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复习人教 必修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复习人教版 必修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总论】: (1)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期,各家都做出了贡献。道家思想提供了自然观和美学观,墨家提供了功利观和侠客思想,法家提供了法治和重农思想,儒家则成为古代中国长期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经历了孔子的创立期,孟子、荀子的分流和发展期,董仲舒的神学化和正统化,宋明的哲学化,到明清之际,经过反思和自我批判,又有新的发展。但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为近代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却不具有近代民主色彩。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发展,小农经济产生。 (2)政治: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诸侯割据局面出现;战乱不休,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贵族制度衰落,士阶层上升。 (3)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出现。涌现出一批杰出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为改变社会现状设计治国方案而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A、政治主张:a、原因:①经济:战乱导致统治者加重剥削,民不聊生;②政治: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分封制瓦解,周礼难以为继,周的文化衰落,人际关系紧张;③文化:鲁国保存了较好的周文化。b、内容:面对乱世,提出仁、礼、中庸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们道德自觉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c、影响:为实现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但因为他的主张不符合战乱局面,各国国君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B、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他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C五经: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被称为六经,其中《乐》亡失,就成了五经。 D、《论语》: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载其言行。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A、基本主张“仁政”: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这是性本善论的体现,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对后世的心学有一定影响。 B、人格学说——提出道德规范四种:仁义礼智。认为大丈夫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家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基础。这一思想是战国小农经济的反映。 (3)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祭酒。他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A、哲学(政治学说的基础):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 B、政治: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老庄之学】 (1)总论:道家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老子:A、道是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B、道的表现: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辩证法。他用自然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事物转化是无条件的。因此他提出“弱者道之用” ,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C、道用于政治:治国理论: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过分扰乱百姓。 D、无为而治下的理想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象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A、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B、发展“道”的思想: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 C、提出修养掌握道的方法: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 C、提出追求道的境界:他认为要齐物,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D、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法家思想】 (1) 总论:A、法家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其主张在当时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顺应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大一统的时代趋势。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耕战重农思想和军功爵制主张,也影响不小。 B、在政治实践中,法家逐渐形成了重“法”、“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C、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商鞅变法(增加内容):A、选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B、中央与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经济:奖励耕战。 (3)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A、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了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B、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C、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变法主张。 【墨家的主张】 (1)时间与阶级:战国初期墨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2)墨家特点:A、弟子结成的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B、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刀”、“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C、明确提倡功利精神。 (3)主张:A、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B、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些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4)墨辩:墨子死后,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渐渐淹没失传。 【李悝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不考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神学化。 【焚书坑儒】(增加内容) (1) 时间:秦朝。 (2) 原因:①深层原因: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言论批评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如批判郡县制。②直接原因:李斯驳斥儒者主张分封的主张,提出建议。 (3) 焚书内容:①史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的各国史书。②文献:除了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外,天下私藏《诗》、《书》、百家语,上缴烧毁,胆敢私下讨论《诗》、《书》者,处死;私藏禁书与以古非今者,诛灭家族。③方术与技术类书籍不在禁、烧之列。 (4) 坑儒内容:将散步反对言论和违反禁令的460多儒生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文化人。 (5) 影响:①对中国文化:乃“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②对儒家思想:儒学因此进入低潮。 【罢黜百家】 (1)背景:①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这些需要新的治国理论加以维护。②汉武帝初年,一改西汉初年施行的黄老思想,起用儒学之士担任职务,他向儒者咨询治国方略。③董仲舒改造儒学,趁机建议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董仲舒主张:①改革:政策应当“更化”。②对君“神化”: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加强君主权力,又用神制约皇权。③对民“教化”:提出教化思想:用儒家教育,设置太学等机构。④策略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提出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⑤核心: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为政治一统奠定根基,这种“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思想核心。 (3)影响: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儒学地位上升,成为正统思想。③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如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和中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 【太学的出现】 (1)状况:①汉武帝时期,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老师,也参与政务)和50名博士弟子。但代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方向。②汉昭帝时起,规模不断扩大,东汉中期,已经达到3万多人。 (2)评价:①儒学:太学兴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②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传播起到重要作用。③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④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汉武帝时候,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增加部分) (1)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生既是文化的主角,也成为政治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定,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 知识分子以仕途为人生理想,以“治平天下”为唯一志向,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4) 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焚书坑儒】、【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不考 3.宋明理学:儒学哲学化。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增加部分) (1) 儒学困境(理学产生背景之一):①时间:东汉末年开始。②原因:a、战乱导致儒学权威性严重削弱。b、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传播,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c、唐朝统治者推崇佛道,加剧了儒学的危机。③影响: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儒学危机为儒学改造提供了紧迫感。 (2) 儒学复兴运动:①唐朝中后期:韩语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激烈反对佛道,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学“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②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推崇《春秋》尊网攘夷宗旨,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理学在这场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 总论:A、概念: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借鉴道教和佛教,从宇宙本原的新角度解释儒家思想。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与汉代侧重政治神学化的儒学相比,理学强调哲学本原,核心是封建伦理道德。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a、都是理学,强调宇宙本源是理,即儒家基本精神。b、都过分强调传统道德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秩序。c、都强调人格修养和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都具有积极影响。 异:a、世界本源的所在不同:程朱认为理在外,心学认为理在内。b、求理的方法途径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过于繁琐,因此推动研究风气,陆王主张内心体悟反省,发现良知,直奔主题,因此推动思想解放。c、哲学范畴不同:程朱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是主观唯心主义。 (2)程朱理学:理在外。 A、二程:①确立理学概念:二程是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②修养: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即“孔颜之乐”。二程的学说标志着宋代理学体系的形成。 B、朱熹:南宋人,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哲学方面,在理气关系上,认为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于一,即太极中的阴阳变化。这就是理学的哲学体系,从道教处借鉴了宇宙本源的思想,无非将儒家基本思想置换为“道”的内容。(客观唯心主义) ②修养论方面,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学习和实践的学问。A、教育与方法:区分“小学”、“大学”两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人格(上接孟子):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的终极源泉,仁者必须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在社会政治理论上,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A、做人:维护道德。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B、做臣: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设法“正君心”,只有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治国平天下。这种站在君臣关系角度强调儒臣的权利和责任的思想,站在治统和道统关系角度看政治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④学术: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做注,成为理学经典。 ⑤影响:朱熹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陆王心学】:理在内。 (1) 概念和特点: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A、目的:掌握理并参与社会实践。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这点与程朱理学相似。B、方法: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理在内心),反对朱熹理学的支离破碎(理在万物,格物致知)。C、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原因:①受到孟子和佛学影响,主张内求和参悟。②对程朱理学不满,寻找便捷的理的途径。 (3)内容: 创立者——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江西人,心学创立者。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即本心就是天理。 ②方法:A、体验: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该命题,而是用体验印证,即“本心体悟”。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体悟:反对埋首书册,主张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C、扫除: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扫除。 ③影响: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冲击力,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体系,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 集大成者——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浙江人,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理在内心: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灵明就是天理和本心,就是良知。(良知良能说是借鉴了孟子的学说。) ②修养方法:A、人人可为圣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③重视实践:为遏止伪善流行,他强调“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总论】:(1)时代背景:①经济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②政治原因:封建专制强化,社会失去活力,加之明代政治黑暗;明清更替,给儒家思想界沉重打击。③思想原因:理学处于正统地位,导致思想禁锢;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 (2)影响:①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思想界又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②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它属于儒学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是儒学革新运动。 【李贽】 (1)背景:①福建泉州人,泉州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而李贽祖父两代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成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②理学在当时占有思想统治地位。 (2)主张:①反对理学:针对理学“存天理,去人欲”命题,提出“理”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②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在诗文写作的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认为自私心是人类天性,“夫私者,人之心也。” (3)著作:《藏书》、《焚书》等。 (4)影响: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黄宗羲】 (1)地位: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明夷待访录》是代表作。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2)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思想最精彩的地方,是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②主张限制君权:A、提出君臣平等思想。B、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C、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这是受明末东林党、复社等学校清议力量的影响,学校实指士大夫阶层。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3)影响:其思想,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1)学术:重视实学,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动者: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A、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因屡次落第而绝意科考。B、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重视实学,著有《日知录》等,在历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并开创清朝考据学先河。 (2)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性深刻揭露。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方法:A、他因而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B、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则是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因此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梁启超归纳)。 (3)评价:A、顾炎武的思想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B、经世致用思想对林则徐、魏源等影响很大。 【王夫之】 (1)经历: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人称船山先生。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作,作品收入《船山遗书》。 (2)地位:是清初思想巨人。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3)主张:A、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他们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从三个方面进行批判:第一,经济: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政治: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事的根源;第三,法治: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他主张改革。 B、哲学:①对《周易》、老庄之学、佛学及西学都曾进行过深入钻研。②唯物主义: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思想。③运动论: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④在物质运动学说基础上,提出改革思想,这是他的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这也是他的历史观。 5.儒家思想总说 (1)儒家思想被推崇的原因:A、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教化,倡导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民众追求和信仰。C、本身具有包容性,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A、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B、孝道仁义,诚信和谐的伦理道德观;C、仁德治国、民本思想、主张大一统的政治观;D、注重个人修养和人格塑造的修养观。 (3)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A、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倡导的三纲五常,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不利于科学与民主精神形成。B、宣扬封建礼教和男尊女卑、等级制度等,都是愚昧落后的。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总论】古代中国科技曾走在世界前列。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中国“在公园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为“曾改变了这个歌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 然而,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滞后,有人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 1. 科技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 【纸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纸之前用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但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而竹木简牍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也不便于收藏。至迟在西汉时候发明了纸,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是并行使用的。 (2)纸的发明: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地出土过纸质地图。 (3)纸的改进:东汉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造纸,在元兴元年(105年)呈献汉和帝。皇帝封他为侯,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4)传播:公元8世纪(唐朝),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到欧洲。 (5)影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傅咸《纸赋》:“夫其有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指南针】 (1)指南仪器的发明过程:A、战国时期的司南:用天然磁石制成,《韩非子》中提到过。B、北宋指南鱼: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用地磁场磁化法使指南鱼具有磁性,浮于水面指南。C、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技术。 (2)指南针的作用:指定方向,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北宋《萍洲可谈》中记述中国航船在海上的情形,说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阴天则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南宋《梦梁录》中也写道:“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3)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4)对世界的影响: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就世界范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1)发明与药材: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早在商周时期,冶金中已经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汉代《神农本草经》将硫磺、硝石列为药材。这些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东晋葛洪《抱朴子》中已经提到火药。 (2)用于军事:唐末至宋初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火炮。 (3)一些发明家和火器:①宋朝唐福曾制作火箭、火球等,石普为宋真宗表演火球和火箭。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中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并记录火药配方。②明代创造早期自动爆炸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4)传播:12、13世纪,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 (5)影响: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A、时间:隋唐时期发明。B、《金刚经》卷子:1900年敦煌发现,为868年作品,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A、宋代平民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他发明的是泥活字,节省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传播。 B、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用此印刷《旌德县志》。 C、明代,铜活字在江南较多应用。清代使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印刷最大的书。 (3)传播: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雕印的印刷品,如圣像、纸牌、拉丁文课本等。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 (4)影响: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1)经济:小农经济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缺乏足够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思想:儒家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八股取士和科举考试使古代科技缺乏人才。 (4)外因:闭关锁国使科技缺乏对外交流。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不考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重视人文,轻视自然;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忽视理论概括。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甲骨文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有人认为最早的文字应是陶器上的一些刻画符号。 (2)书法艺术的特点:A、概念: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B、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3)汉字字体演变——五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为书法五种主要字体。 (4)五体各自时代和特征:①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②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③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④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晋代开始盛行,它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比较实用。⑤草书:把中国抒发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5)著名书法家:①秦代:李斯,著名篆书家。②东晋:王羲之,精备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后代尊为“书圣”。(《丧乱帖》)王羲之书法反映了当时士族社会下士族的生活性情。③唐代:A、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玄秘塔碑》),被后世学习临摹。唐代楷书反映了唐代确立社会秩序的时代要求。B、狂草:怀素、张旭。这反映了唐代繁盛下的狂放风格。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北宋行书吸收晋代行书、唐代楷书和草书优点,更加重视作者意境,这是受理学影响的结果。⑤元代:首推赵孟頫,创赵体,代表作《汉汲黯传》)⑥明代: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对个性的追求比较鲜明。 【绘画】 (1)起源与发展:石器时代,制陶工匠已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绚丽的图形。而刻画在岩壁上、描绘在地面上的画作,有可能比陶器上的绘画更早。先秦两汉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保留有许多绘画的遗存。 (2)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分类:中国画又叫国画,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矿物颜料等。A、按题材分,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B、表现技法:有工笔和写意区别。C、按照从业人员:有宫廷画、文人画、民间风俗画。 (4)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①内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举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画。②技法:A、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B、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往往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和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5)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①个性和写意性: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与写意。②融合性:融合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所谓画中有诗,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特点。③产生与发展:唐代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苏轼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6)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 3.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①融合:在徽戏和汉戏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 ②初步形成: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在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合称“四大徽班”。 ③正式形成:约在道光20年(1840年)以后,此时,京剧各种唱腔板式初步具备,京剧的艺术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并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 (2)艺术构成:①音乐系统: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②角色系统:角色行当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3)艺术地位:京剧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 4.文学的成就 【诗的经典】——《诗经》 (1)时间: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 (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①《风》:是《诗经》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著名篇章《伐檀》、《硕鼠》、《关雎》等。②《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著名篇章有赞颂周祖祖先开拓之功的《生命》、《公刘》、《大明》等作品。③《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 (3)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更强。 (4)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楚辞的魅力】 (1)时间:继《诗经》之后,于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①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②句式较为灵活,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屈原:①战国时期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又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②政治理想:毕生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众芳),变法图强。但当时楚国奸佞当道,屈原屡被流放,最后投江而死。③作品:全面反映了他的生命经历、政治理想和心灵创痛。代表作《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另外还有想象丰富、文辞清婉的组诗《九歌》,反映强烈探索精神和大胆怀疑精神的《天问》,直抒胸臆、描绘流放经历与心境的组诗《九章》等。 (4)楚辞影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具大影响。南朝沈约认为,汉魏以来诗文“莫不同祖风骚”。 【汉赋的风采】 (1)产生: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发展过程:①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②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迭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④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反映当时社会衰落,气度不足的时代特征。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普涨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唐诗】 (1)唐诗地位: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的繁荣局面历来为人称道,当时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 (2)盛唐李白:①地位: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人称其“诗仙”。②诗歌特点: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语言率直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雄奇豪放、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后中国最结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③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为后人传送。杜甫说他“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转折时期的杜甫:苦难诗人与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①时代: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由于经历了太多离乱与漂泊,其诗作更多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②作品思想:“三吏”、“三别”系列诗篇的愤懑呼喊,使其诗风笼罩着两列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③诗歌艺术:杜诗向来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的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凝重工整,对仗整饬,堪为律诗典范。④历史地位:杜诗被后人称作“诗史”,杜甫则有“诗圣”的美誉。 【宋词】 (1) 词的来源:A、艺术来源: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唐代,民间就已经出现这种能够和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词,号为“曲子词”。唐代白居易、晚唐五代时期的“花间派”词人韦庄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等,在词的创作上各有千秋,成就斐然。 B、社会背景:它反映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的时代背景。 (2)词的辉煌——宋词:词发展到宋代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宋词是配合曲谱唱的,但宋词唱法已经失传,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一种音乐节奏之美。 (3)北宋词的流派和名家:①婉约派柳永: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柳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②豪放派苏东坡:他打破诗词界限,以词怀古、感旧、游记、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4) 南宋词的变化、词人: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民族矛盾的影响,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①婉约派的李清照:她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在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②豪放派辛弃疾: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③其他人: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周歌头·长淮望断》等词篇,豪气纵横,洋溢着悲壮激昂的爱国之情。 【元曲与市民社会】 (1)概念:广义元曲,包括元代杂居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散曲:①产生: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盛兴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②分类: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散套、大令)两种形式。③特点: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地位:是诗体的一次解放,体裁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使时人耳目一新,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书上有元代杂剧陶俑) (3)杂剧:①概念: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②兴起原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农村庙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一度废弛等。③场所:在城市里的瓦肆或勾栏场所演出。④代表作家:关汉卿,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出现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封建专制加强,吏治腐败)和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也趋于复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时期。 (2)元末明初:① 文学形式:在宋元话本基础上,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②代表作:三国、水浒故事自爱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相关题材的话本、杂剧推波助澜,催生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③特点:以忠孝节义等思想为主,比较传统保守,反映章回小说的初创期特征。 (3)明代中叶以后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A、原因: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盛况空前。B、长篇小说:历史小说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有《封神演义》、《西游记》。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取材于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C、短篇小说: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界的描绘更加精炼和精彩。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濛初编著的二拍,真实生动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D、特点: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活跃,明中叶后社会宽松,所以此时期小说低俗者多。 (4)清代小说:①前清:A、特点:在描摹人生世情方面有更为成功的表现,对社会制度有更深刻的批判,又由于文化环境严峻,小说追求隐晦和高雅。B、作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真切描绘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生活和心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花妖狐魅故事,艺术反映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 ②晚清:小说创作与近代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改良主义运动影响下,产生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查看更多