41 ℃”这一关键字眼,或答案语言组织紊乱。 [课时作业] 大题练,确保高分冲名校 [A 卷] 1.图甲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图乙表示反射弧局部放大,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它们包含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 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 由________________。 (2) 若 图 甲 中 a 和 e 都 位 于 手 部 , 那 么 保 证 缩 手 反 射 完 成 的 两 个 条 件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激图甲中________点,图中电 流表不会发生偏转;刺激图甲中________点,图中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 (3)若图乙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其中③处受损,排尿反射________(填“能” 或“不能”)完成;②处受损的个体,________(填“有”或“没有”)尿意,排尿反射 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 解析:(1)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 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未兴奋 部位流向兴奋部位。(2)完整正常的反射弧在适宜强度的刺激下,才能够完成反射活动,两个 条件缺一不可。刺激图甲中 e 点,兴奋不能由效应器传递到传出神经,电流表不偏转;刺激 图甲中 a、b 点,兴奋都能分别经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偏转。(3)图乙中③ 是传入神经,若③受损,排尿反射不能完成。②代表由脊髓传入大脑皮层的传入神经,②处 受损的个体,神经冲动不能传入大脑皮层,个体不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能够完成,只是 不受意识控制。 答案:(1)脑和脊髓 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2)完整的反射弧 适宜强度的刺激 e a、b (3)不能 没有 能 2.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 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 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 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 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 A 上的__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 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填“增 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 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多巴 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 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 Cl-________,从而使 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 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 最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解析:(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 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如果和甲 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因此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会增多,长 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 A 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 “奖赏”效应减弱。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3)抑制 性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够促进 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增强,不能产生兴奋;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由于不 能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的释放受到抑制,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 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多 巴胺释放量增加。 答案:(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信息交流 (3)内流 受到抑制 减少 多 巴胺释放量增加 3.骨骼肌牵张反射是人体最重要的反射之一,如图所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梭内肌纤 维,效应器位于梭外肌纤维(ACh 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梭内肌纤维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__。 (2)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______。刺激α传出纤维, 则电流表的指针________(填“偏转 1 次”“偏转 2 次”或“不偏转”)。 (3)当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时,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ACh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 __________通道开放。 (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人使用一种止痛 药(该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后,检测发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该止痛 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2)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的传 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刺激α传出纤维,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原 因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3)当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前膜实现了电 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ACh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 此这种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 胞内其他酶系破坏。根据题干可知,使用该止痛药后,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止痛药与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阻 断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皮层。 答案:(1)神经冲动 (2)轴突末梢 不偏转 (3)电信号→化学信号 Na+ (4)被细胞内 其他酶系破坏 该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结合 4.如图为正常人体局部组织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物质 X 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细胞 B 是肝细胞。当人体血糖升高时物质 X 调节 细胞 B 降低血糖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糖尿病患者出现物质 X 含量 低、血糖高的症状,经分析发现其是由体内_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破坏细胞 A 所致。 (3) 若 图 中 细 胞 B 是 甲 状 腺 细 胞 , 物 质 Y 是 甲 状 腺 激 素 , 则 图 中 物 质 X 是 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细胞 A 分泌物 质 X,进而让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机制。 解析:(1)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后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进而降低血糖。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3)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并促进 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 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1)维持体内细胞形态稳定 (2)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浆 (3) 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 5.下丘脑与人体内许多生理活动的调节密切相关。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 域,A、B、C 表示不同的调节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炎热环境中,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这是下丘脑通过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途径调 节的。请写出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导致____________升高,位于下丘脑________(填“甲”“乙” 或“丙”)区域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促进________激素释放,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途径可代表___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 地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炎热环境下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该过程的主要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基本 方式为反射,通过 A 途径引发的汗腺分泌活动的具体过程为: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 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2)饮水不足会导致机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 种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通过垂体释放,该激 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甲状 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分级调节的过程,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需 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激素一旦与靶器官(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立即被灭活。 答案:(1)A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2)细胞 外液渗透压 乙 抗利尿 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3)甲状腺 (若答“性”或“肾上腺皮质”也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6.褪黑激素是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该激素对动物有抑 制性成熟、抑制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 5羟色胺,有明 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 5羟色胺,夜晚分泌褪黑激素。如图是褪黑激素在养鸭场提高母鸭 产蛋量的应用。请回答: (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属于 ________。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含有的突触最多。 (2)推测褪黑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 若 要 促 进 母 鸭 性 成 熟 , 提 高 鸭 场 的 产 蛋 量 , 需 要 采 取 的 措 施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表明,褪黑激素具有提高哺乳动物体内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同 时还 具有抗 肿瘤 的作用 ,褪黑 激素 可以抗 肿瘤是 因为其 能增 强免疫 系统的 防卫、 ________________功能。 解析:(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为效应 器。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含有的突触最多。(2)据题干信息可知,褪黑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 熟的作用,因此推测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抑制。(3)据题干信息可知,黑暗条件下褪黑 激素的分泌增多,抑制母鸭性成熟,因此要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人工延长对母鸭的光照时 间,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促进卵巢的发育。(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抑制 (3)对母鸭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抑制褪黑激素的 产生,从而促进卵巢的发育 (4)监控和清除 7.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 一例)也为信息分子;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__。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 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 B 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 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____;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 性降低。现在甲(正常)、乙(患Ⅰ型糖尿病)、丙(患Ⅱ型糖尿病)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 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 解析:(1)动物体内可作为信息分子的有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 等。细胞 膜上的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2)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 A 细胞 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上具有拮 抗作用。(3)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根 据题意,乙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因此分泌的胰岛素最少;丙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 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胰岛 B 细胞正常,因此口服较多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 分泌增加,又因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血糖浓度降低幅度小,反馈作用于胰岛 B 细 胞,可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因此与正常的甲相比,丙的胰岛素含量更高,则三人分泌胰岛 素的量从高到低为丙、甲、乙。 答案:(1)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 等 糖蛋白(蛋白质)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3) 自身免疫病 丙、甲、乙 8.航天员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英雄,进驻太空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失重效应。 (1)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 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头部体液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________(填“促 进”或“抑制”),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现象。 (3)经专业训练的航天员可通过位于________的神经中枢调节,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 轻体位翻转症状。 (4)失重会引起 T 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由它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 同时,由于淋巴因子的产生减少,导致浆细胞分泌的________也减少,人体免疫力下降。 解析:(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 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量增加说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抑制。 (3)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4)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 记忆(T)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 答案:(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抑制 (3)小脑 (4)效应 T 细胞和记忆(T)细胞 抗体 9.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图乙表示机体内 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图甲中 B、E 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E 与 F 结合体现了细胞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会升高。人在持续高烧 39 ℃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 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进行调节,还可 通过有关________进行调节。 (4)若图乙中的神经元未受刺激,则按图示进行检测时,微型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填 “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解析:(1)由图甲可知,A 是 B 淋巴细胞,B 是浆细胞,D 是 T 淋巴细胞,E 是效应 T 细胞; 效应 T 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依赖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 息交流功能。(2)人在持续高烧 39 ℃的情况下,体温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 散热量。(3)由图乙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免疫细胞,激素也可作用于免疫 细胞。(4)由图乙可以看出,电流计的一极接在膜内,另一极接在膜外,神经元未受刺激时,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1)浆细胞 效应 T 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等于 (3)神经递质 激素 (4)会 [B 卷] 1.神经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有的兴奋会及时消失,有的兴奋并 不立即消失,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关。如图为一种中枢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方式,均表示兴奋性神经元,M 和 N 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请回答: (1)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Na+将大量________,从而引起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 细胞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 (2)在 A 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 的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N 的指针偏转 次数与 M 的指针偏转次数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 胆 碱 为 神 经 递 质 的 突 触 来 说 , 有 机 磷 农 药 中 毒 后 会 发 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钙离子对兴奋产生及传导与传递的影响,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①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钙离子内流,利用荧光标记膜蛋白可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②将能与钙离子结合的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后, 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钙 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解析:(1)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Na+将大量内流,从而引起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神经纤 维产生兴奋时,膜外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2) 在 A 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将传到 M 处,M 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根据 图中突触的连接可知,兴奋会多次传到 N 处,N 的指针将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有机 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4)利用荧光标记膜蛋白可观察到突触小泡定向移动,释放神经 递质。若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则将与钙离子结合的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后,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时,突触前神经元会正常 产生兴奋,但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答案:(1)内流 相反 (2)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不相同 (3)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 后膜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合理即可) (4)突触小泡 突触前神经元正常产生兴奋, 但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合理即可) 2.图甲是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从蛙的右后肢中剥离出的一段神经,已知与 该神经相联系的神经中枢是完整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外,还应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 箭头表示)。 (3)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时,在神经细胞 1、2、3 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排出细胞的,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为了判断图乙中从蛙的右后肢剥离出的一段神经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某同学进 行了如下实验:在 B 处剪断,分别刺激 A 处和 C 处,同时观察右后肢肌肉收缩情况。 ①如果刺激 A 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 ②如果刺激 C 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 解析:(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 甲所示结构没有感受器和效应器。(2)根据有无神经节以及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甲中 3 为传 入神经,1 为传出神经,故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 3→2→1。(3)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过程中,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 式分泌到细胞外。(4)①如果刺激图乙中 A 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由 A→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入神经。②如果刺激图乙中 C 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 由 C→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出神经。 答案:(1)感受器 效应器 (2)3→2→1 (3)神经递质 胞吐 (4)①[3]传入神经 ② [1]传出神经 3.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 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感觉神经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 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对海兔为伤 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 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喷水管 感觉 神经元 运动 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表中“?”处 应填写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兴奋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时,神经元 L29 兴奋并释放__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 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缩 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参与缩鳃反射的有 2 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①神经 元受到刺激时,导致 Na+内流,出现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正电位。表中“?” 处应填写不产生,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海兔产生习惯化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突触部位出现问题。(3)神经元受 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可知神经元 L29 兴奋并释放 5HT。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 不能产生缩鳃反射,因为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4)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最可能 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答案:(1)2 (2)①负电位→正电位 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3)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 质减少 4.在人体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如图 1 所示,糖皮质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如图 2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________调节。肾上 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随________流到全身。当机体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后,图 1 所示的 ________调节机制会导致上述三种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 (2)由图 2 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需要与________结合,才能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 过程。这些特异基因表达后,一方面使________细胞分泌的抗体减少,从而抑制_______免疫 的功能;另一方面会导致血糖浓度_______,进而引起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解析:(1)由图 1 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 素随血液流到全身。当机体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的作用,糖皮质激素 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抑制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 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减少。(2)由图 2 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特异 性受体结合,启动特异基因的表达。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的作用,故其可以升高血糖浓度。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答案:(1)分级 血液 (负)反馈 减少 (2)受体 浆 体液 升高 胰岛素 5.下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 A 是一种____________,其作用于 GHRH 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膜外发生的 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应激状态下,GH 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 IGFⅠ间接调节 GH 的分泌,这 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 体 进 入 青 春 期 后 身 体 迅 速 长 高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某 患 者 由 于 垂 体 分 泌 的 GH 增 多 而 患 上 “ 垂 体 性 糖 尿 病 ”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 A 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所以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神经递质 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2)据图分析,GH 增 多后,反过来抑制 GHRH 神经元和垂体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意义为维持人体内 GH 含量 的相对稳定。(3)据图分析,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雌(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垂体分泌 GH, 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4)从图中生长激素调节关系来看, SS 神经元、GHRH 神经元等可控制垂体分泌 GH,反过来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 GH 的反馈调节。(5)某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 GH 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据图分析,GH 增多,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所以血糖升高。 答案:(1)神经递质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负反馈调节 维持人体内 GH 含量的相对 稳定 (3)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 GH 分泌 (4)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激素的分泌, 另一方面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GH 过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 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 6.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a、b 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 在 图 中 “M” 处 给 予 一 适 宜 刺 激 , c 处 膜 外 的 电 位 发 生 的 变 化 是 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由 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 ____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作 用于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 持体温。 解析:(1)图中 a、b 为两个神经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 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 f(肌肉)。(2)神经细胞在不受刺激时膜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 负。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传到 c 处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的电位 发生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 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完成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3)温度感觉 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 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使垂体细胞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并作用 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答案:(1)突触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 f(肌肉)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局部电流 不属于 (3)大脑皮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7.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图 1 表示反射弧结构部分模式图,a 表示传入神经,c 表示传出神经,则 b 表示 ________,兴奋在 b 处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原因 是在 b 处形成了如图 2 所示的突触结构,兴奋会引起图 2 中[ ]________所含的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作用于[ ]________。([ ]中填图中数字) (2)若图 1 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 d 代表________________激素,c 代表的 腺体所分泌的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图 1 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同种抗原再次入侵,a 表示记忆细胞,则 b 表示 ________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 c 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则 c 表示________。 (4)若图 1 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 表示________细胞,则 b 表示胰岛素,c 表示相应的 靶细胞。 答案:(1)神经中枢 单向的 ①突触小泡 胞吐 ③突触后膜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全身组织细胞 (3)浆 抗体 (4)胰岛 B 8.肾上腺素是临床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研究其合适的使用剂量一直是医学研 究者的重要课题。下表为来自某医院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病例 (人数) 年龄范围 (岁) 给药方法 使用剂量 给药次数 不良反应 (如血压过 高) 死亡 (人 数) 31 15~68 静脉注射 常规剂量 1 次 多 5 36 14~72 静脉注射 稀释剂量 2~3 次 少 0 (1)过敏性休克是_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表 中数据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抢救 该病更为有效。 (2) 肾 上 腺 能 分 泌 肾 上 腺 素 , 弥 散 在 全 身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共同____________动物的生命活动。 (3)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进入突触间隙的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 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____变化;也可以与突触前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抑制肾上 腺素继续分泌,实现____________调节;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 实现__________利用。 (4)已知肾上腺素能使鱼类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乙酰胆 碱能使鱼类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对鱼类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 10 cm 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 饲养一段时间。 第 二 步 : 给 甲 组 鲫 鱼 腹 腔 中 注 入 2 mL 乙 酰 胆 碱 , 乙 组 鲫 鱼 腹 腔 中 注 入 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________处,约 2 h 后,观察比较三组鲫 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鲫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____________。 解析:(1)过敏性休克是体液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即属于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效果比较好。(2)肾上腺素弥散在全身的血液 中,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3)某些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作为神经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进而产生电位变化;也可 以和突触前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实现(负)反馈调节。(4)本实验的自 变量是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因变量是体色的深浅。因此,至少需要设置三组,用鱼用生理 盐水作为对照。为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三组鲫鱼置于暗处,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 鲫鱼的体色。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果将是注射肾上腺素的鲫鱼的体色最浅,对照组 次之,注射乙酰胆碱的鲫鱼的体色最深。 答案:(1)特异性 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多次给药) (2)体液(血液) 调 节 (3)电位 (负)反馈 重复(多次) (4)等量的肾上腺素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背光 乙、丙、甲 串讲(二)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 1.牢记生长素发现实验过程中三个部位、两个原因、一个作用(填空) 幼苗是研究生长素及其分布与作用原理的最佳实验材料,针对燕麦胚芽鞘的系列实验应 明确以下结论。 (1)三个部位: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发挥作用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2)两个原因: ①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②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地心引力等。 (3)一个作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 2.理解生长素的三类运输方式(填空) (1)极性运输 方向: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方式: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 (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4)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实验判断: 3.从三个角度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填空) (1)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曲线 曲线中各段(点)解读 ①OA 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 ②A 点对应的浓度: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 ③AB 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但其生长仍快于 对照组 ④BC 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 结论(应用) ①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图中虚线与实线交叉点得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可具有相同的 生理效应 (2)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关系: 曲线 曲线中各段(点)解读 结论(应用) A′、B′、C′之前对应的浓 度依次促进根、芽、茎生长, 高于 A′、B′、C′的浓度, 依次抑制根、芽、茎生长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 同——根>芽>茎;生长素对 三种器官均显示“两重性” (3)与植物种类的关系: 曲线 曲线解读 结论(应用)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 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 敏感 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 生长素类似物清除单子叶农 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1)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2019·海南卷,T8C) (2)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2019·海南卷,T8C) (4)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2019·四川卷,T4D) (5)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2019·江苏卷,T7C) 1.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根部“③→④”的运输不需要消耗 ATP B.生长素对②处和⑥处的作用相同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选 C 生长素“③→④”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所以需要消耗 ATP;②处的生长素 浓度大于①处,⑥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⑤处,但②处生长受到抑制,⑥处生长受到促进,体 现了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茎的背地生长中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生 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 a、b,分别进行下图所示实验,其中实验一在缺氧条 件下进行,实验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一 实验二 A.接受琼脂块 c 和 d 中均可检测到 IAA B.接受琼脂块 c 和 d 中均检测不到 IAA C.接受琼脂块 c 中检测到 IAA,d 中检测不到 D.接受琼脂块 d 中检测到 IAA,c 中检测不到 解析:选 C 生长素为极性运输方式,实验二中胚芽鞘 b 进行了倒置,导致琼脂块中的 IAA 无法向下运输,即 d 中检测不到 IAA,而实验一中的琼脂块 c 可检测到 IAA。 3.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物质甲是葡萄糖,物质乙是纤维素 B.物质甲转变为物质乙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C.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参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 D.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 解析:选 C 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此过程发生在 高尔基体中;由图知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是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能量转换无关。 4. 图甲为某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情况,图乙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该 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 b 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乙中的 m,则 a 处的生长素浓度 应该( ) A.大于 m 且小于 n B.等于 i C.大于 n 且小于 i D.大于 i 解析:选 A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该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 a 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b 处;同时,在生长素的作用下,a 处的生长速度快于 b 处,从而导致 该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故 a 处的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 m 且小于 n。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调节相关 实验探究 1.理清除生长素外其他四种植物激素的产生与生理作用(填图) 2.把握植物激素间的两大作用 (1)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2)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2019·海南卷,T8A) (3)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 叶片变黄(√) (4)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5)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可以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花,可获得四倍体果实 C.各种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的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解析:选 D 植物激素不能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生长素促进子房壁的发育,不改变生 物体的遗传物质;动物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由一定部位分泌,无特定的内 分泌腺;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使植物体内的代谢发生改变,影响植物激素的合 成。 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可得到无子番茄 解析:选 C 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用赤霉素处理,会促进发芽, 不利于储存;乙烯利具有催熟功能;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得到无 子番茄。 3.科学家对豌豆进行了不同处理,如下图所示,然后检测豌豆植株节间的赤霉素(GA) 含量(由柱高表示)。依据所学知识,判断相关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 A.赤霉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而引起植株增高 B.去除顶端后,节间生长变快 C.外源生长素可代替顶芽的作用,促进赤霉素的合成 D.顶端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解析:选 B 由图可知,豌豆植株去除顶端后,节间的赤霉素含量降低,而赤霉素可促 进茎秆长高,由此判断去除顶端后,节间生长变慢。 [课时作业] 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B.生长素的作用原理是调节基因组的表达 C.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属于可遗传变异 解析:选 B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实验让达尔文预测胚芽鞘尖端可能有某种物质对胚芽 鞘的生长产生影响,但不清楚是什么物质;激素的作用原理是调节基因组的表达;温特的实 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生长素的 化学本质是由其他科学家发现的;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 的果实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2.如图甲表示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图乙表示将处理后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去尖端胚 芽鞘上的三种处理方式,一段时间后①②③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 B 侧弯曲、向 B 侧弯曲、向 A 侧弯曲 B.向 B 侧弯曲、直立生长、向 A 侧弯曲 C.向 B 侧弯曲、向 B 侧弯曲、向 B 侧弯曲 D.向 B 侧弯曲、直立生长、向 B 侧弯曲 解析:选 C 图甲中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所以 A 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高于 B 琼脂块中的。分析图乙,①A 侧生长素多于 B 侧,生长 素向下端极性运输,故 A 侧生长相对较快,胚芽鞘向 B 侧弯曲生长;②匀速转动对生长素的 分布没有影响,胚芽鞘向 B 侧弯曲生长;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故单侧光照射 对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素分布没有影响,胚芽鞘向 B 侧弯曲生长。 3.研究发现,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 a 段而 不是发生在 b 段。下列实验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处理方式 条件 实验结果 A 利用琼脂片阻断 a 段 右侧给以单侧 光照射 直立生长 B 利用云母片阻断 b 段 向右侧弯 曲生长 C 不做任何处理 不生长,右 侧弯曲 D 移除尖端 a 段 正常直立 生长 解析:选 B 琼脂片不能阻挡生长素的运输,因此利用琼脂片阻断 a 段,右侧给以单侧 光照射,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利用云母片阻断 b 段,由于横向运输发生在 a 段, 右侧给以单侧光照射会使燕麦胚芽鞘尖端向右侧弯曲生长。不做任何处理,则燕麦胚芽鞘尖 端会向光弯曲生长。移除尖端 a 段,无生长素来源,则燕麦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4.如图表示根、芽、茎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已知根、茎、芽 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大于 X 时,生长素起抑制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B.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C.BB′曲线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增大,其对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 D.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解析:选 A 图中根、芽、茎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B、C 所在的曲线。根、芽、茎对生 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 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 浓度。BB′曲线表示随生长素浓度增大,其对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 度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5.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某植物插条使其生根,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组别 清水 浓度 a 浓度 b 浓度 c 平均生根数 15 29 38 7 A.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B.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比较 a、b 浓度的大小 C.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 a 和 c 之间 D.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选 C 用带芽或幼叶的枝条扦插的原因是芽或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与植物激素有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比较 a、b 浓度的大小;根 据实验结果无法得知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浓度 c 与清水比较,说明有抑制作用, 而浓度 a 和 b 有促进作用,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6.研究人员将经过 IAA(生长素)溶液处理的琼脂块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发现胚芽鞘 弯曲程度与 IAA 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琼脂块应该置于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 B.IAA 溶液浓度不同,胚芽鞘的弯曲程度也一定不同 C.胚芽鞘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 IAA 的促进作用越小 D.该图反映了 IAA 溶液浓度过高时会抑制胚芽鞘生长 解析:选 A 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IAA 溶液浓度不同时会出现胚芽鞘的弯曲程度 相同的情况;在一定的 IAA 浓度范围内,胚芽鞘的弯曲程度越大,IAA 的促进作用越大;该 图不能反映高浓度的 IAA 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7.下列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没有神经和免疫系统,因此植物生命活动只受激素调节 B.植物激素可调节基因组的表达,如赤霉素可促进大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 C.顶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快,使植物产生顶端优势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极性运输将不能进行 解析:选 B 植物没有神经和免疫系统,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激素调节。植 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内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能对基因 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顶端优势主要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使侧芽附近的 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顶芽优先生长。在太空失重 状态下植物激素照样能进行极性运输,只是根失去了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特性。 8.(2019 届高三·太原质检)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 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B.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定是一种植物激素 D.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解析:选 B 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并 在侧芽处积累,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使侧芽生长失 控,形成大量分枝,说明该物质能促进侧芽生长,从而能解除顶端优势;植物自身不一定能 合成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不一定属于植物激素;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侧芽 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小。 9.如图为某植物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子粒成熟后赤霉素合成量较少 B.子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合成旺盛 C.子粒质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长素的含量 D.子粒形成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作用 解析:选 C 子粒的质量达到最高时即表示子粒成熟,对应的时间为 8 月 10 号左右,而 此时赤霉素合成量较少;子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量急剧上升,说明此阶段细胞分裂素 合成旺盛;子粒质量的增加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取 决于生长素的含量;从图示子粒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可以看出,植物的生长 和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10.某研究小组将基因 E 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获得赤霉素(GA)含量较低的突变体,并用 野生型和突变体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做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GA 和 ABA 都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 B.经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比野生型拟南芥高 C.GA 的含量降低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存活 D.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对 ABA 的敏感性高于突变体拟南芥 解析:选 D 赤霉素和脱落酸都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植物激素。由图 1 可知, 经过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说明 GA 的含量降低有利于拟南 芥在逆境中存活。由图 2 可知,突变体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对 ABA 的敏感性高于野生型拟 南芥。 11.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物质,称为植物体内第六激素。 某人开展了 BR 类似物(eBR)和 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对康乃馨切花保鲜效应的研究,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瓶插时间(d) 最大花径(cm) 空白 9.64 5.36 6BA 14.14 6.73 eBR 16.25 6.73 A.需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 6BA 溶液和 eBR 溶液 B.需配制 6BA 和 eBR 不同浓度的混合液 C.测量指标为瓶插寿命和切花直径 D.eBR 有保鲜作用,6BA 无保鲜作用 解析:选 C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BR 类似物(eBR)和 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对康乃馨 切花的保鲜效应,因此需要用适宜的浓度处理,比较处理后两者的瓶插时间的长短以及最大 花径,本实验不是探究最适宜的处理浓度,因此不需要配制一系列的浓度梯度。实验结果显 示的是单独处理的结果,因此不需要配制二者的混合液。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两种激素类似 物都能延长瓶插时间和增大切花直径,二者具有保鲜的作用。 12.某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左右小叶的离体植物和细胞分裂素(CTK)进行了实验 1,一段时 间后检测,A 组左侧出现 14C 分布,B 组左侧未出现 14C 分布;另一个小组为研究脱落酸(ABA) 对植物叶柄的脱落效应进行了实验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 1 的目的是研究细胞分裂素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B.实验 2 可反映植物叶柄的脱落与多种植物激素有关 C.实验 2 可通过叶柄脱落所需的时间来进行检测 D.实验中都应设置多组以避免样本过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选 B 实验 1 中 A 组与 B 组之间的唯一变量为是否喷 CTK,而甘氨酸的转移情况为 因变量,所以可推出细胞分裂素对有机物运输有影响;从实验 2 只能反映叶柄的脱落与脱落 酸有关;叶柄脱落所需的时间是实验 2 的因变量;进行多组重复实验可减小因样本过少而产 生的误差。 二、非选择题 13.为验证生长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将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 馏水中 1 h,然后分别转入 5 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溶液中,同时以含糖的磷酸盐缓 冲液作对照,在 23 ℃的条件下培养 24 h 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实验重复 5 次,结果取平均 值,并绘制成下图。请回答: (1)生长素和赤霉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______作用的化合物;赤霉素的主要合成 部位有____________ (填“未成熟的”“成熟的”或“萌发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2)某同学将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 h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 对 实 验 结 果 的 影 响 。 要 得 到 5 种 浓 度 的 溶 液 , 应 将 生 长 素 和 赤 霉 素 溶 解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3)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发现,浓度为 0.1 mg/L 的赤霉素实验所进 行的 5 次实验中,有 1 次的结果与其他 4 次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该浓度下的平均值偏差较 大。你认为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次的实验数据________(填“应该”或“不应该”)舍弃。 本次实验结果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1)生长素和赤霉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赤霉素的主要合成部 位有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为排除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前宜先用蒸馏 水浸泡处理,以清除内源激素。由于对照组为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组,则实验组中生长 素或赤霉素均应用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3)由于每次实验均可能带有偶然性,对于原始 记录,应保留所有记录结果。该实验结果不能体现“抑制”作用,故不能表明两重性。 答案:(1)调节 未成熟的 (2)内源植物激素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3)不应该 不 能 14.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 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是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三种激素对细胞纵向伸长的 影响。已知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而生长素合成过程中会有 ACC 合成酶的合 成,这种酶是合成乙烯必要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其促进细胞生长具有________特点。 (2)结合 c、d 两过程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细胞纵向伸长受到抑制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赤 霉 素 能 够 促 进 茎 秆 伸 长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 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5)某研究小组想知道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进行了 如下实验: a.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平均分成 4 组,每组 10 根,编号甲、乙、 丙、丁; b.甲、乙、丙 3 组插条基部分别用等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赤霉素溶液和一定比例 的生长素与赤霉素混合溶液处理相同的时间,丁组不做处理; c.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统计每组插条的平均生根数。 ①该实验中每组选取 10 根插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设计丁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则说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 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解析:(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其对细胞生长具有两重性特点。(2)由题意“生 长素合成过程中会有 ACC 合成酶的合成,这种酶是合成乙烯必要的”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 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了细胞的纵向伸长,导致高浓度生长素条件下 的细胞纵向伸长受到抑制。(3)分析图示可知: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的作用,赤霉素 能够促进生长素的产生,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从而促进茎秆伸长。(4)由题意“乙烯的积累可 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可推知: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5)①依据实验 设计应遵循的平行重复原则可知:该实验中每组选取 10 根插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出现偶然性 误差。②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对照原则可知:该实验设计丁组的目的是设置空白对照。③ 若赤霉素和生长素在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则甲、乙、丙三组插条生根数均 多于丁组,且丙组多于甲、乙两组。 答案:(1)吲哚乙酸 两重性 (2)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了细胞 的纵向伸长 (3)促进生长素的产生,抑制生长素的分解 (4)正反馈 (5)①防止实验出现偶然性误差 ②空白对照 ③甲、乙、丙三组插条生根 数均多于丁组,且丙组多于甲、乙两组 第Ⅱ课时 高考研究——教师为主导·锁定高考范围,备考更高效 如图 1 所示为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 NAA 的作用模式,图中“+”表示促进作用, “-”表示抑制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 NAA(萘乙酸)促进 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图 3 表示将迎春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 长素的相同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的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设计] (1)据图 1 判断,丙激素为生长素,甲、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拮抗。甲激素促进种子 休眠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的。 (2)图 2 所示的实验中,自变量是 NAA 的相对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目,无关变量是所用 植物材料、处理时间等(至少写两个)。 (3)生产实践中常使用 NAA 作为植株生长调节剂,NAA 的作用时间比植物激素的作用时间 长久,其原因是植物缺乏与 NAA 分解有关的酶。 (4)图 3 中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 a~f 表示。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D。(填选项编号) A.若向光侧的生长素会被分解,则 a>b、ca>b>c;④生长最快 B.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 C.生长素浓度:a>d>c=b;②③生长快 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长势基本相同 解析:选 B 分析题图可知,在太空中,受单侧光的影响,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 长素浓度 a>b;太空中失去重力,生长素浓度 c=d,故生长素浓度 a>c=d>b。生长素可以促 进燕麦胚芽鞘的生长,①生长最快。 2.如图表示黄化燕麦幼苗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在燕麦幼苗体内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燕麦幼苗的不同部位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D.在图示的芽鞘和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解析:选 B 由图可知,燕麦幼苗的根、芽、种子内都存在生长素,但芽尖和根尖中生 长素含量较多;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图中曲线的变 化趋势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可能有不一 样的反应;在植物的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 端。 3.(2019·江苏高考)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 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 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 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 320 mg/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解析:选 D 自变量是 NAA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图中显示较高浓度的 NAA能抑制插条生根率,如NAA 浓度为400 mg/L时插条生根率小于对照组;NAA浓度为200 mg/L 左右时,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数都较高,适合生产上应用;400 mg/L NAA 能够增加生根数。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两者均可促进植物生长 B.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种子在浸泡过程中,用适量的乙烯处理可解除休眠促进其萌发 D.大豆因天气原因影响花期授粉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避免减产 解析:选 A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植物生长;植物的向光性并没有体现生长素 作用的两重性;乙烯无解除种子休眠并促进其萌发的功能;种植大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其种 子,故大豆因天气原因影响花期授粉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不能挽救产量损失。 5.埋在土里的种子萌发时,为了防止出土过程与土壤直接接触而 造成机械伤害,会形成一种“顶端弯钩”的构造。如图是外源激素茉 莉素、乙烯对“顶端弯钩”形成的影响,MYC2 和 EIN3 是协助基因转 录的蛋白因子(其中“┥”表示抑制,“→”表示促进)。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MYC2 和 EIN3 分别调控 EBF1 基因、HLS1 基因的翻译 B.茉莉素通过直接抑制 EIN3 的功能从而抑制顶端弯钩的出现 C.MYC2 通过促进 EBF1 基因的表达来促进 HLS1 蛋白的合成 D.莉莉素和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中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解析:选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MYC2 和 EIN3 是协助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分析图形, 茉莉素促进 MYC2 的作用,而 MYC2 通过促进 EBF1 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 EIN3 对 HLS1 基因的调 控作用,同时 MYC2 也直接抑制 EIN3 对 HLS1 基因的调控作用,因此茉莉素通过间接抑制 EIN3 的功能从而抑制顶端弯钩的出现。MYC2 促进 EBF1 基因的表达,而表达产生的 EBF1 蛋白具有 抑制 EIN3 的作用,故 EBF1 基因的表达会抑制 HLS1 蛋白的合成。分析图形,乙烯通过促进 EIN3 的作用从而促进顶端弯钩的出现,而茉莉素则是通过间接抑制 EIN3 的作用从而抑制顶 端弯钩的出现,故茉莉素和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中具有拮抗作用。 6.(2019·全国卷Ⅲ)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 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 ABA 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 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 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 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__, 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ABA 有 “ 逆 境 激 素 ” 之 称 , 其 在 植 物 体 中 的 主 要 合 成 部 位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 根 系 是 植 物 吸 收 水 分 的 主 要 器 官 。 根 细 胞 内 水 分 的 主 要 作 用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因此随着干旱处 理时间的增加,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合成量增加,与突变体(缺失 ABA)相比,野生型幼苗茎叶 长度的增加值减小,而根长度的增加值却增大,因此 ABA 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抑制茎叶的 生长,促进根的生长。(2)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ABA 可抑制植物茎叶的 生长,从而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散失。由于突变体幼苗不能合成 ABA,其蒸腾速率较高, 在施加适量的 ABA 后,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降低,从而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3)ABA 主 要在植物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4)根细胞内水分的主要作用有:根细胞的重要组成成 分、根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可以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 根细胞形态等。 答案:(1)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2)降低 (3)根冠、萎蔫叶片 (4)水是根 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课时作业] 达标练,分层训练押高考 [考点全面练]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两重性可以表现为高浓度能够疏花疏果,低浓度能够防止落花落果 B.茎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别促进背光侧生长和抑制向光侧生长导致的 C.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都可以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均能表现出两重性 解析:选 B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可以表现为低浓 度能够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能够疏花疏果;单侧光照射可以使茎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高于 向光侧,因而引起了两侧的生长不均匀,此时生长素对茎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均起促进作 用,只是向光侧生长较慢,背光侧生长较快;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 性;生长素对植物的根、芽、茎等器官作用时均能表现出两重性。 2.如图所示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尖端 B.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 D.单侧光能够对②④起作用 解析:选 D ①②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遮光部位,图中①的尖端用锡箔遮住,因此胚芽 鞘直立生长;②的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光源生长,故①②对照可说明感 光部位是尖端。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切去③的尖端,③将不生长也不弯曲; 切去④的尖端后,在其正上方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单侧光不会改变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 布,因此④直立生长;切去⑤的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胚芽鞘将 弯向左侧生长。 3.下图甲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 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c~d)mol/L 时,根表现出向地性 B.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顶芽 C.图甲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③和④ D.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 b 时,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析:选 A 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重力使生长素集中分布在根和顶芽的近地 侧。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芽,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背地侧生长快,故向地生长,而芽对 生长素较不敏感,近地侧生长快于背地侧,故结合图乙分析,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c ~d)mol/L 时,抑制根生长,促进芽生长;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依次下降,图乙中 曲线②代表芽,①代表根;图甲中生长素水平方向①②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4.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 标记 IAA 和 ABA 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②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植物激素在成熟茎 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B.若图中 AB 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 IAA 在成熟茎切段中 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 D.若图中 AB 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 ABA 在茎尖的运 输不是极性运输 解析:选 A 琼脂块②和④中有两个实验变量,其均出现放射性不能说明 A 项中的结论, 只有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含有放射性才能说明植物激素不是极性运输。 5.下图为某同学为探究不同浓度的 2,4D 对茄子结果率及单果重的影响所做实验的结 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操作时,不同浓度的 2,4D 处理茄子花蕾的时间应该不同 B.2,4D 提高茄子产量的最适浓度应在 7.2~10.0 mg/dL 之间 C.不同浓度的 2,4D 对茄子单果重和结果率的影响相同 D.该实验说明 2,4D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选 B 根据实验中单因子变量原则,不同浓度的 2,4D 处理茄子花蕾的时间应该 相同。由题图可知,当 2,4D 浓度为 8.5 mg/dL 时茄子的平均单果重最大,且此时茄子平均 结果率是 100%,所以 2,4D 提高茄子产量的最适浓度在 7.2~10.0 mg/dL 之间。题图中不同 浓度的 2,4D 对结果率的影响相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 2,4D 浓度的增大,对茄子单 果增重促进作用增强,超过一定浓度后,随着 2,4D 浓度的继续增大,对茄子单果增重促进 作用减弱。该实验不能说明 2,4D 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图中数据没有体现高浓度的抑 制作用。 6.图中一燕麦胚芽鞘被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有开口,右侧有光源。下 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图中光源在左侧,燕麦胚芽鞘和纸盒固定不动,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向左弯 曲生长 B.如果固定图中纸盒,旋转燕麦胚芽鞘,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 C.如果固定图中燕麦胚芽鞘,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D.如果将图中纸盒和燕麦胚芽鞘一起旋转,则燕麦胚芽鞘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解析:选 C 如果固定燕麦胚芽鞘,旋转纸盒,则燕麦胚芽鞘与单侧光源的相对位置不 变,当纸盒开口处旋转到单侧光源方向时,单侧光会照到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燕麦胚芽 鞘向光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7.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IBA 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表 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 枝条 甲组 乙组 丙组 溶液 10-10 mol/L 的 IBA 溶液 10-5 mol/L 的 IBA 溶液 清水 生根数量(条) 43 8 22 A.本实验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10-10 mol/L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 IBA 浓度大小 D.用三种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应当相同 解析:选 A 该实验只采用了两个不同的 IBA 浓度,因此无法说明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 最适浓度;各组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处理时间等)应当相同且适 宜,其目的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8.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下列关于植物 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浓度生长素作用的发挥不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植物的种类等而出现差异 B.用赤霉素处理小麦种子,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作用 解析:选 D 与老细胞相比较,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与单子叶植物相比较,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为敏感,所以同一浓度生长素作用的发挥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和植物 的种类而有较大差异。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乙烯的主要作用 是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作用。 9.研究植物激素对豌豆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组别 操作 豌豆侧芽生长长度(单位:mm) 第 1 d 第 3 d 第 5 d 第 7 d 1 保留顶芽 0 0 0 0 2 切除顶芽 0 10 20 40 3 保留顶芽,侧芽涂抹细胞分裂素 0 20 40 60 4 切除顶芽,侧芽涂抹赤霉素 0 30 65 100 A.比较 1、2 可知,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B.比较 1、3 可知,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 C.比较 2、4 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侧芽生长 D.比较 3、4 可知,赤霉素的作用效果大于细胞分裂素 解析:选 D 比较 1、2 可知,切除豌豆的顶芽,侧芽的生长长度随时间不断增加,说明 顶芽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第 3 组保留顶芽且于侧芽处涂抹细胞分裂素,与第 1 组即对 照组相比,侧芽表现为增长趋势,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顶芽的抑制作用;实验组 4 与实验 组 2 对比,在均切除顶芽时,第 4 组豌豆的侧芽生长长度高于第 2 组,可推断赤霉素能明显 促进侧芽生长;实验组 3 与 4 无法比较,因为自变量有两个,即顶芽的有无、涂抹植物激素 的种类,无法确定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中,哪个作用效果更显著。 10.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 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在 5~20 ppm 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乙的浓度大于 20 ppm 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据图推测,用 30 ppm 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解析:选 D 据图分析可知,与根长相对值 100 相比,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 响均具有两重性;5~20 ppm 范围内,甲曲线的根长相对值始终大于丙,因此甲对莴苣幼根 的促进作用大于丙;乙的浓度为 20 ppm 时,根长相对值为 100,此时乙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 制生长,乙的浓度大于 20 ppm 后,根长相对值小于 100,即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植 物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芽,用 30 ppm 的甲处理莴苣根时根长相对值大于 100,因此仍然 促进根的生长,只是促进作用减弱,用其处理幼芽时也会促进生长。 [热点强化练] 1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分别处理豌豆黄化苗茎切段一段时间,得到 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的浓度和处理茎切段的时间分别属于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B.在 50 μmol/L 浓度时,赤霉素比生长素促进伸长的效果更好 C.250 μmol/L 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共同使用促进伸长的效果最佳 D.106 μmol/L 的生长素对茎切段的作用可能与诱导乙烯的产生有关 解析:选 C 根据图形,实验的自变量为激素的浓度和激素的种类,处理茎切段的时间 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浓度为 50 μmol/L 时,赤霉素处理的茎切段长度与生长素处理 的茎切段长度相差更多,因此,浓度为 50 μmol/L 时前者的促进伸长效果更好;图中所示为 赤霉素和生长素分别处理的结果,无法判断二者共同使用的作用效果;据图分析,106 μmol/L 一组和对照组相比,茎切段短,说明该浓度对茎伸长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较高浓度的生 长素诱导乙烯合成,从而抑制细胞伸长。 12.图 1 表示某植物各部位的分布状况;图 2 表示植物某种器官或结构的生长素(IAA) 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 IAA 浓度。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图 1 植物体中生长素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 B.若曲线表示去掉①后②的 IAA 浓度变化,则 a 时 IAA 既来自顶芽也来自侧芽 C.去掉①会对②的生长产生影响,但去掉④不会对③的生长产生影响 D.将图 1 所示植物水平放置,图 2 曲线可表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解析:选 B 植物的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图 1 中幼叶也 可合成生长素;图 2 中虚线表示的是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 IAA 浓度,虚线以上为 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虚线以下为低浓度起促进作用,a 时虽已去掉顶芽,但生长素浓度还没 有降下来,说明原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存在;去掉④主根根尖,会解除根的顶端优势,对 ③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将图 1 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下降,对于 植物的茎来说,仍起促进作用,因而不能用图 2 曲线表示。 13.图 1 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示意图,图 2 为某课题研究激素类似物 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的柱状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从图 1 信息可知,赤霉素能够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则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图 1 中 X 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 程中酶的活性实现的 C.由图 2 的结果不能判断 0.5 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 D.由图 2 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对月季插条生根表现为拮抗作用 解析:选 A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从图 1 所示信息可知,赤霉 素可以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 可推测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的活性实现的;图 2 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 由 0 至 1 μmol/L 时,月季插条生根数略有减少,但不能判断 0.5 μ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 对生根的影响;从图形数据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使用激素类似物甲处理的 月季生根数量增加,使用激素类似物乙处理的月季生根数量减少,所以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 [迁移贯通练] 14.以下是植物激素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取一定量的薰衣草 种子消毒;分别称量 0.002 mg 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 放入烧杯中,各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助溶,然后加适量的蒸馏水完全溶解,定容至 100 mL; 将等量的薰衣草种子分别在不同种类的激素溶液中浸泡 10 min;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统 计、分析种子的萌发率如图 1 所示,请回答: (1)对于薰衣草幼苗来说,能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根 据 图 1 可 以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对照实验角 度来看,GA、IAA、CTK 与 ABA 之间构成________对照实验,而蒸馏水则起________对照作用。 (3) 为 了 增 强 实 验 的 说 服 力 , 图 1 中 还 应 该 增 加 的 一 组 实 验 操 作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 据 图 2 可 以 看 出 , GA 与 IAA 对 薰 衣 草 种 子 萌 发 的 作 用 特 点 表 现 为 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图 2,若要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的最适 GA 浓度,则图 2 实 验相当于________实验,可在________浓度两侧进一步设置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解析:(1)植物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对薰衣草幼苗来说, 能合成赤霉素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幼芽。(2)据图 1 可获取的信息是:在不同植物激素的浓度 都为 0.02 mg/L 时,与空白对照(蒸馏水)组相比,GA、IAA、CTK 都能促进种子萌发,且促进 种子萌发的能力 GA>IAA>CTK,而 ABA 抑制种子萌发。GA、IAA、CTK、ABA 都属于实验组, 它们之间构成相互对照实验,而蒸馏水起空白对照作用。(3)实验中所加的助溶剂无水乙醇属 于无关变量,应设置对照实验,排除无水乙醇这一无关变量可能对实验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4)据图 2,与两种激素浓度为 0 时比较,GA 与 IAA 对薰衣草种子萌发的作用都表现为:低浓 度时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时抑制种子萌发,即都表现出两重性。(5)若要在图 2 的基础上, 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的最适 GA 浓度,则图 2 实验相当于预实验,若要进 一步实验,应该在 0.025 mg/L 浓度的两侧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 答案:(1)幼根和幼芽 (2)浓度为 0.02 mg/L 时,不同激素促进薰衣草种子萌发的顺序 由大到小是:GA>IAA>CTK,而 ABA 抑制薰衣草种子萌发 相互 空白 (3)除了加等量的无 水乙醇替换植物激素,其他的操作完全相同 (4)都具有两重性(或低浓度促进萌发、高浓度 抑制萌发) (5)预 0.025 mg/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