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5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5‎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那么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表达。‎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表达的文化特色(中心理解),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 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 ‎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以下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那么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表达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表达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王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本文不仅对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追寻与探索,展现了中国古代封禅文化的特色与意义,还说明了泰山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 C、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1、A〔“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错。第三段开头,《史记•封禅书》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之前的一些封禅传说〕‎ ‎2、C〔“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错。原文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 ‎3、D〔根据结尾一段,“封禅”文化并非中国特有,“还传播到海外”错〕‎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那么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身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那么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壹〔专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那么“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以下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以下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那么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那么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那么 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3、以下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为哪一项〔〕‎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表达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表达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1、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2、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3、A〔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 一、 ‎【三】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境界 钱穆 ‎①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作为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②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那么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假设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那么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③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④‎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那么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假设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⑤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极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有删改 ‎1.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指的是全诗有着特殊的意境和特殊的情趣,在诗的背后要有人。‎ B、指的是做诗要有禅味,要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是富有动感的景色。‎ C、指的是一个字都不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D、指的是不直接讲出作者所感觉的,而是让读者通过外境去领略诗歌的意境。‎ ‎2.根据文章的第四段进行判断,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落”字和“鸣”字用得好,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B、“落”字表达了生命不堪秋雨侵袭的脆弱,“鸣”字表现了草虫夜半哀鸣的凄凉。‎ C、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 D、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假设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 ‎3.以下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学诗应以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为宗师,向陆游学无异于问道于盲。‎ B、陆放翁的这一联虽然对仗工整,形式整饬,但并无特殊的意境和情趣。‎ C、只有参禅悟禅,才能体味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中蕴含的无限深意。‎ D、按照作者的评价标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文中所举两例更为高妙。‎ ‎1D2B3B 一、 ‎【四】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 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因为正统的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便愈显其大。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这话是并不过分的。‎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后,从20年代那一帮进步文化战士们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 ‎1958年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文写道:“民间文学是指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中国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间文学史应该是现实主义发展与斗争的历史,而《中国俗文学史》却成了某种文学形式的延续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的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没有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涉及得也很广。八十年代初,俗文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特别是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1984年2月〕以来,全国有志于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以民间的方式集合起来,尽管还没有被主流意识和机构所采纳,没有进入中文系的课堂,但关于变文、宝卷、子弟书、唱本等俗文学的研究著作已多有出版,即使有的著作不被大陆出版机构采纳,台湾和香港的出版机构也接纳出版,关于俗文学的研究论文和史料辑录,也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总之,郑振铎开创的俗文学研究逐步地进入全面繁荣阶段。〔节选自吕微的《中华民间文学史》〕‎ ‎1、以下关于“俗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国的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B.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所以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都被升格了的,成为正统文学的作品和文体。‎ C.俗文学的地盘愈来愈大。差不多一些重要的文体如: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都归属于俗文学。‎ D.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通俗文学是为民众而生存,为民众所创作。产生于民间。‎ B、俗文学多是口传的、粗鄙的。它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C、俗文学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并非正统文学所能梦见。也非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D、20年代一帮进步文化者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根本点在于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B.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 C.民间文学史认为:《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不能够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D.今天,俗文学研究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因此,俗文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1、答案:B解析:原因和结果颠倒。文中原句为“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 ‎2、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为“‎ 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正统文学”前面缺少必要的修饰限制的成分“一般”,这样题中的表达就扩大了语义,故不符合原文意思。‎ ‎3、答案:D解析:强加因果。前句和后句构不成因果关系,前句只能说是后一句的某一方面的一个条件。‎ ‎【五】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中产阶层的诞生和危机 李翔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在鲁滨孙•克罗索扬帆远行之前,他的父亲苦口婆心劝他留下来,安分守己成为一名中产阶层。‎ 这是丹尼尔•笛福1719年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写下的故事。似乎人人都喜欢中产阶层,无论政府、商家还是中产阶层本身。这个阶层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他们已经拥有的财产、名望和家庭让他们对社会安宁有着超过其他阶层的诉求,他们天性厌恶一切可能的不安定因素,是现状的维护者和变革的反对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消费社会中购买力的源泉——也就是说,他们是当下政府拉动内需和刺激国内消费最应该动员的人群。‎ 因此,当中国最知名的社会学者在2017年8月表示,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至23%,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时,人人都有理由感到安慰。在学者看来,中国的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或许我们确实目睹着一个新兴的中产阶层的诞生。年轻人用父母积攒下来的钱交了房子的首付,在大城市中买了房子,以同面积雨林的消逝为代价铺上了实木地板;他们购买了汽车,发动机油箱内燃烧着进口来的石油,同时让中石化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十家公司之一;他们将自己每月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交给银行,以还房子车子的贷款,为此在公司内提心吊胆,怕被官僚制的机构、工作和世界抛弃。‎ 这些新兴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阶层。他们渴求稳定、趋于保守,是社会维系平稳发展的最大保证力量——新兴的中产阶层宁肯到麦当劳门口排队买汉堡,也不愿意卷入任何大的社会动荡。‎ 但是与此同时,在三年之前,来自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却提出了一个让热爱中产阶层的人不寒而栗的观念:中产阶层的消逝。他用最为简单的问题来询问那些偏好中产阶层的人:“你自认是中产阶层吗?请自问三个问题:【一】房贷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二】你是否不敢结婚或是不打算生儿育女;【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如果有任何一答案为是,你就会被踢出中产阶层的行列。‎ 也就是说,也许我们还未迎来中产阶层的完全诞生,就已经目睹这个阶层自身陷入困境。大前研一将这种新的社会结构描述为“所得阶层两极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层社会的崩溃”。‎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一个中产阶层的社会,政府需要努力的正是去避免这种所谓的“中产阶层的消逝”。比如在回答大前研一所列的问题之中,中国中产阶层同样要面对的是房屋贷款问题和子女教育费用问题。政府应该努力去挤压存在于房地产和教育之中的费用泡沫。‎ 同时,宽松的公司发展环境也是必要条件,因为大部分的中产阶层由“白领”和小型的私营企业主构成。总之,让更多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同中国内地GDP的增长速度相吻合,而不要让他们恐惧于自己资产的增长速度甚至落后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速度。‎ ‎1.以下有关中产阶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产阶层是处于中间地位的“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那样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上层人物那样心力交瘁。‎ B.中产阶层拥有的财产、名望和家庭让他们对社会安宁有着超过其他阶层的诉求,也让他们厌恶一切可能的不安定因素。‎ C.中产阶层是消费社会中购买力的源泉,是当下政府拉动内需和刺激国内消费最应该动员的人群。‎ D.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至23%,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因此,中国的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2.以下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鲁滨孙的父亲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出中产阶级的优越性以劝止儿子出行。‎ B.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未迎来完全诞生,就已经崩溃。‎ C.中国年轻人购房购车的行为是其进入中产阶层的显著标志 D.大前研一的三个问题实际揭示了当下中产阶层所陷入的困境。‎ ‎3.根据文意,以下分析中,不属于“中国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中产阶层的社会”的一项为哪一项()‎ A.政府当下应该努力挤压房地产和教育费用泡沫,避免中产阶层的消逝。‎ B.营造宽松的公司发展环境。‎ C.中产阶层为了不让自己的资产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速度要努力工作。‎ D.总体上要让更多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同中国内地GDP的增长速度相吻合。‎ ‎1、D2、B3、C 六、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 文/沈丁立 ‎①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世界对此有目共睹,各方朋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也都给予善意肯定。‎ ‎②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从三个方面,可以对此予以认识。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③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1/10不到的人口、1/25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④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⑤‎ 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⑥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以下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在全球范围,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C、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D、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2、以下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发展的体量、人均发展指数、内部的区域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些许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3、以下根据原文信息所进行的推断,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中国的经济虽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1、D。〔此项陈述的是我国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的措施,并非与发达国家有距离的具体表达。〕‎ ‎2、C。〔A,“做出些许努力”程度不当,应是“做出艰苦努力”,参见第二段结尾;B,“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无中生有,应为“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参见第三段开头;D,“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表述绝对,应为“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参见第六段第三行。〕‎ ‎3、D。〔A,“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推理依据不足,应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参见第一段第二行;B,“只要……就……也就”推理绝对化,将必要条件误为充分条件,参见第四段第三行;C,条件与结果倒置,应为“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参见第六段开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