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案含解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教案含解斩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1[2019全国卷Ⅱ,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 8 -‎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文2[2019全国卷Ⅲ,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 8 -‎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文3[2018全国卷Ⅰ,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文4[2019天津,5—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 - 8 -‎ 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3分)‎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8 -‎ ‎1[2019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4‎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解答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类试题时,考生需要在文中找到与选项表述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看选项表述是否与原文意思相符。‎ A 项 原文 ‎“资源”……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原文第一段)‎ 分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资源”的具体内容、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角度以及特征等,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与原文意思相符。‎ B 项 原文 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的表述包括“注意”的本质特点(“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和“注意”的具体意义及作用(“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与原文意思相符。‎ C 项 原文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原文第二段)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表述涉及注意力的本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和具体作用(“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与原文意思相符。‎ D 项 原文 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原文第三段)‎ 分析 选项表述中“从事各种思维活动”扩大范围,原文是说“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方法点拨 准确理解概念含义,分析判断选项正误 ‎1.寻找文中的有效区间。对于选项中出现的某些概念或术语,在文段中会有对应的诠释和解读。找到这些有效阅读区间,是理解这些概念或术语的基础。‎ ‎2.理解文本对概念的界定。(1)把握概念本身的特点。一般文本对概念的诠释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定义,即把概念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比如【典例1】中的“注意力”,文中表述为“注意力……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等;二是对概念进行阐释,比如【典例1】中的“资源”,文中阐释的内容有“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等。(2)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体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典例1】中的“注意”,文本 - 8 -‎ 把它解释为“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其内涵包括:是一种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的范围,即其所涉及的具体事物。‎ ‎3.注重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文本对概念的定义会在一个段落中出现,但对概念的诠释可能会分布在文本的很多个段落中,所以在把握概念的含义和具体作用时,就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依次对比选项的具体内容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文意。‎ 考法2文本外拓展延伸 ‎2[2019天津,6,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4‎ 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确定概念“注意力”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1)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的能力。(2)特点。①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才能有效从事各种活动,才能进行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②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任务;③当大量信息进入感觉记忆时,要加以注意。然后分析选项中语句的意义,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选项 体现意义 A项 同时完成两种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照应“特点”②。‎ B项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意见,就分不清是非。与“注意力”无关。‎ C项 眼睛同时看两种事物时不能看清楚,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时不能听清楚。照应“特点”②。‎ D项 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才能够在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的情况下,上吃泥土,下饮黄泉。照应“特点”①。‎ 方法点拨 选择有效方法,快速判断选项 ‎1.定义判断法。关注被定义项,先看题干,确定考查的概念,如果是自己所熟知并理解的概念,根据概念定义直接结合选项确定答案。如【典例2】。‎ ‎2.列举排除法。适用于概念较长且题干已经把概念的外延(范围)用例子的形式列举出来的题型。考生只需要把选项与题干所列举的情形一一匹配进行取舍即可。‎ ‎3.选项归类法。本方法适用于概念较难理解、解题时间较长的题型,考生可以分析选项内容,对意思相同的选项进行归纳,找到与众不同的一项,将选项归纳为2-1-1或者3-1的组合,要特别关注“1”型的选项,因为答案极有可能就是它。‎ ‎                   ‎ 文1[命题新情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材料一: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一样,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古典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二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 8 -‎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一定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鉴赏、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  材料二: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大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匡正他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的,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得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学习经典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  材料三: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 8 -‎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一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一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美育范畴的一项是(  )‎ A.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使人领略诗词之美。‎ B.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一款方便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App。‎ C.参观红色景区,学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D.学习最新垃圾分类政策并严格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