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学案)
专题十一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体系构建 线索提炼 线索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 20 世纪 70 年代 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 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 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 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 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题组一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1.(题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 1919 年的 120 多 亿美元增长到 1928 年的近 175 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 1919 年到 1929 年增加了 64%。其部分原因是( ) A.制定实行《工业复兴法》 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 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 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2.(题点: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大萧条期间,一直销售平平的口红等低端消费品 不仅销量未减,反而有所增加。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低迷时部分行业逆势上扬的 特殊经济现象称为“口红经济”。这一现象( ) A.表明胡佛政府的对策已经失败 B.体现女性危机中还能淡定应对 C.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D.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3.(题点:胡佛应对危机的特点)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 1931 年 3 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 政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 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 持生活标准。”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题组二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题点:“以工代赈”的意义)1933 年 5 月,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 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B.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 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5.(题点:新政对农业的调控)如图 1932 年 4 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 意在( )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6.(题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 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 的共同之处是( )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7.(题点: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 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 会。”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 )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 C.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D.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题组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8.(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内涵)“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 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 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 这一事件指(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9.(题点:制度创新: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928 年 7 月 5 日,斯大林说:“我国无 产阶级专政的建设工作不是从军事共产主义开始的,而是从宣布所谓新经济政策 的原则开始的。列宁在 1918 年就已经论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原则。”这种说法 ( ) A.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高度赞扬 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职能 C.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创新性 D.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进步作用 10.(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 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题组四 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11.(题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 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 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12.(题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 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 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的意图是( ) A.肯定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B.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D.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这一模式。”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给企业以部分权利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14.(题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990 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 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 70 多年的 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 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知识清单] 清单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1)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 主制度摇摇欲坠。 1.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2.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经营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原则。 清单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1.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30 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 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1.罗斯福“干预”经济的本质含义是加强计划调控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购买并销毁大量农产品及牲畜,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3.解决长期性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清单三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 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 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 维埃政权。 1.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贸易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运转,兼有 “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2.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清单四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确立。 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短时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 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4.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 领域。 考点题组答案 1.B [从 1919 到 1929 年美国并没有在生产力上发生大的飞跃,而建筑行业和生 产资料的增长主要依靠于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大量的泡沫,是经 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故 B 项正确。] 2.C [“口红经济”是指经济低迷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廉 价的小奢侈品”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的经济现象,C 项符合题意,故 C 项正 确。] 3.A [据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目的,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 经济危机而作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选 A 项。总统和财政 部长是政府的代表,故 B 项错误;“‘胡佛水坝’于 1931 年 3 月开工”是实实 在在的干预,不是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严 重经济危机”可知,这些言行不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故 D 项错误。] 4.A [据材料中“1936 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可知使青年人通过劳 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维护了失业者自 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 A 项正确。] 5.C [此漫画作者意在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漫画内 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故 B 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故 D 项错误。] 6.C [二者共同之处,应该都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来 改善民生。A、D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B 项两国并没有放弃市场机 制。] 7.B [二战结束后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修复之前自由放任主义带来的危害,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 B 项正确。] 8.A [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生于 1919~1921 年,是为了应付三 年国内战争,同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符合题目中“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 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故 A 项正确。] 9.C [材料中是否定新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肯定“新经济政策的 经济职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建设工作是从宣布所谓新经 济政策的原则开始的”说明对新经济政策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否定的 不是新经济政策的进步作用,故 D 项错误。] 10.D [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故 D 项正确。] 11.B [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 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故 B 项正确。] 12.C [根据材料“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上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故 C 项正确。] 13.C [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 项正确;加 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14.C [1990 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 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 70 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故 C 项正确。] 题线 1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追溯高考 1】 (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 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可知这与新经 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选 D 项。 答案 D 『知识拓展』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 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它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 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这一政策受到了俄国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对点训练 1】 (2017·河南郑州期末)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后,曾有人认为,新 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词与新经济政策的 缩写词相同)。这些人对待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与下面哪种观点类似( ) 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 C.无产阶级应以暴力方式反对军事共产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斗争 解析 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耐普’一词源于‘无产阶级的新剥削’(此 词与新经济政策的缩写词相同)”可以得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 复辟,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 2 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 【追溯高考 2】 (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 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 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 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 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 B 项。A 项错误,经济危机并 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 一问题,故排除。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答案 B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 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 民扩张。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 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对点训练 2】 (2017·湖南长沙模拟)“(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 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 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 式”,其特征是( )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析 据材料“(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 知,该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集中 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题线 3 苏联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影响 【追溯高考 3】 (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 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 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 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 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 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 项错误;“消除”过于绝 对,排除 C 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知识拓展』苏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及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 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 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 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 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对点训练 3】 (2017·天津五区县期末)1928 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 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在农业方面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 私人农场,实现集体化,但农业的产量却是非常令人失望。这说明( ) A.“一五”计划严重脱离了当时苏联国情 B.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弊端严重 C.农业集体化拖累了苏联的工业建设 D.战争环境致使苏联忽视了农业生产 解析 根据材料和史实我们不难得知,苏联采取的是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牺牲 农业加速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题线 4 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及评价 【追溯高考 4】 (2012·海南单科,22)1945 年 7 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 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 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解析 从时间上看,A 项是与史实相符的,但不是工党获胜的原因;因战争给社 会经济带来破坏,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工党在竞选中提出实行社会福利等改 革纲领,抓住了社会要求,取得了民众的支持,B 项正确;C、D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知识拓展』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四个阶段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 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 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 越大。 (4)缩小: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 家的政府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 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对点训练 4】 (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社会主义右派认为英国福利制度“已 经走到了通往莫斯科的半路上”,社会主义左派则认为它“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 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上述评价说明福利制度( ) A.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 B.有利于工人阶级参与政权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解析 材料中“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社会革命的实质问题上引开”,可得出福利制 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冲突,故 C 项正确;英国福利制度的实质是社会财富的 再分配,没有涉及“实现了”,与材料中“评价”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题 1】 (2017·辽宁大连模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英国经济政 策不断变化,同时也在深刻影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 15 世纪,全盛于 16、 17 世纪,瓦解于 18 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主张国内政府 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学博《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最早,其特点是始终自发和分散地进行……然而这也 有其自身的好处:自由自在地进行工业革命,不受国家干预,更有利于散在民间 的大量资本的利用,从而在整体上仍然构成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革命。 ——谭天宇《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1979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政治 生活被国有化,被政府控制或统治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16、17 世纪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兴盛的原因。并 运用相关史实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出背景。从 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如何理解同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或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 张;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专制王权的加强。表现:建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 易公司;颁布《航海条例》。影响:加快了殖民扩张掠夺步伐;加剧了殖民争夺; 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破坏和 灾难;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变化:由重商主义变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影响:为推行 自由贸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 现“滞胀”危机;“福利国家”的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理解: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或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或单一的公有制)压抑了生产积极性,不 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阶段性调整 (1)第一阶段:罗斯福新政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 度,20 世纪 50~70 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 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 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 世纪 90 年 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3)第三阶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 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 度。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 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 和完善。 【考题 2】 (2017·福建厦门模拟)所谓新政,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 行革新的运动。阅读关于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20 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 21 世纪初的部分书目 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 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 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 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 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 《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 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 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 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 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 还是社会主义》等。 ——摘自胡国成《罗斯福 新政研究状况简介》 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 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 史》(简介:19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年代。 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 知的历史。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 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 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 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 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 斯福新政的谎言》等。 ——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 政策反思潮“衰落”情绪笼 罩美国》 请回答: 仔细阅读目录,指出从 20 世纪中期到 21 世纪初关于罗斯福新政主流评价的变化 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变化:20 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积极或正面评价占主流,21 世纪初对新 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 原因:20 世纪中期以前①1929 年~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巨大,人们希望尽 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②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或政 府全面干预经济)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③巩固了美国资本主 义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④开创了美国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 模式,为二战后初期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人们对未来充 满信心;⑤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产生深 远影响。 21 世纪初①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使人们对以往新政作用的评价产生了怀疑和否定情绪;③学者希望从历史中借鉴 经验教训,为政府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④新政的历史负面影响显露,相关评 价更客观;⑤历史研究视角的变化;⑥多元史观的影响。 历史比较探讨类试题 历史比较探讨类试题的主要命题特点是:根据所提供的表格、图示、文字等信息, 寻找不同之处或归纳变化趋势,并阐述原因。寻找时间节点,把握题眼,分析比 较项,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清设问→指出从 20 世纪中期到 21 世纪初关于罗斯福新政主流评价的 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二步:寻找变化→通过比较可发现:20 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积极或正面评 价占主流,21 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 第三步:探讨论证→对新政的正面评价的论证主要着眼于新政的制度创新、保证 民生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负面评价则从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以 及不足方面进行思考。 多元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 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 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了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 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 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